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1)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税收效应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2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
图10—3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3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表现为 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 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居 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政府课 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 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两 者之间的差额,即为税收的数额。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
图10-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税收效应
1 资税 收 与 生 产 者 行 为
2 源税 收 与 消 费 者 行 为 配
3 置税 收 与 劳 动 收 入
4 职能税 收 与 私 人 储 蓄
5
税收与私人投资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
10.3 税收与劳动收入
10.3.2 税收与劳动投入:收入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收入效应,表 现为政府征税会直接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 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 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 收入效应的大小,则由纳税人的总收入与其缴 纳税款的比例即平均课税率决定。
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

现代税收理论中税负担分配的公平原则:
(1)利益原则(Benefit Principle):税负担的分配应当
和纳税人从这种税收的使用中得到的利益联系起来。由于 政府的税收是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因而应当按照个 人或家庭享用公共产品与劳务所获得的利益来确定税负担 的份额。缺陷:因为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非排他性消费性 质,所以难以在个人之间准确划分从公共产品与劳务的消 费中获得的利益。利益原则更不能适合政府用于再分配性 质的支出,如贫困救济支出就不能要求受救济者按照个人 所得到的利益来分担这一支出的份额。
税收的本质:
个人、家庭、企业等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国 民财富的转移。
一种交换,即国民向政府让渡他们个人对 自己占有的经济资源、经济成果的部分控 制权,借以换取政府予以的各种形式的保 护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
二、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即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对 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和如何征税 等税法的基本内容。
对经济税基征税,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 改变人们在可以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即发生替代 效应。人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来尽量减少纳税。
如:对利息收入课征较高的税,会影响人们对储蓄的 积极性,改变人们在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2)非经济税基(Non-economic Tax Base)——指和 人们的经济行为无关的征税对象。
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意义在于矫正私有制下的 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对以后的公平税负的理论和 所得税制度的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税务行政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时,
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

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研究了税收的理论和政策,以支持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和责任。
本文将探讨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以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税收理论1. 税收的定义和功能税收是指政府依法从居民和企业收取的财政收入。
税收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财政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稳定和调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
通过税收,政府能够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满足公共需求,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2. 税收理论的发展税收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则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调节经济波动。
现代公共经济学则强调了税收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 税收理论的主要模型现代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涉及多个模型,最常见的是纳税人行为模型和税收效应模型。
纳税人行为模型研究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反应,包括逃税行为和税务遵从行为等。
税收效应模型则研究了税收对经济产出、消费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二、税收政策1. 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是指由企业或其他机构代表纳税人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在税收政策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时也会相互结合。
2. 税收制度和税率设计税收制度包括税法、税率和税收征管等方面,它们直接影响到税收的征收和分配。
税率设计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状况等因素,以实现税收公平和有效的财政收入。
一般来说,税收制度应该简化、透明,并且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3. 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税收政策不仅仅是征税,也包括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府可以鼓励特定行业的发展,促进创新和投资。
公共经济学之税收原则

瓦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端”税收原则: ①财政收入原则。包括收入充分和税收弹性原则。 ②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和税种选择的原则。 ③社会正义原则。包含普遍和平等原则。 ④税务行政原则。包含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原则。
37
(一)财政原则 1、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33
《国富论》中提出四原则: 1.平等; 2.确定; 3.便利; 4.节省。
34
斯密是历史上明确、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第 一人。
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 济自由发展,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不干预或 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
35
瓦格纳
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1835~1917)是 德国最著名的财税学家,优秀的经济学家,资产阶 级近代财政学的创造者。
• 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从而不干扰
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 收。
扭曲性税收(distortionary taxation)
• 指产生超额负担的税收。
46
英国窗户税
1696年,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为了解 决政府的财政困难,用“窗户税”(windowtax)取代了詹姆斯 二世统治期间开征的“壁炉税”(hearthtax),按照房屋窗户 数量的多少,对业主征收2-8先令不等的税。这个被英国人诟病 为“阳光税”、“新鲜空气税”或“健康税”的新税种,虽然避 免了征税官进入私人产业清点壁炉数量的麻烦,但未能避免同样 效果欠佳的尴尬局面:税收的设计者认为,窗户数量较多的房屋 皆富人所有,所以应该不大会为区区几个先令牺牲阳光和空气。 不料设计者的想法大大高估了富人愿意为阳光和空气支付的价格, 结果不仅富人纷纷减少窗户的数量,连穷人也干脆封死原本就少 得可怜的窗户。1851年,“窗户税”虽在几经调整而始终无功后 被废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经济学税收原理

2020/11/1
13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三)按计量标准分类
• 从价税(ad valorem taxes):按
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的税收
• 从量税(specific taxes):按课税
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 算的税收
2020/11/1
14
第七章 税收原理
(四)按税种隶属关系分类
• 中央税:指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税种 • 地方税:指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的税种
直接负担的税收,通常也是对人(包 括自然人和法人)课征的税收,故也 称对人税
➢间接税(indirect taxes):指纳
税人能将税收转嫁给他人的税收,
通常是对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课征的
税收,故也称对物税 2020/11/1
12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二)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所得课税(taxes on incomes):对纳税人的所
部数额征税,而免征额制度则要求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2020/11/1
10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二、税收分类
(一)按税负是否能转嫁分类
(二)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三)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
(四)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2020/11/1
11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一)按税负是否能转嫁分类
➢直接税(direct taxes):指纳税人
税
率
累进
比例
O 2020/11/1
累退
税基
8
第七章 税收原理
2.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1)平均税率(average tax rate,ATR):
纳税总额 ATR 税基价值
公共经济学.5

• (2)特别财产税
• 土地税:土地税、农地税、荒地税、已开发土地税、 • 未开发土地税、土地登记税、城市土地税、 • 土地转让税、土地增值税、土地租金税、 • 地价税。 • 房产税:以附着于土地上的房屋及与房屋不可分割 • 的有关建筑物为课税对象。 • 连同土地一并征房地产税。
• (3)财产转让税
*(1)受益原则(the benefit-received principle):
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 府服务中获得的 收益相等。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 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少。 • 在可能范围内应用受益原则。公路直接受益者是车 辆,公路收费成本高,可从相关的互补产品征税,汽油、 车辆、轮胎。 • 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难以按所得利益确定税负, 纳税者对公共事业评价不同;消费者可能不真实呈报实 际利益。 • 社会福利支出使穷人受益,可纳税能力小,不能按 收益纳税。
横向公平
公平原则
普遍原则 受益原则
主观说 客观说
纵向公平
纳税能力原则 充分原则
均等绝对牺牲 均等比例牺牲 均等边际牺牲 收入税基 消费税基 财产税基
现 代 税 效率原则 制 原 则
弹性则则 中性原则 校正性原则 节约原则 便利原则
自动稳定器
稳定原则 稳定和增长原则 相机抉择政策
增长 原则 慎选税源
• *(2)能力原则(the ability-to-pay principle):
• 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确定其应承担的税收。
• 1)客观说
• 以收入作为衡量经济能力的基础:
单个人收入 家庭平均收入 毛收入 净收入 货币收入 经济收入 勤劳收入 意外收入
• 以消费作为衡量基础:
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PPT学习教案

最小,很大程度上应该对那些就价格变化无法作出反应的商品实行边际高税 率(例如必需品);而对带来显著负外部性的商品,对较高收入阶层消费的 商品,对课税容易而且低成本筹集的商品例如服务商品,出于征管成本和所 获得收入的原因,可实行较高税率。
消转(转化):它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 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第8页/共38页
7 税收理论(2)
9
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
P'
S
Pb
E2
P0
E0
Pa
E1
uD D'
Q' Q1 Q0
图 7- 3 对 需 求 方 课 税 的 税 收 归 宿
S E0
D D'
图 7- 4 对 需 求 方 课 税 的 税 收 归 宿 ( 从 价 课 税 )
第7页/共38页
7 税收理论(2)
8
辗转:是指发生多次的转嫁行为 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它是指应税物品(主要是土地、房屋
等具有长期收益的资本品)在交易时,买主将物品可预见的未来 应纳税款,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 次性的扣除。此后,税款名义上虽由买主按期纳税,实际上税款 已经由卖主负担了。因此,税收资本化是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37
小结
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 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后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 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所课税款,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 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第二章1.外部效应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
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D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
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
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 所谓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
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7 税收理论(1)
17
7.1.2税制要素
减税免税 所谓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
对象给与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减税和免税。所谓减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少征
一部分税款;所谓免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全部 免征。除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 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税法规定有具体的 减免条件和期限,到期就应当恢复征税。
7 税收理论(1)
18
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 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 时不征税。而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 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 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7 税收理论(1)
11
7.1.2税制要素
税率
所谓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 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 制度的中心环节。
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反映着国家 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和经济政策,直接关 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 (固定税额)和累进(退)税率。
税源是指税款的最终来源。
7 税收理论(1)
10
税基
税基(tax base或basis of taxation,课税基础) 是一个与征税对象内涵有交叉的概念。现实中 我们会经常碰到。
税基是某一税种的课税依据。在税制设计上, 税基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是税基本身 的选择,以人们的收入为税基课征所得税,或 以支出为基础课征支出税,或以消费为基础课 征消费税。其次是税基大小的选择,以全部商 品为基础课征一般销售税,或以部分商品为基 础课征选择销售税。税基在大小选择方面的含 义,接近于课税范围(scope or coverage)。
7 税收理论(1)
12
7.1.2税制要素
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 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 率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
变动而变动。在其具体运用上,包括单
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其中差别
比例税率又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行业比例税率、地区比例税率和幅度比
例税率四种。
征税对象 纳税环节 减税免税 纳税地点
7 税收理论(1)
8
7.1.2税制要素
纳税人:所谓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 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区分纳税人和负税人 负税人,即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
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 的单位和个人。
7 税收理论(1)
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好相反。
7 税收理论(1)
15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平均税率和边际 税率。
边际税率是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 平上,征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所纳税额 的增量与征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平均税率是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 之比。
7 税收理论(1)
16
7.1.2税制要素
7 税收理论(1)
3
7.1.1 税收概念
税收、赋税[田赋历史上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 源,台湾地区至今还常用“赋税”]
税收价格 税收:什么样的政府收入? 形式特征
强制性 固定性 无偿性
7 税收理论(1)
4
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政府)的征 税活动是以国家的法律、法令为依据实 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 纳税义务,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7 税收理论(1)
13
7.1.2税制要素
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 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 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 制度。它是以绝对金额表示的税率,一 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在具体运用上,也可分为单一定额税率 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 分级定额税率几种。
7 税收理论
7 税收理论(1)
1
目标
了解税收基本概念和形式特征 了解现代税收原则理论 了解局部均衡下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理论 了解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了解最优税收理论 了解税制设计理论
7 税收理论(1)
2
7.1 税收概述
西谚:只有死亡和税收是不可避免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税收是怎么来的? Olson的思想试验爱恨情仇 复杂的税收
税收的这种强制性,是人们感觉到的税 收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税收同公债收 入、规费收入、公有财产收入(公产收 入)等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最显著的区 别点。
7 税收理论(1)
5
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政府在征税以前就 以法律形式制定了税收制度,规定了各 项税制要素,并按这些预定的标准进行 征收。
7 税收理论(1)
14
7.1.2税制要素
累进税率制度下,税率随着课税对象的增大而 提高。
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和依据不同,又可分为:
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 算税额。在征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等级档次时,对征税对象 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 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 征。此时一定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纳税人的应纳税款 总额由各个等级计算出的税额加总而成。
9
பைடு நூலகம்
7.1.2税制要素
征税对象
所谓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客体。 它是指对什么事物和什么活动征税,即征税的 标的物。
税目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反映 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它将征税 对象具体化。
计税依据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基本上可以 分为两种:一是计税金额;二是计税数量。
税法一旦公布施行,征纳双方就必须严 格遵守。
7 税收理论(1)
6
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之后税款 即为国家所有,归国家自主支配和使用, 国家并不承担任何必须将税款等额直接 返还给纳税人,或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 酬的义务。
7 税收理论(1)
7
7.1.2税制要素
纳税人 税率 纳税期限 违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