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赏析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赏析原文:[魏晋]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注释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高兴的样子。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浏览。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流观:浏览。
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
终宇宙:遍及世界。
赏析:《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
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
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
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读山海经·其一》注释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读〈山海经〉其一的奇妙之旅》哎呀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过陶渊明写的《读〈山海经〉其一》呀?这可真是一首超级有趣的诗呢!“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你看,这开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我眼前展开啦。
孟夏的时候,草木都长得高高的,屋子周围的树木枝叶繁茂,多好看呀!那些鸟儿们都高兴自己有了栖息的地方,我也特别喜欢我自己的小屋子。
这不就跟咱们放暑假了,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耍一样开心嘛?“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陶渊明说他把地耕好了,种子也播下去啦,有空闲的时候就回来读读书。
住在这偏僻的小巷子里,深深的车辙都到不了这里,好多老朋友的车都得绕回去呢。
这多像我家住在胡同深处,小伙伴们来找我玩的时候,还得七拐八拐才能找到。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哇塞!他开心地喝着春天酿的酒,还去园子里摘蔬菜。
东边飘来微微的细雨,伴着阵阵好风。
这场景,难道不像我们在郊外野餐,突然下起了小雨,但是风吹着又特别舒服的感觉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他随意地翻阅着《周王传》,兴致勃勃地看着《山海经》里的图画。
抬头低头之间仿佛就看遍了整个宇宙,要是这样还不快乐,那还能怎么样呢?这就好像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超级好看的漫画书,一下子就沉浸在那个奇妙的世界里,简直开心得要飞起来!你们说,陶渊明是不是特别会享受生活呀?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读书、种地、喝酒、摘菜,还能从书里看到那么神奇的世界。
咱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是不是也该学学他,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下身边的美好呢?我觉得呀,这首诗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小确幸等着我们去发现。
就算没有很多钱,没有大大的房子,也能在简单的日子里找到快乐。
就像陶渊明,在他的小屋里,读着书,看着景,就觉得无比满足。
咱们也不能总是抱怨作业多、压力大,要学会在忙碌中给自己找点乐子,对吧?这就是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的,你们呢?。
陶渊明描写夏天的诗词《读山海经》(其一)鉴赏

陶渊明描写夏天的诗词《读山海经》(其一)鉴赏《读山海经》(其一)<strong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晋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译注】初夏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①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②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这两句写村居初夏的景色,孟夏指农历四月,刚过春天不久,还充满着春天的气息。
诗人以乡间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初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屋前屋后都被参天大树环绕着。
绿树与绿草连成一色,从地上一直蔓延到天际。
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与大自然亲切接触,怎能不发出“不乐复何如”的感慨呢?扩展阅读: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歪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扩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此诗是第一首,写于初夏时节。
诗人在孟夏的时节回到了自己的田园,这里草木茂盛,绿树成荫。
他看到鸟儿们在树上欢快地筑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而他自己也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着耕读之乐。
诗的开篇两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描绘了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的繁茂景象。
绿树环绕着房屋,枝叶繁茂,给人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鸟儿们在树林中找到了栖息之所,这让诗人感到很高兴。
他认为自己也像鸟儿一样,在这个简陋的房屋中找到了归宿,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他已经完成了耕种和种植的工作,有时间回到书房读书。
这表明他不仅注重劳作,也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在辛勤劳作之后,读书成为了他放松和充实自己的方式。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的“穷巷”指的是偏僻的小巷,“深辙”则代表着权贵们的车轮印。
诗人居住在这样的小巷中,与繁华的世界隔离开来。
虽然很少有故人来访,但他并不感到遗憾。
他更愿意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与自己的书籍和自然为伴。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聚会的场景。
他欢快地酌着春酒,品尝着自己园中种植的蔬菜。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诗人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微雨和随之而来的好风。
微雨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好风则吹拂着他的脸庞。
这种自然的恩赐,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阅读爱好。
他广泛地阅读《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这些书籍充满了神话和传说,让他的思绪在古代的世界中遨游。
阅读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带给他无尽的想象和乐趣。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
诗人在俯仰之间,体验到了宇宙的广阔和无限。
他感到无比快乐,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原文读《山海经》①东晋陶渊明孟夏②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③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
⑥欢言⑦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⑧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
⑩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⑾二解题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这组诗除第一首具有诗序的性质外,其他十二首分咏《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记奇异事物,多为借古讽今之作,以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感慨。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着。
十八卷。
作者不详。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晋代郭璞作注。
《穆天子传》是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家书》)之一,作者不详。
旧题晋郭噗注。
六卷。
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
三注释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
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
终宇宙:遍及世界。
四赏析《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
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
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读山海经 其一》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读山海经·其一》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所著作的五言诗。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诗是第一首。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
陈仲醇说:“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最佳。
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
‘欲辨忘言’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
”。
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作品原文:读山海经 (其一)孟夏②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⑥,流观山海图⑦。
俯仰终宇宙⑧,不乐复何如!作品注释:①、《读山海经》为组词,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
《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②、孟夏:初夏③、扶疏:枝叶繁茂貌④、“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⑤、穷巷:陋巷。
隔:隔绝。
深辙:大车所扎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⑥、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⑦、山海图:《山海经图》。
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⑧、“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
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作品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作品鉴赏: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
“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赏析

小结
幽
环境
乐 (诗眼)
劳
生活
悦 精神
赏析
“孟春”二句:好读书之时 “众鸟”二句:好读书之所 “既耕”二句: (读书之物质基础) “穷巷”二句:人客不到,正好读书 “微雨”二句: 好读书之景 “泛览”二句:好读书之法
——[清]吴 淇
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 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 平和生活的向往。
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结构】
全诗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4句。正是盛夏,草木茂盛,树木错落,鸟儿鸣叫。作者油然而生满 足欣慰之感。 第二部分:第5句——第8句。忙完了农活,享受闲暇读书的乐趣。访客掉头他去, 留作者独享宁静生活,拿出春天家酿的酒,又从自家的菜园里摘了蔬菜。 第三部分:9句——最后:凉爽宜人的风带来了一场小雨,作者读书,觉得自己仿 佛在探索整个宇宙的奥秘,让人如何不感到快乐呢?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后,在物 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 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高远旷达的生命境 界的诗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一》赏析读山海经·其一魏晋: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注释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
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
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
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
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
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
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
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
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
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
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
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
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
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
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
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
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艺术特色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