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霍尔

合集下载

斯蒂文霍尔建筑作品分析.

斯蒂文霍尔建筑作品分析.

作为展览建筑和文化建筑,本身有着场地雕塑的视觉意义,本案建筑形体 意向“一千个人心中有着一千个汉姆雷特”,个人有着以下几个方向的理 解……
05
建筑形体
建筑形体分析:
两个体块像张开双手,拥抱自然
05
建筑形体
建筑形体分析:
自然之窗
05
建筑形体
建筑形体分析:
山水画—黑色体块随地势起伏与远山完全融合在一起,飘逸的白色的体块既 像山中氤氲的雾气,又像那从青石边飞流直下的瀑布
挡墙的高低搭配,平行组合,使得空间上形成山水画中“平远”、“高远”、 “深远”的奇妙组合
09
景观空间
灵活的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使得空间以小见大, 富有层次
09
景观空间
07
建筑立面
立面开窗:
3)南侧朝向南京主城和公园的湖区,设置眺望的平台,是整个立面窗系统的 重点; 4)北侧由于地下办公空间采光需要,在立面上一反其他几个立面的克制态度, 随机增加了多组采光窗,此设计也打破了此立面呆板的表情。相似的设 计手法在勒.柯布西耶的朗乡教堂的立面设计上有所体现。
07
建筑立面
01
建筑师简介
代 表 作 1998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2007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城,美国 2009 北京当代MOMA,北京,中国 2009 克努特.汉姆生中心,哈马罗伊,挪威 ,
01
建筑师简介
02 02
建筑概况
Architectural Overview
工程地址:南京.珍珠泉风景区 建筑功能:画廊、茶馆、书店、 花园、策展人住宅
01
建筑师简介
主 要 获 奖 1997 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荣誉奖 1998 阿尔瓦·阿尔托奖 2002 史密森学会的库珀休伊特国际建 筑设计奖 2003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 2007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2007 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成就奖 2007 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荣誉奖 2009 西班牙对外银行基金会为艺术奖 项颁发的知识前沿奖 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奖 2011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2012 美国建筑师协会奖牌奖

EDITOR'S_NOTE

EDITOR'S_NOTE

[ people ] 人物/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17斯蒂文·霍尔:建筑诗人本期斯蒂文·霍尔专辑为本刊于2013年呈现的《斯蒂文·霍尔: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延续,着重展示霍尔近七年来的最新项目。

近年来,斯蒂文·霍尔获得了2014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16威卢克斯建筑日光奖、2017 华盛顿大学知名校友奖等奖项。

在这些作品中,霍尔通过空间、光线、材料,和细节继续述说着他的建筑哲学思想。

同时,本期专辑限量附带的诗画册《诗的碎片》收录了霍尔1986年至今创作的部分水彩画和俳句作品。

这些水彩和俳句的灵感从何而来?霍尔怎样将诗歌意境、哲学概念等抽象的概念如何转译为建筑语言?为什么霍尔被称为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他又是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对做建筑的热情?将在本期专辑中一一揭示。

Steven Holl: Architectural Poet This issue on Steven Holl Architecs is a continuation of “Steven Holl: The world we live in” published by UED magazine in 2013. Steven Holl's latest projects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are included in this issue. In recent years, Steven Holl has w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VELUX Daylight Award in Architecture, Copenhagen, Denmark, Praemium Imperiale, Tokyo, Japan. Holl continues to narrate his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through space, light, materials and details in these architectural works. Meanwhile, “Poem Fragments”, which accompanies this issue, includes watercolors and Haiku created by Holl from 1986 to the present. Where did these watercolors and Haiku come from? How does holl interpret these abstract concepts to architectural language? Why is Holl rated as one of the architects who are best expert in using the light in modern architecture? What is his secret to maintain energy and enthusiasm for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elcome to “Steven Holl: Architectural Poet”. On the way of making architecture, footsteps follow.EDITOR'S NOTE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斯蒂文·霍尔专访

斯蒂文·霍尔专访

UED :您被称作现代建筑中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在您的作品中,光线仿佛被赋予生命,请谈谈您是如何在建筑中运用自然光线的。

斯蒂文·霍尔:对我来说,光对空间的意义正如声音对于音乐的意义。

建筑的经验、重叠的视角——它们相当于光线中的空间声学。

如果你创作了一段乐曲,有了配乐、节奏、复歌,也就是你创造了某种结构,但它必须发出声音,这段音乐才能变得鲜活起来。

否则,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道理同样适用于建筑,你拥有空间概念和策略,但是直到你将它注入光线之前,以上这些都没有真正存在过。

UED: You are rated as one of the architects who are best expert in using the light i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your works, light seems to be endowed with life. Could you share with us that how do you use the natural light in the architecture?Steven Holl: For me, light is for space, what sound is for music.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overlapping perspectives—it is the equivalent of spatial acoustics in light. If you have a piece of music, you have the score, you have the rhythm, you have some kind of polyphony, you have some kind of a structure, then there is sound that executes and brings it all to life. Otherwise, it is just an abstraction. The same applies to architecture, you have the spatial conception, the conceptual strategy, but none of that is really alive until you infuse it with the light.UED :您是如何将诗歌意境、哲学概念等因素体现在建筑作品中的?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转译为建筑语言?斯蒂文·霍尔:每个项目开始时的5×7英寸(约12.7×17.8厘米)的水彩概念草图,通常包含指导设计的诗意化的片段。

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_从斯蒂文_霍尔创作的芬兰KIASMA谈起

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_从斯蒂文_霍尔创作的芬兰KIASMA谈起
体验 KIASMA
Abstract Architecture design idea of St ev en Holl's phenomenology includ ing p la ce s p irit a nd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has an import ant influence on t he d ev elop ment of t he wes t ern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his works in contemporary different fields places mor e and mor e roles fo r yo ung architects. KIASMA in Finland (Finnish Modern Art Museum) designed by St ev en Holl is anot her successful classical model of phenomenology to architecture. Key Words Steven Holl, Place spirit,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KIASMA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邮 编 300192 收稿日期 2006 07 25
“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 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 计思维的一种境界。21世纪把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 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语义的 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 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对霍尔而言,如果没有对建筑的体验本能,没有对建筑 在材料、光、阴影、色彩、尺度和比例的知觉,那就谈不上 建筑。他强调对于建筑、环境的一切认识和体验只能通过置 身其中,并在其中真实地生活而获得。霍尔重视建筑与场所 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建筑的直接经验和感受。在场所设计中, 霍尔从知觉和真实经验上把握建筑与场所的现象关系,并试 图以各种建筑要素来表达、强化、调节和限制场所经验的思 想;在建筑设计中,霍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实现建筑作品中 对空间、材料和光影间的相互关系的现象学陈述上,他的作 品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知。

建筑现象学(第二小组实例部分)

建筑现象学(第二小组实例部分)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
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现象学为基础,建立了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框架, 主要侧重于理论思维。
舒尔茨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
他的作品以梅罗·庞蒂的“回到事物本身”的 知觉现象学思想为理论基石,力求摈弃一切强加于 建筑外在的东西,为建筑的体验再次引入本质的、 内在的意义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材料和细部
霍尔的作品中欠缺华丽的装饰,却往往于扭曲的门扶手、楼梯 的边缘、暴露的玻璃板等细节上表露出他细腻的诗意情怀。 选材阿拉斯加雪松木,由手工雕 刻。 上面以不同角度钻有七个椭圆孔 ,与七个光瓶的隐喻相呼应。 倾斜的椭圆孔夸大了门的厚度并 且展现了木材真实的质感。 在位于角落的圣礼室墙壁上涂有 的蜂蜡,使整个礼拜堂里弥漫的特 殊气息。 青铜门把手、地毯、讲坛、座椅 、灯具等等大多按当地风俗设计, 当地工匠手工制作完成,共同营造 出神秘古朴的氛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圣伊格内修斯礼拜堂大门
陈啸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Reporter: :
Antony
光与空间
度 的 心 理 空 间 ” 。 “ 可 能 性 及 暗 示 情 感 尺 建 , 他 一 直 致 力 于 探 求 筑 中 利 用 光 的 无 限 在 霍 尔 的 众 多 设 计 中

空间
……光 空间 ———
空间
西雅图大学圣伊格内修斯礼拜堂(霍尔)
礼拜堂中迷离的光线与空间相互交织
“不同光的聚集”的概念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这种隐喻描述了西雅图大学的使命,同时也引用了 圣徒圣伊格内修斯对精神生活的幻想。 设计的原始构思是在一个石盒子上放置着七个“ 光瓶”,每个“光瓶”有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并且 ,光瓶的彩色玻璃与互补色的有色区域相对立。 来自顶部的光照射在一个特定功能的空间区域, 象征着基督教的各个礼拜仪式。 空间由过滤的和间接反射的自然光所主宰,戏剧 性的光晕投射在白墙上,由此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 光环境。

斯蒂文·霍尔大师介绍(美国)

斯蒂文·霍尔大师介绍(美国)

建筑092 蒋超 200916052203
内景1
内景2
San Lgnatius教堂流光溢彩的室内效果 路易斯· 康曾认为:光是人与神对话的语言,也是人性与神性具体而 微的共同显身的领域。霍尔则成功地用光线塑造了空间氛围。 . 展现了霍尔原创才华的教堂室内细部 这种空间大局的写意化处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细部的关注能力,手工的铜 把手、地毯、座椅、灯具等等,令人惊艳的细节屡屡展现出他的艺术原创性与诗意的感性。
San Lgnatius教堂
San Lgnatius教堂

霍 尔为西雅图大学设计的San Ignatius教堂,就很清晰地彰显出了这位已达 创作成熟期的建筑师的个人特质。乍见之初只觉是一个素素的混凝土房子, 样子很奇怪,还钝钝的。一旦进入 室内人们不禁莞尔,所有的光都呈现出了 斑斓的色彩,洋溢着春天晨光里的喜悦与顽皮,直接、间接、反射、磨砂、 不断游戏般转换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惊呼赞叹: 阳光,原来能这般摄人心魄。 一切都近乎完美地体现了霍尔最初的构想:“在一个石盒子上放置七个空瓶 子。”在功能特定的空间区域里,每一个瓶子以各自的角 度、形式与色彩提 供两种光源效果,一是直接穿过瓶子照射在地面与墙上的光,另一是涂满色 彩的墙面,光照后反射出光晕般迷离的影,与精心设计的一套人工光源 昼夜 交替,为我们呈现出了空间中光的戏剧性力量。路易斯· 康曾认为:光是人与 神对话的语言,也是人性与神性具体而微的共同显身的领域。霍尔则成功地 用光线 塑造了空间氛围。这种空间大局的写意化处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细部 的关注能力,手工的铜把手、地毯、座椅、灯具等等,令人惊艳的细节屡屡 展现出他的艺术原创 性与诗意的
著名建筑师--斯蒂文· 霍尔
著名建筑师
斯蒂文· 霍尔
斯蒂文· 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 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7年生于华盛顿州的 布雷黙顿,1971年毕业 于华盛顿大学建筑系, 在罗马学习建筑,此后 在伦敦AA school学习 硕士课程。1976年在纽 约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斯蒂文_霍尔的建筑观及其作品分析

斯蒂文_霍尔的建筑观及其作品分析
MIT 学生公寓 (Simmons Hall, Cambridge, U. S.A,2000)位于瓦萨大街(Vassar Street),霍尔 的构思着眼于“多孔建筑形态学”,因此“渗透 性”与“多孔性”成了公寓的设计主题,“开放” 作为整个设计的关键语汇(图 5 )。这座 1 0 层高的 宿舍楼几乎由 0 . 6 m 见方的窗户矩阵完全包裹起 来,形成一种由外表面承重的外骨架结构。建筑 虽受基地限制从外形上看比较单一,但它的室内 空间却丰富多样,有单人间、公寓单元和多种户 型以供不同人群来选择。多孔性成为漏斗状 (f u n n e l )空间的灵感来源,这些空间分担了走廊 所承受的荷载,并提供了集体学习和休息的场 所,同时也使走廊充满趣味。站在入口处会看见 建筑东南角开着古怪孔洞的雨篷,多孔性主题无 论是从概念上还是表象上都真正得到了体现。
在霍尔的著作中,《字母城市》(T h e A l p h a - betical City,1980)分析研究了美国城市格网系统 限制下的建筑类型,并从形态上探索了它们之间 的关系;《乡村与城市住宅类型》(Rural and Ur- ban House Types,1983)系统收集了美国传统住 宅的类型;《杂交建筑》(Hybrid Buildings,1985) 探讨了 2 0 世纪以来美国出现的高层建筑类型在 功能、形式和空间上的“杂交”组合方式。霍尔 认为“传统建筑类型是根据建筑的基本功能划分 的”[5],但 20 世纪以来城市密度的不断增大与建筑 技术的革新使建筑出现了多种功能混杂交错的发 展趋势,随着社会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 即“杂交建筑”。在这种建筑类型的带领下,世界 进入了复杂多元的建筑文化时代。
一 现象学的设计思想
霍尔的现象学思想强调场所在设计中的决定 作用,在其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曾受到几位重要人 物的影响。首先是在学生时期,赫曼·彭德(H · P u n d t )教授曾说过:“学习的唯一方法是在建筑中 亲身经历建筑的经验,不能相信照片。”[2] 这影响了

大师作品分析之斯蒂文·霍尔讲义

大师作品分析之斯蒂文·霍尔讲义

会堂
火 即,美术馆正面为矩形,与赫尔辛基的 车 站 棋盘式城市布局相吻合,背面的弧形金属壳
体与图罗湾公园的海岸线及列车场相协调, 霍尔将这两种几何类型融为一体,交会于入 口大厅。
赫尔辛基美术馆:
展厅为半长方形,并 含有弧面墙,霍尔通过这 种不规则的空间形态来凸 显每个展厅及每位艺术家 作品的个性,并使人们感 受到空间的多种体验。 博物馆中部的环形坡 道把一系列走廊连接在一 起,同时楼梯与电梯提供 了另外的路线,以供人们 选择。
THE END……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南京艺术博计
理念:将整个项目的色彩限制为黑白两色,不但使设计与中国古代绘画 艺术联系起来,并且赋予未来展出作品一个宏伟的观赏背景,有利于展 览建筑与艺术作品的色彩及纹理。 原本在新建筑附近生长的竹子被重新利用作为黑竹混凝土。 地热循环加热/冷却系统和低耗能源材料的使用等方案使项目的节 能环保主题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霍尔的作品分析:
霍尔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对 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 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 霍尔惯有的理性思维逻辑与清晰简洁的表现方 式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看似简单的要素却构成 了丰富且有说服力的作品。
根据他的设计思想可 将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1989):“锚固” (anchoring),代表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学的设计方法:霍尔很关注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
调查研究。他认为“地方建筑中有着大量的类型与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这也正是当代建筑中所缺 少的。霍尔通过“强调地方建筑而将社会性和文化带回到设计中”,他认为类型学是从 对各种地方建筑的观察中得到的一种归纳性的方法,并为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 理论指导。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景观规划将托罗湾延伸至建筑跟前,为将来沿逐渐变窄的水面进行的公众 活动提供了一处场地,同时也能倒映出芬兰会堂,还为南侧创造了新的滨水区域。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水平光照与如城市镜子般的水面交相辉映,把博物馆与赫尔 辛基的托罗湾核 心联系在一起: 在天气晴朗的日 子里,真如阿尔 托所说的一般: “延伸至拉普 兰”。立面上 根据水面的延展 和深度而作的变 化,都考虑了现 今多种规划中停 车用甲板的设置 以及与快速路的 联通。
个案分析(成都来福士广场)
Steven Holl
个案分析(成都来福士广场)
成都来福士由世界建筑大师Steven Holl主导设计,包括建筑面积75,645 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73,784平方米的商场,43,228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 13,214平方 米的服务式公寓和 27,671平方米的 Boutique Office。 按照绿色建筑 的标准,成都来福士项 目中运用了地源热泵供 热和制冷系统、热回收 系统、冷热水蓄藏、中 水回用、屋顶与裙楼绿 化、就地取材、太阳能 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节能环保措施,并已经 申请了美国绿色建筑委 员会颁发的LEED金奖。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博物馆位 于赫尔辛基的 中心地段;西 面是国会大厦, 东邻埃列尔· 沙 里宁设计的赫 尔辛基火车站, 北边不远则是 阿尔瓦· 阿尔托 设计的芬兰会 堂。基地的挑 战性来自多种 城市格网在此 处的交汇,亦 来自邻近纶念 性建筑的影响, 以及用地不远 处托罗湾开敞 的三角状形态。
艺术表现
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 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在霍尔的设计中,场地与建筑的功能组 织,亦即景观、日照、交通流线等等是作为建筑物理学来考虑的。 但这是一种需要形而上学的物理学。建筑是依据场地所有的内涵而 设计的,建筑与场地相融合又达到超越物理的、功能的要求。实质 上,这是通过建筑与场地的现象学的、经验的结合而得来的。霍尔 将其称为“形而上学的连环”或者是“诗的连环”,也就是他在 1991年出版的《寻找锚固点》一书中所提出的"将建筑锚固在场所 中"。所谓的锚固点,就是作为“内在知觉”(innerperception)的现 象(经验)结合在作为“外在知觉”(outerperception)的特定秩序 中。
第二阶段是1989—1995年,设计作品多为城市建筑,“纠缠”是这一时期作品表现 的特征。他认为纠缠是一种符号性或者隐喻性的概念,是一种对基础现象学思想本 质的形象表达,真实地体现了我们对自然和原始的理解。霍尔认为建筑的本质存在 于知觉与物质现象的纠缠之中,建筑能塑造一种关于空间与时间有生命力的、能感 知的纠缠,以此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中霍尔将“纠缠”这一概念演绎得淋漓 尽致,设计主题“卡斯玛”的含义就是“交错搭接”,它包含 城市与景观的几何形态与建筑质量的纠缠,并且各自都在建筑 形态中得到反映。
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曾受到几位重要人物的影响。首先是在学生时期,赫曼· 彭德教 授曾说过:“学习的唯一方法是在建筑中亲身经历建筑的体验,不能相信照片。” 这影响了以后他现象学建筑关的形成。其次在建筑领域中,路易斯· 康关于想法与建 筑之间的神秘结合让霍尔着迷。他还喜欢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经验和触觉领 域的著作。对霍尔后期建筑观影响最大的是美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霍尔认为:“建筑是被束缚在特定场所中的。一座建筑物不像音乐、绘画、 雕塑、电影以及文学那样,它总是与某一地区的经历纠缠在一起……建筑不仅仅是 因场地而形成。它更是通过一种链接、一种引申出的动机来体现其内涵的。建筑一 旦与场地融合在一起,就超越了它物质和功能方面的需求。”他认为:“建筑思维 是一种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始时是由某想法引发的,而这种 想法来自场所。”所以“整体和真实的把握场所现象,并据此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中” 就是霍尔的设计思想所在。
史蒂芬·霍尔
个人简介:1947年生于华盛顿州的布雷·顿, 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建筑系,1976年在纽 约设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八十年代美国 后现代建筑主义时期,东岸以他为首,西安则 以弗兰克·盖里为首。
个人建筑关键词:现象学 类型学 建筑与场所 锚固 纠缠
史蒂芬·霍尔的建筑理论
现象学的设计思想:霍尔的现象学思想强调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我们希望借由博物馆的设计来 表达这样的理念--建筑,艺术和文化 不是分离的学科,他们同属于城市和 景观的整体。通过对细部和材料发展 的关注,博物馆带来了动态而微妙的 空间形势,南面向城市展开而北面融 入景观。
独特的几何形状所拥有的神秘的内 部与外部视野--犹如相扣的两只手, 共同呈现出对公众的邀请姿态。内 部的景象与外部景观是相互的,可 以翻转的,同时也构成了处于这特 殊地点和环境的基地--一个建筑和 景观的综合体,一个当代艺术博物 馆。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博物馆“交 织”的设计概念 来自建筑构成、 城市以及景观等 几何形态上的交 错融合,而这一 切都经由建筑形 态做着直接表达。 一条含蓄的文化 轴线以曲线的方 式将博物馆与远 处的芬兰会堂联 结,同时又有一 条“自然轴线” 将建筑与周围景 观以及托罗湾相 联系。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这个尽端开敝的空间系统同时暗示着背后 另一区域的存在,这与矩形组织和集中式构图 那样限定好了参观者的行进方式不同,但它同 时考虑到了观赏某些作品所需的宁静气氛。博 物馆内部交织的空间避免了传统空间的单调死 板和表现上的过度复杂。在博物馆内部,动态 的流线,曲线的坡道和楼梯,都积极引导着空 间中景象的交互,引导参观者选择自己的参观 路线。与分级布置或固定流线的空间系统不同, 这个开放尽端、较为随意的流线更能驱使人们 停顿. 思考和 发现。。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博物馆设计有个常见问题:多层堆叠的剖面设计只允许在顶部采进天光,而下 部楼层只能完全依靠人工照明。在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从两点出 发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弧面的存 在使得水平入射 的自然光偏转之 后经由中部向下, 由此从上到下的 渗透到各个楼层。 其次,设有天窗 的弧状屋面为顶 层下部的展室提 供了光线的另一 种分布方式。建 筑的曲线构成和 交错的形态,以 及空间与光线的 交织扭转,使得 展室获得了不同 程度的自然采光。 内部的近矩形展 室与外部的完整曲面的高度也是一致的。
作品分析:霍尔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对场所的亲
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根 据他的设计思想可将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1989年,正如他的 作品集称作“锚固”一样,在这一阶 段,霍尔重视“从直觉和真实经验上 把握建筑与场所的现象关系”,并用 丰富的地方建筑类型加以强化,使作 品体现出“对人、建筑与场所关系的 本质把握”,其中艺术家住宅是霍尔 类型学设计的代表作。他在这个设计 中尝试了对城市文化与形式结合的探 索。马撒曼圆宅是一座长廊式的海滩 住宅。在这里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使人 感受到真实的自然与生活的体验。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博物馆带给人们多种空间体验。我们关注 当代艺术作品的范畴,并且考虑到了艺术家的 不同个性——比如那些需要在宁静氛围中表达 作品全部张力的艺术家。一个展陈空间既要满 足表现主义艺术家,例如维托· 阿康西的要求, 也不能拒绝像阿格丝· 马丁和理查德· 塔特尔这样 的艺术家对空间的要求。近乎矩形体量的展陈 空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拥有一面弧墙——由 此为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创造出了宁静而不失 生动的展陈背景。房间的安静决不意味着乏味, 它们的 不规则 形态同 样充满 着变化。
理论基础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斯蒂 文· 霍尔。在诺伯格· 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 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是与特定的地点具有密切的关 系,不能脱离环境论建筑。同时也承认建筑与建筑师的个人经验和 倾向的关系。所以,霍尔的建筑中包含了场所因素、个人经验、建 筑本身存在因素的密切联系。他的这种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地点因 素、地点的历史环境、规划条件、历史因素都考虑在内。他认为, 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 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
个案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芬兰)
博物馆同样扮演着“艺 术广场”的角色,开放并且 能灵活适应各种舞台活动: 演出,舞蹈,音乐会以及研 讨会等等。首层的咖啡厅同 时向花园和门厅开敞,位置 的特殊使其能够适应一些非 正式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或 者圆桌讨论。报告厅配备有 最先进的影视设备,它那玻 璃构建的连续背立面,使人 们在走过建筑时可以观察到 内部的景象:举办讲座的时 候,这开敞的景象也许能够 吸引外面人行道上的观众驻 足,甚至参与讨论。
第三阶段:1995年到现在,霍尔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论是美国MIT学生公 寓的“多孔建筑形态”还是中国环状混合塔的“杂交与漂浮”,都是这一思想的 全新阐释。
• 当代MOMA
理论基础
霍尔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信奉现代注意思想的建筑师,但他也 不满于现代主意建筑过于具体,过于冷酷的结构表现。他强调他的设计目的 是在寻找建筑难以琢磨的本质。从这种思维出发,他的设计比较注重强调空 间的巧妙处理,强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内容。他的作品深入下去就 能丰富的设计内涵。霍尔的建筑被认为是建筑现象学理论在当代建筑上的最 充分反映。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 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 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 舒尔兹(C.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 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居、住、思》 (BuildingDewlling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 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 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 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 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