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队、歌曲大意背景、歌书简介2010.6.10
好山好水好歌队——坡芽情歌唱进央视侧记

好山好水好歌队——坡芽情歌唱进央视侧记
张育菊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在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决赛上,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歌书山歌队,翻开一本神秘的口耳相传的记录壮家儿女情爱密码的古老歌书,把一曲曲散发着田野气息和泥土馨香的天籁之音带到了央视舞台,带给了全国观众.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育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坡芽山歌我的“醉”爱记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
2.古老的爱情密码——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上海专场)侧记
3.唱诵图画文字的声音--记《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讲座
4.古老爱情的密码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侧记
5.捡拾民歌碎片,解开爱情密码——听《坡芽歌书·爱情密码——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的传承发展——以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

班级有两个班的音乐课被安排在体育课之后,上音乐课时,很多人 都迟到,在课上也都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不合理的安排直接导致 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短,教学效率低。并且每周只有一节音乐 课,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够,几乎下节课学生就会把上节课的内 容忘记,这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学生自身学习态度 在南诏镇文华中学实习期间,曾对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每个年级 选出来两个班级来进行抽查,让每位学生写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 曲,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爵士音乐,古风音乐,民谣歌曲,说唱等流 行音乐,只有少部分同学喜欢戏曲或是民歌。但经过富宁几所中小 学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还是支持的,支持 《坡芽歌书》进校园的学生高达百分之百。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 非物质文化,只是因为没教师教,而民歌太多是口头的,学生在学 习中也存在一定困难。 三、非遗在中小学保护传承的措施及方法 (一)开设非遗文化教育课及营造非遗文化校园 政府和学校应支持在中小学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将代 表性项目作为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设 非遗课程、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学校 可以组织建设非遗文化校园,营造非遗文化校园。包括设立非遗宣 传板、文化墙、黑板报、展板、校园广播、课间音乐、校报等都可 以相应地利用起来,通过这些设施,我们可以为非遗宣传提供一窗 口。富宁县政府及学校可以把《坡芽歌书》融入全县中小学活动, 通过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坡芽歌书》,每次音乐课和活 动课前10分钟教学生一起唱《坡芽歌书》,把《坡芽歌书》的部分歌 曲编成舞蹈,在学校课间操的时候带着学生一起跳。在非遗文化校 园的构建下,将非遗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滋养他 们的民族情感,同学们对民族文化会更加有兴趣。 (二)组织非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民间 艺术节、展览、民族民间游戏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家乡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保护。以及非遗的继承。此外,学校还应开 展非遗产活动周、文化遗产日等非遗产宣传活动。中小学可以抓住 机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进行非遗实践活动时,可以 与当地民俗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民俗节日、传统节日和民间庆祝活 动。“三月三”和“陇端节”是壮族比较重大的节日,学生可以根据
A4 坡芽歌书:漫漫情歌“悠唱”壮乡文化

美食走近旅游市场 张云说:“基诺族的饮食风俗
非常契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基诺 山乡计划打造基诺族原生态的美 食品牌。”
他告诉记者,西双版纳主要有 三大饮食品牌——傣族饮食、哈尼 族饮食、基诺族饮食。基诺族原先 并没有举办过类似的美食比赛,也 没有对基诺族饮食做过深入的挖 掘和整理。这次美食大赛主要的目 的就是为了推广、宣传基诺族饮食 文化,对相关的菜肴、菜谱进行收 集整理,并最终推动基诺山旅游业 发展,打造基诺族旅游典范。
基诺乡副乡长张云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基诺族的饮食主要有四 种烹调方式——烧、煮、舂、腌。其
中,最富特色的就是舂。这与其他 很多民族都不同。
苦子果煮乔菜,顾名思义,是 泛着苦味的。然而,这道菜被很多 人认为是到基诺山必吃的,是了解 基诺族的一道门。生苦子果烤熟之 后,要舂碎煮沸,做成汤。所用的其 他配料也舂碎之后撒入汤里调味。
一道道基诺族风味的菜肴呈 上桌,基诺族美食大赛强势来袭。 客人们舌尖上层层绽放的不仅仅 是基诺族的美味,还是基天满满的期待与希望。
菜肴里的基诺文化 一 方 水 土 养 育 一 方 人 。基 诺
族 人 的 餐 桌 ,承 载 了 太 多 基 诺 族 的 文 化 。在 近 日 举 行 的 基 诺 族 美 食 大 赛 上 ,包 烧 鱼 、苦 子 果 煮 乔 菜、竹筒鸡、茶叶煮鸡等基诺族特 有 的 美 食 竞 相 争 艳 。客 人 们 品 尝 着 基 诺 族 美 食 ,也 了 解 着 这 个 民 族特有的文化。
2006 年,《坡芽歌书》在富宁 县剥隘镇坡芽村被发现。其后,随 着研究挖掘工作的开展,2011 年, 它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属于民间文学类。相关的学 者认为其具有《诗经》韵味,汉乐府 的手法和梁祝的凄美。
坡芽歌书:纸布上的旷野和田园

农 丽英 和坡 芽歌 书 歌 书由 8 1 个 图画 文 字 组 成 , 每 个 符 号代 表 一 首歌 曲 , R 1 首歌 曲构 成一 部 波 澜壮 阔的歌 居
《 月 亮 》由 男 子 演 唱 , 歌词 一 共 1 4句 , 在; 『 士语
里 , 它" f / 3 是押 韵 的 , 有 特 定 的 曲调 和 韵 律 。 月亮 》 的歌 词 , 用 汉语 意 译过 来 是 “ 今 夜 月光 明 , 月 明 如 镜 亮。四下 亮汪汪 , 命 贱 难 成 双 。贱 如 渗 坝 水 , 贱 如 圈 详( 音 l 6 n g, ; l 士语 , 意 为石 山间 的平地 ) 牛 。 详 中牛 嚼枯 草 , 我 漂 泊 叹 忧 。叹 忧 哭 嘘 唏 , 如 与 鸡 抢 食。鸡挑 啄 大米 , 我 拣瘪 谷粒 。人前 无脸 面 , 做 人 隗不 女 口 。 ” 这首 歌是 “ 坡 芽 歌 书 ” 的开 篇 , 描 绘 了 一 位 青 年 男 子在 月下 踟 蹰独 行 , 对 月 伤 怀 的 场 景 。 这 位 男子 用 月亮 起 兴 , 反 衬 自 己的 孤 独 , 希 望 能 找 到 意 中人。 这首 歌 曲里 , 男 子 把 自 己 比 作 水 坝 下 渗 出 的水 , 山’ 中无人 照 料 、 自己觅 食 的牛 , 这 反 映 了- 1  ̄族 独 特 的 , 7 - 1 , - 歌 习俗 。在 男 女对 歌 中 , 起 头 的
南, 』 = 主 l l
坡芽歌书里的爱情观

坡芽之恋初识坡芽情歌是在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还没有正式被命名。
我曾在文化系统工作了三年,有机会了解各地的民间山歌小调,第一次听到“郎恒山歌”的时候我感觉很惊讶,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我确实觉得这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山歌曲调,后来在知道,“郎恒山歌”就是坡芽情歌里的一类曲调。
因为喜欢,所以我记住了。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唱民族山歌,“郎恒山歌”的调子绝对第一时间占据脑海,“迪亚嗨……啷啊咧喏…..”的旋律就会不由自主的从喉咙间蹦出。
还是因为喜欢,我一直很关注《坡芽歌书》的发掘整理。
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完整拜读这本“天下最美的歌书”。
直到2016年,到宣传部工作后,因工作关系终于有机会随坡芽合唱团赴上海汇报演出。
为了筹备好上海演出,10月份,部里安排我和外宣办专职副主任、坡芽歌书主编刘冰山到上海参加新闻发布会,那天晚上我认真拜读了坡芽歌书……开篇的两个符号分别是“月亮”和“一把石子”。
男主角上场的开场曲。
第一首“月亮”共14句唱词,意译:“今夜明月光,月明如镜亮。
四下亮汪汪,命贱难求双。
贱如渗坝水,贱如圈弄牛。
弄中嚼枯草,我漂泊忧叹。
忧叹哭嘘唏,如与鸡抢食,鸡挑啄大米,我捡瘪谷粒。
人前无脸面,做人愧不如。
”第二首“一把石子”共13句,意译:“从前我还小,是个小伢伢。
捡石子玩耍,风来独忘家,独自上山岗,独自钻小巷。
三月蠓虫叮,四月蚊子咬,蠓虫成群叮,蚊子连片咬,没吃又没穿,破衣像纸钱,比妹身低贱。
”看完这两段唱词,我不由自主的会心一笑——即感叹翻译者为最大限度保留真实原意而不加修饰的以壮语大白话直译的良苦用心,更感叹民间创造的“三月蠓虫叮、四月蚊子咬”这样朴实准确、诙谐幽默而又应时应情应景的绝妙表达。
对于出生农村的我,感同身受,立时被带到了传统自由恋爱对歌求偶的场景……记忆中,小时候在农村唱山歌很流行,无论田间地头,山野溪旁,时常会飘出清脆嘹亮的歌声。
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和成年男子总聚在一起,嬉戏对唱,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单对单,有组团对唱,曲调单一,可唱词却十分丰富,张嘴就来,看到什么唱什么,一张桌椅、一棵花草、天上地下、飞禽走兽都能激发歌者的灵感。
《坡芽歌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坡芽歌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本文是基于《坡芽歌书》(节选)汉译英的实践报告。
壮族《坡芽歌书》是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的,民间吟唱的一种传统民歌集。
《坡芽歌书》总共有81个字符,每一个字符代表一首歌。
所选文本包括该书的序及前15首歌,其中歌词部分为国际音标、壮文、汉语字译和汉语意译四行对照体。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人研读后填补了序号代码、英语字译、意译,就成为六行对照体,呈现一份“民-汉-英”多语文作品。
在翻译实践方面,总结归纳出“壮语-英语翻译”的一些规律,以期为壮语及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英译提供参考。
本报告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引言,主要介绍《坡芽歌书》的文化背景、研究价值及意义,并对原文的文字、排版等进行简要说明。
第二,翻译过程描述,分别对译前必备工作、翻译过程、译后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第三,翻译案例分析,介绍了归化、异化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分别举例分析文化负载词、修辞、源语意图的传达等的翻译方法,并针对同类翻译问题给出尝试性结论。
第四,翻译实践总结,介绍翻译实践中未能解决的相关问题。
富宁坡芽歌书介绍

富宁坡芽歌书介绍摘要:一、富宁坡芽歌书的背景介绍1.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2.歌书的历史渊源二、富宁坡芽歌书的内容概述1.民间故事与传说2.生活习俗与生产劳动3.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4.宗教信仰与神秘文化三、富宁坡芽歌书的艺术特点1.形式多样的诗歌风格2.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修辞技巧3.融合当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四、富宁坡芽歌书的传承与保护1.当代传承人的角色与责任2.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保护措施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正文:富宁坡芽歌书是我国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
它源于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民间传说,是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
富宁坡芽歌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故事、传说、生活习俗、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家庭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故事与传说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生活习俗与生产劳动则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道德观念与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与神秘文化则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神秘世界的探索与敬畏。
在艺术特点上,富宁坡芽歌书表现出了形式多样的诗歌风格,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修辞技巧。
同时,它还巧妙地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使得歌书在传唱过程中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富宁坡芽歌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
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对传承人进行补贴、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此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于富宁坡芽歌书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传唱富宁坡芽歌书,从而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富宁坡芽歌书作为壮族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还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坡芽歌书解析

坡芽歌书解析
坡芽歌书是一首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歌曲,因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坡芽歌书进行解析,主要从歌曲的歌词、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入手,以期更好地了解这首歌书的内容和意义。
一、歌词解析
坡芽歌书的歌词以苗族母语演唱,内容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以及表达对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热爱和追求。
歌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音乐解析
坡芽歌书的音乐独具特色,采用了苗族传统的器乐演奏和演唱方式,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充分表现了苗族音乐的柔美和豪放。
同时,歌曲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包括唢呐、二胡、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的演奏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气氛。
三、文化价值
坡芽歌书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了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坚守和追求。
同时,坡芽歌书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它记录了苗族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发展进程。
四、结论
坡芽歌书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苗族歌曲。
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了苗族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认知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
作为一首流传广泛的苗族歌曲,坡芽歌书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文山坡芽组合情况介绍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南与越南接界。
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38公里。
居住着11个民族,总人口334.96万人,其中壮族人口120万人。
为山间河谷喀斯特地貌,是壮语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的交汇处,也是壮族口述文化的资源地,神奇的《坡芽歌书》就是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
《坡芽歌书》是以富宁坡芽为中心的方圆几百里壮族民间歌手的情歌备忘录,它用八十一个手绘象形图案标记了八十一首唱词,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歌,整部歌书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到相识、相知、相恋并相约白头偕老的情感表白过程,它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图案记录民歌的惟一一部珍贵文献,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坡芽歌书山歌队”的得名,即来源于此。
坡芽组合是以演唱《坡芽歌书》为主的山歌队,由10名(男5名、女5名)队员组成。
2009年8月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组金奖,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定代表云南省原生态组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在团体赛中以优越的成绩助云南代表队获得团体赛三奖,在单项决赛中获得优秀奖。
歌队成员大多直接来源于民间,以细腻、柔美、恬静的演唱风格,浑然天成的自然和声和默契的多声部自然模进,体现了壮傣语系独特的语言和音乐特点,真实地展现了云南壮族民间音乐特色和生活习俗。
演唱歌曲歌词大意及背景介绍《坡芽情歌---哪里鹧鸪叫》歌词大意:哪里鹧鸪叫?哪里锦鸡闹?哪里野鸡啼?哪里小伙到?外边谁唱歌?唱得妹心跳。
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似浮草逐流。
心如悬蜂巢,心似黄蜂窝,心儿飞向哥。
歌曲背景:唱词源于《坡芽歌书》第5首,用流行富宁壮族地区的“八角林山歌调”演唱。
“八角林山歌调”曲调细腻柔美,充分表达了壮民族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此曲仅流行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使用人口约20万人。
歌曲以鹧鸪声比喻男子动情的歌声,鹧鸪,经常雌雄和鸣,两相吸引。
在开满染饭花的地方,远远传来优美动情的歌声,竹楼里正在刺绣的姑娘们被歌声扰得心乱如沸油,情动似波涛。
《坡芽情歌---命好才相会》歌词大意:命中情相系,梦里情缘牵。
相会心欢喜,牵手情意绵。
百年当一日,别说各一方。
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
歌曲背景:唱词选自《坡芽歌书》第3首,用“大河山歌调”演唱。
“大河”指的时珠江源头之一驮娘江,发源于广南县,流经富宁县后汇入右江。
“大河调”即流传于驮娘江流域的山歌调,旋律细腻、柔美,“水”韵十足,为文山壮族流行最广的山歌调,使用人口约60万人。
歌曲表达了壮族男女青年,相约在竹楼里、火塘边,做着家务唱着山歌,诉说命好才相会,相约牵手走一生的生活情境。
《坡芽情歌---只爱你一个》歌词大意:空有满天星,月出才光明。
明月亮汪汪,我命难求双。
念你就泪流,肚肠拧成绳。
天下人无数,独爱你一人。
歌曲背景:唱词选自《坡芽歌书》第54首,用流传于富宁壮族地区的“皈朝调”演唱。
“皈朝调”指的是流传于以富宁县皈朝镇为中心的壮族山歌调,使用人口约22万人,为富宁壮族所独有,有壮族“美声”之誉。
此歌其旋律空旷悠远而又细腻如丝,演唱时真假声混合,平行四五度移调和多声部演唱,应用自如,唱法独特。
歌曲表达劳动之余,壮族男女青年相遇,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心中的思念随着歌声飘了出来:纵然天人无数,你才是我的唯一,就像满天的星星都无法照亮大地,只有月亮出来大地才变光明。
《坡芽情歌---舍得舍不得》歌词大意:今天好日子,我俩来相会。
哥像镜中影,见着摸不着。
难舍妹回家,难舍妹回去。
分别就像果离树,离别就像鱼离水。
来日再相聚,别哥(妹)离别去。
歌曲背景:唱词选自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第16首,用壮族地区的“郎恒山歌调”演唱。
壮语称为“吩央”,汉语称为“郎恒山歌”,是一支流传广泛,旋律优美、妇孺皆唱的民歌调,主要流传在郎恒乡、板仑乡及周边各乡镇壮族村寨。
歌曲表达了短暂的相会后难分难舍的离别场景,歌声高亢嘹亮,却不乏壮家的儿女情长。
《坡芽情歌---逛珑端》歌词大意:木棉花开春天到,壮乡姐妹逛珑端。
阿妹山歌声声甜,阿哥远方来相会。
只要真心心到底,万里长城万里情。
唱起山歌跳起舞,阿哥阿妹真快乐,哥送鞋来妹送巾,哥妹本是一条心。
歌曲背景:唱词选自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第3首,用“天保山歌调”演唱。
陇端节,又称壮族的“情人节”,是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
“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
《逛珑端》是一支流传于谷拉、剥隘及周边各乡镇壮族村寨、旋律优美的多声部民歌。
歌曲表达了壮族青年男女相约陇端街,谈情说爱、互送定情物、唱歌跳舞的和谐景象。
云南壮族民歌和坡芽歌书吴学源许六军壮族是一个伴歌而生,伴歌而长的民族。
山野田间劳动,有高亢激昂的山歌;月下河边,有深情依依的情歌;节庆酒宴,有热情洋溢的酒歌;每逢花街节、陇端街,有成百上千人的圩场对歌,每个人的一生,都沐浴在歌的海洋里。
其中,尤以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旋律的山歌、情歌调享有盛名。
云南文山壮族民歌的曲调名称一般分壮语名称和当地汉语名称,壮语名称通常以“吩”(沙支系)或“伦”(侬支系)来命名,“吩”或“伦”是汉语“山歌”和“歌唱”的意思;之后是曲调名,如“吩呃哎”是以衬词“呃哎”起调的民歌,所以这种调子就叫“吩呃哎”。
山歌调的名称一般是按以下情况区分:一是以流行地命名;二是以民歌里的衬词来命名,如“吩呃哎”以衬词“呃哎”起唱,“吩喂嗨咧”以衬词“喂嗨咧”收尾;三是以演唱方式命名,如“吩单”,“单”有吟唱、朗诵之意,用汉语就称为“朗诵调”;四是以使用场合命名,如“吩漏”,“漏”或“涝”是酒,是亲朋聚会时唱的敬酒歌。
在民间中广为流行且典型的调子有:1、“吩呃哎”,汉语称为“皈朝山歌”,主要流行在皈朝镇及周边乡镇的壮族村寨,除年长的人会唱外,壮族中青年都会唱。
2、“吩喂嗨咧”,汉语称为“花甲山歌”,主要流传在富宁县的花甲乡、阿用乡和新华镇以及广南县的八宝镇。
3、“吩央细”,汉语称为“天保山歌”,其中又分为“上甲调”和“下甲调”两种唱法,主要流传在剥隘镇、谷拉乡、那能乡、者桑乡、归朝镇、板仑乡等壮族侬支系居住的村寨。
4、“吩打劳”,汉语称为“大河调”。
主要流传在剥隘镇、那能乡、谷拉乡、花甲乡、阿用乡等壮族村寨。
按地域“吩打涝”又分为“剥隘吩打劳”和“阿用吩打劳”两种演唱风格。
5、“吩央”,汉语称为“郎恒山歌”,是一支流传广泛,旋律优美、妇孺皆唱的民歌调,主要流传在郎恒乡、板仑乡及周边各乡镇壮族村寨。
6、“吩丫玉”,也叫作“分拜波”,汉语称为“对河调”。
分布在花甲乡、阿用乡一带壮族村寨中。
其旋律简朴、节奏平缓。
7、“吩果芒”,汉语译称是“果树下的歌”。
主要流行在剥隘镇和那能乡,旋律优美,平静舒缓,8、“吩单”,汉语译意是“朗诵调”。
流行在富宁境内的壮族所有聚居地,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壮族民歌调。
9、“吩标乖”,汉语称作“老表调”。
主要流行在剥隘镇、那能乡、者桑乡等壮族村寨。
10、“吩坝播”,汉语称为“八宝山歌”,壮语“坝播”就是广南县八宝镇,曲调流行在八宝镇及周边各乡。
11、“巫英坝美”,汉语称作“坝美山歌”,曲调主要流行在广南县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坝美乡周边各乡镇。
12、“吩里夫”,汉语称做“板蚌山歌”,曲调流行在广南县板蚌乡及周边各乡镇。
文山地区的壮族民歌,多为没有肢体动作的静态演唱(男女对唱),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特色和风格,首先是音色清丽透明,温柔甜美,既像一股清澈流淌的山泉,也像民间歌手们所说的:“像糯米饭一样——很软很糯。
”这与壮族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壮语有七个声调,说话就像唱歌。
当然,如果是在野外田间,壮族山歌也有高腔(假嗓)唱法,发音高亢明亮,极富山野特色。
其二是在有的歌调中,有双声部和多声部的演唱方法,壮语称为:宋吩洞岗,意为两个声音交融。
例如:其中一个声部是委婉流动的旋律,而另一个声部是闪颤的持续长波音,两个声部之间有时为一个大二度音程,这在欧洲的音乐理论中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大二度音程被认为是不谐和的,但是壮族民间歌手们认为这样才好听。
有时,有的歌调当男女声同时齐唱时,由于音域、音区的差异,有时会形成为和谐或不和谐的四五度双声部,这在欧洲的音乐理论中,也是被禁止的,因为它模糊了调式,被称作为平行四五度或空四、空五度。
但在壮族民间,这是一种很自然、很合理的演唱方法。
还有由于演唱者的差异,相互之间对歌时,另一个歌手的应答,会产生大二度、三度或者四度、五度的自然转调现象,这也是很常见的。
在壮族民间的壮剧、傣族的傣剧、以及在大理白族调等许多民族的民歌演唱中,也存在男女声腔有时为四、五度关系的情况。
这种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的形成,来自于各族人民不同的审美追求,来自于对艺术实践的总结。
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演唱的曲目,即分别为吩单、吩莫、吩果芒、吩丫玉、吩喂嗨咧、吩呃哎、吩标乖等几种山歌调。
演唱的歌词则来自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流传了数百年的《坡芽歌书》,歌书用八十一个手绘象形图案标记了八十一首唱词,是以富宁坡芽为中心的方圆几百里壮族民间歌手的情歌备忘录,这些唱词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坡芽歌书山歌队”的得名,即来源于此。
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由分别来自乡村农民、饭店服务员、中小学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乡村文化站以及县文工队、壮剧团的14名(男7名、女7名)队员组成。
2009年8月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组金奖,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定代表云南省原生态组之一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歌队以细腻、柔美、恬静的演唱风格,直接来源于民间,浑然天成的自然和声和默契的自然模进,体现了壮傣语系独特的语言和音乐特点。
真实地展现了云南壮族民间音乐特色和生活习俗,在团体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评委和全国观众的好评和关注。
早在去年坡芽山歌队夺得云南省“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金奖以后,他们就开始积极备战了。
他们深入到富宁、广南两县的壮族村寨中,与民间老歌手们同吃同住,一呆就是几个月;先后学到的不同曲调近20来种,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青歌赛”比赛中的“原生态”类,有严格的要求,顾名思义,必须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民歌。
因此,对参赛民歌进行认真的追根溯源,认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坡芽山歌队要演绎的,就是这些风格特色,要表现的,就是壮族民间最真最美的声音。
相信他们坚持这样走下去,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一定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