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摘要】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话思想强调交流与沟通,体现了现代社会追求交流与共享的特点。
其现代性在于提倡尊重他人观点、包容不同声音,符合当代多元文化的要求。
文论则突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审美性,强调批评与创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其特点包括深入解读与评价文学作品,推动文学发展。
文论的现代性在于倡导批评与创作的紧密联系,引领当代文学理论发展。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思路,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推动了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深化。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思想、文论、现代性、内涵、特点、意义、当代文学研究、重要思路1. 引言1.1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是什么意思?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和探讨的观念和方法。
对话思想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认为文学作品不是静止的物品,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语言体系,需要读者的参与与理解。
在巴赫金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读者的不同阅读角度和经验而不断变化。
对话思想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和共享,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共创性和互动性。
文论的现代性则是指巴赫金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所持的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意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文论观点和方法。
巴赫金所关注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表面形式和表现手法,更注重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致力于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代文学作品,发掘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论,丰富了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内容,推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巴赫金的思想与观点在当代文学批评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促进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代初 ,话语/ 语篇研 究在 同 日常语言学派 的相互呼应 中确立 而 不 雷 同 ,是 一 块沃 土 ,能 生 长 出独 立 意 识 和 新 颖 思想 。
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
话语 对话
语言学
结 构 主 义 在 语 言 学 界 处 于 统 治 地 位 的鼎 盛 时 期 , 巴
现 的 话 语 是 社 会 性 的 ,而 不 是 个 人 任 意 的 ;应 动 态 地 、 历
赫 金 就 提 出 了 “ 语 ”理 论 ,历 史 证 明 了其 前 瞻 性和 超 前 史地 研 究 语 言 。 巴赫 金 曾把 他 所 主 张 的 语 言 学 称 为 “ 语 话 超 性 。 他 对 语 言 的 考 察 从 一 开 始 就 立 足 于 具 体 的 现 实 的 言 言 学 ” , 即通 常 说 的 “ 部 语 言 学 ”, 研 究 的是 超 出 索 绪 外
一
个 人 的 言语 行 为 ( 语 ) 。 ” 巴赫 金 说 : “ 语 言 学 不 是 话 超 在 语 言 体 系 中研 究 语 言 , 它 恰 恰 是 在 这 种 对 话 交 际 之 中 ,
、
话语是语言存在的实际
米 哈 依 尔 ・ 哈 依 洛 维 奇 ・巴赫 金 , 当 今 具 有 广 泛 国 亦 即在 语 言 的真 实 生 命 之 中研 究 语 言 。 ” 巴赫 金 在 研 究 语 米
二 、话 语具 有 对 话 性
“ 语 ” 是 巴赫 金 提 出 的 人 文 思 维 的 载 体 , 是 通 向 话 “ 话 ” 主题 的 门径 。通 观 巴赫 金 围绕 语 言 和 语 言 交 际 问 对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小说话语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小说话语摘要:巴赫金的历史诗学,通过小说话语的概念,确立了文学参与现实的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
小说话语,作为理解现实世界的不同形式,成为推动体裁革新的解构性力量。
关键词:巴赫金历史诗学小说话语“语言,这是世界观,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社会性的,它们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和阶级斗争的实际,它渗透着评价的理论体系。
”①语言的意识形态性是从社会性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社会交往决定了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内容。
语言符号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具体的意义。
但是,语言符号不仅可以反映,而且可以折射出它所代表的现实。
语言等符号不仅是现实的物质材料,不仅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思想。
每个符号都在现实中蕴藏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评价标准,对语言符号使用的同时,语言就实际参与到了社会的对话之中。
语言是所有文化的核心,而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语言能够折射出生动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不同的意义和评价内容,从而表达出不同的社会声音。
在巴赫金的理论框架中,对于小说话语的探讨是历史诗学研究的动力因素,展现出小说话语作为典型的文学意识形态符号在参与社会历史实践和推动小说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小说话语的探讨体现于巴赫金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话语体裁理论中,同时还包括20世纪20年代有关超语言学的理论以及社会学诗学的部分内容。
小说是多样化、多语体的文学体裁,是形成和成长在外在的多语和内在的杂语现象的条件下的,而多语和杂语是小说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相辅相成的概念。
所谓多语是指由于不同的文化错综交织而产生的不同话语、行话和方言之间的差异性的语言现象。
多语是在一种大的文化氛围之下存在的多重细部文化共存现象的折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单一民族向多民族融合的写照。
对于多语问题,巴赫金在探讨复调小说的语言特点时就提出了小说语言的多声部性的问题。
复调理论中的多声部问题直接面对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多声部涉及的是哲学人类学中的基本问题。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
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
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
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
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
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
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
巴赫金同样如此。
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作者:李琼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8期摘要: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巴赫金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话语对话语言学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界处于统治地位的鼎盛时期,巴赫金就提出了“话语”理论,历史证明了其前瞻性和超前性。
他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从哲学角度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揭示其实质,对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仍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话语是语言存在的实际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当今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文学理论、诗学、美学、哲学、历史文化学以及语言学等众多领域都卓有建树。
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总体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巴赫金的许多作品直到70年代中期才首次陆续发表。
从语言哲学史来看,20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传承洪堡特与索绪尔两大哲学-语言学流派。
自30年代中后期,维特根斯坦抛弃逻辑原子论,把目光转向日常语言,之后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这一学派在20世纪后半期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同样是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在语境中研究语言形成与意义的关系,这为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营养;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话语/语篇研究在同日常语言学派的相互呼应中确立起来。
这样,20世纪中叶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开始从语言自治的原则中摆脱出来,语言与使用者、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之间的固有联系逐渐得到了恢复。
从《长篇小说的话语》探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摘要:本文试图以《长篇小说的话语》为依据,在多元和广阔的语境内重新诠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对话理论至今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诗学等多重维度上仍然有积极意义,甚至对于分析现代派小说,对话理论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对话理论话语巴赫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动人魅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诗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而他的所有学说的核心便是话语及其对话性。
在巴赫金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的论文《长篇小说的话语》中,同样涉及到小说话语的内在对话性问题和小说中的杂语现象。
由于多样性是巴赫金思想的特色所在,以下将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重新解剖。
首先,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对话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存在的独一无二性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交往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现实中的每一个自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是唯一的和不可取代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审美观赏和伦理行为不可能脱离这种行为主体和艺术观赏主体存在中所占据的具体而唯一的位置”。
正因如此,任何话语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它代表着主体的态度。
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我”的存在又离不开“他人”,“我的生活是在时间上包容他人存在的一种东西”。
世界的关系正是由“我”和“他人”共同构建的。
“我”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只有结合“他人眼中的我”才能实现。
这样一来,话语又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存在于与同他人话语的相互作用之中。
巴赫金把他人视为自我存在的前提,认为自我只能存在于与他人的对话交往中,这种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主体自身的自我建构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实现。
巴氏的对话理论克服了哲学上的唯我论,得出一个本体性的二元哲学命题,他凭借对话理论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既在不丧失主体性的前提下平等独立又在广泛的社会现实中相互作用的自由关系。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巴赫金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的“杂语喧哗”的社会。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作者:符文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2期摘要随着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语文课程标准》中开始引入“对话”这一理念,它呼唤着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
理解对话理论,用以指导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务。
关键词对话理论师生关系阅读教学写作教学20世纪末,俄罗斯思想家的理论正在成为从西方到中国很多学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巴赫金的“对话主义”。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应用:1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支撑着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宣传仁义道德,强调等级次序,在师生关系中重“师承”,直接体现为“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在历史上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拥有无上的权威,由此造成学生被动、服从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教师权威型师生关系和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各自存在的极端倾向,我国教育界先后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有关的理论学说,体现出师生关系上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
对话理论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协调此种平衡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
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标签: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 [1]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
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
[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
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
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
[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
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
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
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
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
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
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
巴赫金同样如此。
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2)在最早的一篇长文《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立足个人本位主义与个人直接面向社会的欧洲传统思想,且又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用动态的历史眼光看待个人,并在其身上引出道义责任,即赋予每个人的生活以道德的含义。
这里的道德不是普遍遵行的规范。
道德的普遍性只在于形式,即“我”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地承认自己实有的(дан2ный)唯一性,从而实现设定的(заданный)自我,“我”的生命因此不断获得完成。
巴赫金认为,个人的生活是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35①②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
钱中文在“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此会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上论及巴赫金符号理论时强调说,“巴赫金对符号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他阐述符号思想出语并不多,但点铁成金;见解独到而深刻,给你启发,给你思考的余地。
”责任的生活,因此他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对自己唯一的生命抱漠然置之的态度。
用巴赫金的原话讲,就是“我”有义务以自己的行为积极负责地“参与自己统一而唯一的存在事件”。
但个人作为世界的价值中心,并不是独立自足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人”外位于(вненаходимый)“我”,与“我”同时共存、平等相处。
实现自己存在的行为永远不会囿于自身,永远指向他人。
“世界需要我的异已性以使世界获得意义,我也需要根据他人来界定或创生我的自我。
”①这样,巴赫金的多元价值论,建立在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巴赫金的行为论到此并未结束。
审美世界的理论建构,作为巴赫金计划中的哲学巨帙———经验世界的建构、审美行为与审美道德、政治道德以及宗教道德共四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他揭示人与人之间对话式的存在关系,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实例。
“生命……首先就体现着我与他人在价值上的对立”②。
那么价值的对立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寻找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以为帮助了巴赫金发现“人身上的人”,进而发现“我与他人”之间富有平等精神的价值关系———对话的存在方式。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明确提出:“存在,意味着对话式的交往。
”在审美活动中,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审美主体(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对话;(2)作家在艺术世界里的代言人———作者(作者形象、作者的声音)———与主人公、听者的对话。
这样,作家—创作者的存在,他的生命,就体现在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话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对话关系之中,并且通过完整作品中作者的声音即立场,最终使作家在现实的文化交际链上占得他人无法替代的一席之地。
这样,对话的存在方式便与话语直接联系了起来。
在话语中,巴赫金特别强调语调的作用。
蕴含独一无二的感情意志语调(экспрессив2но-волевойтон)的话语,是说话人用社会性符号对客观世界体验的理解,因此它本身就是负责的行为。
正是有了语调,有了包含其中的说者情志意图和价值立场,话语才获得了唯一的涵义(смысл)。
但是,独个的涵义不可能存在。
别的涵义,他人的话语,是它依托的目标。
“存在,意味着为他人和通过他人从而为我自己而存在。
”③这样,个人的存在问题也就可以转化为,如何在他人话语的世界里确立和实现自己的话语。
所以,“人的行为”就成了“潜在的文本(话语),它只有在自己时代的对话语境中得到理解(作为一方对语、一种涵义立场、一个动机体系)”④3)对人文学科来说,真理的探求与其说要获得А=А这种唯一权威的精确性,倒不如说为了达到认识的某种深度,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有人也许要问,这不就成相对主义了吗?其实不然。
就经验的真实性与正确性而言,每个人都具有权威的一面。
巴赫金说,“既然我思想,那么就要思想得正确。
正确性(истин2ность)是思维的应分。
”⑤观察生活世界的方法,演绎道德事件的逻辑,它们的正确性是人类思维的要求。
但在人文领域,光有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文研究有其特殊的一面。
这里思考和认识的,是活生生的、有反应能力的自我与他人。
而每个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性,至少不借助外力(如镜子)或他人,自己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这就产生了45①②③④⑤《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с.84-85.同上,с.302.Бахтин《Эстетикасловесноготворчества》,М.,Искусство,1986г.с.330.Бахтин《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философияисоциологиянаукиитехники:ежегодник》,1984/1985гг.,М.,Наука,1986г.,с.122.克拉克,霍奎斯特:《米・米・巴赫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5页。
巴赫金提出的“外位”(вненаходимость)与“超视”(избытоквидения),即“我”所处位置外在于“他人”,因此“我”从自己的角度观察道德事件(生活世界),总会觉得要比“他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自成权威的观点也就成了唯一位置即独特视角的代名词。
这样的权威当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权威。
所以,人文领域的权威需要对话思维来完善,在对话中不断深化与提高,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权威,如此前进以至无穷,在长远时间(боль2шоевремя)里不断接近绝对真理、接近超受话人(нададресат)。
三、对话主义的现实意义带有浓厚人道主义色彩的“对话主义”,始终是巴赫金研究“人”及其存在的有力方法。
它打破了欧洲学术界“独白”的一统天下。
人们则希图借它引导当代人文研究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对话主义思想之所以备受西方和俄国的青睐,除了巴赫金逆境中积极对话的学术追求令人感佩外,我们觉得,主要还因为这一思想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其他理论,强调文化的主体———人及其生活其中又对之负责的生活世界。
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积极对话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术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向来都与现实紧密联系。
哲学思想包括宗教对现实的实际影响,从美、法、俄、中等国的革命乃至人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的态度,从未间断过。
“那种认为哲学思想脱离现实生活的观点,本身就是……反现实的。
”①当今世界多极并存,已由冷战时的紧张对立,步入了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平等对话。
对话主义恰好顺应并推动了这一潮流。
(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动力,但科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科技作为文化的三大领域(认知、艺术和伦理)之一,如果脱离我们的生活世界,就会变得孤傲不驯,“可以从恶,而不是向善,”②它的发展所引起的问题也常常会出乎人类的意料之外。
科学主义关注的是那个“不会说话的”科学世界,且把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带入生活世界,出现了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观,并以此来诠释生活的全部。
后现代主义正是在现代科技与工业强劲发展的背景中兴起的。
人们向“科学”挑战,矛头指向的是科学主义世界观,而不是科学本身。
用巴赫金的话说,就是不能把科学的小世界(мирок)当成生活的大世界。
虽然科学理论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但它应该在自己的“领地”里发挥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用理论的专门责任来取代生活的根本责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不要把职业道德与做人的原则混为一谈。
突出生活世界的根本性,强调把科学的专门责任纳入到生活的道德责任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尊严,这使得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我们的时代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对话主义的核心概念———话语1)对话理论是巴赫金人文思想的核心,而“слово”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范畴。
巴赫金正是通过“слово”的内在对话性,最终揭示出个人行为的实现方式,进而则是整个道德的存在形态———平等对话。
巴赫金爱用“слово”,这一点从他的一系列著述中可以看出。
在他的许多重要著作中都经常出现该词,而且所指意义的跨度很大。
譬如,《言语体裁问题》一文中“слово”几乎都被用于语言学的单词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有的地方用作术语,有的地方取用其他意义。
但作为术语的“слово”,在巴赫金的著作中有着特定的含义。
循着巴赫金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对术55①②《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с.86.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1992年,52页。
语“слово”有了这样的认识:它指具体个人的讲话或文字成品(包括口头和书面的),是其主体独一无二的社会性行为,体现其主体独特的思想意识,代表其主体与众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价值立场,实现其主体唯一的存在涵义。
但当我们阅读《长篇小说的话语》以及巴赫金晚年写下的一些笔记或文本时,常常能体会到,在“слово”身上还暗含着体裁和真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