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1. 强调思妇诗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古人认为,思妇诗揭示了女性在孤独和寂寞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即使身处异地,她们也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爱,这种爱深深地植根于她们的心中。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织布时思念丈夫的情景,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2.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在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
由于丈夫远在他乡,她们无法避免思念之苦。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孤独中独自度过漫漫长夜,感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例如,“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寒冷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丈夫,感到无助与孤独。
3.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她们在孤独与痛苦中,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例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句诗表达了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感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
4. 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思妇诗语言优美、婉转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这句诗以浮云蔽日比喻游子在外漂泊不定,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主要强调了思妇诗表现的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以及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等方面的主题。
同时,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点评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从《古诗》中选录的十九首诗歌。
这十九首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即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古诗十九首,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包含着他们的伤情感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游子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一,游子传统的思乡思妇之情。
《去者日以疏》中写“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这样的感情在《涉江采芙蓉》中也有体现:游子渡过江水采集莲花,想要送给自己思念的人,然而“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些诗句都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想要回到故乡,与妻子家人共享天伦而不能的苦闷,明明是感情融洽深厚的夫妻,却因为游仕在外而不能团聚。
第二,仕途坎坷的彷徨失意及由此而生的及时行乐之感。
《明月皎夜光》中诗人写到“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当年同门好友在平步青云之后,诗人本以为朋友会提携自己一把,却不料竟将自己如走路留下的脚印一般抛弃了。
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愤懑和不平,甚至由此而生出一份怨气“良无磐石固,虚名复合益!”.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乱朝,四方割据,土地兼并,黄巾起义,三分天下,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子郁郁不得志。
长期背井离乡的落魄,欲求功名而无门的失意,思归故乡而不能的忧思,使得许多文人心生倦怠,发出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选自《生年不满百》)的感叹。
在《今日良宴会》中,诗人听曲而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在世,如尘土般被风吹散,为什么不先登高位,安享富贵呢?别再辛辛苦苦,安守贫贱了。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名家名作邵玉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地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直到新体的五言诗起来,才又另现了一番灿烂与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五言新体的星宿海。
它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一方面又开了建安魏晋的五言诗的风气。
它的艺术价值也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它既有完整优美的外形,复有丰富充实的内容,而表现的方法,特具的风味,更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
……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没有不喜欢读它的……”隋树森先生在其作《古诗十九首集释》序言中主要从诗歌形式(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和影响,正如王世懋先生评价的:“《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
”而除此之外,愚以为,《古诗十九首》 的广为流传更有赖于其情感抒发得真切、自然,人物形象刻画得传神逼真。
抒发游子思妇伤感的情思,忧叹生命以及寻求现世的荣华和欢乐,是《古诗十九首》最突出和集中的主旨。
其中思妇之诗约占三分之一,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妇的“思”,塑造了一些传神的思妇形象。
一、衣带渐宽为伊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的词句,备受后人推崇。
而其实,“衣带渐宽”的思妇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已经存在。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就站立着这么一位因念夫而日渐消瘦的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全篇从思妇一方叙说,首联就表达了夫妻别离日久而生发的“生别离”的慨叹。
重复“行行”,是为了加强语气,以离去者(丈夫)行之不止强调路途遥远,自然引出了“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境况,并把忧伤寄寓于其中。
“生别离”当从《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中而来,暗寓了“悲”意。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罗丹(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ss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LuoDa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ss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ssing Women,Acacia,sad.《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著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
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摘要:思妇主题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题材,滥觞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神韵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开始关注自我价值。
将两者的思妇诗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传承性,体会先秦与东汉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题材丰富,从神坛祭歌到婚恋悲歌,记载着古代人民生活的点滴。
行役主题当列其中,而对于想念在外役夫的主体——思妇的描写,自然也成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这组诗的吟唱以“游子”和“思妇”两个题材为主,其中塑造思妇形象的诗也几近半数。
所以将“思妇之辞”的初祖同以塑造思妇为主的《古诗十九首》做以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诗经》中的思妇诗共十二首,分别为《国风》中的《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卫风·伯兮》《卫风·有狐》《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秦风·晨风》和《小雅》中的《杕杜》《采绿》,虽然有的叙写采摘野菜,有的描写山林鸟兽,有的塑造征夫勇武形象,但都表现出”伤离别”、“盼夫归”的忧愁与迫切之情。
纵观《古诗十九首》,共有八首思妇诗,分别是《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和《明月何皎皎》,这些诗中塑造的思妇形象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情同《诗经》一样震撼人心。
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一、《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特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系列独居于家的思妇,都情系在外的丈夫,忠贞不渝。
但也存在不同的特质。
现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两方面加以阐述。
《诗经》中的思妇多是处于日常劳作的劳动妇女,勤劳朴实。
如《周南·卷耳》和《小雅·采绿》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摘采植物,无论是卷耳为食用之物,抑或“绿”是一种染布之草,其功用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气息浓郁。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主要描绘了夫妻之间的思念和家庭生活的思念。
这些诗歌表达了妇女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以及她们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时光的感受。
例如,《青青河畔草》中,诗人借用了河畔草、园中柳等自然景色,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人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又如《凛凛岁云暮》中,诗人通过描述岁月的流逝、季节的变化,表达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轩车来何迟,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期盼和等待。
此外,《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也是思妇诗的代表作品。
前者以冬季为背景,描绘了思妇在寒冷的季节里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后者则通过描述远方客人的到来,表达了思妇对丈夫归家的期盼。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以其深情、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庭生活的深深牵挂。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作者:李云婷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两汉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中的“思妇”形象呈现出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吸引众多读者关注思考。
本文从思妇诗的存在背景、思妇形象的类别,以及思妇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探析在历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相思是亘古不衰的永恒主题,大致包括:思妇、闺怨、宫廷、弃妇、婚爱等不同种类。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中编辑在一起的一组诗歌,主要以游子、思妇为题材,吸收了《诗经》、《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精华,被刘勰称赞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2],其中的“思妇”意象呈现出与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值得深入探析。
一、《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存在的背景思妇诗贯穿存在于在整个文学史,衣披后世、影响深远,《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独有的苦闷抑郁和难言的寂寞无助,究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有两点:一是东汉末年的取仕制度和社会现状所致。
西汉时开始推行明经取仕制度,极大鼓舞了当时的读书人,使得游学、游宦的风气与日俱增,东汉末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勾结垄断仕途,中下层士人宦游在外却报国无门,只得离乡背井、不断奔波,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留守妇女长期与丈夫分离,成为思妇诗滋生的土壤。
二是汉代妇女的道德教化和生存環境所囿。
东汉时期,对妇女的女德、女诫等封建思想不断加深,使得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男外女内思想也造成妇女的生活环境封闭、思想僵化,主观上助推了思妇诗的成长与发轫。
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形象类别纵观《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久别离、长相思、永忠贞的共性,但思妇的身份、思念的情愫、思念的结果有不同的特点,分为以下四类:1.思中甜——忠贞不渝《客从远方来》是少有着些许甜蜜愉悦之诗,一女子收到了相隔万里的丈夫托人带回的锦缎,打开一看,上面还有鸳鸯双栖的图案,丈夫的牵挂和思念,心意与回应使得女子惊喜交加、深感慰藉,于是浮想联翩,想要将锦缎做成合欢被,与丈夫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深衷浅貌长情”的抒写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是东汉后期的文人抒情组诗。
其中可以看作思妇之词的共有七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
根据前人们的观点,“思妇词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的心理而作的”[1],就是说这些诗歌大都是文人假托思妇之口,采用女性视角写成的。
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之词中来探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1、悠远的文化渊源女性视角有悠远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的有些篇目就采用了女性视角:如《卫风?氓》、《邶风?谷风》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妇女思念远戍丈夫的痛苦心情;《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诉如怨,深情缠绵;其他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描写思妇怀远的典型作品;这种文学传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文人正是接受这种文化熏染,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将自己心中苦闷和孤独,用表述男女情感的方式宣泄出来,显得情深自然。
2、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汉末文人在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下残喘着。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虽然继续奉行并发展了养士政策。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特别是灵帝刘宏时代,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政治黑暗,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仕进无路,陷入深深的绝望。
从《十九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文人的际遇之悲:男性求仕艰难,游学无方,欲罢不能,欲归不得,境遇悲凉;也能够感到汉代女性的命运之惨:女性被束缚、地位低、命运惨,悲怆凄怨。
两者遭际的相似性、人身的依附性,使得男性在咀嚼、体味自身的使命感之中,在品尝苦闷、孤独和惆怅的遗弃感之后,对女性有了较多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使文人开始通过对自己的体恤、抚慰转到对女性的关注、尊重、体认和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罗丹(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ss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LuoDa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ss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ssing Women,Acacia,sad.《古诗十九首》最早着录于梁萧统编着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
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评其为:“文温以丽,意悲以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鲁迅先生评《古诗十九首》说道:“或近楚骚,体式实为独造,诚所谓蓄神奇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者也。
”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地位之高。
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77.钟嵘.诗品{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P23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学者对它的分析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马茂元先生和袁行霈先生都认为游子和思妇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共同的时代主题的两个方面,以游子和思妇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无名文人士子虽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是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的苦闷,抒发了他们相思离别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和思妇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也是其得以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主题的古诗共有十一首,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中的思妇形象,可以发现她们所表现的不仅是相思,还有哀怨和追求知音的感悟。
姑且不去深究《古诗十九首》中的叙述者是男子,还是女子,只看诗歌本身,单纯地从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发掘《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物形象,思妇形象是诗中女性形象之一。
思妇形象是思念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妇人形象,在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由此可以将思妇形象分为以下几类:一、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明显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涉江采芙蓉》。
以《青青河畔草》为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扑,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和柳既是柔弱植物的代表,更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草和柳的体态妖娆随风飘逸也好似女性娇好的身段,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
这两句诗起兴,如同《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由大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生命的相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唐朝王昌龄有一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青青河畔草》中的这位思妇也是如此,因春意引发游子的思念,渴望夫妻团圆。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当时的妇女化妆时“傅白粉使面部显得更加白皙的习俗流传已久,傅红粉以使面色红润则起源较晚,不过至少在东汉时期已开始使用。
”红粉妆和素手恰是当时女性只能对外展示的两个身体部位,以极少的语言表现最大的力量,展现了女子的容貌风采,光亮照人。
然而,这些描写并不仅仅是展示美丽的姿态,还有更多暗示。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在于得到别人的知赏和重用,而女人的价值则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了欣赏自己的人而做。
这位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光鲜照人也暗示了她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可以看出这位思妇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便与一般幽居怀人的思妇不同。
一般传统的幽居思妇品性温柔敦厚,性格内敛婉约,如《诗经·郑风·子衿》、《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所塑造的女性。
而《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则与之截然不同。
由于女主人公曾为歌妓,长期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欢场,是个率直大胆、个性张扬、情感外泄的人。
再则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中,我们知道诗中这位女主人公所思的丈夫也有些与众不同。
别的女子思念的是“游子”式的丈夫,而女主人公思念的却是“荡子”式的丈夫。
游子一般是为了生计,为了光耀门庭,为了今后与妻子家人有更美好的生活才不得不外出游历;而荡子则不同,这些人往往不愁生计,经常出入欢场,四出游荡行踪不定,出家不念家。
这样的丈夫给女人的安全感是很低的。
诗中的女主人公脱离欢场,嫁作他人妇,说明她追求的是能一种男女同居共欢的世俗生活,她希望后半生能夫妻恩爱相守白头,但不幸的是她却嫁给了一个行踪不定四海为家的“荡子”。
这位荡子丈夫把一个如花似玉而又不甘寂寞的她孤零零地抛在家里,白白虚度年华,作为一个过惯了灯红酒绿欢场生活的女子,往往是忍受不了这份寂寞的,所以当她面对眼前的一片无边春色,不禁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呼喊。
这一直抒心灵的呼喊,充分表现出她内心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独守空闺的思妇的痛苦之情,这是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本体的关注、对生命的认识。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57.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P10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憾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
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
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
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岂不尔思,是室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中国传统的女性,涉及两性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总是遮遮掩掩,她们的心理状态是曲折而微妙的。
而《青青河畔草》等作品一改以往思妇形象,其所刻画的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否定,大胆直白地抒发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忧愁,她们的心理状态比较单纯直率。
诗人的写作视角由外部景物转入女性的内心深处,将其深层心理表露无遗,突显自我意识,可以说是对思妇形象的大胆创造。
二、相思苦闷,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以《客从远方来》为例: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在日常生活中,有客来访,带送礼物应当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思妇眼中却是一件十分惊喜的事情。
因为这位客人非比寻常,一是因为客人来自于“故人”所在的万里之遥的地方;二是因为客人带来了久别家乡、身处万里之遥的“故人”寄给她的一件礼物。
这一切又充分说明思妇日夜思念的“故人”并没有因为久别、因为身处万里之遥而变心遗忘自已。
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动乱,再加上交通、通讯的不发达,“故人”长期滞流异地他乡,音讯不通、会合难期。
“故人”会不会另有新欢,这对孤居旧乡的思妇来说难免是内心的一大忧患。
但今天“故人”托人从远方带来了礼物,可见“故人”对自己还是那样情深意浓,一下便扫除了她心头的疑虑,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此时的思妇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故人心尚尔”的感慨。
从另一个方面反衬了思妇的相思苦闷。
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核心,波澜曲折由此展开,抒情亦由此得以深化。
“故人”从万里之遥托人带来“一端绮”已是十分值得珍贵的了,而且绮的上面又织有“双鸳鸯”的文彩,其中自然寓有浪迹天涯的“故人”热切期盼夫妻团聚的心愿。
睹物生情,思妇长久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由此激发了她胸中爱情的火焰。
于是她手抚“一端绮”,展开了一番丰富的联想:要将这“一端绮”裁为象征夫妻团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P54.聚、同床共眠的“合欢被”,而且在被子里要装进象征“长相思”的丝绵,在被子外要缀上象征永不分离的“结不解”丝缕。
这一系列的联想,充分表现了思妇对夫妻欢聚的强烈期盼之情。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最后两句,以比喻作结,点出主题,表达了思妇对爱情的坚定誓言。
胶和漆混合在一起,黏粘度就更加地坚牢,让人根本无法分解,这里用以比喻夫妻间感情的融洽无间。
“别离此”,语意双关,从比喻本身来说,“此”指“胶”、“漆”相投,不可分解。
从诗的意蕴来说,则指夫妻感情如胶似漆,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