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合集下载

鲁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1.2.3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鲁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1.2.3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 一、学 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各成分包含什么。

3.结合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图分析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

【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组成。

【学习活动】任务一:分析总结生态系统的含义及组成阅读教材P25---26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是指在 内, 和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 ,它们能够通过 制造有机物;动物是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是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成简单的物质。

3.仔细分析右图判断: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虫、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部分外,还有 部分,如 、 和 等。

任务二: 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阅读教材P26---2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

生态系统中的和 就是沿着 和 流动的。

2.兔吃草,狐狸吃兔。

请写出该信息中体现的食物链 ,该食物链的起点是 ,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学习诊断】1.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大兴安岭中的蘑菇B .达赉湖中所有的鱼和水草C .二卡农业基地中所有的农作物D .呼伦贝尔草原2.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下列能够完整的表示食物链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B.猫头鹰吃田鼠,田鼠吃庄稼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蛇吃田鼠,猫头鹰也吃田鼠3.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形成的联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已有的成分外,还应包括 。

植物 鸟 虫 细菌真菌 虫⑵在此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被称为。

⑶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尝试运用物质与能量观,从细胞代谢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转化和散失。

2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并完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3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概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分析生产生活实例,领悟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认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回顾与预习】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2.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3.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和的过程。

【合作探究一: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任务一:荷花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生理作用输入到荷花中的?输入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能量通过什么生理作用以什么能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去?任务二:观察手中的道具,思考荷花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什么关系?尝试举例说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任务三:尝试将荷花道具包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起来,进行排列,展示荷花中能量传递的过程。

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准备上台展示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五:鱼的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任务六:类比荷花能量传递过程,将鱼道具包的各部分排列起来,并总结鱼体内的能量的最终去向。

【数据分析与模型补充修正】分析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整理数据思考:未利用的能量产生的原因【能量流动特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吃与被吃”捕食关系又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是的。

2.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外,还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或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的。

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会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相邻两个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例被称为能量传递效率,第一与第二营养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自然界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当堂练习:例题:鱼体内有机物增加5千克,至少需要从荷花体内获得多少千克的有机物?补充练习:水域被重金属(生物易吸收而不易分解)污染,荷花体内重金属浓度为1mg/kg,则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至少为mg/kg?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精析1、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可根据需要界定;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分类例1.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贸市场有多种动植物,还有蘑菇等真菌,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各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D.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某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1)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池塘生态系统栅藻、团藻、水草草履虫、水蚤、田螺、草鱼青鱼、黑鱼细菌、真菌阳光、热、空气、水等所属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2)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生态系统模型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①组成成分:非生物的能量——光、热,非生物的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②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③地位: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2)生产者①组成成分:I. 光能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II.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②营养方式:自养型③作用:光能自养型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其他生物所利用,由此可见生产者为生物群落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3)消费者①组成成分:I. 营捕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II. 营寄生生物的生物:蛔虫、菟丝子、寄生细菌、病毒等III. 部分营共生生活生物:根瘤菌等②营养方式:异养型③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态学钻研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组成因素;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

三、导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等因素。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互相依靠的不同种类生物体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生物种群是具有相同种类生物体的个体的总和;个体是生物体的一个个体,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流动过程;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维持;稳定性维持是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四、导学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让同砚们到校园或者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记录下所见所闻。

2. 分析生态系统根据观察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同砚们分析其中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等功能。

3. 思考讨论组织同砚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我们与环境》 导学案

《我们与环境》 导学案

《我们与环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增强环保意识。

2、学习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个人和社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激发环保实践的积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未来的影响。

(2)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培养学生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知识梳理(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地质、气候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如城镇、村落、工厂、交通、文化等。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短缺。

例如,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土地沙漠化导致可耕地减少,能源过度开采引发能源危机。

2、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增多。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土壤质量恶化。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堆积如山,占用土地资源,影响环境卫生。

3、生态破坏(1)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下降。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化加剧。

(3)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压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过度开发: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掠夺式利用,导致资源枯竭。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系统的定义、系统的边界、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出等方面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系统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1.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系统的关键特点包括互相联系的部分、相互影响的部分、整体性、目标性和环境性等。

2. 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在边界内的部分称为系统的内部部分,边界外的部分为外部环境。

系统的边界是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通道。

3. 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目标是系统运行的方向和目的,是系统运作的动力源泉。

系统的目标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目标应当明确并与系统的其他要素相一致。

4. 系统的环境: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外部的各种条件和要素,对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

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系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运行。

5. 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入是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能量和物质等资源,用于满足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需求和实现系统目标。

6. 系统的输出:系统的输出是系统内部经过加工转化后向外界释放的结果,包括产品、服务、信息等。

系统的输出对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状态和系统整体的效果。

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对系统的概念、边界、目标、环境、输入、输出等基本特性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系统的特性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理解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4. 示例分析:设计一个系统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诊断,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学习目标】领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依据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划分。

图中的草属,蛇、鼠、猫头鹰等动物属于。

(2)图中各条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图中共有条食物链。

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3) 图中生物数量最多(或者说能量最多)的是。

(4)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5)图中生物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和。

(6)若这个生态系统被DDT这种毒药污染,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二、自主学习生物越多,生态系统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三、合作探究活动1: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哪些生物?(2)草、鼠、鹰在营养结构上存在什么关系?在数量上它们之间能互相制约吗?(3)尝试在下面的坐标中用曲线表示出草、鼠、鹰在数量上的变化关系。

(4)通过分析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2.观察下列两个生态系统1.如果同时出现蛙灭绝的情况,哪个生态系统更稳定?分析原因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结论: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和上的相对稳定。

活动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1.认真阅读书本第69-70页两段资料,并结合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2)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2.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但该能力是有一定的。

活动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我们只有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合理开发,才能和谐发展。

从实际出发,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请谈谈你的观点。

四、知识构建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do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do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选择题1、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但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主要原因是()A、人工单一林营养结构简单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松毛虫繁殖力强D、南方气候适合松毛虫生长2、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营造草场防护林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C、大兴草原水利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4、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

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

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人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人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据图回答1、下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密闭小生态瓶,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是由于其中的绿色植物为动物提供和。

(2)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在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为保证其中生物的生存,必需的两个外界环境条件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像、阅读文本,能够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会判断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3.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能够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关系
【导学诱思】
一、问题导学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哪些类型?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起着什么作用?
二、知识梳理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
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
(3)包括哪两方面的稳定
(4)类型:和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预习自测
1、下列是几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种较为稳定()
A.食物链较长
B.食物链中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太阳能
B.足够的有机物
C.氧气
D.水分
3、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种群较为稳定()
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越高,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越低,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合作探究二: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特点,并阐述三者关系
一、课堂训练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