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3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优质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学重点:背诵和理解三首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更深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2.展示巴山夜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江雪》的意象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江雪》。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相思》的主题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相思》。

四、创新(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3.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2.分享学生创作的诗歌;3.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多创作诗歌。

创新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美;2.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3.进行创意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旨教学难点:进行创意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四季的美;2.与学生分享古诗中对四季美的描写。

二、呈现(15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分角色,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江雪》;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并进行小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四、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写成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学生的表演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凉州词》和《秋夕》三首古诗。

2. 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准确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并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 体会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开启一场古诗之旅啦。

古诗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每一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今天咱们要一起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古诗三首,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啦?(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3分钟)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错。

2.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8分钟)结合课下注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例如:“XX”这个词啊,在古代是这个意思,现在咱们可能不这么用了,就像穿越到古代去和古人对话一样,得搞清楚他们的用词习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

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

3. 体会意境,感悟情感(4分钟)教师通过描述一些画面或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比如说:“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站在XX地方,眼前是XX景色,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说说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高兴呢,还是有点忧愁?鼓励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依据。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按照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步骤,进行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
2
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
3
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具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