唐朝繁荣的经济文化 一

合集下载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独特而繁荣的景象。

一、经济发展1. 农业经济的繁荣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新引进的灌溉系统和耕作工具,如水力犁、犁耕、转耕等,使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唐朝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保护农民的权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唐朝时期,商业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

修筑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改善了交通状况,使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更加顺畅。

与此同时,唐朝与西域、海外国家的贸易也日益频繁,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

3. 货币制度的完善唐朝时期,货币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完善,铸造了大量的铜钱,加强了经济流通的力度。

此外,唐代还引进了纸币制度,使得交易更加便捷。

二、文化繁荣1.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之一。

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杜牧、杜甫、白居易等相继出现,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唐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学流派,如古文运动,使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此外,唐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科技文化的创新唐朝是科技文化创新的时期。

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唐朝还引进了许多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如制造纸张、火药和印刷术等,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3. 宗教与哲学的繁荣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

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到天竺取经,将佛经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众多的宫廷与私人藏书楼的兴建,也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繁荣。

综上所述,唐朝的经济与文化繁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科技成就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科技成就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科技成就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

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科技成就。

一、经济繁荣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发达隋唐时期,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依存。

唐代时期,有“千年古都、万国通商”之称,这凸显了唐代商业的发达水平。

大唐盛世,著名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随着商业的发展,在唐代经济重心逐渐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转移。

2.中国钱币经济的兴起唐代时期,统一货币制度,使用铜钱。

铜钱是唐代商品交换的主要手段。

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是因为铜钱在唐代以前的三国时期已逐渐完善。

唐代铜钱分类有形、重、文。

唐代的钱铸造技术十分先进,成熟的铜钱制度又进一步促进了交易,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

3.农业大发展唐代时期,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唐中期,由于世界气候的好转和大规模的迁徙,北方的大半幅土地被垦荒开垦,成为了中国农业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开展水利建设,大力深耕细作,发明归田法等,使得春耕、秋收、冬收三收显著增产。

唐代农业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文化繁荣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也因此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词文学唐代的诗词文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之涣、白居易等被誉为“唐诗三百”等大量的优秀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唐代文学的成就无与伦比,历久弥新。

2.科学技术唐代中国在几个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暴风测速器、雨量计、千里镜、火药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多种医药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等都在唐代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艺术创作唐代的艺术风格强调庄重、雄伟,创新的毅力和精神诠释唐代的文化特征。

唐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也在较大程度上强化和体现唐代文化的特征。

三、科技成就唐代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最终达到高峰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药学唐代医学经典《众生药性源,神气共一元》启发了我国医学的发展。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开元盛世时期的文化与经济繁荣,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

开元盛世,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开创的盛世局面。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农业方面,唐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更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时,人们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如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

水车等灌溉工具的推广,使得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从而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有余粮用于贸易。

手工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丝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丝绸的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丝绸制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

陶瓷业更是名闻遐迩,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银似雪,唐三彩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此外,冶铁、造纸、造船等行业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更是开元盛世的一大特色。

长安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进行着繁忙的贸易活动。

除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也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

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流通日益频繁,柜坊、飞钱等金融创新应运而生,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唐朝的文化也迎来了辉煌的发展。

诗歌在开元盛世达到了巅峰。

李白、杜甫、王维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繁星璀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却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抒发了他的豁达与自信;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自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官学和私学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归纳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归纳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归纳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1. 经济繁荣: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商业繁荣,商品交流频繁。

作为东方贸易中心,唐朝的长安、洛阳等都市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批商贾和手工业工人。

2. 文化开放:唐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吸引了大量外国文化的传入。

唐朝皇室对外交流和取经十分重视,通过与突厥、吐蕃等邻国、西域地区以及东南亚、印度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往,使得唐朝文化更加开明包容。

3. 科技进步:唐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科技发展涉及农业、纺织、造纸、印刷、医药等领域,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政治制度稳定:唐朝政权相对稳定,尤其是李唐后裔所建立的新唐王朝,使得社会治安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这使得商贸和文化交流得以更顺利地进行。

5. 文艺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王维、韩干等画家,都是唐朝文化繁荣与开放的体现。

总的来说,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表现体现在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科技进步、政治稳定和文艺繁荣等方面。

这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和灿烂的时代。

唐朝的经济文化知识点总结

唐朝的经济文化知识点总结

唐朝的经济文化知识点总结经济方面,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唐朝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农业生产方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农业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设立了均田制,积极发展水利,推广耕种技术,加强对土地的保护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均田免役”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赋负担,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好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唐朝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唐朝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活跃,手工业制作的产品远销海外。

特别是丝绸、瓷器、铜器、漆器等,对外贸易十分重要,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唐代的手工业加工工艺水准十分高,特别是丝绸织造、铜器铸造、瓷器烧制等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远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商业方面,唐朝的商业发展也是十分活跃的。

唐朝时期,战乱结束,国家统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另外,唐代在东西方的陆海丝绸之路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收益。

这也使得唐朝的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水平。

而且,唐代的货币制度和贸易法规也比较完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金融方面,唐朝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如开办了官办的钱庄,发行了官方的货币,加强了对金融活动的监管等举措,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唐朝的金融业开始展现出相当的发展规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支持。

文化方面,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唐朝文化以诗词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为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词文学方面,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诗作被誉为“唐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唐诗的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文风采,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唐代经济繁荣表现

唐代经济繁荣表现

唐代经济繁荣表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其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亮点。

在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繁荣在唐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主要的生产力。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随着农民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开垦,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其次,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农民掌握了一系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灌溉、深耕、肥料施用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唐代还引进了一些外来作物,如玉米、番薯等,丰富了农民的种植结构,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农业生产的繁荣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手工业的繁荣唐代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纺织、陶瓷、铁器等多个行业。

唐代的纺织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丝织品、棉织品等纺织品出口量大幅增加。

陶瓷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青瓷、白瓷等陶瓷制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声誉。

此外,铁器和金属工艺品的生产也非常发达,如刀剑、铜镜、铜器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

手工业的繁荣不仅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也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唐代的商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繁荣。

唐朝时期,商业贸易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商业贸易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首先,唐代加强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和管理,修筑了大量的官道和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其次,国内外之间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唐代与西方、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此外,唐代还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唐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也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唐朝的开元盛世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唐朝,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尤其是开元年间,呈现出文化与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后世传颂的盛世华章。

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的繁荣可谓令人瞩目。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曲辕犁和筒车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曲辕犁操作灵活,适应了南方水田的作业环境;筒车则无需人力,借助水力就能自动灌溉农田。

在先进工具的助力下,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人口的需求,还有余粮可供储存和贸易。

与此同时,手工业也蓬勃发展。

丝织业和陶瓷业尤为出色,丝绸制品精美绝伦,花色繁多,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

陶瓷业中的唐三彩更是独具特色,色彩绚丽,造型生动,成为了唐朝陶瓷的代表之作。

众多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无限的创造力。

商业的繁荣更是开元盛世的一大亮点。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了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市内设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市”,定时启闭,交易活跃。

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流通也日益频繁,唐朝的货币制度逐渐完善,为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

在交通方面,唐朝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运河的疏浚使得南北交通更加顺畅,加强了物资和人员的流通。

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驿站遍布,为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元盛世,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

李白、杜甫、王维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横空出世,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清新自然。

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思乡怀人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家的作品笔力刚劲,字体端庄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同样大放异彩,吴道子的画作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被誉为“画圣”。

教育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官学和私学都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盛唐繁华:唐朝的辉煌成就

盛唐繁华:唐朝的辉煌成就

盛唐繁华:唐朝的辉煌成就提及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朝无疑是其中的典范。

在那个被称为“盛唐”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外交,唐朝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将通过史料来展示唐朝当时的繁华景象。

一、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都市商业的兴起唐朝的经济基础非常坚实,其中丝绸之路的繁荣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化交流。

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仅是国内商业的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各地商人云集,经济活动异常繁荣。

二、文化繁荣:诗歌、书画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文化上,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至今仍被传颂,展现了唐朝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除了诗歌,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此外,唐朝还吸收了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多元而包容的文化特色。

三、社会开放:国际交流与宗教的多样性唐朝社会的开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市场供外国商人居住和交易,称为“蕃市”。

同时,唐朝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朝鲜、波斯、印度等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

宗教方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共存,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包容性。

四、政治稳定:强盛的中央集权与边疆安定政治上,唐朝建立了强盛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统一了国家,使得社会秩序井然。

边疆地区通过设立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开发,保障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总结:盛唐时期的唐朝,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国际交流还是政治稳定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繁华不仅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的繁华成为了后人憧憬和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璀璨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经济文化及外交
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

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

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都长安城鸟瞰复原图
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

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 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

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

2 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
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

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

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

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

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

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

鉴真并不灰心。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

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

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

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

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

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

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

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

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

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

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