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古人智慧的激赏,也是我们学习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3课,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三首古诗吧。
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写的是广阔的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诗歌。
其中有几个生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首先是“白鹭”,它的拼音是bái lù,部首为鹿,并且有19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另外一个字是“鳜鱼”,它的拼音是guì yú,部首为鱼,并且有14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2.《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写的,描写了离别之情和大自然的变迁。
其中的生字包括“原”、“离”和“萋萋”。
其中,“原”的拼音是yuán,部首为原,并且有10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离”的拼音是 lí,部首为禾,并且有7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横折折折。
“萋萋”的拼音是qī qī,它的部首是艹,并且有9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写的,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
在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那就是“壮”。
它的拼音是zhuàng,部首为士,有6个笔画,字形的书写顺序是横折折点横。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1.《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渔家傲·采芙蓉》
淡荡春光寒食天,燕子双双渡江边。
采芙蓉一场锦绣,折节仗手欢聚时。
绿汀汀渔船唱晚,芙蓉帐暖度瑶池。
将盏金醴芳,谈笑有馀风。
惜春春去也,留芳芬芳后!
3.《虞美人·一夜长吟几度伤春晚》
一夜长吟几度伤春晚,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许人,今宵寝边谁共剑?
汉家大少辞家乡,只为从公遨游荒。
自称太岁引诗篇,更比文房四侯高!
家住黄河一曲边,亲朋无一别离家。
更喜登高出万重,临风犹唱《虞美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材版本:统(编)版六下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3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文字版《寒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主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202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

202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古诗三首
一、《咏鹅》
1、咏鹅——韩愈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2、诗中的意象
(1)“鹅”:代表自由、美丽、坚强的精神。
(2)“曲项”:指鹅仰天发出的声音,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3)“白毛”:代表纯洁,也代表自由的美丽。
(4)“绿水”:代表自由的环境,也代表鹅自由的飞翔。
(5)“红掌”:代表鹅拨开清波,展示自由的精神。
二、《游子吟》
1、游子吟——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诗中的意象
(1)“白日”:代表阳光、希望、力量。
(2)“山”:代表坚持不懈的信念。
(3)“黄河”:代表自由、勇敢的精神。
(4)“千里目”:代表游子的远大抱负。
(5)“楼”:代表游子不断前进的勇气。
三、《登鹳雀楼》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诗中的意象
(1)“鹳雀楼”:代表梦想、坚持不懈的信念。
(2)“白日”:代表勇气、希望、力量。
(3)“黄河”:代表自由、勇敢的精神。
(4)“千里目”:代表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5)“楼”:代表不断攀登的勇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
本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清明》、《江南春》和《芙蓉楼送辛渐》。
《清明》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把
清明的悲凉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把清明的悲凉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凉。
《江南春》是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景,表达了
作者对江南春景的热爱和思念。
诗中描写了江南春景的美丽,把
江南春景的美丽和温暖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芙蓉楼送
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
诗中描写了
芙蓉楼送别的场景,把朋友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朋友和
离别的思念,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文学精神。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字词解释。
1. 春城:春天的京城。
这里的京城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 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
3. 御柳:皇宫里的柳树。
4.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5.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6.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三、解析与赏析。
1. 首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这两句写的是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动人春色。
“无处不”三个字,那可真是到处都是的意思啊。
春天嘛,花开得到处都是,而且风一吹,花瓣就像小蝴蝶似的到处飞,多美的画面。
“飞花”就把春天那种动态美给写出来了。
再看“御柳斜”,皇宫里的柳树在东风的吹拂下都歪歪斜斜的,这就点明了地点是在京城,而且是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皇宫里的柳树都入诗了,可见诗人观察得多细致。
2. 颔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这两句就有点意思了。
白天大家都不能用火,到了傍晚呢,皇宫里就开始传蜡烛了。
为啥呢?因为那些个得宠的大臣们可以用火了呗。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轻烟”就象征着特权啊。
你看,普通老百姓在寒食节只能吃冷食,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大臣家里有蜡烛点,有热乎饭吃。
诗人通过这两句,暗暗地讽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他们的特殊待遇。
一、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字词解释。
1. 迢迢:遥远的样子。
2. 皎皎:明亮的样子。
3.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4. 擢:伸出。
5. 素手:白皙的手。
6.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7. 机杼:织机。
8.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9. 零:落下。
10.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1.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诗歌,分别为《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丽人行》。
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登高》这首诗。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直接表现了杜甫的豁达和求知欲。
在杜甫的眼中,登高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
诗歌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描绘出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象,一时间仿佛能够看到蓝天,看到高山,看到大海。
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则直接表现了杜甫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强烈追求。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的自传,表现了他在流亡途中的艰苦生活。
诗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海上山独居的茅屋被狂风吹得摇摇欲坠的情景。
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则表现了茅屋中掉落下来的茅叶四散飘落,落到江边,密密麻麻,犹如一朵朵茂密的云彩。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丽人行》这首诗。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出众的女子。
在诗中,杜甫把女子和春天联系在了一起,暗示着女子的美貌胜似春天的美丽。
女子柔美的身姿在阳光下映衬下更加迷人,她的言行举止也充满了女性的气质。
而“绣罗衣裳照暮春,翠叶金花拂墙藤”这两句则是展现了女子的妆容和装束,令人更加惊艳。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才华,也明白了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深邃思维和意蕴。
提高阅读杜甫的方法,可以从杜甫的语句结构入手,还可以理解他的独特视角和感性体验,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 机杼..(jī zhù) 脉脉..
(mò 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