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古代文化定义: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风俗惯、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遗产。

- 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2.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

- 礼:符合规范的行为,对待他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 忠: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等有义务和责任感。

3. 古代文化的风俗惯- 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 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

- 婚礼俗:红妆、七巧板、喜糖等传统的婚礼风俗俗。

4. 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强调墨痕、笔法和结构美。

- 绘画:中国画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常表现自然景物。

- 音乐: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注重曲调和节奏的和谐。

5. 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宏伟壮观,注重对称和规矩。

- 园林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独特设计。

- 地下宫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

6. 古代文化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项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指南针:中国发明,用于导航和航海。

- 造纸术:中国发明,使书写和传播信息更加便捷。

本文档涵盖了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帮助。

(word完整版)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推荐文档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值得收藏(可编辑修改word版)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值得收藏(可编辑修改word版)

100 个必备文学常识,值得收藏“三言二拍”、“初唐四杰”、“五大奇书”、“春秋三传”、“史学双璧”……你还记得多少?100 个必备文学常识,一起来温习吧!1、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5、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6、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8、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9、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10、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1、书法四体正、草、隶、篆12、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5、三书《魏书》《蜀书》《吴书》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魏晋南北朝)《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开元之后)19、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0、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1、左思《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22、南朝三谢谢灵运、谢安、谢眺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4、李清照三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2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2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28、清代词家三绝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嵩29、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李方膺30、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1、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页32、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33、大李杜李白、杜甫34、小李杜李商隐、杜牧3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36、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3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8、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9、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40、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4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42、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梧桐雨》4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雷峰塔》《桃花扇》44、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阁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45、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诗人班婕妤、蔡琰、左芬、苏蕙、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46、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47、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4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Word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Word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目录一、人的称谓 (8)■直称姓名............................................. - 8 -■称字.................................................... - 8 -■称号.................................................... - 8 -■称谥号 ................................................ - 8 -■称斋名 ................................................ - 9 -■称籍贯 ................................................ - 9 -■称郡望 ................................................ - 9 -■称官名 ................................................ - 9 -■称爵名 .............................................. - 10 -■称官地 .............................................. - 10 -■兼称.................................................. - 10 -■谦称.................................................. - 11 -■敬称.................................................. - 11 -■贱称.................................................. - 12 -■特殊称谓........................................... - 13 -二、古代职官 .. (14)■爵 ..................................................... - 14 -■丞相.................................................. - 14 -■太师.................................................. - 14 -■太傅.................................................. - 15 -■少保.................................................. - 15 -■尚书.................................................. - 15 -■学士.................................................. - 15 -■上卿.................................................. - 16 -■大将军 .............................................. - 16 -■参知政事........................................... - 16 -■军机大臣........................................... - 16 -■军机章京........................................... - 16 -■御史.................................................. - 16 -■枢密使 .............................................. - 17 -■左徒.................................................. - 17 -■太尉.................................................. - 17 -■上大夫 .............................................. - 17 -■大夫.................................................. - 17 -■士大夫 .............................................. - 18 -■太史.................................................. - 18 -■洗马.................................................. - 18 -■长史.................................................. - 18 -■侍郎.................................................. - 19 -■侍中.................................................. - 19 -■郎中.................................................. - 19 -■参军.................................................. - 19 -■令尹.................................................. - 19 -■尹 ..................................................... - 19 -■都尉.................................................. - 20 -■冏卿.................................................. - 20 -■司马.................................................. - 20 -■节度使 .............................................. - 20 -■经略使 .............................................. - 20 -■刺史.................................................. - 20 -■太守.................................................. - 20 -■都督.................................................. - 21 -■巡抚.................................................. - 21 -■抚军.................................................. - 21 -■校尉.................................................. - 21 -■教头.................................................. - 21 -■提辖.................................................. - 21 -■从事.................................................. - 21 -■知府.................................................. - 22 -■县令.................................................. - 22 -■里正.................................................. - 22 -■里胥.................................................. - 22 -■三省六部........................................... - 22 -■官职的任免升降................................ - 22 -三、天文历法 ......................................... -23-■星宿.................................................. - 24 -■二十八宿........................................... - 24 -■四象.................................................. - 24 -■分野.................................................. - 24 -■昴宿.................................................. - 26 -■参(shēn)商................................... - 26 -■壁宿.................................................. - 26 -■流火.................................................. - 27 -■北斗.................................................. - 27 -■北极星 .............................................. - 27 -■彗星袭月........................................... - 27 -■白虹贯日........................................... - 27 -■运交华盖........................................... - 28 -■月亮的别称....................................... - 28 -■东曦.................................................. - 28 -■天狼星 .............................................. - 28 -■老人星 .............................................. - 28 -■牵牛织女........................................... - 29 -■银河.................................................. - 29 -■文曲星 .............................................. - 29 -■天罡(gāng) .................................. - 29 -■云气.................................................. - 29 -■农历.................................................. - 29 -■二十四节气....................................... - 30 -四、古代地理 .. (30)■中国.................................................. - 30 -■中华.................................................. - 31 -■九州.................................................. - 31 -■赤县.................................................. - 31 -■中原.................................................. - 31 -■海内.................................................. - 31 -■四海.................................................. - 31 -■六合.................................................. - 32 -■八荒.................................................. - 32 -■江河.................................................. - 32 -■西河.................................................. - 32 -■江东.................................................. - 32 -■江左.................................................. - 32 -■江表.................................................. - 33 -■江南.................................................. - 33 -■淮左.................................................. - 33 -■山东.................................................. - 33 -■关东.................................................. - 33 -■关西.................................................. - 33 -■关中.................................................. - 33 -■西域.................................................. - 33 -■岭峤.................................................. - 34 -■朔漠.................................................. - 34 -■百越.................................................. - 34 -■五岳.................................................. - 34 -■京畿(jī)......................................... - 34 -■三辅.................................................. - 34 -■三秦.................................................. - 34 -■郡 ..................................................... - 34 -■州 ..................................................... - 35 -■道 ..................................................... - 35 -■路 ..................................................... - 35 -■山水阴阳........................................... - 35 -■古称、别称....................................... - 35 -五、科举制度 .. (36)■察举.................................................. - 36 -■征辟.................................................. - 36 -■孝廉.................................................. - 36 -■科举.................................................. - 36 -■童生试 .............................................. - 37 -■乡试.................................................. - 37 -■会试.................................................. - 37 -■殿试.................................................. - 37 -■及第.................................................. - 37 -■状元.................................................. - 38 -■会元.................................................. - 38 -■解元.................................................. - 38 -■连中三元........................................... - 38 -■鼎甲.................................................. - 38 -■贡士.................................................. - 39 -■举人.................................................. - 39 -■生员.................................................. - 39 -■八股文 .............................................. - 39 -■金榜.................................................. - 40 -■同年.................................................. - 40 -■校 ..................................................... - 40 -■庠(xiáng) ..................................... - 40 -■序 ..................................................... - 40 -■国学.................................................. - 40 -■乡学.................................................. - 40 -■稷下学宫........................................... - 40 -■太学.................................................. - 40 -■国子监(jiàn) ................................. - 41 -■书院.................................................. - 41 -■学官.................................................. - 41 -■祭酒.................................................. - 41 -■司业.................................................. - 42 -■学政.................................................. - 42 -■教授.................................................. - 42 -■助教.................................................. - 42 -■监生.................................................. - 42 -■诸生.................................................. - 42 -六、风俗礼仪 .. (43)■春节.................................................. - 43 -■元宵.................................................. - 43 -■寒食.................................................. - 43 -■清明.................................................. - 43 -■端午.................................................. - 44 -■乞巧.................................................. - 44 -■中秋.................................................. - 44 -■重阳.................................................. - 44 -■腊日.................................................. - 44 -■除夕.................................................. - 45 -■伯(孟)仲叔季................................ - 45 -■十二生肖........................................... - 45 -■生辰八字........................................... - 45 -■孝悌.................................................. - 46 -■牺牲.................................................. - 46 -■太牢、少牢....................................... - 46 -■家祭.................................................. - 46 -■朝仪.................................................. - 46 -■朝聘.................................................. - 47 -■朝觐.................................................. - 47 -■揖让.................................................. - 47 -■长揖.................................................. - 47 -■拱 ..................................................... - 47 -■顿首.................................................. - 47 -■稽首.................................................. - 48 -■九拜.................................................. - 48 -■跪 ..................................................... - 48 -■坐 ..................................................... - 48 -■座次.................................................. - 48 -■席次.................................................. - 49 -■冠礼.................................................. - 49 -■婚冠礼 .............................................. - 49 -■祖道.................................................. - 49 -■斋戒.................................................. - 50 -■虚左.................................................. - 50 -■再拜.................................................. - 50 -■膜拜.................................................. - 50 -■六礼.................................................. - 50 -■秦晋之好........................................... - 51 -■举案齐眉........................................... - 51 -■以文会友........................................... - 51 -■讳称.................................................. - 51 -七、饮食器用 .. (51)■五谷.................................................. - 51 -■五牲.................................................. - 52 -■五味.................................................. - 52 -■六畜.................................................. - 52 -■八珍.................................................. - 52 -■古代食器........................................... - 52 -■古代炊具........................................... - 53 -■古代酒器........................................... - 53 -■羹 ..................................................... - 54 -■脍炙.................................................. - 54 -■古代家具........................................... - 54 -八、音乐文娱 .. (54)■五声.................................................. - 54 -■宫调.................................................. - 55 -■十二律 .............................................. - 55 -■俗乐.................................................. - 55 -■雅乐.................................................. - 55 -■春江花月夜....................................... - 56 -■霓裳羽衣舞....................................... - 56 -■《十面埋伏》 ................................... - 56 -■五射.................................................. - 56 -■文房四宝........................................... - 56 -■书法.................................................. - 57 -■六书.................................................. - 57 -■永字八法........................................... - 57 -■阳文阴文........................................... - 57 -■岁寒三友........................................... - 57 -■花中四君子....................................... - 58 -九、文史典籍 .. (58)■四书.................................................. - 58 -■五经.................................................. - 58 -■六经.................................................. - 58 -■十三经 .............................................. - 58 -■《三字经》....................................... - 59 -■《千字文》....................................... - 59 -■《千家诗》....................................... - 59 -■《唐诗三百首》................................ - 59 -■《文选》........................................... - 59 -■《古文观止》 ................................... - 60 -■《古文辞类纂》................................ - 60 -■二十四史........................................... - 60 -■《史记》........................................... - 60 -■《资治通鉴》 ................................... - 61 -■《太平广记》 ................................... - 61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 61 -■史书编写方式 ................................... - 62 -十、目录、辞书.. (62)■目录学 .............................................. - 62 -■经史子集........................................... - 62 -■类书.................................................. - 62 -■《太平御览》 ................................... - 63 -■《永乐大典》 ................................... - 63 -■《古今图书集成》............................ - 63 -■丛书.................................................. - 63 -■《四库全书》 ................................... - 64 -■《四部丛刊》 ................................... - 64 -■《四部备要》 ................................... - 64 -■《尔雅》........................................... - 64 -■《说文解字》 ................................... - 64 -■《康熙字典》 ................................... - 65 -■《辞源》........................................... - 65 -■《辞海》........................................... - 65 -■《中华大字典》................................ - 65 -■《经传释词》 ................................... - 66 -■《文言虚字》 ................................... - 66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完整word版)古代文化常识.docx

(完整word版)古代文化常识.docx

古代文化常识一一、表“举荐、征辟”的词语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2.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3.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4.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5.征(召):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 ?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6.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 ?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二、表任命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2.拜、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3.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4.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5.仕:做官。

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

后泛指2~3岁的儿童。

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

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

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滕王阁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

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

(《后汉书·范升传》)(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名称。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尚书:战国始置。

“尚”是执掌的意思。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这里的“尚书”指陈震。

⑤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

⑥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

历代多沿此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⑦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⑨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

⑩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

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

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

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

也泛指上级长官。

(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

(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

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

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

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

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

隋、唐两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

(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

”(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

(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

(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30)光禄大夫: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31)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32)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33)经略使:职官名。

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