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一.选择题

1.“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良好家风的熏陶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②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风格

③文化对人的品格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④文化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18年起,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等陆续向民众免费开放。之所以开放这些公园遗址是因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人有积极影响

③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动的,积极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道德修养的“清洁剂”,人生路上的“红绿灯”,事业成就的“助推器”。这里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①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决定--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④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朝鲜族过年家家贴春联,烹饪丰盛的菜肴,吃“八宝饭”,除夕全家通宵达旦守岁,弹伽仰琴,吹洞箫;白族过年,从除夕起就开始互拜,赠送礼品;景颇族过年期间举行“打靶”比赛......材料表明各民族的春节

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价值追求、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让我们领略不同的文化韵味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是展现民族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5.2018年12月21日,《中缅友好新年音乐会》在缅甸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汪洋演奏了多首中外经典曲目,还与缅甸知名钢琴演奏家安德鲁?孔四手联弹缅甸名曲《贡嘎》,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缅两国艺术家四手联弹名曲表明

①中缅两国文化相互同化②文化交流能够消除文化差异

③中缅两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缅两国文化能够相互交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18年11月7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五年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持续举办,既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又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平台

A. 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B. 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趋同,重塑了网络空间秩序

C. 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 增强了文化的归属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7.在古代,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对于推动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和贯通亚欧非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人说,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此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商业贸易

①能够通过商品交换交流蕴含在商品中的文化②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③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④是一种纯粹属于面对面的文化传播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2018年暑假,两岸大学生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査夏令营在宁德开营。此次活动让两岸青年走近民居、街巷,亲身触摸与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建筑美学与聚落文化的融合、发展、保护、利用。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篇宣传报道,合适的标题是

A.立足优秀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B.感悟优秀文化,改造传统建筑

C.传承文化传统,成就美丽人生

D.参与社会实践,享用优秀文化

10.中国传统婚嫁礼仪包括“三书六礼”,即聘书、礼书、迎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中婚嫁礼仪已经简化很多,但仍能看到“三书六礼”的某些影子。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④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文要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造环境,支持企业和个人加强产品研发和内容原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手段创新。”之所以要鼓励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发展④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认为,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文艺工作者本人,还是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要更加深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即所谓的“接地气”“深耕耘”。这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

A. 突破传统,大胆创新

B. 敢于超越,改变社会

C.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D. 与时俱进,锐意革新

13.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科学地预测了气温、季节的变化,以及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规律,农民将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预判来年的收成,如“立夏小满正插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事谚语至今仍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遗产:

①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②展示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地名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代活动的产物,蕴含着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丰富内涵,中华大地上的一些地名就和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厂子在唐朝时期是京兆府的邮递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驿站,当时传递邮

件塘报全靠马匹,此地两侧都是驿站喂马的地方,故称马厂子五味什字五味十字是明朝到民国西安数百年间的药业集散地,此地开了许多药店,因我国将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五味十字。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地方志记述了某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在2019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谢伏瞻强调要努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地方志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成果丰富

③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并传承下来④具有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面食代表了陕西的饮食文化,然而,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面食,如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乾县驴蹄子、合阳踅面......由此可见

A. 自然环境决定地域文化

B.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C. 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文化发展

D. 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下同欲者胜”“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些古语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 具有伟大创造精神

B. 具有伟大奋斗精神

C. 具有伟大团结精神

D. 具有伟大梦想精神

18.2018年8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再次点赞“西迁精神”,专题报道了西安交通大学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号召。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62年过去了,虽然岁月变迁,但“西迁精神”却在一代一代延续着。下列对“西迁精神”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②西迁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文化的力量

③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④传承西迁精神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体现了“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今天,“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受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佛系少年”“锦鲤”“确认过眼神”等词语成为2018年人们熟悉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诉求。材料表明:

A.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流行文化具有更恒远的价值

D. 网络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21.近年来。出界范围内悄然掀起了“汉语热”,2019年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爱尔兰、英国园、西班牙,越来越多的国家还专门开设了汉语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汉语及中国文化。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③加速汉语的国际化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对外渗透力

④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影显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冬至吃东西的风俗,北方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而在我国江南地区吃汤圆尤为盛行,寓意团团圆圆。材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陈旧的重要标志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至今仍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④不同民族文化在借鉴中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近日,在德阳某小学运动会上,随着京剧《卖水》而起,结合周杰伦的《龙拳》,一群小学生所跳的戏曲课间操首次亮相,惊艳了全校师生。这套课间操动作上汲取了戏曲基本的手、眼、身、步,并融合流行音乐和健美操元素,让孩子们在传统戏曲中做起了课间操。这套戏曲课间操的出现说明

①文化的继承要以开发创新作为目的和归宿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④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命名为“冬梦”。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同时汲取了书法和剪纸的特点,会徽的设计

①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展现中华文化无穷魅力

②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③赋予汉字全新内涵以激发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④表明文化创新既要维承传统,又要休现时代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习近平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强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深刻内涵的红船精神。大力必扬红船精神的原因在于

①凸显了精神力量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②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③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④蘊含看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主观题

2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6月16日,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中,《朗读者》荣获最佳幸福电视节目。《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最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往往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

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经亮相,更让然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12分)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的意义。(12分)

27.走进我们读书的校园,校园文化的气息会扑面而来,在校园中生活无不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有深远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学校为什么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12

材料二:爱读书,还须有好书,而一本好书,离不开优秀的文艺创作者。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2)结合材料二,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主席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12分)

28.(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1月15日,大型潮剧现代戏《向东渠》在漳州人民剧场举行首场演出。该剧以潮剧的艺术形式,再现上个世纪70年代云霄、东山两县干部群众共建向东渠的那段难忘岁月,讴歌了两县人民大爱无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创造、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向东精神”。向东渠这一特定时期农业设施和文化遗产,仅仅在短短数十年间,就演化成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忱。向东精神是漳州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成为了建设富美新漳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1)依据材料说明向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5分)

(2)请你为宣传和推广向东精神拟两条标语。(4分)

文化生活试题答案

1-5BABAD 6-10CACDB 11-15ACCBA 16-20BCCBD 21-25BCDBD

26题(1)问12分(1)①创设有益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②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依托大众传媒,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激发观众兴趣,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或: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④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或: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丰富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途径和方式,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点3分)

(2)问12分(2)①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有利于展示文化的多样性。②中外名著互译共存有利于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④中外名著互译共存有利于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每点3分)27题(1)问12分①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体验社会生活和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价值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影响学生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考生任答四点即可得满分)

(2)问12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③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④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每点3分)

28.(9分)(1)大爱无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创造、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向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5分)(2)示例:①弘扬向东精神、建设富美漳州。②伟大人民,不朽奇迹;不负芳华,向东而行。(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满分不得超过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