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汇总

1.我国战争理论之结晶,百代谈兵之祖为(C)

A司马法B尉缭子C孙子兵法D李卫公问对

2.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谓军人武德乃(C)

A忠孝勇义严B恭宽信敏惠C智信仁勇严

3.孙子兵法始计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系指(C)

A智信仁勇严B天地君亲师C道天地将法D地水火风空

4.孙子兵法始计篇旨在说明(D)

A用间之法B统御之法C远交近攻D庙算之胜

5.孙子兵法中,以何者为战争之最上策?(D)

A伐兵B伐交C攻城D伐谋

6.下列何者非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C)

A兵者,诡道也B兵贵胜,不贵久C胜兵先战,而后求胜D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7.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的作战理念,正确的是(C)

A破国为上B上兵攻城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百战百胜,善之善

者也

8.有关孙子兵法理想,下列何者为非(B)

A无恃敌不来,恃吾有以待之B胜兵先战,而后求胜C兵贵胜,不贵

久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西方兵圣是克劳塞维兹,东方兵圣为何人(B)

A韩信B孙子C吴起D诸葛亮

10.孙子兵法始计篇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中首重「道」,其原因为

(C)

A首重兵法B道德为要C得民心为要D兵者诡道也

11.《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说揭示何种观念?(C)

A避战B速战C慎战D好战

12.〈秦晋殽之战〉文中,烛之武游说秦君时所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相当于运用兵法上的何种策略?(A)A利而诱之B佚而劳之C怒而挠之D实而备之

13.以下战役,何者可做为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例证?(C)

A信陵君救赵B田单复国C曹操赤壁之战D晋师假道灭虢

14.下列何者非造成〈谋攻篇〉所谓「乱军引胜」之因?(D)

A縻军B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C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D悬权而动

15.三国时周瑜利用蒋干传言,使曹操杀蔡瑁、张允,运用的是何种间计?(B)

A内间计B反间计C死间计D生间计

16.〈军形篇〉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文意与下

列何者相近?(C)

A五声之变,不可胜听B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C多算胜,少算不

胜D战胜,不过奇正

17.曹刿指示鲁军必恃齐军三鼓而后攻之的战法,符合孙子所谓的:(D)

A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B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C勇者不

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D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8.孙子主张作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减轻己方因战争所产生通货膨胀的压

力?(D)

A坚壁清野B远交近攻C箪食壶浆D因粮于敌

19.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

(A)

A掌握人民生死者B负责狱政者C教民武艺者D子嗣后代

20.下列何人非先秦的军事家?(C)

A孙武B孙膑C韩非D吴起

21.孙子所主张的战争策略,由优而劣应为(B)

A攻城→伐兵→伐谋→伐交B伐谋→伐交→伐兵→攻城C伐兵→伐

谋→伐交→攻城D伐谋→伐兵→伐交→攻城

22.地略学上有谓「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此种地形属

于〈九地篇〉中的(D)

A争地B重地C衢地D死地

23.〈军争篇〉云:「其疾如□,其徐如□,侵掠如□,不动如□,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空格中字依序应为(B)

A风、水、电、石B风、林、火、山C火、水、金、土D日、月、天、地

24.以下有关〈孙子兵法〉的叙述,何者为非?(C)

A又名孙子十三篇B首注者为曹操C汇集秦汉时的战争经验D末

篇为用间篇

25.军人应明了「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此观念合于〈始计篇〉「五事」中的

(A)

A道B天C地D法

26.「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下列何种观念之要旨?(D)

A兵贵胜,不贵久B非得不用,非危不战C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D兵者,诡道也

27.下列那些提示,是与孙子有关的?(甲)一鼓作气(乙)三令五申(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丁)曾助阖闾,西迫疆楚,北威齐晋(B)

A甲丙丁B乙丙丁C甲乙丙D甲乙丁

28.关于<始计篇>,下列叙述何者为非?(B)

A兵者,诡道也B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可先传也C计

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D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29.有关孙子对将的论述,下列何者有误?(D)

A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B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

人C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D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次伐交,其

下攻城

30.下列有关<地形篇>的引文,何者为非?(C)

A地形者,兵之助也B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C知兵者,迷而不动,举而不穷D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31.有关用兵之法,下列何者为错误?(B)

A高陵勿向,背邱勿逆B归师勿遏,围师勿阙C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D饵兵勿食,穷寇勿追

32.下列各组引文,其意义相异的选项是:(C)

A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民可使乐成,不可与虑始C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分/三分军事,七分

政治D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曲突徙薪无恩泽

33.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夫用兵识□

□之势,无不胜焉。」上列□□内文字正确选项皆为(A)

A虚实B谋攻C军争D九变

34.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此处「合」是指:(D)

A联合演习B策略结盟C合作进击D敌我交战

35.<谋攻篇>云:「用兵之法,十则□之,五则□之,倍则□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上列□内文字依序应为:(B)

A围、拒、克B围、攻、分C围、拒、待D围、攻、擒

36.<用间篇>云:「先之者不可取于□□」,上列□□内文字应为(A)

A鬼神B敌情C内间D神纪

37.三国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营水寨,符合<火攻篇>所谓的:(C)(甲)

以火佐攻者明(乙)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丙)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丁)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A甲乙丁B甲乙丙C甲丙丁D乙丙丁

38.<作战篇>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处「籍」之字意最

适合者为:(C)

A籍贯B户口C动员D邻里

39.<军争篇>云:「悬权而动」,一意与下列何者相近?(B)

A避实而击虚B因敌而致胜C兵无常势,水无常形D兵以诈立

40.汉王用陈平计,致亚父见疑,汉王终脱荥阳之困,此计属于<始计篇>中的:

(D)

A实而避之B乱而取之C佚而劳之D亲而离之

41.《孙子兵法?始计篇》一文中,认为在未作战之前,必须有周密之计划,周

详之准备,并以「五事」、「七计」为总纲,下列何者非属「七计」? (A)

A 诡道孰多

B 天地孰得

C 兵众孰强

D 赏罚孰明

42.《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其中「兵」之意为:(D)

A 战争

B 军队

C 战术

D 武器

43.《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谈到「五事」,下列何者为非:(B)

A 道

B 胜

C 天

D 将

44.《孙子兵法?谋攻篇》一文中,谈到预测战争胜负,有五个方法,下列何者

为非?(C)

A 識众寡之用者

B 上下同欲者

C 君能而将不御者

D 以虞待不虞者

45.《孙子兵法?始计篇》云:「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其中「曲制」

之意为:(A)

A 部队编制

B 人事制度

C 军需补给

D 财经制度

46.《孙子兵法?谋攻篇》一文中,谈到高明的用兵方略为:(C)

A 伐交

B 伐兵

C 伐谋

D 攻城

47.《孙子兵法?形篇》一文中,认为用兵必须注意度、量、數、称、胜五个事

项,其中部队兵员的战斗实力及人數的众寡,是指:(B)

A 度

B 數

C 量

D 胜

48.《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其中「无常胜」

之意为:(C)

A 一定克

B 一定胜

C 无常克

D 一定败

49.《孙子兵法?势篇》云:「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其中「碫」

之音义为:(A)

A磨刀石B绸缎C,手段D用手端

50.《孙子兵法?九变篇》云:「智者之虑,必杂于□□。」上列□□内文字应

为:(D)

A 动静

B 天地

C 君命

D 利害

51.《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

上列□□内文字应为:(A)

A 行军

B 豫交

C 与交

D 夜袭

52.《孙子兵法?九变篇》一文中,认为作将帅的,有五项危险的偏执性格,下

列何者为非?(D)

A 必死,可殺也

B 忿速,可侮也

C 爱民,可烦也

D 爱色,可欺也

53.《孙子兵法?形篇》云:「善守者藏于□□之下,善攻者动于□□之上」,

上列□□内文字,依序应为:(D)

A 重地,阴天

B 生地,阳天

C 衢地,隆天

D 九地,九天

54.《孙子兵法?用间篇》一文中,所提到的间谍,有五种名称,下列何者为非?

(C)

A 乡间

B 死间

C 色间

D 生间

55.《孙子兵法?始计篇》一文中,所谓的「诡道」,下列何者为非?(C)

A 怒而挠之

B 卑而骄之

C 惧而胁之

D 亲而離之

56.《孙子兵法?地形篇》一文中,认为军队有走、弛、陷、崩、亂、北等六败,

其中「士卒强悍而将吏懦弱的军队」称为:(A)

A 弛

B 陷

C 走

D 亂

57.《孙子兵法.军形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称,五

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仭之溪者,□也。」其中空格文字应为:(A)

A 形

B 量

C 數

D 度

58.《孙子兵法.作战篇》:「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故兵闻拙速,

未睹巧之久也。」由是可知〈作战篇〉主旨为:(B)

A 天时地利人和

B 兵贵胜不贵久

C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D 胜可知而不可

59.《孙子兵法.九变篇》:「故将有五危:……不可不察也。」下列何者不在

「五危」之内?(A)

A 惡民,可烦也。

B 必生,可虜也。

C 忿速,可侮也。

D 必死,可殺也。

60.《孙子兵法.始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句中「五

事」为何?(A)

A 道、天、地、将、法

B 道、天、将、军、法

C 天、地、将、兵、法

D 时、

事、地、将、法

61.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也。」(〈谋攻篇〉)

其中空格文字应为:(C)

A 仁者无敌

B 全国为上

C 不战而屈人之兵

D 以寡敌众

62. 齐魯长勺之战,曹刿深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道而大胜齐军。

此乃符合孙子何种用兵之法?(A)

A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

B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始计篇〉C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虚实篇〉 D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地形篇〉

63.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

河,终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时是也。」又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仭之山者,势也。」此二段文句出自《孙子兵法》那一篇?(B)

A 〈作战篇〉

B 〈兵势篇〉

C 〈谋攻篇〉

D 〈九地篇〉

64.《孙子兵法.军争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見,故

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试问古代兵书记载夜间作战以何物传递讯息?(A)

A 金鼓

B 旌旗

C 马匹

D 无线电

65.《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

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其中空格文字应为:(C)

A 道

B 虚

C 神

D 实

66. 依据《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叙述,为将者应具备的条件为何?(C)

A 智、仁、勇、和、诚

B 智、信、仁、勇、忠

C 智、信、仁、勇、严

D 智、信、仁、惠、敏

67.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又曰:「凡军好高而惡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此二段文句出自《孙子兵法》那一篇?(C)

A 〈军形篇〉

B 〈军争篇〉

C 〈行军篇〉

D 〈地形篇〉

68.《孙子兵法.地形篇》:「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此「六者」为何?(B)

A 高、低、远、近、险、平

B 通者、挂者、支者、隘者、险者、远者

C 高、

矮、宽、敞、阔、隘 D 散地、轻地、争地、围地、交地、重地

69. 何者为「衢地」(〈九地篇〉)的正确解释?(C)

A 平原广阔交通便利之地。

B 山林错纵,入口狭隘,敌方可依险设伏之地。

C 与數国毗連的通衢要地。

D 山林险阻,沼泽潮湿,車马进退困难之地。

70.《孙子兵法.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

月在□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其中空格文字应为:(C)

A 苍龍、玄武、白虎、朱雀

B 火人、火积、火辎、火库

C 箕、壁、翼、轸

D 角、房、昂、星

71.《孙子兵法.用间篇》:「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

间。……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下列何者非〈用间篇〉所述内容?

(C)

A 非圣智不能用间

B 非仁义不能使间

C 非勇武不能御间

D 非微妙不能得

间之实

72.《孙子兵法.地形篇》记载,兵有六败,非天之灾,将之过也。下列何者不

在六败之内?(B)

A 崩者

B 淫者

C 弛者

D 北者

二、问答题

1.孙子始计篇之「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内容为何?

2.学业即将结束,面对不同地方之多家公司招聘,始计篇提供哪些分析比较之策略?

3.大学生参与社团,社长如何领导社团「胜敌而益强」?

4.知胜之道有五,其内容为何?

5.孙子提出之「各种敌我兵力数量对比」之用兵之法为何?

6.孙子军形篇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对您求学启示为何?

中南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普通语言学研究()。 (A) 个别民族语言的特殊规律。 (B) 个别民族语言的一般规律。 (C) 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 (D) 人类语言的特殊规律及应用 参考答案: (C) 2. 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 (A)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 有着本质区别 (C) 有不大的差别 (D) 基本一样 参考答案: (B)

3. 语言是()。 (A) 说本族语的人理解和构成合乎语法句子的先天能力,是人类先天具有的。 (B) 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是属于精神的东西。 (C) 指人们在某一时期内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字 (D) 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盒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参考答案: (D)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 (A) 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是任意的。 (B) 人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是任意的。 (C) 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 (D) 语言符号的组合是任意的。 参考答案: (C) 5.

语言符号的基本形式是()。 (A) 词汇 (B) 语音 (C) 文字 (D) 语法 参考答案: (B) 6.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 (A) 音位 (B) 句子 (C) 词 (D) 语素 参考答案: (A) 7. 下列材料,属于组合关系的是()。 (A) b p m f (B) 建设祖国

(C) a o e i (D) 太很更最 参考答案: (B) 8.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思维可以不依赖语言。 (B) 语言对思维有固定和改造的作用 (C) 思维是语言的服务对象。 (D) 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对一的。 参考答案: (A) 9. 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是个人的,言语是社会的。 (B) 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 (C) 语言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言语是社会的。 (D) 言语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语言是社会的。

2017尔雅孙子兵法与执政艺术期末考试答案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毛泽东所写的“老三篇”?()(2.0分)2.0 分 A、为人民服务 B、愚公移山 C、纪念白求恩 D、论持久战 正确答案: D 2毛泽东认为,革命事业的发展()。(2.0分)2.0 分 A、一靠正确的政治路线 B、二靠优秀的人才 C、领导者是整个人才队伍中最积极,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3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的内涵是()。(2.0分)2.0 分 A、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 B、领导者用人时要因势利导 C、领导者用人时要善于授权 D、领导者要选贤任能 正确答案: C 4关于兵之虚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0分)2.0 分 A、兵之虚实,如以碫投卵 B、水避高而趋下,如用兵避实而击虚 C、李世民推崇虚实,认为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战无不胜 D、毛泽东认为虚实之势以实为重,倡导用血和汗水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正确答案: D 5中国战略文化的巅峰之作是()。(2.0分)2.0 分 A、战国策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墨子 正确答案: B 6“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是《孙子兵法》的哪种价值取向?()(2.0分)2.0 分 A、哲学价值 B、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 D、政治价值 正确答案: D 7下列哪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0分)2.0 分 A、军争为利 B、静如处子 C、怯生于勇 D、饱能饥之 正确答案: D 8领导干部的应该成为用人的人,切忌()。(2.0分)2.0 分 A、瞎指挥 B、乱干预 C、错用人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9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的“政”为通假字,通“正”,意思是()。(2.0分)0.0 分 A、正确 B、政治 C、公正 D、方法 正确答案: C 10《孙子兵法》的战略目的是下面哪一项?()(2.0分)2.0 分 A、屈人之兵 B、攻城拔寨 C、国家权力 D、 长治久安 正确答案: D 11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这句话出自()。(2.0分)2.0 分 A、丘吉尔 B、毛泽东 C、拿破仑 D、司马迁 正确答案: C 12关于识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2.0分)2.0 分 A、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东师17春《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以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对。因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生成性目标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对。因为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

兰大18秋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C(满分)

单选题 ()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 A: 进步的变迁 B: 倒退的变迁 C: 进化的社会变迁 D: 革命的社会变迁 单选题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 A: 工业化 B: 经济发展 C: 农业发展 D: 服务性发展 单选题 社会学的()功能是指提示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是怎样的。 A: 描述性 B: 解释性 C: 预测性 D: 规性 单选题 ()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升降变化。 A: 垂直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一生中的流动 D: 代际流动 单选题 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 克朗 B: 西蒙 C: 贝塔朗菲 D: 戴维·伊斯顿 单选题 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这种社会学的功能是( ) A: 描述性功能 B: 解释性功能 C: 预测性功能 D: 规性功能 单选题 ()认为诸如思想感情和象征体系这样一些文化上的变项,对于都市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区位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A: 古典区位理论 B: 现代区位理论 C: 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D: 新正统区位理论 单选题 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A: 工业化水平高 B: 精神生活丰富 C: 集中度高 D: 全面的有机组合 单选题 某学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将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他主要运用了() A: 区位探究法 B: 社会体系探究法 C: 社会冲突探究法 D: 社区行动探究法 单选题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 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 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 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 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单选题 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是() A: 婚姻制度 B: 生育制度 C: 亲子制度 D: 家庭财产继承制度 单选题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A: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 B: 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C: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 D: 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 单选题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A: 偶发群体 B: 社会类属 C: 次属群体 D: 首属群体 单选题 ()是指没有实际界限,只是为了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假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 A: 假设群体 B: 实际群体 C: 所属群体 D: 参照群体 单选题 ()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以及怎样作。 A: 角色不清 B: 角色中断 C: 角色冲突 D: 角色失败 判断 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社会教化,另一个是个体化。 判断 一般说来,政策的创新最容易受到僵化的民间机构和低效的运作机制的阻碍() 判断 定性分析方法缺乏准确的量的分析和计算() 判断 博奕是指利害关系相反的各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行动,每方都为使自己能在斗争中获胜,根据他方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来决定和选择自己的最佳应对方法() 判断 以期限为标准,可以把一个组织的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判断 智囊分析法主要是指依靠专家团体的智慧进行政策问题认定。一般适用于很难搜集到准确的数据资料特别是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认定() 判断 在对逆境的应对中,可能会只是采取一些形式上的主要为了表现政府正在积极行动的措施() 判断 政治协助调决策模型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认为政府,甚至立法和司法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都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判断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汇总 1.我国战争理论之结晶,百代谈兵之祖为(C) A司马法B尉缭子C孙子兵法D李卫公问对 2.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谓军人武德乃(C) A忠孝勇义严B恭宽信敏惠C智信仁勇严 3.孙子兵法始计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系指(C) A智信仁勇严B天地君亲师C道天地将法D地水火风空 4.孙子兵法始计篇旨在说明(D) A用间之法B统御之法C远交近攻D庙算之胜 5.孙子兵法中,以何者为战争之最上策?(D) A伐兵B伐交C攻城D伐谋 6.下列何者非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C) A兵者,诡道也B兵贵胜,不贵久C胜兵先战,而后求胜D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7.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的作战理念,正确的是(C) A破国为上B上兵攻城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百战百胜,善之善 者也 8.有关孙子兵法理想,下列何者为非(B) A无恃敌不来,恃吾有以待之B胜兵先战,而后求胜C兵贵胜,不贵 久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西方兵圣是克劳塞维兹,东方兵圣为何人(B) A韩信B孙子C吴起D诸葛亮 10.孙子兵法始计篇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中首重「道」,其原因为 (C) A首重兵法B道德为要C得民心为要D兵者诡道也 11.《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说揭示何种观念?(C) A避战B速战C慎战D好战

12.〈秦晋殽之战〉文中,烛之武游说秦君时所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相当于运用兵法上的何种策略?(A)A利而诱之B佚而劳之C怒而挠之D实而备之 13.以下战役,何者可做为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例证?(C) A信陵君救赵B田单复国C曹操赤壁之战D晋师假道灭虢 14.下列何者非造成〈谋攻篇〉所谓「乱军引胜」之因?(D) A縻军B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C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D悬权而动 15.三国时周瑜利用蒋干传言,使曹操杀蔡瑁、张允,运用的是何种间计?(B) A内间计B反间计C死间计D生间计 16.〈军形篇〉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文意与下 列何者相近?(C) A五声之变,不可胜听B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C多算胜,少算不 胜D战胜,不过奇正 17.曹刿指示鲁军必恃齐军三鼓而后攻之的战法,符合孙子所谓的:(D) A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B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C勇者不 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D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8.孙子主张作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减轻己方因战争所产生通货膨胀的压 力?(D) A坚壁清野B远交近攻C箪食壶浆D因粮于敌 19.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 (A) A掌握人民生死者B负责狱政者C教民武艺者D子嗣后代 20.下列何人非先秦的军事家?(C) A孙武B孙膑C韩非D吴起 21.孙子所主张的战争策略,由优而劣应为(B) A攻城→伐兵→伐谋→伐交B伐谋→伐交→伐兵→攻城C伐兵→伐 谋→伐交→攻城D伐谋→伐兵→伐交→攻城 22.地略学上有谓「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此种地形属 于〈九地篇〉中的(D) A争地B重地C衢地D死地

兰大网院17春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_C

2017 秋春兰大课程作业答案 --- 单选题 对群体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 ( ) A: 19 世纪初 B: 19 世纪末 C: 20 世纪初 D: 20 世纪末 单选题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称为 A: 社会关系 B: 经济关系 C: 宗教关系 D: 政治关系 单选题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 利益表达 B: 利益综合 C: 政策制定 D: 政策执行 单选题 ()是指群体成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 系时的 社会位置。 社会地位 社会角色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果 单选题 ()是把调查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 给予详细描绘与分析, 从而获得能反映某一调查对 象的全部现象一般过程及其各种各样的内部联系与文化背景的第一手资料。 A: 个案法 B: 访谈法 C: 观察法 D: 问卷法 单选题 ()就是模拟某些现实的问题场面, 让一个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站在不同的立场处理事 物,以期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从而改善角色的扮演。 )。 或者说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

A: 角色学习角色换位 B: C: D:角色转移角色教育 单选题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 A: 血缘关系 B: 氏族关系 C: 地缘关系 D: 业缘关系 单选题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A: 实证主义 B: 非实证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题 意大利政治学家()是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长期统治之后第一个进行自由思考并用世俗眼光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现实的人。 A: 马基雅弗利 B: 圣西门 C: 黑格尔 D: 孔德 单选题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 美国国防部 B: 麦克纳马拉 C: 贝塔朗菲 D: 兰德公司

语言学概论第2次作业解题提示

语言学概论第2次作业解题提示 2004-12-23 第三章语音 解题说明:本章可以说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最难的部分,其实期末考试难度并没有超过本次作业,所以大家要注意结合作业实践,加强对语音理论的分析认识,找出问题重点解决。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音素 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有些同学直接解答为最小的语音单位,这样与音位无法区别开。有些解答为最小的语言单位,也不对,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音素。 2.元音 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3.辅音 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4.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任何一个音位,都是以具体的变异形式存在着的。 5.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是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接触、形成阻碍、阻挡气流通过的部位。 二、填空(17分,每空1分)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

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重)、(音长)、(音质)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动力)、(发音体)、(共鸣腔)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 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例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主要就是由(辅音)充当的。 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三、单项选择题(13分,每小题1分) 解题说明:1.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空中。2.本题重点是围绕音素、音位和国际音标设计的,这也是语音一章的三个重点内容,要多加注意。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C )。 A.元音 B.辅音 C.音素 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 C )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 B.法语 C.拉丁 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 B )。 A.u c h B.y ts' x C.u ch h D.x y k 4.下列说法,( A )是正确的。 A.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作业解答

《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答: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以教学语言为载体表示出来。苏联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孔子也曾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所以,也可以说是特殊的艺术。 2、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答: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即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就是我所说的:有,集体上大课,比如卫生课、防疫课、等关系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的内容都适合上大课,免除了分头授课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能让听众得到真知灼见。教学模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孙子兵法考试答案整理

1 2政治:经济:军事:赤壁之战 3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军事思想的层次,治军的理论 5孙子用间可以简要分为五类,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包括利用同学、同事、亲属、朋友等等具有渊源的关系,进行间谍工作。内间:就是收买敌人做间谍。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让我方逃跑到敌方的人员传达给敌人。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6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译文: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7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译文: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 8①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之天之地,胜乃不穷。译文:所以,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策略措施能变化多端而不会穷竭。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克敌制胜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么,胜利的取得就有绝对把握了。 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译文:.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 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译文: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④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译文: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 ⑤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译文: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0126)《语言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答案

(0126)《语言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单选题]1、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 A:社会的因素 B: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 C: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 D: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参考答案:D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2:[单选题]2、《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 A:组合规则的发展 B:聚合规则的发展 C:结构关系的变化 D:语法范畴的变化 参考答案:A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3:[单选题]3、"拖拉机”一词是() A:意译词 B:仿译词 C:借词 D:方言词 参考答案:A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4:[单选题]4、"洋泾浜”() A: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

B: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 C: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 D: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5、重庆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语义 参考答案:A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6:[多选题]6、现代汉语中"老师”和"老人”中的"老”是() A:都是语素 B:都不是语素 C:是同一个语素 D:是不同的语素 E:前者不是语素,后者是语素 参考答案:AD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7:[多选题]7、"鸡”、"几”两个字的日译汉音分别是kei和ki。从中可以看出()A:两个字原先同音 B:两个字原先不同音 C: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相同 D: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不同 E:古代借词对研究语音发展有价值 参考答案:DE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 8:[多选题]8、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有() A: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符号的文字

2017《孙子兵法与执政艺术》期末考试

“管理最早是从军队学来的”,这句话出自()。
?
A、
马克思
?
B、
恩格斯
?
C、
毛泽东
?
D、
隆美尔
我的答案:A
2
孙子兵法的第()篇是间谍战的开山之作。
?
A、
6.0
?
B、
9.0
?
C、
11.0
?
D、
13.0
我的答案:D
3
美国对一百三十个成功人士做了调查,他们认为()是第一位的。
?
A、
诚实
?
B、

人才
?
C、
情报
?
D、
时间
我的答案:A
4
下面哪一项不是《孙子兵法》中“利”的体现?()
?
A、
进不求名
?
B、
退不避利
?
C、
唯民是保
?
D、
利于主
我的答案:B
5
度势其实强调的是下面哪一项?()
?
A、
战略定位
?
B、
自身优势
?
C、
外部环境
?
D、

相关资源
我的答案:A
6
“辞强而进驱者”体现了哪种特点?()
?
A、

?
B、
退
?
C、

?
D、

我的答案:B
7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
A、
改革创新
?
B、
可持续发展
?
C、
稳中求胜
?
D、
锐意进取
我的答案:A
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属于哪种军事理论?()

18春兰大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_B

------------------------------------------------------------------------------------------------------------------------------ 单选题 ()指社会学通过对事实资料的研究,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其解释过程具有因果分析、理解分析等特征。 A: 描述功能 B: 解释功能 C: 预测功能 D: 识别功能 单选题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通常工人是以( )的身份,参与反抗企业组织的制度或待遇条件 A: 个人 B: 正式群体成 C: 非正式群体成 D: 组织 单选题 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 ) A: 血缘关系 B: 氏族关系 C: 地缘关系 D: 业缘关系 单选题 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 文化元素 B: 文化集丛 C: 文化模式 D: 礼仪 单选题 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为() A: 社会关系 B: 业缘关系 C: 结合关系 D: 人际关系 单选题 ()是调查研究者让熟悉一地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成员分层归类。 A: 主观法 B: 声誉法 C: 客观法 D: 计量法 单选题 社会分化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化是社会()内的分化。A: 政治领域 B: 经济领域

------------------------------------------------------------------------------------------------------------------------------ C: 文化领域 D: 军事领域 单选题 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社会整合功能 B: 反向功能 C: 混合功能 D: 社会导进功能 单选题 ()时期的理论中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制定计划、设计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金钱激励来达到这一目标。 A: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B: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C: 现代管理理论 D: 目标管理理论 单选题 费孝通教授将人们求偶、结婚、生育、教养、独立、谋生这样一个台程序的过程称()A: 自然继承 B: 创造发展 C: 世代绵续 D: 新陈代谢 单选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 ) A: 文化区 B: 文化区域 C: 文化圈 D: 边际文化 单选题 ()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该指数反应的是社会两极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比率关系。 A: 五等份法 B: 不平等指数 C: 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D: 七等份法 单选题 但与其它社会关系不同的是,家庭关系是以()为联系纽带。 A: 婚姻血缘 B: 亲属关系 C: 抚养关系 D: 婚姻关系 单选题 ()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语言学概论离线作业(已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业 姓名:王昭学号:713015092026 年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乐清电大学习中心————————————————————————————— 第三章~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词类: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类型。 2.语法形式:借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载体或形式,如-s是表示复数的形式。 3.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型,如单数、复数构成数范畴。 4.预设:不是由断言表达的句子的背景信息。 5.蕴含:通过句子表达的句子的基本意义更上一个层次的意义。 6.歧义:同一个语言单位可以表达两种以上意义的现象。 7.记号:文字构成形体中不表音义的特殊符号,如汉字中的“工”等。 8.拼音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符号的声音成分的文字类型,如英文等。 9.他源文字:以别的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文字符号系统,如日文等。 二、分析题 1.以汉语中的词语“偶然”与“偶尔”为例,说明采用哪一种词类分析标准分析最好。 答:这两个词在意义和形态上难有准确而具体的区别。只能采用功能或分布分析法判断它们的类别。它们都能做状语。但有以下不同: (1)偶然可以受副词“很”、“不”等修饰,偶尔不可以; (2)偶然可以做定语,偶尔不可以; (3)偶然可以做补语,偶尔不可以; 结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2.以英语为例,说明“时”范畴的表现。 答:传统语法时态定义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认为时态可以用来区分时间,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现在时表示现在时间,过去时表示过去时间。 在有“时”范畴的语言里,以说话人的说话为基点,任何动作必定处于一个相对的时间过程中,并以特定的词形表现出来,这些过程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过去,现在,将来。以英语“to go to school”为例: He went to school.过去时 He goes to school.现在时 He will go to school.将来时 3.请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复杂短语,多义的请多分。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博比特 D、查斯特 2、五段教学法”属于:()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学派 C、蔡斯 D、凯洛夫 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 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 A、宏观 B、中观 C、微观 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时间分配 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派纳 D、泰勒 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 A、分科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 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 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C、校长 D、教师和学生 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 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 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 独立性 B 主动性 C 体验性 D 探究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 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 B、黑龙江 C、浙江 D、辽宁 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A、认识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 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

兰大15年-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_B

兰大15年-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_B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组织环境 经济关系 群体利益 群体凝聚力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群体凝聚力 2. 连结城乡的中介环节是( ) 中等城市 大城市 小城镇 村庄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小城镇 3.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 ) 文化区 文化区域 文化圈

边际文化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边际文化 4.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戴维.伊斯顿 拉斯韦尔 西蒙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西蒙 5. 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 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6. ()认为诸如思想感情和象征体系这样一些文化上的变项,对于都市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区位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古典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 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新正统区位理论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7. ()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它由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先于个人而存在,虽然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相加起来的整体已不是个人所能代表的,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 恩格斯对社会的解释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

语言学概论课后作业

《语言学概论》课后作业 汉语1601 张紫艳 1619010125 1、分析下面三个句子中所体现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A、张三去过北京 B、妈妈洗了衣服 C、学生举着标语 名词动词名词 这三个句子都是主谓句,由“主语+谓语+宾语/名词+动词+名词”构成,它们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谓语都是动词。在每个句子中,谓语和宾语先组合成动宾(述宾)结构,再和主语组合成主谓结构。 2、与英语对比,举例说说汉语语素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音节就是个字(词),只有极少作为例外的连绵词。我们可以看成是一音一字,一词一字;在中国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变少,更多变成了双音节词。但一音一字,一词一字的规则仍然存在;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也存在多音节词、多语素连写的词。尤其是新造的词,更是如此。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古代汉语一个语素一个音节,一般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后来为了弥补语音系统的简化,汉语逐渐用复音词来取代单音节词,复音词从中古开始在汉语中占据优势地位,原来的单音语很多都转化为单音节语素,汉语中单音语素占多数,复音语素多半是联绵词、叠音词或外来词。 汉语语素的组合能力很强,绝大部分语素是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但有一部分原来在古代可以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到了现代汉语中发展成需要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黏着语素。如“民”“粹”“律”等。 汉语中的语素都是成词语素,缺少变词语素,基本没有什么形态变化。而英语中变词语素很多,像”ed””ing””s”等都是动词后可加的。形容词、副词、名词也都有专门的变词语素。 汉语中的语素有一些从名词发展来的派生语素,如“阿、老、子、儿、头”等,但数目很少,所以汉语中的合在词以复合的居多,派生词较英语少得多。 汉语中同音语素很多,英语中也有同音语素,但数目较少。而且汉语中复音语素也有同音的,英语则基本没有。

《课程与教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博比特 D、查斯特 2、五段教学法”属于:()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学派 C、蔡斯 D、凯洛夫 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 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 A、宏观 B、中观 C、微观 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时间分配 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派纳 D、泰勒 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 A、分科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 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 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C、校长 D、教师和学生 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 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 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 独立性 B 主动性 C 体验性 D 探究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 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 B、黑龙江 C、浙江 D、辽宁 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A、认识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 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D、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