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八章 单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V)
V X 0 / C0
Drug with low Vd
Drug with high Vd
high tissue binding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 Cdt 0 C0e dt


kt
0
C0 k
X0 Vk
清除率(Cl)
dX kX dt kV Cl C C
药物应主要经肾排泄, 药物较多以原型经肾排泄,且此过程符
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1.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法)

原型药物从尿液中排泄
X Xu
ke
其中,X为t时间体内药物的量,Xu为t时间排泄于 尿中原型药物累积量。
速度方程:
dXu = keX dt
dXu -kt = ke· X0e dt
lgC

k 2.303
t
3、基本参数(k和C0)求解
作图法:
C
lgC

k 2.303
t
t
最小二乘法:
(线性回归法)
4、其它参数的求解
半衰期(t1/2)
C0 k 0.693 lg t1/ 2 lg C0 t1/ 2 2 2.303 k

t1/2的临床意义:
(1)是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 的时间,反映药物在机体贮留的时间。

Xu

ke X 0 kt Xu e k
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g( X u

k Xu ) t lg X u 2.303
式中 ( X u X u ) 项为待排泄原型药物的量, 简称亏量。

第八章 单室模型(血管外).

第八章 单室模型(血管外).

(二)曲线下面积AUC
1.积分法
AUC 0 M e kt e k t dt 0

a

M kt M e d kt 0 k ka M M 0 1 0 1 k ka M M k ka FX 0 kV
ci 1 ci cn AUC 0 ti 1 t i 2 k i 0
n 1
(三)k和ka的计算
1.残数法: 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解成若干指数成分,从 而求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在单室模型和二室模型中均有应用。 总之,凡C-T曲线为多项指数时,均可采用此方法。
该式为待排泄的原型药物量与时间t的关系。
当ka>k,t充分大时,e
u
-ka t
0
X k kt X Xu e ka k
X k k lg( X X u ) lg t ka k 2.303
u u a
u a

lg( X u X u ) 对t作图,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出K。
对上式积分得
( X A )t VCt KV Cdt
0
t
其中,(XA)t为t时间体内已吸收的药量,Ct为t时的血药浓度
( X A )t VCt KV Cdt
0
t
当t→∞时
( X A ) KV Cdt
0
其中,(XA) ∞为体内完全被吸收的药量。
( XA)t VCt kV 0 Cdt Ct k 0 Cdt 吸收分数 XA kV Cdt k Cdt 0
dX u / dt 故 C= keV
(dX u / dt) k dX u 1 d . ke dt ke dt

第八章 单室模型-3血管外给药

第八章 单室模型-3血管外给药

-katmax 再将e 再将
= 药时曲线方程得: 药时曲线方程得:
-ktmax k/kae
代入
残数法 (K/Ka) K/Ka)
药动学中将一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 Feathering / peeling / stripping 应用: 应用:血药浓度曲线由多指数函数表达
K/ Ka估算 (残数法) 残数法)
Wagner-Nelson法(W-N) 法 )
又称待吸收百分数法 一室模型法 又称待吸收百分数法;一室模型法 待吸收百分数 是求算Ka的经典方法 是求算 的经典方法



若以(Xa)t/(Xa)∞ 对释放百分数作图 , 可得出 对释放百分数作图, ① 若以 体外释放百分数和体内吸收百分数之间关系。 体外释放百分数和体内吸收百分数之间关系 。 ② 若 [1- (Xa)t/(Xa)∞]对 t作图为一直线 , 属于零 作图为一直线, 对 作图为一直线 级吸收;即本法可用于一些零级吸收过程。 级吸收;即本法可用于一些零级吸收过程。 本法只适用于单室模型, ③ 本法只适用于单室模型,对于双室模型要用 L-N(Loo-Riegelman)法 Loo-Riegelman)
滞后时间: 滞后时间:
A:图解法 图解法
B 参数计算法: 参数计算法:
C = Ae-kt – Ae-ka t 尾段直线 lnC = – Kt +lnC0 残数线 ln (C0e-kt – C) = – Kat+ lnA 在两直线的交点处: 在两直线的交点处: lnC = ln (C0e-kt – C) 则: lnC0 - Kt = lnA – Kat 所以: 所以:t = (lnA-lnC0) / (Ka-K)
备注: 备注: 1. 第一段和第二段曲线 ,血药 浓度由k 共同支配, 浓度由 a 和 k共同支配 , 呈双指数 共同支配 下降。 下降。 2. 第三段为消除相,血药浓度只受 第三段为消除相, k支配,呈单指数下降。 支配,呈单指数下降。 3. V吸 和V除 是指吸收速度和消除 速度, 速度,等于浓度和速率常数的乘积 (V吸= kaXa、V除= kX);而ka和k ) 是恒定不变的。 是恒定不变的。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八章  单室模型

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为 0.5~2.5μg/mL,已知V=60L,t1/2=55h。今对一患 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 度滴注,经2.5h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0.570 μg/mL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一、血药浓度)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 射,透皮给药,粘膜给药等
Ci 1 Ci Cn [ti 1 - ti ] 2 k
求算时间从0→t的AUC时,不加后缀相
C2
C0
k lg C t lgC0 2.303
C1
t1 t2
t
t
静注: AUC = C0/k
AUC
n 1 i 0
Ci 1 Ci Cn [ti 1 - ti ] 2 k
tc (h) 0.5 1.5 2.5 4.5 9 18 30 ……
(二) 亏量法
dX u ke X dt
拉氏变换
ke X 0 Xu (1 - e k
- kt
)
当t→∞时,最终经肾排泄的原型药物总量为:
X
u
ke X 0 ke X 0 - k (1 - e ) k k
ke X 0 X k
1、tmax由ka、k决定,与剂量无关 2、Cmax与剂量有关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 0 Cdt 0 ka FX 0 FX 0 -kat -kt (e - e ) V (ka - k ) kV
AUC也可由实验数据用梯形法求得:
AUC
n 1 i 0
dX a = -k a X a dt dX = k a X a - kX dt
吸收相
消除相

单室模型

单室模型

静脉滴注
3.达到稳态浓度某一分数所需的时间 达到稳态浓度某一分数所需的时间
C = k0/kV(1 - e-kt) = Css(1 - e-kt), , C/Css = 1 - e-kt → fss (达坪分数), e-kt = 1 – fss 达坪分数), -kt = ln (1 - fss) t = -ln(1 - fss)/k = -1.44 t1/2ln(1 - fss)。 。 t = -1.44 t1/2ln(1 - fss)。 。 n = t/t1/2 = -1.44 ln(1 - fss), , ln(1 - fss) = - 0.693 n, , fss = 1 - e-0.693 n 表. 半衰期数与达稳态分数的关系 n 1 2 3 4 5 6 7 fss(%) 50.0 75.0 87.5 93.7 96.8 98.4 99.2
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停滴以后的药-时关系 二.静脉滴注停滴以后的药 时关系 静脉滴注停滴以后的药 静脉滴注停滴以后的药-时关系通式 时关系通式(C 静脉滴注停滴以后的药 时关系通式 0是停滴时的给药浓 为静滴结束后的时间) 度,t为静滴结束后的时间 为静滴结束后的时间 ln C = ln C0 - kt, , C0 = k0 / kV(1 - e-kT ), , ln C = ln k0/kV×(1 - e-kT)- kt × - ln C = ln k0/kV - kt 某药的k 例.某药的 = 0.01 h-1, V = 10 L,以2 mg/h的速度 , , 的速度 滴注6 ,问终止滴注2 后体内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后体内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滴注 h,问终止滴注 h后体内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解:ln C = ln k0/kV(1-e -kT)-kt = 0.058 - - C = 1.14 µg/ml。 。

药代动力学第十章 重复给药

药代动力学第十章 重复给药

C ss A (
1 1 e

)e
t
B (
1 1 e

)e
t
血管外给药
CN (
1 1 e
)e k
a
kat
L (
1 1 e
)e
t
M(
1 1 e
)e
t
五、利用叠加原理预测重复给药血药浓度
第二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Average 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AUC等于

0
C dt =
0
X0 V
e
- kt
dt =
X0 kV
所以


0
C ss d t = C d t = 0

X0 kV
单室模型药物,多剂量静注给药达稳态
后,一个周期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 的AUC。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C


0
ss
C ss
C ss d t
等于给药剂量的1.44倍。
二、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多剂量血管外给药 C s s
C ss
0 C s s d t



1


0

k t e kt e a k 1- ek V (ka k ) 1- e a
ka FX 0
dt
经积分得
C ss = FX 0 kV


1



(
0
Le
t t
1 e

Me
t t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八章 单室模型

X u 代替 dX u t dt
2
• 具体实例见教科书 p176 (用速度法和亏量法求药 动学参数)。
第二节 静脉滴注
一、血药浓度
1、模型的建立
• 是以恒定速度向血管内给药的方式。单室模型以静 脉滴注方式进入体内,在滴注时间T之内,体内除有 消除过程外,同时存在一个恒速增加药量的过程, 当滴注完成后,体内才只有消除过程 • 因此这种模型包括两个过程:(1)药物以恒定速度 k0 进入体内;( 2 )体内药物以 k 即一级速度从体内 消除。其模型如下图:
静脉注射计算公式汇总:
C C0 e
lgC
kt
X=X0 e
lgC 0
V = X0 / C0
-kt
kt
2.303
t1/2 = 0.693/k
斜率(-k/2.303)和截距(lgC0)
• T (min) 2 5 10 15 20 • C(mg/100ml) 10.20 7.20 3.80 2.05 1.11 • ㏒C 1.0086 0.8570 0.5798 0.3118 0.0453
Clr keV
• 从(8-37)可得:
dX u Clr C dt
………………..(8-40)
• 从(8-40)可知,用尿药排泄速度对相应的集 尿间隔内中点时间tc的血药浓度C作图(前 有讲述),可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 即为肾清除率(见教科书p176)。
• 在实际工作中,用实验所测得的 ,对 集 ti ti 1 尿期中点时间tc( )的血药浓度作图。
lg( X u X u ) k t lg X u 2.303

…………..(8-36)
上式中, ( X u X u ) 项称为待排泄原型药物 量,或称为亏量。

药动学公式总结

药动学公式总结

药动学公式汇总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1、C-t 与lgC-t 关系:(掌握)2、消除某一分数所需t 1/2个数:(掌握)t=3.32t 1/2lgC 0/C3、相关参数:(掌握)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熟悉) (1)速度法 关系求 k(2)亏量法 lgX u -t 关系求k二、单室模型静脉滴注(掌握)1、C-t 与lgC-t 关系: (1)稳态后停滴)e (1k X k X kt 0e u --=X = X 0·e -kt C = C 0·e -kt0lg 303.2lg C t k C +-=k k t 693.02ln 2/1==00C X V =k C t e C AUC kt 0-00d ·==⎰∞kV C t X ==d /d TBCl AUC TBCl 0X =X k t X e u d d =0e u ·lg 303.2 d d lg X k t k t X +-=t tX →d d lg u k X k X 0e u =∞∞∞+=u u u lg 303.2-)-lg(X t k X X C X k e r Cl =0lgC a 303.2=-=k b )-1(-0kt e kVk C =kV k 0ss C ='-0kt e kVk C =kV k t k C 0log '303.2-log +=0e u ·lg 303.2 lg X k t k t X c +-=∆∆303.2k b -=(2)稳态前停滴2、达稳态分数: f ss =1-e -kt t=- 3.32 t 1/2 lg(1-f ss )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1、C-t 与lgC-t 关系(掌握)2、达峰时间与峰浓度(掌握)3、相关参数(掌握)梯形法求AUC : 残数法求k 与ka (熟悉) 假设ka>k ,若t 充分大时,或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熟悉)(1)速度法 关系求k 与k a'--0)-1(kt kT e e kV k C =)-1(log '303.2log -0kT e kVk t k C +=()t k kt e e k k V FX k Ca --a 0a -)-(=k k k k t a a max lg -303.2=m ax 0max kt e VFX C -=kV FX e e k k V FX k t k kt a 0--a 0a 0)-()-(AUC =⎰=∞k C t t C C ni i i i n i ++=++-=∑]-[2AUC 1110)-(lg 303.2-lg a 0a k k V FX k k C +=303.2k b -=)(log 303.2)(log a 0a a a 0a k k V FX k k C e k k V FX k kt -+-=⎭⎬⎫⎩⎨⎧---)-(log 303.2log a 0a a r k k V FX k t k C +=303.2a k b -=tt X →d d lg u k k FX k k t k t X e -log 303.2-d d lg a 0a u +=kk FX k k t k t X e c -log 303.2-lg a 0a u +=∆∆(2)亏量法 lgX u -t 关系求k 与k a四、重复给药多剂量函数(掌握)1、单室静注C-t 关系与达坪分数(掌握)坪辐 达坪分数 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C-t 关系(掌握)3、相关参数(熟悉)达坪分数3、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掌握) ττt C C SS ss d 0⎰= kk k X t k X X -lg 303.2-)-lg(a a u u u ∞∞+=ττi i k --nk e - 1e - 1=r kt k τ--nk τ0n e e - 1e - 1C C -=k τ--nk τ0max n e - 1e - 1C )(C =k τk τ--nk τ0min n e e - 1e - 1C )(C -=kt k τ-0ss e e - 11C C -=k τ-0ss max e - 11C V X =k τ-k τ-0ss min e e - 11C V X = 0min max V X C C ss ss =-τnk ss n n ss e C Cf --==1)()- 11- 11()(C 0n t k k nk kt k nk a a a a a e e e e e e k k V FX k ----------=ττττ)- 11- 11()(C 0ss t k k kt k a a a a e e e e k k V FX k ------=ττ时当e k 0a →-ττnk ss n n ss e C C f --==1)(])1()1(lg[303.2a a a max ττk k e k e k k k t ----⋅-=)-1(--0max max τk kt ss e e V FX C =)-11--11()-(a --a 0a minττk k ss e e k k V FX k C =)-1(--0min ττk k ss e e V FX C ≈)1lg(32.3)(21n ss f t n --=τ(1)静脉注射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4、蓄积因子(掌握) (1)单室静注(2)血管外给药5、血药浓度波动程度 (了解)6、负荷剂量(掌握) 静注或口服:τk eX R X X --==1100*0 若t 1/2=τ,0*02X X = 静滴:(1)先静注再静滴: (2)快速静滴T min ,滴速为k 0* ,再按k 0恒速滴注)(44.12100ττt V FX Vk FX C ss ⨯==t 1/2/τ称为给药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a
3、达峰时间、峰浓度与曲线下面积
(1)达峰时间(tmax)和达峰浓度(Cmax) 在上面曲线中,一般将 峰左边称为吸收相,此时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 度,曲线呈上升状态,主要体现药物的吸收情 况; 峰右边称为吸收后相(即消除相),此时的吸 收速度一般小于消除速度。
a
从上式看出: 对于某一给定的药物,ka ↑ ,到 达最大
血药浓度的时间↓ 。将tmax代替(2-3-7)式 中的t,可以得最大血药浓度:
k FX
C MAX
a
V (k
(e O
kt max
k)
e katmax )(2-3-11)
a
k
e ktmax
a
k
e katmax
k
e kat max
e kt max
112
8
• e 0.07 t
7.3
8 7.3 e 0.07 t
112
上式取对数,得
0.07t ln 0.52
则: t ln 0.52 9.30(h) 0.07
因此第二次给药最迟应于首次给药后约9h 服用。实际上,为保证药效可适当提前,如 间隔在8~8.5h服第二剂药较为合理。
从(2-3-7)式可以看出,单室模型血管外途 径给药 ,药物按一级速度吸收进入体内时, 血药浓 度-时间关系为单峰曲线,如下 图所示。
例十: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 度为70%,ka=0.8h-1,V=10L,k=0.07h-1,如 口服剂量为200mg,试求服药后3小时的血 药浓度是多少?如该药物在体内的最低有效 血药浓度为8μg/ml,问第二次服药在什么时 间比较合适?
解:(1)将题中已知条件代入(2-3-7),得
C a
e O
kt
a
e O
kat
V(k k) V(k k)
a
a
对时间取微分
(2-3-8)
dC k 2FX
k kFX
a
e O
kat
a
e O
kt
dt V (k k) V (k k)
a
a
由于血药浓度在(tmax)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Cmax),dC/dt=0,所以
k 2FX
k kFX
a
因此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物的消除情况。 在到达峰顶的一瞬间,吸收速度恰好等于消除速
度,其峰值就是峰浓度(Cmax),这个时间称为 达峰时 (tmax)。这两个参数可通过建立数学关
系式进行估算。
k FX
C
a
(e e ) O
kt
式,得:
k FX
k FX
0.8 0.7 200
8
(e e ) 0.07t
0.8 t
(0.8 0.07)10
上式是一个超越方程,只能寻求近似解。由于当t
e e 取适当大的值时, 0.07t
0.8t ,因此,上式
e 中 0.8t 可以忽略不计,则上式可以简化为:
0.8 0.7 200
8
e 0.07 t
(0.8 0.07)10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 口服、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透皮给药, 粘膜给药等。
与血管内给药相比,血管外给药特点: ①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存在一个吸收过程 ②药物逐渐进入血液循环,不像静脉给药时,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一、血药浓度
1.模型的建立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 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 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这 种模型称之为一级吸收模型,如下图所示。
k FX
X a
(e e ) O
kt
kat
k k
a
(2-3-6)
上式两端除以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得: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a
(2-3-7)
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 体内药物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
上式表示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体内药 物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 当某药的药动学参数为ka,k,V及F时可通 过(2-3-6)式、(2-3-7)式计算出任何时 间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以便进行临床血药 浓度的监测及其给药方案的调整。
F
X0
Xa
ka X
k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示意图
上图中,X0是给药剂量;F 为吸收率;Xa为吸收部
位的药量;ka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 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血管外给药的一级吸收模型中,吸收部位 药物的变化速度与吸收部位的药量成正比, 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dX
k X a
(2-3-1)
dt
a
a
体内药物的变化速度dX/dt应等于吸收速度 与消除速度之差,即:
dX
k X kX
dt
a
a
(2-3-2)
两次拉氏变换得:
S X a X k X a
O
a
(2-3-3)
SX k Xa kX a (2-3-4)
由上式解出
s kX
X
a
ka
代入(2-3-3)式
0.8 0.7 200
C
(e e ) 0.073
0.83
(0.8 0.07)10
112(0.810 0.091) 7.3
11.03(mg / L) 11.03(g / ml )
(2)在临床用药时,一般情况下,为达到有效治 疗目的,需维持体内血药浓度始终高于最低有效 浓度,因此第二次给药最好在血药浓度降至 8ug/ml之前。现在需求第一次服药后血药浓度降 至8ug/ml时所需的时间,这是一个已知浓度C,反 过来求t值的问题,即:
e O
ka tmax
a
e O
ktmax
V(k k)
V(k k)
a
a
k e 简化,得: a
ktmax
k
e katmax
(2-3-9)
两边取对数
tmax由ka和k决定
2.303 k
t
lg a
max k k k
(2-3-10)
a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k
a
代入(2-3-11)得
k FX
C MAX
a
(e e ) O
kt max
kX
X
a
O
(S k)(S k )
a
上式应用拉氏变换表,得到体内药量与时间 的双指数方程如下:
kX
X (e e ) a
O
kt
kat
k k
a
(2-3-5)
上式表示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体内药量X与 时间t的关系式。由于血管外给药,吸收不 一定很充分,所以习惯上在给药剂量X0项前 加上“吸收系数 F”(0≤ F ≤ l),表示 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即吸收率,或称其为 “生物利用度”。则上式变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