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1
从“坡芽歌书”看壮族文化

部 部 长 许 六 军 ,在 为一 部 电视 剧 收 集 文 山 壮 族 民 歌 ,和 富 宁文 化 工 作 者 前 往 坡 芽村 采风时 ,请两位壮族青年为他们演 唱壮 族 山 歌 ,因 记 不 住 歌 词 ,返 回 家 中
“ 坡芽歌书’看壮族文化 ’
刘 琉 ( 山学 院 音 乐 系 ) 徐 文 健( 云南 民族 大学 艺 术学 院 )
人 能 通 过 图案 认 读 山 歌 。 这 部 歌 书 的 持
有 者 农 凤 妹 和其 堂 媳农 丽 英 是 其 中 的 佼 佼 者 。在 许 老 师 们 的强 烈要 求 下 ,主 人
度 、七 度 ,乃 至 八 度 跳 动 都 有 。调 式 多 为 羽 调 式 ,此 类 曲调 速 度 自由 ,即 兴 成 分 很 大 , 曲式 结构 四段 体居 多 (+ + + ABC D ,A 为 词 之 第 一 句 ( 前 有 一 衬 字 ) 之
少 ,一 进 寨 门 ,还 可 以看 到 代表 本 村 寨 的原 始 图腾 。2 0 06年 ,原 文 山师 专 宣 传
歌 书 山歌 队演 唱 的曲 目,分别 为 “ 吩
单 ” “ 莫” “ 果 芒 ” “ 丫玉 ” 、 吩 、 吩 、 吩 、 “ 喂 嗨 咧 ” “ 呃 哎 ” “ 标 乖 ”等 吩 、 吩 、 吩
县 接 壤 ,居 住 着 文 山 人 口 最 多 的 少 数 民 族— — 壮 族 。 为 山 间 河 谷 喀 斯 特 地 貌 , 是壮 语北部 方言和南 部方 言的交 汇处 , 也 是 壮 族 口 述 文 化 的 资 源 地 ,神 奇 的
“ ”或 “ 妹”等) 哎 阿 ,B为 衬 句 “ 哥 小
以。小调的伴奏乐器丰富多彩 ,吹奏 乐
壮族古文字图形符号之美学探微——以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

壮族古文字图形符号之美学探微——以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壮族古文字图形符号之美学探微——以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古文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代表着特定文化的独特符号体系。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拥有独特的古文字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宁壮族的坡芽歌书。
坡芽歌书是一种纳西文+汉字+壮字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图形符号和美学价值,成为了壮族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以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探讨壮族古文字图形符号的美学特点。
一、坡芽歌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富宁壮族的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文字的记载,而其中的坡芽歌书便是在历代壮族先民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坡芽歌书的图案来源于富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通过极为精致的绘画技巧,以及独特的图形符号,刻画了壮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历史、传统和文化。
二、坡芽歌书的图形符号美学1. 独立性和表意性坡芽歌书的图形符号具有很高的独立性,每一个符号都能够独立表达特定的意义。
符号的形状和构图经过精心设计,既得到了符号自身的完整性,又能够准确传达信息。
这种独立性和表意性的结合,使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2. 自然主义和锐意创新图形符号在重现自然元素和相关事物时,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特点。
富宁壮族的坡芽歌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准确的线条表现,展示了大自然中的花草、动物和山水等多种元素。
同时,壮族先民也锐意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图形符号的重新构图和改良,形成了更加复杂和丰富的新符号。
3. 平衡和对称性坡芽歌书的图形符号具有较强的平衡和对称感。
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构图上,壮族先民都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形式美。
这种形式美不仅表现在每一个符号的内部,也体现在符号之间的组合。
通过和谐的对称性,图形符号之间产生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4. 色彩的细腻和对比坡芽歌书中的图形符号色彩丰富多样,虽然多以简单的黑白为主,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也运用了多种颜色。
坡芽歌书的生活文化解读

沙人,男女同事犁锄” ;正德 《 云南通 志 》卷七说 : “ 沙人善治田。 ”清康熙 《 广西府志 》卷十一说 :“ 土 僚……善耕……”清乾隆 《 开化府志》卷九说 :“ 黑
土僚 ,喜种水 田。 ”由于壮族擅长种植水稻 ,故有的 地方干脆把他们称为 “ 水户” 。在耕作技术方面 ,壮 族 的水 田比附近汉族地区耕作的更为先进精细,一 般实行一犁一耙 ,有的地 区甚至两犁三耙。绝大多 数地区已使用畜肥 、绿肥施 田,粮食产量也 比较高。 水让壮族先 民变得富有灵性 ,他们拦河筑坝 , 利用 水流 的落差 ,通过修筑水 渠,把水引入 田里 , 便于种植水稻 。坡芽歌书里反映出的灌溉方式与壮 族所经营的 “ 山谷 田”特点吻合 。史载 “ 雒 田”的 特 点是 “ 从 潮 水上 下” ,这种 田实际是 望 天 田 ,因生 产力低下壮族先 民无力进行水利建设 ,其 田间耕作 主要是靠 自然通水灌溉 。在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 《 水 经注 》 所说 的 “ 潮水”的 “ 潮”并不是汉语 中的 “ 定 时涨落 的海水 ” 。[ ] 坡芽村 由于地势影响 ,开垦耕 种 以稻 田种植为主 ,山地种植为辅。男子在歌中唱
世代流传的壮教育传承方式之一在云南的很多民族地区这种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著名的有郎恒山歌皈传承方式直到现在仍然普遍存在正因如此使得朝山歌剥隘山歌等而大山深处的坡芽村就是其我们失去了进一步追溯探寻坡芽歌书产生年代的机中的佼佼者
第2 6 卷 第5 期 2 0 1 3年 1 O月
文 山学 院学 报
收稿 日期 :2 0 1 3—0 8 —1 5
项 目基 金 :教 育部 人 文社 会 科学 研 究西 部 和边 疆 地 区规划 基 金项 目 “ 美术 学 视野 中的 ‘ 坡 芽 歌书 ’符 号形 象研 究 ”
富宁壮族音乐活化石——坡芽歌书

■揭开 《 坡芽歌 书》 的神秘 面 纱
富宁堪称壮族文化 的 “ 富矿 区” 。长 期以来 ,由于历史 的原 因 、地理 的因素 , 富 宁一直 处 于较 为封 闭 的状态 。 冈而 , 保 留了十分丰 富的壮族原生 态文化 。而 坡 芽村可 以说是典 型的代表 。坡芽 为壮
语 地名 , “ 坡 ”即山坡 , “ 芽 ” 汉 语 俗 称杨 咪咪花 ( 春 季 开 花 ,是 壮 族 制 作 花 糯 饭 的 黄 色染 料 ) ,意 即 “ 山 花 烂 漫 的 地
¨- ●l
氏 j 瓣枣 l
富宁壮族音乐活化石——坡芽歌书
一 龙 符 ( 文山学院图书馆 ) 刘冰 山( 文 山 州委 宣 传 部 )
《 中国富 宁壮族 坡芽歌 书》 以下 简
称 微 芽歌 书》,自发现以来 ,受到了国 内有 关专家 的高度重视 和关 注 ,被有 关
专 家称为壮族古老 形态的 图画文字 ,
图形符 号认读 山歌 。被誉为 “ 歌书传人 ” 的农凤 妹和农丽英 是其 中的佼佼 者 ,在 村 中的各种礼仪 习俗 ,尤 其是婚 丧嫁娶
的 习俗 中 ,充 当领 唱 和 司仪 的 角 色 。她
值和开 发价值 。最 近 , 《 巾 国富 宁壮族 坡芽歌 书》 编 委会 专程 赴文 山 ,在州政 府举行 该书 的编译工作 座谈会 ,与会 的
项 目来 源 : 广 西 教 育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科 研 资 助 项 目— — 广 西 环 江 毛 南 族 仪
式 歌研 究 ( 编号 : S K 1 3 Y B 0 8 3 )
参考文献 :
欢 腾 。他们 先对 主家唱祝贺 的歌 ,然后 以天文地 理 、经 书典故或 时事政策 、农 事 科学 等 为题 ,一 来一 往 ,问 的巧 妙 ,
富宁坡芽歌书介绍

富宁坡芽歌书介绍摘要:一、富宁坡芽歌书的背景介绍1.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2.歌书的历史渊源二、富宁坡芽歌书的内容概述1.民间故事与传说2.生活习俗与生产劳动3.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4.宗教信仰与神秘文化三、富宁坡芽歌书的艺术特点1.形式多样的诗歌风格2.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修辞技巧3.融合当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四、富宁坡芽歌书的传承与保护1.当代传承人的角色与责任2.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保护措施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正文:富宁坡芽歌书是我国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
它源于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民间传说,是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
富宁坡芽歌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故事、传说、生活习俗、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家庭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故事与传说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生活习俗与生产劳动则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道德观念与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与神秘文化则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神秘世界的探索与敬畏。
在艺术特点上,富宁坡芽歌书表现出了形式多样的诗歌风格,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修辞技巧。
同时,它还巧妙地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使得歌书在传唱过程中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富宁坡芽歌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
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对传承人进行补贴、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此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于富宁坡芽歌书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传唱富宁坡芽歌书,从而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富宁坡芽歌书作为壮族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还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坡芽歌书解析

坡芽歌书解析
坡芽歌书是一首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歌曲,因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坡芽歌书进行解析,主要从歌曲的歌词、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入手,以期更好地了解这首歌书的内容和意义。
一、歌词解析
坡芽歌书的歌词以苗族母语演唱,内容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以及表达对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热爱和追求。
歌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音乐解析
坡芽歌书的音乐独具特色,采用了苗族传统的器乐演奏和演唱方式,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充分表现了苗族音乐的柔美和豪放。
同时,歌曲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包括唢呐、二胡、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的演奏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气氛。
三、文化价值
坡芽歌书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了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坚守和追求。
同时,坡芽歌书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它记录了苗族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发展进程。
四、结论
坡芽歌书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苗族歌曲。
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了苗族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认知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
作为一首流传广泛的苗族歌曲,坡芽歌书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山里的文字之芽——壮族《坡芽歌书》

爱情 。 自从 有 了 铁 匠 和 银 匠 ,
有 了 讲 述 匠 人 生 活 与 情 感 的 就 这 样 不 声 不 响 、 不 言 不 语 是 生 产 和 生 活 中  ̄ - - - 少 的 7缺
故 事 ,阿 昌族 铁 制 银 制 的 5 地 成 为 了人 间情 意 的纽 带 。 1 2
芽 。 “我 们 当 时 只 是 来 采
风 ,收 集 一 些 山 歌 调 子 ,没
想 到 却 有 了 意 外 收 获 …… ”
黎 盛 根 说 ,那 天 他 们 让 几 个
村 民 唱 几 旬 山 歌 , 一 位 村 民 唱 到 中 间 突 然 忘 词 了 ,村 民 不 慌 不 忙 走 进 屋 内 , 拿 出 了
匠 ,都 把 他 们 打 制 出 的 各 式 而 至 的 两 相 愉 悦 ,在 一 次 此 耕 作 方 式 的 德 宏 、怒 江 两 地
各 样 的 刀 具 ,唤 作
“ 撒 心 已 托 此 情 不 渝 的 时 刻 , 腰 山 区 的 各 个 民 族 , 阿 昌 族 的 户
刀 便 成 为 爱 情 的 见 证 。他 们 长 刀 ,不 仅 是 他 们 主 要 的 生 以此 喻 示 给 对 方 : 自 己 的 爱 产 工 具 , 同 时 也 是 随 身 不 离
村 头 迎 客 。村 中 央 有 一 个 木 芭 蕉 和 菜 畦散 布于 房 前 屋 后 ,
一
( ) 撒 ,把 阿 衣 家 所 在 的 坝 头
子 称呼为腊 ( ) 撒 , 并 总 尾
次情 深意 长 的 山 盟 海 誓 ,
阿 昌族 工 匠 打 制 的 长 刀 和 农 具 , 曾经 并 且 至 今 仍 然 给 边
她 便 把 这 小 巧 精 美 的 烟 盒 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教育科学Education ScienceFeb,2020 Vol.36No.1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董云川,林苗羽(云南大学离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
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
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
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
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
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教育;教育传承责任;坡芽歌书〔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的延续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世界各国都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新时代的冲击使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不断产生着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现代社会围绕市场轴心迅猛前行,尤西林先生指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⑷与此相应,作为担当着非遗文化传承责任的本土学校教育,也因同步于现代化和一体化的征程而陷入了认知上的迷茫,在行动上进退维谷。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在20世纪40年代末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即“把家喻户晓、老掉牙的东西加以熔汇,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来。
在其所有的分支中,文化工业的产品都是或多或少按照特定的意图、专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出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种消费的性质”⑵,也就是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对文化的内容加以筛选以供大众进行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芽歌书简介: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山州民宗委古籍办以及富宁县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的坡芽村考察时,首次发现壮族村民农丽英家收藏81个异类文字,它是壮族继世承传的一种特殊文字。
我们叫它为坡芽歌书。
一卷土布上面画满了红色的图案,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81个图案记载了81首动人的壮族情歌。
山花烂漫的坡芽“坡芽”是一个壮族村庄的名字,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
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又称“杨咪咪花”,采黄花煮于沸水,可得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村庄因位于“坡芽”而得名。
村中居住着55户壮族人家,绿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常有微风送来竹林摇曳的“沙——沙——”之声。
如要勾勒,村中的房舍是这样的,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墙体由浅黄色的粘土垒成,低矮处附生着油绿的苔藓,瓦是青瓦,一片连着一片,均匀地铺排在屋顶的两侧,远观,似一本本翻开了的书反扣在房梁上,各家二楼的屋前延伸出一片竹子搭成的晒台,上面晾晒着谷物和衣物。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
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
神秘的歌书2006年2月,坡芽歌书的发现,使默默无闻的坡芽村扬名国内外。
当时,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摄制组到富宁县开展拍摄工作,富宁县委、县政府借此机会对全县壮族文化进行一行全面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中发现,剥隘镇坡芽村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
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这块“布瓦吩”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记录了81首,均为壮族情歌。
农凤妹介绍,这些图案是她祖母传下来的,她小的时候学唱山歌,祖母手把手地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便深留于心,只要见到图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图案的作用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
目前在坡芽村仍有20多人能通过图案认读山歌,这部歌书的持有者农凤妹和其堂媳农丽英是其中的佼佼者。
经过专家考证,这81个图案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其形固定,音固定(但这个音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的所有音节),义固定,内涵丰富,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及开发价值,专家将这一发现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简称“坡芽歌书”。
经过翻译整理,确认坡芽歌书上的81首山歌都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共有762行歌词,它们联为一体、一气呵成。
由于其体裁的特殊性,有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
目前,《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一书正在出版当中。
与坡芽村《坡芽歌书》流传在以富宁县为主体的右江上游河谷地区。
富宁堪称壮族文化的“富矿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富宁的文化生态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汉文化从宋代开始才有所渗透,因而壮族文化包括壮族民歌基本上都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生态中繁衍和传承。
而坡芽村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据《坡芽歌书》的传承人农凤妹介绍,从记事起,村中老人便在火塘边、沙地上,边传授山歌边教她们画一些歌中借以表情达意的意象符号。
这种以口传为主、辅以符号记录的文化传承方式,应该说是壮文化传承中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方式。
在富宁县,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
《坡芽歌书》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荣元介绍说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坡芽歌书》以及坡芽文化的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
2007年4月成立“文山州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挖掘保护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强有力的研究班子和编辑队伍,对歌书进行全面翻译整理,在中央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古文字系列丛书项目,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付梓出版。
古老的习俗虽然坡芽歌书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是,从农凤妹的叙述中,歌书图案描绘的年代只能追溯到其祖母那一辈,仅有三代人之久,关于歌书“古老”的探索,专家们在歌书内涵的解析上下足了功夫。
“三月三”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对歌是其主要内容,一般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最吸引人的场景是男女青年互谈友情,对唱山歌,如果双方有意,则会对敲手中煮熟的红鸡蛋定情。
在不同的地区,“三月三”的叫法不尽相同。
与坡芽歌书的发现地毗邻的广西,在“三月三”尚未作为壮族人民的正式节日之前,凡是在壮乡举行的这类活动都称为“歌墟”,与坡芽歌书发现地相连的广南县则称之为“花街”,唯独富宁一代的壮族称之为“陇端”,并在陇端街上举行对歌活动。
“陇端”的历史,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书中的《笮都传》记载:“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
”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
壮族学者研究发现,《白狼歌》中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而陇端街对歌为富宁一代所独有,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期已具雏形。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在壮语中的发音为“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
《滇国史》考证,“滇国”即干栏祭祀之国,“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男女对歌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
滇国是旧中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展扩充成为今天的版本。
坡芽歌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以图记歌。
文献《瑶壮传》记载,壮族有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这类记录歌谣的方法类同于坡芽歌书。
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的出现与壮族习俗和陇端街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壮族爱情三部曲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定了婚,有的甚至指腹为婚。
坡芽歌书叙述的是一个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爱情故事,即一对孩提时代分别订过童婚的青年男女由于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童婚陋习,经过自由对歌相恋,后挣脱封建礼教的樊篱,争取婚姻自由的精彩过程。
经过翻译整理,学界将坡芽歌书的内容归纳为“壮族爱情三部曲”。
第一部由第1~32首歌组成,这是一组展示壮族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如第17首为女性向男性发出的《赌誓》:“赌你就赌你,赌你去嗑木棉籽,赌你去嚼丝瓜籽,赌你看上妹。
”木棉籽和丝瓜籽味苦而臭,女性赌誓男性去咀嚼类似的苦涩东西,是激发男性追求女性的决心。
第二部包括第33~67共34首歌,这是一组背叛封建礼教的绝唱。
此时,男女双方对歌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恋,都急于了解对方的婚姻真相,急于摆脱已成事实的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
如第33首《紫梅》,女方试探性提出“双手扶紫梅,巧嘴哄妹心,转脸向妻笑,还骗妹独身”,第34首歌《两棵紫梅》,男性猜测性地反问女方“妹已有人订,妹八字他拿,枉然交朋友”。
又如女方在第45首《纱条》中唱到:“哥说没有妻,哥妻在百色卖棉,哥妻在剥隘卖糖。
她帮哥拿称,坐靠椅数钱,哥妻享富贵。
”男方在第56首《木锯》中唱到:“妹说没有夫,上月哥去见,本月哥相遇,相遇在院边。
拿斧做木活,院里满刨花,晒台满锯沫。
”再后来,男方在第66首《房屋》表达对女方坚定不移的忠贞爱情:“如成情侣咱相爱,藤顶做房也值得;如成情侣咱相伴,树稍做房也乐意。
没有饭喝风,没有柴烧糠,永远不相吵……咱俩同生火,火熄咱同吹,火旺咱同笑,相爱乐融融。
”之后,男女双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相亲相爱,摆脱了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获得自由幸福而美满的爱情。
女方在第67首《马》中唱到:“今夜星斗亮,金与银同熔,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第三部由第68~81首歌组成,表达的是幸福生活的誓言。
如男方在第72首《浮萍》中表露了得到知心爱人的喜悦之情:“若得妹为妻,高田埂变矮。
旱田变水田……爱你爱不够,赏妹手脚饱。
”女方在第73首《下雪》中表示寻找到了如意郎君:“若得哥为夫,腊月下雪粒,坐晒台也暖,四月虽没米,饭不吃也饱,菜无盐也咸,咱成家心甜。
”第81首《连根笋》共有30句歌词,是坡芽歌书中歌词最长的一首,是全歌的高潮和亮点,也是恩爱夫妻百年好合的见证。
美物壮乡坡芽之一男一女,站在相邻的两座山坡上,坐在相邻的两叶小舟上,又或者,女方倚在二楼的窗棂上,男方站在晒台下,你一句我一句地深情对唱那些“衣角卷”般的思念之情,他夸她:“双眼微微动,双唇微微绽,肤色白如棉。
”她赞他:“17小伙歌唱绝,18小伙歌唱巧,唱得妹心软。
”他爱慕她:“人多如星斗,独钟妹一人。
”在他之前,她早有婚约,担心“错嫁枉一生,枉废青春过”。
她对他的读书人身份极为满意,他“书桌旁念书,执笔学功名,眉目惹人醉,醉在软话讲,轻言若细雨,声音若有无”……美丽的云南文山就这样,山歌一来一往,男女情愫互生,成就一段姻缘。
这或许是现实中诸多壮乡儿女的爱情故事,但她的准确身份却是坡芽歌书上的81个图案和图案中所蕴含的762行歌词,她是活在“布瓦吩”上的情歌,活在简洁图案中的情爱,活在歌者嘴边的调子。
坡芽歌书成功地塑造了两名壮乡青年男女的生动形象,他们勤劳,勇敢,热情,桀骜不驯,在想象的舞台上演唱,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柔美,在饱含诗体韵味和山歌风味的浓情蜜意中游游离离。
坡芽歌书,这组优美的壮乡爱情的密码,抒情且浪漫,是偶然得遇的美物,却惹人深深沉迷,我已经不只一次地陷入那些歌词所营造的情境,蓬竹,芭蕉,书桌,同行,骑马,甘蔗,绳子,火鸟,誓言,“月亮爬出来了,请你下楼玩月亮”……在我眼中,坡芽歌书已不仅仅是一首一首的情歌,而是文学、艺术、智慧和想象力等的结合体。
重大意义《坡芽歌书》的发现,对于壮族文化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明认为,这81幅图画具备文字的某种性质:一是形固定;二是音固定,但一幅图画代表的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三是义固定,且内涵比一般的单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