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新word论文】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外语翻译专业论文】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 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 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Fromtheco mparativeanalysisofusagesandmeaningsof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 ineseandEnglishwhichpeoplefamiliarwith,thepaperist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eybelongtodifferentkins hipaddressingsystemsalsohavedifferentusagesofkinshiptermsanddevelopmen t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 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Thecompar ativeanalysisofitsfeaturesandusagescanhelpustounderstandtheculturaldif 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Basedonthegreatdifferencesinthetitlea nd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ndtheircomplicatedp ragmaticintentionsandculturalimplicationsinuse,thepapersystematicallyc omparesthetwosystems,andrevealstheirrespectiveculturespecificimplicati ons.Finally,threemethodsarepresentedonhowtotranslateaddressingformsbet ween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comparison;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一、文献综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
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因为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因为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
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
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
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
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
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
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
简述英汉称谓语与文化因素

简述英汉称谓语与文化因素称谓语是人们交际行为的第一个环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及人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人民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
”由于称谓语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具体的称谓方式又“取决于文化、社会、教育、信仰、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1],因此对不同民族称谓语的差异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学家语言及文化研究者颇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
英汉民族拥有各自的称谓系统,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称谓系统的不同,其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也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加深对英汉称谓语体系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通过对英汉两套称谓语体系的对比分析来揭示称谓语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一、英汉称谓语的差异一般来说,称谓语可以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类。
1、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语是表示相互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家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2]。
汉民族亲属称谓语十分发达,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
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简单得多。
英汉称谓语中“有些基本称谓语的意义是等价的”[3]。
如:father=父亲、mother=母亲、daughter=女儿。
然而,英汉称谓语又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出现了许多的差异。
首先,宗族和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汉语中对此区分严格,内外分明,祖父、祖母、侄子、孙女等属同族,外祖父、外祖母、外甥、外孙女等属外宗族。
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中没有宗族与外宗族之分,grandmother包括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即是孙子也是外孙子,cousin既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又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抹掉了宗族的界限。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词的选择问题是社会语言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就这个问题都展开了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其中不同语系之间称呼语的比较研究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普遍的兴趣。
由于每种语言的称呼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呼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对其称呼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必要。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
一、英汉亲属间称呼差异及原因(一)父系血缘与母系血缘的区别汉语亲属间的称呼讲究血缘关系,分母系和父系。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
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
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
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
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
“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 这个词。
“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
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
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如“公公”和“岳父”都是father-in-law。
像这样,配偶的亲属在英语中一律加一个词缀“-in-law”,这样的称呼首先强调的是其亲属关系的法律意义。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的不同,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词汇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旨在加强对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使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以减少交际障碍,提高对词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英语的得体性,最终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
词汇是最直接反映语言文化背景的,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负荷量最大的成分。
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学习者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还会影响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
查询词典可以知道词语的直接意义,但却无法深入了解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误解,所以词汇学习不仅是在语义学范围内解释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
一、语言、文化与词汇的关系首先,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发下而获取的一套知识系统。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有了语言,才得以将知识、观念、创造发明等一系列人类的行为模式传递给别人,广播于社会,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必要前提,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文化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bstract
At present,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are in mutual and inter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e more and more apparent,people faced all kinds of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It requires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t firs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en, the writer will compare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names, kinship address terms, title and pronoun to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rrect strategies to get rid of the conflicts. At last, the writer will summariz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Key words:address terms, difference, culture, causes
摘要
目前,随着中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西方称呼差异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
本文探讨了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差异原因,它要求人们通过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去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汉称呼语。
首先,本文先从称呼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入手。
其次,将英汉两个民族的称呼语、亲属称呼、标题和代词作对比,清晰地显示出英汉称呼语的不同。
本文还给出摆脱英汉称呼语差异的相应策略,最后,将大致的对全文做出高度的概述。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文化,原因
Acknowledgements
Thanks go to the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for accepting the unusual proposal from which this paper grew.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most sincere thanks to my academic supervisor Xu Xuefei. She has helped m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dur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is paper; her helpful advice, continued encouragement and patience have been very much appreciated.
I also owe a debt of gratitude to Xiong Xia for her evaluation on my first draft and her helpful advice.
Thanks go finally to my good friends Xie Yuan and Li Yizefor their generous assistances.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 i Acknowledgements ........................................................................................................................ i ii Contents .. (iv)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Context (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
1.3 Shape of the Paper (3)
Chapter 2 The Introduction of Address Terms (5)
2.1 Definition of Address Terms (5)
2.2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Terms (5)
2.3 Functions of Address Terms (6)
2.3.1 Close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 (6)
2.3.2 The Change of Close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 (7)
2.3.3 Appellation object identity and power (8)
2.3.4 Reflect People’s Emotion (8)
2.3.5 Express changes of times (9)
Chapter 3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 (10)
3.1 Personal Names (10)
3.2 Kinship Address Terms (10)
3.3 Title (11)
3.4 Pronoun (12)
Chapter 4 Causes for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 (13)
4.1 Chinese Warmth versus Western Privacy (13)
4.2 Individualityversus Integrity (13)
4.3 Different Living Styles (14)
Chapter 5The Wrong Use of Address Terms and Correct Strategy (16)
5.1The Wrong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16)
5.1.1 The Wrong use of English Address Terms by Chinese (16)
5.1.2 The Wrong use of Chinese Address Terms by western people (17)
5.2 Correct Strategy (18)
5.2.1Communicating the Differences by Psychology Angle (18)
5.2.2 Cross-regional Communication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