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诗十九首》中女性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1. 强调思妇诗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古人认为,思妇诗揭示了女性在孤独和寂寞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即使身处异地,她们也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爱,这种爱深深地植根于她们的心中。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织布时思念丈夫的情景,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2.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在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

由于丈夫远在他乡,她们无法避免思念之苦。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孤独中独自度过漫漫长夜,感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例如,“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寒冷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丈夫,感到无助与孤独。

3.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她们在孤独与痛苦中,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例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句诗表达了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感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

4. 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思妇诗语言优美、婉转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这句诗以浮云蔽日比喻游子在外漂泊不定,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主要强调了思妇诗表现的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以及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等方面的主题。

同时,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点评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名家名作邵玉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地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直到新体的五言诗起来,才又另现了一番灿烂与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五言新体的星宿海。

它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一方面又开了建安魏晋的五言诗的风气。

它的艺术价值也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它既有完整优美的外形,复有丰富充实的内容,而表现的方法,特具的风味,更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

……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没有不喜欢读它的……”隋树森先生在其作《古诗十九首集释》序言中主要从诗歌形式(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和影响,正如王世懋先生评价的:“《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

”而除此之外,愚以为,《古诗十九首》 的广为流传更有赖于其情感抒发得真切、自然,人物形象刻画得传神逼真。

抒发游子思妇伤感的情思,忧叹生命以及寻求现世的荣华和欢乐,是《古诗十九首》最突出和集中的主旨。

其中思妇之诗约占三分之一,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妇的“思”,塑造了一些传神的思妇形象。

一、衣带渐宽为伊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的词句,备受后人推崇。

而其实,“衣带渐宽”的思妇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已经存在。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就站立着这么一位因念夫而日渐消瘦的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全篇从思妇一方叙说,首联就表达了夫妻别离日久而生发的“生别离”的慨叹。

重复“行行”,是为了加强语气,以离去者(丈夫)行之不止强调路途遥远,自然引出了“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境况,并把忧伤寄寓于其中。

“生别离”当从《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中而来,暗寓了“悲”意。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作者:单朝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

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

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诗歌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两朵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两汉乐府诗歌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是《诗经》、《楚辞》之后的叉一文学瑰宝。

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少数文人创作和贵族创作),反映了普遍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产生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顺帝到献帝年间),作者主要是社会上无所归依的下层知识分子。

它以关注人生、情真意切影响了文人诗的方向,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过程,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深切感人的精神历史。

刘勰誉之“委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两个女性世界,固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下的一些共同特征,但是无疑,两个女性世界尽管时代接近甚至交叉,但又有各自的特质。

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分别从女性人物的类型,女性形象的展现方式,以及女性形象的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涵三方面来审视女性形象的不同。

一、女性人物类型比较总的说来,汉乐府的女性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女性,是丰富多彩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是思亲情感中的女性,是思妇,类型上较为单纯,却极为感人。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概述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概述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温文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之冠冕”。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评论后发现,许多人都做了关于《十九首》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十九首》的内容多是写游子和思妇,在游子思妇题材中,呼喊了直白而热烈的相思。

在反映动荡的社会时,也倾诉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以及这个时代女子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种社会特殊时期产生的爱情,最是值得体味与思考的,可以说是勾心摄魄。

这种爱包含了爱的忠贞与担忧、爱的专一与热烈、爱的难得与珍惜、爱的脆弱与无奈。

细细品读,定会令人掩卷遐思。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爱情游子思妇女性前言打开时代的诗篇,会发现在每个时代的诗页上都有着女人相思的泪珠与叹息,这也是思妇诗存在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思妇诗中作者往往是男性,他们揣摩女性的心理与痛苦,把她们的心声表露出来。

如果说,这些思妇诗的产生源于男性对女性集体犯罪之后的良心发现也不是不可以的。

《古诗十九首》既然作为一部游子思妇诗的经典,那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情爱便值得一提了。

在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她们对待爱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

她们盼望着自己外出的丈夫早日归来,然而盼归不归,思妇的反应便由此不同了。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年代和它所描述的爱情与太平年代的爱情是不同的,这种特殊时期的爱情更能勾心摄魄,动人心弦。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作为一部抒情短诗,自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它与《诗经》往往是相提并论的,流传甚广,影响更深。

关于它的作者和产生年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作者“或称枚叔(枚乘),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说时代“比类而推,两汉之作”①;钟嵘《诗品》说作者和时代“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②;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没有说明,只是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徐陵《玉台新咏》以为作于两汉,有八首是枚乘的杂诗;李善为《文选》作注:“盖不知作者,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作者:李云婷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两汉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中的“思妇”形象呈现出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吸引众多读者关注思考。

本文从思妇诗的存在背景、思妇形象的类别,以及思妇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探析在历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相思是亘古不衰的永恒主题,大致包括:思妇、闺怨、宫廷、弃妇、婚爱等不同种类。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中编辑在一起的一组诗歌,主要以游子、思妇为题材,吸收了《诗经》、《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精华,被刘勰称赞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2],其中的“思妇”意象呈现出与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值得深入探析。

一、《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存在的背景思妇诗贯穿存在于在整个文学史,衣披后世、影响深远,《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独有的苦闷抑郁和难言的寂寞无助,究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有两点:一是东汉末年的取仕制度和社会现状所致。

西汉时开始推行明经取仕制度,极大鼓舞了当时的读书人,使得游学、游宦的风气与日俱增,东汉末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勾结垄断仕途,中下层士人宦游在外却报国无门,只得离乡背井、不断奔波,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留守妇女长期与丈夫分离,成为思妇诗滋生的土壤。

二是汉代妇女的道德教化和生存環境所囿。

东汉时期,对妇女的女德、女诫等封建思想不断加深,使得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男外女内思想也造成妇女的生活环境封闭、思想僵化,主观上助推了思妇诗的成长与发轫。

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形象类别纵观《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久别离、长相思、永忠贞的共性,但思妇的身份、思念的情愫、思念的结果有不同的特点,分为以下四类:1.思中甜——忠贞不渝《客从远方来》是少有着些许甜蜜愉悦之诗,一女子收到了相隔万里的丈夫托人带回的锦缎,打开一看,上面还有鸳鸯双栖的图案,丈夫的牵挂和思念,心意与回应使得女子惊喜交加、深感慰藉,于是浮想联翩,想要将锦缎做成合欢被,与丈夫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一个感性而多情的形象,她具有一种浪漫迷离而又神秘而迷人的形象。

她具有极强的忠贞之爱,为爱人付出最大牺牲,大到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小到在旧时男弱女馁的文化背景下仍然甘心任性。

正因如此,思妇一步步地从一个普通的女性转变成为许多古诗中的主流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塑造的形象是卑微可怜而又坚强勇敢的,在失去爱人的那时,她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抱怨不报憾,甚至还发自内心地祝福男方去安裕的去处,她始终坚定的爱情精神,不因缘分的太差就放弃。

思妇就像一锥素餐,浅学钩胆,质朴爱情,弥补了古诗佛国落寞的背景,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中有永恒的价值可追求。

思妇在古诗中,构建起一个耐人寻味的异类,她从一个文言审美背景下提出新的思维,她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礼仪,反倒是以坚定的信念维持了爱情的尊严,在这个背景下,她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吸引许多人把思妇的形象铭记在心。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些诗歌创作于东汉末年,抒发了许多女性的情感、意识和生活体验。

本文将探讨《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觉醒:在一些诗歌中,女性角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青青河畔草》中,女性主角感叹自己的容颜易老,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青春的向往。

这种自我觉醒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爱情与婚姻:这些诗歌中,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表达也值得我们。

在《西北有高楼》中,女性对于心中所爱却无法触及的无奈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揭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观念。

离别与思念:由于《古诗十九首》中的很多诗歌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所以离别与思念也是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涉江采芙蓉》中,女性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于家庭和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在思念中的独立和坚强。

哀怨与反抗:在一些诗歌中,女性角色表现出对于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反抗。

在《冉冉孤生竹》中,女性描述了自己在家中的孤独和无助,表达了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感。

这种哀怨与反抗,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歌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女性形象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这些诗歌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为后世的女性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勇于反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勇敢和独立的精神影响了后世许多女性作家。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是这一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诗歌中的女性角色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诗歌所传达的女性意识也为后世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鼓励着更多女性勇敢地表达自我,追求独立和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姓名学号院系文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2F(冯友兰班)指导教师陈钰君职称(学历)讲师(硕士研究生)2016年4月18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目录试论《古诗十九首》中女性人物形象 (3)一、绪论 (3)二、《古诗十九首》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4)(一)孤寂忠贞的思妇形象 (4)(二)怨叹年华易逝的怨妇形象 (5)(三)貌美专情、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 (6)三、结论 (7)试论《古诗十九首》中女性人物形象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

在《古诗十九首》当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中国早期文学作品当中女性形象的典范。

本文通过分析,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孤寂忠贞的思妇形象、怨叹年华易逝的怨妇形象、貌美专情、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古诗十九首》作者通过诗中的女主人公表达了感慨、哀怨情思, 而这种情思在某种程度上, 正是汉末文人在政治环境和生活境遇中受到的压制和苦痛, 产生的惆怅、苦闷和孤独通。

过女性形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思想感情, 是一个声音表达了东汉时期两种人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女性;人物形象一、绪论《古诗十九首》出自于两汉时期——中下层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中地位日渐凸显的时代,在我国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可谓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从古至今备受文人骚客的推崇。

这是因为该作品的题材内容、写作形式及艺术风格等都深刻影响着后世诗歌作品的写作及评论。

《古诗十九首》是一个历史阶段中文化思潮的产物。

诗歌的创作者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士子,他们以积极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进取,渴望遇到赏识自己才华的人,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但现实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及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无法让他们实现抱负。

这一时期文人的羁旅愁思和怀方不遇是整个汉代社会的普遍情况。

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死亡的哲学性思考,影响了诗人的创作。

这些士子在落魄之际,怀念自己的家和妻子,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把人生苦短、内心的苦闷失意与及时享乐的思想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从而在离愁别绪中赋予了诗歌别样的生命意义[1-3]。

在该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类形象的塑造,分别是游子和思妇,并且其中的思妇形象被赋予了男性作者的精神寄托,它不是由现实生活转化而来,而是根据作者与她们的接触,将这种形象表现出来。

《古诗十九首》塑造了追求知音、叙写“同心”的妇女形象,这种表现手法不同于以往,对以后描写思妇诗具有深刻的影响[4]。

在众多文献中也描述了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余溢文的《《古诗十九首》之女性形象——思妇的此岸形象与彼岸意义》[13]一文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了广义与狭义两种层次,广义的女性形象是指该作品中包含了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女性,而狭义的女性形象是指作品中体现最深刻的思妇的形象,也是本文所描述的形象。

张陈丽在《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17]中指出思妇们具有真善美的内心感情,她们是传统女性形象的另一种体现,她们代表是那一时代的女性代表,她们展现出了当时女性的光辉等[14]。

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但却无具体体现,本文将根据诗歌的内容具体剖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共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通通牵牛星》、《凛瘭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咬》九首描述当代社会的女性形象及内心想法的作品[6]。

尽管该作品中有那么多诗歌是来描述思妇形象的,但是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思妇形象也是千差万别的,她们形貌不同,她们的内心想法不同,她们对爱情、对生活的理解也更加不同,这是一部描述思妇形象较全的篇章。

以此,我们可以将诗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孤寂忠贞的思妇形象、怨叹年华易逝的怨妇形象、貌美专情、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

(一)孤寂忠贞的思妇形象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相爱双方的理解与信任,相爱双方的忠诚与坚贞更是伟大爱情的紧固剂。

“生离”自古以来都被认为其痛苦程度远超“死别”。

因为死别是断了活人的念想,让他学会逐渐忘记,去面对现实生活,但是生离是心爱的人明明在世间,却难相见,内心在不断忍受着思念的折磨与煎熬却无法解决这种痛苦,让人心灵备受摧残。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作者在描述该类思妇形象时多在诗歌中以善良、憔悴、多情、执着去塑造她们,使用温柔、含蓄来表述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和爱人心心相印,她们对爱情真诚专一。

作品中的女子思念着远方不能相见的夫婿,却无能为力,只能以执着来表忠心,以苦酒来诉哀愁[9]。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写得情真意切,动人心魄,深闺寂寞,可见一斑。

《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凛凛岁云暮》等诗即属此类。

《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孟冬寒气至》描写思妇在寒冬长夜里怅望星空的情景。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随着月圆月缺的变化,思妇对于爱人的思念更加深切。

思妇把丈夫三年前给的书信当做至宝一样对待,深信夫婿对自己的关爱一直没变。

诗中直接引用信上的话“长相思”与“久离别”,带人进入另外一种境界——通过描写丈夫对自己的深切思念来映射自己的哀思之苦。

这种度人怀己的手法欲盖弥彰,更显示出思妇对爱情的坚定不移,而其离情就显得更沉重、悲哀[18]。

《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客从远方来》描写了来自远方的客人送来的“一端绮”引发了思妇对夫君的想念。

此物从万里之外而来,丝丝缕缕似都诉说着丈夫的无尽惦念,睹物思人,思妇喜上眉梢。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语双关:着棉,联想到绵长的相思,缘边,暗示着难解的姻缘[9]。

可是丝绵再长,终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亦有松散之日。

反观全诗,“正笔反用”,一切都是思妇痴心不渝的幻想罢了,根本不曾有远客之“来”,也不曾有彩“绮”之赠。

思妇的意外喜悦,实则不言苦处而苦处自显的忧伤,道尽凄楚。

《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12]。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淩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凛凛岁云暮》中描述了因思念过甚而成疾的思妇形象。

“凛凛”、“夕鸣”、“悲”三个词连续使用,首句便袭来一阵寒意,冷彻心底。

思妇愁肠百结,恍惚中由现实入梦,与丈夫相见[12]。

可是好梦不长,丈夫须臾即去。

梦境的无情惊醒思妇,似醒非醒的她,倚门遥望,徘徊无所见,只觉凉风刺骨,泪水无声沾湿双扉。

全诗用亦真亦幻的浪漫笔触,在虚实的交叉对比中,娓娓道出思妇的相思与愁情,忠贞与孤寂。

(二)怨叹年华易逝的怨妇形象怨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思妇,她们是带有怨恨的思念夫婿。

丈夫们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留下思妇独守家中,在漫长的等待中,她们怨恨时间无情的流逝,她们痛惜青春的蹉跎,她们痛惜红颜易老,但她们却无计可施,只能继续等待,等待夫婿的归来,等待家人的团聚[10]。

如“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是哀怨的呼唤,也是人生价值的呼唤。

《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行行重行行》等诗即属此类。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中描述的是新婚过后夫婿远走留下女子孤独守望却内心哀怨的情节。

女子先将自己比喻为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并且相信爱情像扎根于泰山的野竹一样坚固,再由兔丝、女萝想到两情缱绻,但是自己形单影只,丈夫出行在外很久没有回来。

但随着漫长的等待,自己逐渐衰老,内心的感伤随时光的流逝蔓延开来。

她又将自己比喻为光彩熠熠的蕙兰花,希望夫君早日回来将自己摘下,但事实却是仍旧怨叹年华易逝,自己将在秋雨飒风中像秋草一样枯萎、凋谢。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描绘了一幅图景:春光明媚,奇树生花,女子折下一枝,想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丈夫,但终因“路远莫致”,徒留良辰美景虚设的伤感。

花之繁盛,反衬出女子的孤独;花虽盛也有逝去之时,反映出女子的青春流逝。

树叶由一片片到铺满树冠,花朵由星星点点到绚烂一片,暗示着女子日积月累的痛苦,蕴含着女子对宝贵时光不断逝去的痛惜。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怨恨伤别的女性形象。

透过这段爱情,可以看到隐藏其后的动乱时代的影子,是社会造成了这场悲剧。

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况这一别便是相隔万里、天涯海角。

胡马南来后依然眷恋着北风,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然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动物尚且如此,可人呢?游子在外受“浮云”所惑,竟不思返回,女子年衰岁暮,唯有感伤和幽怨长驻心头。

(三)貌美专情、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商女自古以来被认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在很多认得严重,她们通常被认为是“娼家女”,不恪守女子本分。

但实际上她们由于家庭原因在本该盛放的年华里失去自由,她们身怀技艺以养活生活,却无自由,她们或“当户理清曲”或“空床难独守”,即便是倾世容颜、技艺卓绝,也无知音人相伴终老,虽然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渴望得到爱,但却不尽如人意,这是一种对畸形封建社会的折射。

诗篇中体现了男性作者对该类女子的垂怜却又无计可施,更反映出社会的无情。

《东城高且长》《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等诗即属此类。

《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 ! 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中描述了诗人为解景色萧条而产生的心中苦闷渠道声色娱乐去排解。

正所谓“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他选择了追求燕赵“佳人”。

她们具有倾世容貌,她们罗裳飞扬,但由于生逢乱世,且处于被玩弄的地位,醉生梦死的调笑生活令她们内心深处的苦痛与日逐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