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福渡初级中学夏和平

合集下载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教学设计】《从闪电谈起》(沪科、粤教)

【教学设计】《从闪电谈起》(沪科、粤教)

《从闪电谈起》从电学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体系来看,静电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因此,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1、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视频(闪电、避雷设施)、手摇电动机、验电器、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纸屑、梳子等。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闪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今天,我们就从闪电谈起,学习静电的相关知识。

二、课前预习,教师讲解:1、摩擦起电:小学科学课上我们曾学习过摩擦起电,用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后,可以发现梳子吸引轻小的碎纸屑。

像这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我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设计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加深对雷电现象、发电机原理、避雷针作用等知识的理解;
(2)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雷电现象的科普文章,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字数在500字左右;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电磁感应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
2.实践作业: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雷电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电现象的产生原理,探讨电能的转化过程;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电机原理;
2.教学目标:
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3.教学内容:
(1)雷电现象产生原理的判断题;
(2)发电机原理的应用题;
(3)避雷针作用及原理的填空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尾声,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并掌握防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电磁现象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雷电现象的产生原理、电磁感应等深层次知识可能还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从闪电谈起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案
说明: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列举:生活中的放电现象。
导语:那么我们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呢?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
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的解释。
【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干燥丝绸与毛皮验电器塑料尺纸屑手摇起电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我立刻想到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兴趣。

因此,我决定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这个话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故事、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闪电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2. 讲解: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特点。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闪电的原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科学家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更多关于闪电和自然现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闪电的形成和特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我选择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闪电的形态和产生原理。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第1节从闪电谈起【知识与技艺】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缘由.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作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经过学习,消弭对〝电〞的奥秘感.【进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看法自然界只要两种电荷的进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留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求发生兴味,能自动应用简易器材入手做实验,激起先生自动学习的兴味.2.鼓舞先生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先生的自学才干,引导先生关注社会、初步看法迷信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一、新课引入实验1:经过起电机起电,让先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现象.提出效果:闪电是怎样发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知识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1.实验:摩擦起电.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罗列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枯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剖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阅读〕: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形状.知识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求: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它,观察发作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它,观察发作的现象.描画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依据现象剖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挤.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两种电荷的规则: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反,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反,叫负电荷.〔3〕探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经过起电机区分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反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接近,描画观察到的现象.②经过起电机区分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异性质的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接近,描画观察到的现象.归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练习: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状况如下图,B带正电,那么D带____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假定通草球被吸引,那么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能够带正电,也能够不带电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同,有时很难张开.假设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知识点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能否带电.2.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3.验电器是怎样任务的呢?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假设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那么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说明: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拟物体带电的多少.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反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假设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知识点四静电现象的运用和防护1.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2.应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构成的缘由和尖端放电现象.3.生活中〝放电〞现象:〔1〕枯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假设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发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聚电荷,这时假设手指接近金属物品,将发作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前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发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防止放电发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4〕在存缩小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任务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功用很好,可以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防止因放电发生火花惹起火灾;〔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外表要很润滑,可防止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形成事故等.4.课后登录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的结构、原理等.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摩擦起电并不是发明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完本钱课对应训练.。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县2012年度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比赛




执教人:福渡初级中学夏和平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1.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

(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
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

(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正电荷?(2)什么是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板书)
多媒体视频展示:上海科技馆的有趣现象。

引导学生解释其原因。

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
(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②什么叫尖端放电?
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②实验表明,物体带电邮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现象。

③如:穿衣脱衣时的电火花。

板书:2、闪电的产生:(1)放电现象;(2)尖端放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P4“信息浏览”,并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电是从哪里来的?”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
播放多媒体视频: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
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视频展示:使用验电器验电,并观察金属箔片张开的现象。

3、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想到排斥。

问题讨论: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应用与防护呢?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你举例说明。

2、如何防护电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方面呢?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1、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
2、电现象的防护:油罐车后的拖地铁链、避雷针。

五、小试牛刀:
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强调摩擦起电概念、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原理、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七、布置作业:
课本6-7页“自我评价与作业”1——4题。

板书设计
11.1 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摩擦起电: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基本性质。

3、两种电荷:
(1)正电荷:
(2)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闪电的产生:
(1)放电现象:
(2)尖端放电:
三、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
1、验电器的构造:
2、验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1、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防护:避雷针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