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其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铁隧道穿越道路、河流或者其他建筑物时,在实施施工技术方案后如何确保施工安全、不影响正常使用和周边环境、不影响过往车辆及行人是地铁工程建设中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既有隧道沉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防范进行探索,提高地铁工程施工效率、质量和安全性,为后续类似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既有隧道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引起既有隧道沉降会导致车站、区间隧道出现变形过大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对地面建筑物产生破坏。
目前有关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的控制措施,已成为国内外工程建设中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但在实际运用中针对同一工程区间内不同时期,开挖出来的地表沉降变形值进行控制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针对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地铁盾构受到既有隧道沉降影响因素分析为确保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地铁盾构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对影响既有隧道沉降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变形影响的基于地表最大沉降量的控制标准,为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实施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基于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沉降控制极限值的计算方法,并对该方法中参数的取值和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
3)基于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的控制措施,并通过现场实施得到验证。
4)针对该沉降控制措施设计中出现对地铁盾构掘进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采用地面注浆加固、降低掘进速度和加强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1]。
新建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沉降及安全控制

新建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沉降及安全控制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地铁线路网状发展,新建地铁线路穿越既有运营线路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新建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为了确保既有运营线路的运营安全,对新建地铁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郑州地铁10号线医学院站~郑州火车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1号线地铁隧道为例,重点分析研究盾构近距离穿越运营地铁线路的沉降及安全控制。
关键词:盾构隧道、运营地铁线路、沉降及安全控制引言随着国内盾构施工技术的蓬勃发展,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施工,下穿河流、高大建筑、危楼、既有铁路及地铁线路等,这给地铁盾构施工沉降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优化技术措施,将盾构施工引起的沉降控制在最小,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盾构掘进施工期间需超前筹划、精心组织与管理。
本文以郑州地铁10号线医学院站~郑州火车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1号线地铁隧道为例,重点阐述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沉降及安全控制措施及方法。
1.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新建郑州地铁10号线医学院站~郑州火车站区间盾构于ZK42+121.140~140.066(隧道中心线相交点)向下斜穿运营地铁1号线中原东路站~郑州火车站区间隧道,与既有运营1号线区间隧道斜交角度为41°~44°,竖向距离为2.18~2.31m。
1号线既有盾构区间直径6.0m,管片厚度0.3m,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试运营。
隧道顶部既有西工房小区5层楼房1座,无地下室,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建于80年代。
图1-1盾构下穿段模型图1.2水文地质条件医学院站~郑州火车站区间地貌单元为黄河冲洪积一级阶地。
根据区间野外钻探、现场鉴定和原位测试结果,70m勘探深度内所揭露土层均由第四系堆积物组成。
区间下穿段段从上至下土层依次为:①杂填土、①1素填土、⑤1粘质粉土、⑤2粉砂、⑥2黏质粉土、⑦2粘质粉土、⑧11粉质粘土、⑧12粉质粘土,新建10号线区间主要穿越地层为:⑧11粉质粘土;既有1号线区间位于:⑥2黏质粉土、⑦2粘质粉土、⑧11粉质黏土。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技术控制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技术控制身份证号:******************,广西南宁摘要:文章以具体的工程为例,基于对地表和盾构隧道管片沉降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盾构下穿某市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施工控制的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整体沉降和隧道管片差异沉降,保证了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地铁运营安全。
关键词:地铁盾构;近距离穿越;沉降控制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of shield tunneling through existing subway tunnel at short distanceYU Xianyun(ID number:******************,Guangxi Nanning)Abstract:Based on specific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urfa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shield tunnel segment of settlement, under shield in city metro line no. 2 tunnel construction control measures,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tunnel segment lining whole, can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the existing subway tunnel structure and the subway operation safety.Keywords:Subway shield; Close crossing; Settlement control当前,各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已进入线网加密完善的时期,在对新的线路进行规划时,包括城市道路、繁华商业区、老旧城区住宅区、既有地铁隧道等,线路规划受周边建筑物的约束较为明显。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参数控制及沉降分析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参数控制及沉降分析1. 施工参数控制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一系列的施工参数,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对既有线路的影响最小。
1.1 掌握地层情况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需要事先了解既有线路下方的地层情况,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以确定盾构隧道的施工参数。
例如,在软土和淤泥环境下,需要采用冻土墙来控制隧道周围的土壤稳定;在岩石环境下,需要使用钻爆法和切削区间的选择等施工方式,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正确的注浆剂和顶管适度,以确保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地质完整性。
1.2 控制盾构工作面进度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盾构工作面的进度。
不能让盾构机的进度过快,否则会产生较大的隧道周围土壤变形,对既有线路造成影响。
同时,也不能让盾构机的进度太慢,否则也会影响施工周期和成本。
1.3 控制注浆压力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注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
需要采用合适的注浆剂和充足的注浆压力,以控制隧道周围土体的收缩和避免隧道沉降超出允许范围。
1.4 控制机身转向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盾构机必须按照设计轨迹施工,以确保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及时调整盾构机的转向状态,使其与原有线路维持适当的间隔距离。
2. 沉降分析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隧道沉降,有必要进行沉降分析和控制。
2.1 数值模型分析数值模型分析是盾构隧道沉降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般分析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复杂的土壤隧道模型,通过按照施工方案和盾构构件的尺寸进行分析,预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沉降情况。
2.2 监测预测分析监测预测分析是一种实地监测沉降,分析沉降趋势的方法。
一般先进行盾构隧道前后的地基状态监测,建立基准控制点,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沉降趋势。
2.3 评估方案制定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沉降分析结果进行隧道施工方案制定。
盾构近距离始发下穿既有线沉降控制技术

(1) 富水砂卵石地层,地层自稳性差,地面沉降较难控制。 (2) 地层含水量大,富水含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喷涌现象。 (3) 始发下穿既有3号线对既有线、建构物、地面沉降控制要 求高。 (4) 处于一环路上端头管线多、埋深大、管径大、处理难度高 (一根DN1200,埋深6.69m污水管,一根DN1200,埋深5.45m雨 水管,位于隧道正上方)。 (5) 卵石粒径大、含量高,渣土改良不好影响盾构机掘进 参数。 2技术准备 2.1端头加固 地面端头釆用O42@ 1000mm袖阀管注浆加固“ >o平面加 固范围:由主体围护桩外侧沿掘进方向纵向长度4m,横向宽度 16m,即加固平面范围为4mxl6m0竖向垂直加固范围:由地面 至洞身隧道中部整个竖向高度范围24m。 2.2端头降水 始发端头共布置5 口降水井(车站端头4 口、3号线左侧设置 1 口),受管线以及地质条件影响,降水井数量无法足量打而且降 水水位只能降到洞门3、9点位竖向上方lm位置(基坑深度为
2.4.1钢套筒定位 钢套筒定位原则:(1)平面位置:由洞门预埋钢套筒向车站 大里程延伸2m,按照实测洞门偏移量,其钢套筒中心轴线按照 设计中心轴线沿掘进方向水平偏移;(2)高程位置:钢套筒中心 高程按照设计高程及相应的坡度并抬高2cm定位。 2.4.2钢套筒支撑 基座支撑:基座底部凹槽部分使用2道20工字钢马凳支撑; 基座底部两侧使用钢板进行支垫;基座两侧使用3道20工字钢 支撑于上翻梁和主体侧墙上;钢套筒支撑:两侧上、下部分别使 用3道20工字钢支撑于上翻梁、侧墙及中板框边梁上;底部基座 混凝土导台筑:钢套筒底部及基座底部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导 台,加强基层座支撑及固定。 2.4.3钢套筒密封 (1)钢套筒与预埋套筒板连接:采用连接板过渡连接方式,
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施工技术

铁
道
建
筑
工 表 明 , 拼装管 片 的过 程 中 , 构 机有 微 量 的后 退 , 在 盾 前仓 土压力 变小 。据 统 计 , 拼装 管片 前 后 的 土压 力 变 化值 可达 0 1MP 。因此 , . a 在穿越 施 工拼 装 时 , 土压 力
少 , 注浆性 差 。但 考 虑到本 区段地 质变 化大 , 可 建构 筑
的 自稳 性 、 工工 艺 、 道 埋 深 、 面荷 载 等 一 系列 制 施 隧 地
2 工 程 地 质 描 述
下穿段 地层 自地 表 而 下 , 至 盾 构 区 间顶 板 分 别 直
约 因素 , 何 避 免 较 大 的扰 动 , 为 需 优 先 考 虑 的 问 如 成
题。
2 下 穿段 为典 型 的上 软 下硬 地 层 , 进过 程 中容 ) 掘 易 出现堵 仓 、 刀 盘 、 糊 刀具 异 常 损 坏 等诸 多 问题 , 成 造 施工 无法 正常 进行 。 3 拼装 管 片时 , ) 前仓 的土 压力 产 生 波 动 。实 际施
物保 护要求 高 , 合盾 构施工 特点 , 结 采取 钢花管 注浆 加 固地 层 , 支护盾 构上 方土体 , 并 以达到盾 构进洞 要求 。
在隧道 内采 用地 质 钻 机进 行 钻 孔后 , 带 泄 浆 孔 将 的钢 花管 下入地 层 , 闭孑 口, 取 静 压 注浆 措 施 , 封 L 采 使 水 泥浆液 在压力 条件 下 , 均匀 地渗入地 层 , 而 提高 较 从
地基 承载 力 , 低 地 层 的渗 透 能 力 , 证 盾 构 进 洞 安 降 保 全 。该方 法在 裂 隙发育 地 层 条件 下 , 注浆 可 取得 加 固
粉质黏 土呈 硬塑 状 , 土 呈 密 实状 。各 地 层 具体 力 学 粉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作者:李孝谭来源:《砖瓦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12期摘要:以深圳地铁某区问盾构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结合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对沉降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隧道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提出盾构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沉降控制的有效技术措施。
结果表明:1)设置试验段,根据试验段监测反馈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对穿越段施工有极大的参考意义;2)适当增大推进土压,提升推进速度,可提高沉降控制效果;3)在盾尾设置双液浆隔离环和盾体注入厚浆,在沉降控制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数值模拟;沉降控制伴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新建地铁线路将越来越多地穿越重要建筑物及隧道,施工所面对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复杂。
如果盾构在复杂环境中的掘进对已有结构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导致其安全及使用功能无法保障,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故如何控制隧道开挖对既有线路稳定性的影响,是近年来盾构法施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针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措施多采用既有隧道超前预加固的方式,但存在工程造价高的问题。
本文以深圳某地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隧道为背景,借助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实际监测数据,在未对既有隧道采取超前预加固的前提下提出比较合理的盾构施工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盾构施工对既有隧道稳定性及地表沉降的影响。
一、工程概况新建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机,线路间距12m,最大坡度28‰,盾构管片外径6.7m,内径6m。
新建地铁隧道与既有穗莞深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为盾构施工隧道,沉降控制标准6mm,地表沉降控制标准30mm。
下穿影响区域内,与穗莞深铁路隧道净距仅4米,主要穿越的地层为中风化混合花岗岩和微风化混合花岗岩。
二、数值模拟分析(一)计算模型的建立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FLAC3D软件建立的三维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参数控制及沉降分析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参数控制及沉降分析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是目前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工程施工方式,其具有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施工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控制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施工参数并进行沉降分析。
1、盾构机的选择盾构机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管线的布置及深度、土壤稳定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当穿越的地质条件不稳定时,应选择双盾构,强化前后壁的支撑能力,避免地层塌陷。
此外,在选择盾构机时还要考虑线路管道的直径、长度、弯曲程度等参数,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2、盾构隧道圆周的控制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需控制其圆周半径,以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下穿管道的半径往往大于既有线路的半径。
为了控制圆周半径,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调整盾构机的横向位置,使其与既有线路的半径保持一定的距离。
(2) 增加支撑结构,强化围岩的承载能力。
(3) 控制盾构机的推进速度,调整土壤的塑性变形,以保证下穿管道的稳定。
3、地下水位的控制在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需进行地下水位的控制,以避免隧道内进水影响施工和管道的正常使用。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降低施工现场周边地下水位,以减小水压力。
(2) 在盾构隧道上部设置橡胶带等抗渗材料,以防止水透入隧道。
(3) 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会对周围地层产生影响,使之发生沉降。
为了避免对既有线路的影响,需进行沉降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通常进行沉降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前后的地质条件状况包括既有线路两侧的岩土分布、地下水位、土壤特性和地下管线的位置、管径等因素。
以此为基础,对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沉降范围进行初步预测。
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预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的沉降变形。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时的最大沉降量和变形量。
在盾构施工后,土壤的徐变会继续发展,产生二次沉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摘要:深圳地铁3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盾构施工需下穿已运行的1号线隧道,其中两隧道最小净距为1.23米。
通过对工程现场条件综合分析及力学模型研究和计算,综合各方论证结果,确定施工方案并进行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下穿施工中提供全面的技术参数,施工完成后,既有运行线内各项控制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对已运行线结构及道床、轨道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盾构隧道;实时监测;控制指标;参数;沉降中图分类号:U4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前言1.1工程背景深圳地铁3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右线下穿隧道与正在运营的深圳地铁1号线隧道之间的最小净距为1.46 m,左线最小净距为1.23 m。
区间下穿隧道主要位于全风化花岗岩层和强风化花岗岩层,隧道覆土厚度约为18m,线路坡度为-5‰,采用通用型管片,管片外径6.0m,内径5.4m,管片厚度300mm,管片宽度1.5m,分块数为6块(一块封顶块、两块邻接块、三块标准块)。
1.2难点及风险分析1、技术难点新建地铁与下穿的既有运行线最小净距1.23米,盾构掘进对既有运行线影响较大,根据深圳市地铁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运营线路轨道竖向变形±4mm,两轨道横向高差<4mm,水平及水平三角坑高低差<4mm/10m,轨距+6mm~-2mm;控制指标严格,对盾构掘进控制要求高。
2、工程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因沉降过大影响营运,甚至造成停运的风险,社会责任重大;下穿区域全强风化地层中存在球状风化体的风险;盾构机选型及后配套设备故障导致停机引起的安全风险。
2施工模型研究及方案确定2.1施工模型研究1、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力学模型1)正交段最小净距仅为1.2m,上洞埋深为10.6m;2)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Ⅴ级,夹土体围岩按加固考虑;3)主要模拟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1号线运营线隧道的影响;4)采用FLAC3D进行力学分析。
图1力学模型示意图2、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计算结果1)地表沉降为7.7mm,既有隧道(1号线)最大沉降3.9mm,附加拉应力达到1.25MPa。
2)上下两洞之间地层的最大主应力值将达到0.25MPa,下洞(3号线)最大轴力为616kN,最大弯矩为28kN?m,均位于两侧边墙部位。
目标地表与既有1号线隧道随施工的下沉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目标面地表随施工沉降情况图3既有隧道(1号线)随施工下沉情况2.2控制指标根据深圳市地铁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参照多次专家论证会的论证意见,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1号运行线影响的控制指标按三级预警制度进行管理,即,预警值、报警值、控制值三级。
预警值取控制值的50%,报警值取控制值的80%,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如下:表1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单位:mm)2.3施工方案由于新老两条隧道之间间距较小,提前对其加固可能会破坏原有土体的稳定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加固效果,反而会造成所夹土体变形、沉降,加剧既有一号线运行线隧道的变形。
因此,结合地层条件采用严格控制盾构机掘进参数的方法,直接掘进通过既有1号线运行线。
左右线各采用1台海瑞克盾构机进行下穿地铁既有运行线的施工。
盾构通过该区域范围时列车限速(<25km/h)。
将进入交汇区前20m隧道设为试验段,按控制1号线隧道沉降标准的50%对地面沉降进行控制,以确定合理的盾构掘进参数。
进行下穿地铁1号线施工时,盾构机采用土压平衡模式,均衡、连续、匀速通过交汇区。
施工中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及在地铁1号线隧道内布设自动监测系统反馈的监测数据指导下,结合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土仓压力,千斤顶推力等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盾构机安全下穿地铁1号线既有运行线。
3关键技术控制3.1盾构机改造在盾构机下穿过程中,为防止盾构机停机及设备故障造成既有运行线沉降,需对盾构机做如下改造:1、盾构机中盾12点位增设径向注浆孔。
当盾构机停机时,可用盾构机台车上提前准备好的二次注浆机通过盾构机中盾12点位上增设的径向注浆孔向盾体周围注入Na基膨润土。
2、在盾构机二号台车膨润土箱处加设高压水泵。
在盾构机下穿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盾构机泡沫管堵塞,且短时间内无法疏通时,则立即启动膨润土箱增设的高压泵,通过土仓壁3点位、9点位以上的注入孔向土仓内喷射泡沫剂,防止仓温过高及结泥饼。
3.2实时监测技术1、监测范围的确定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是,深圳地铁1号线下穿交汇区域两侧各40m共80米的范围。
每5米一个断面,共布设17个监测断面。
每个断面在轨道附近的道床上布设两个沉降监测点,中腰位置布设两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隧道拱顶布设一个拱顶沉降监测点,即每个监测断面布设5个监测点。
为了更直观反映既有运行线结构与道床的变化,处于既有运行线隧道与新建隧道相交位置的5个断面的道床边缘管片上增设两个监测点,达到每个断面布设7个监测点。
各观测点采用连接件配小规格反射棱镜,使用膨胀螺丝及云石胶锚固于监测位置的管片侧壁及道床混凝土中,棱镜反射面指向工作基点,各观测点位的布设见点位布设图。
图4监测点布置平面图图5不同监测点断面布置图2、自动监测系统特点为了充分发挥TCA智能全站仪的优越性,减少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测距时不进行温度和气压的测定,直接得到变形点的三维坐标。
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然后对施测结果进行差分处理。
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如下图:图6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图TCA全站仪的主要优点包括:无人值守,完全自动;监测精度高;实时处理,可视化显示;可靠性高,运行成本低;变形点增减灵活,成本低廉。
3、自动监测系统的实施根据施工要求,为满足下穿期间实时监测要求,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同时,为满足施工期间及工后一定周期的日常维修安全监测要求,对本工程辅以人工监测的方法。
具体监测项目内容和频率如下表。
表2监测项目内容和频率一览表3.3盾构掘进技术控制1、施工组织及工序管理1)施工顺序:根据左右线工期安排,先施工左线隧道,再施工右线隧道。
2)施工范围确定本次下穿地铁1号线既有运行线的施工分为3个施工区域,既有1号线与3号线交汇区域为危险区,危险区两侧各6米范围为风险区,风险区域两侧各20米为预警区。
由交汇段里程ZDK5+477.17~ZDK5+497.25和YDK5+476~YDK5+496.3,并考虑到盾构机千斤顶行程为0时,千斤顶底座与盾尾距离2.8m,与刀盘距离5.55m,确定为左线在交汇区的施工范围为17~38环,右线为16~37环。
3号线盾构掘进至预警区时,1号线既有运行线开始实行自动化监测。
图6施工风险区域划分3)进度分析盾构掘进段循环时间计算,依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盾构掘进按60min/每环考虑,管片安装按40min/每环考虑,每6m一次的接水管施工与管片拼装施工平行作业,每6m一次的接钢轨施工与盾构掘进施工平行作业,其他出渣、管片运输等影响时间按20min/每环考虑,则每循环需时间为2h,每天进度指标为12环。
4)盾构掘进施工工序主要包括:轴线控制、管片防水、管片安装、同步注浆、盾尾油脂的压注、泡沫剂的压注及二次注浆等,每道工序均有成熟的程序,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程序进行。
2、盾构掘进参数的确定1)土压平衡状态下的设定土压力P=kγH (k:土压力的侧向系数,视覆土性质和厚度而定,一般在0.5~0.7之间;γ:土的容重;H:隧道中心埋深),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2)推进出土量控制,理论出土量=/4×D2×L=/4×6.282×1.5=46.4m3/环。
考虑岩土的松散系数,盾构掘进时的实际出土体积约为67.5 m3/环。
现场实际计量时,出土量控制可采用掘进300mm出渣1车来控制。
过程中一旦有超量现象,必须对该区段进行处理,包括二次补浆,乃至地面注浆加固等措施。
3)道宽度为115~140mm的环型空隙。
为了尽快填充环形间隙使管片尽早支撑地层,防止地层变形过大而危及1号线安全需要进行注浆。
同步注浆采用盾尾壁后注浆方式,通过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注浆压力控制在0.25Mpa左右,每环注浆量6.5m3左右)来确定注浆时间。
具体注浆参数需通过试验段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确定。
注浆配合比采用如下设定,在施工中可适当调整。
表3同步注浆配合比3.4沉降观测结果在左线盾构机下穿施工完毕后,1号线既有运行线的上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稳定在-6.5mm,下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5.0mm,轨床最大沉降-4.4mm(下行线),轨床差最大为0.66mm(上行线)。
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控制值范围内。
在右线盾构机下穿施工完毕后,1号线既有运行线的上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稳定在-13.6mm,下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11.05mm,轨床最大沉降-11.55mm(下行线),轨床差最大为2.05mm (上行线)。
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控制值范围内。
4结论1、下穿施工完成后,既有运行线内各项控制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对既有运行线结构及道床、轨道产生不利影响。
2、在右线盾构下穿1号线既有运行线过程中,1号线地铁列车未进行任何限速及其他控制措施,下穿施工未对列车营运造成不利影响。
3、此次下穿组织模式已被深圳市政府当做典范成功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刘建国. 深圳地铁盾构隧道技术研究与实践[M]. 人交通出版社, 2011.[2]马福东, 石伟强. 复杂条件下结构穿越既有线设计与施工技术[J]. 现代轨道交通, 2008(3).[3]科峰.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简介[J]. 人民珠江, 2003(5).[4]何焕雄. 盾构法施工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J]. 建筑技术开发, 2004(4).[5]邵华, 张子新. 盾构近距离穿越施工对已运营隧道的扰动影响分析[J]. 岩土力学, 2004, 25(增刊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