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3.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4.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
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
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25个议席分给兰开夏、约克等郡;1个给予伦敦大学;2个给予苏格兰大学;其余5个给予苏格兰各郡。
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摘要:英国是首创议会制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因此,了解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分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英国议会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产物,不仅对英国意义非凡,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采用和借鉴,在世界民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度;发展历程;影响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一)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自11世纪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
13世纪,约翰王统治时期经常增加额外的捐税,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还干涉封建法庭的权力,使国王与贵族的关系日趋紧张,并与教皇发生了冲突,被教皇革除了教籍。
分离倾向日益明显的强大贵族势力乘机联合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开始了反对国王的斗争。
1215年,约翰王被迫接受了他们所拟的《大宪章》。
大宪章保证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的“大会议”,只有得到这个会议的同意,国王才能向封建主征收额外的税金。
这就意味着在英国长期以来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
因此它被称之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
到了17世纪,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反封建的要求,对它赋予了新的解释,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的主要依据。
但约翰王并未实行这个宪章,并且准备对贵族进行新的战争。
1258年,亨利因为干预意大利战争,不顾农业歉收和饥荒,要求贵族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激起了贵族的不满。
贵族武装冲入王宫,亨利无奈,被迫于当年6月在牛津召开了贵族大会,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
《牛津条例》是继《大宪章》之后又一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文献,首次提出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公开宣布王权处于法之下,议会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三)(2007-01-03 15:22:00)转载▼三1867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英国选举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
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仍然存在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工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必然要求增强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力以制定符合自己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利益浴血奋战的同时,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就是突出的一例。
虽然总体上来看,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迫使资产阶级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1842年议会通过“矿工法”;1844年通过了“工厂法”;1847年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法”。
工业阶级势必继续奋斗。
但当时无论是自由党上台,还是保守党执政,均是只做表面文章。
仅仅口头上承认选举制度确实已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做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1857年,英国爆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后,工人运动在1859—1860年伦敦建筑工人罢工以后开始复苏,工人阶级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又表现出来,工人群众要求实现普选权的运动又逐渐恢复。
自由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极力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以拉拢选民,保守党却坚持改革,以限制选举,借以避免威胁到其在议会中的席位。
但是却遭到群众的极力抵制。
在工业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保有统治地位,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至于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同意支持改革。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的英国改革和法国政治演进

(三)1867年的选举改革
• • • • • • • 1.改革的原因 2.推动改革的力量 (1)“全国改革联盟”(科布登、布莱特) (2)英国职工联合会和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 3.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 (2)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 大城市 • 4.1867年议会改革的意义 • 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 的势力进一步下降。没有实现普选权。
巴拿马丑闻(1892年)
• 早在1879年时,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建筑师斐迪 南· 黎塞普又组织股份公司,开凿巴拿马运河,80 年代末,公司又发行了30亿~40亿法郎的股票, 渴望发财的法国小资产阶级争先恐后购买,到 1888年时,公司在投机分子侵吞和浪费大量金钱 后,宣布破产。在破产清理财产过程中,1892年 底和1893年初,揭露出公司曾对政党领袖、达官 贵人行贿的秘密,连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克雷孟 梭也在受贿之列。受贿者的罪行虽然铁证如山, 但几科全部被法院宣告无罪,暴露了共和党政府 和议会的腐败。
总结:法国共和历程
• 法国民主共和之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反复和逐步确立 的过程,近现代法国的政权更迭频繁 •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2年8月)〔君主专制(大革命 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 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 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 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 (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 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英国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论述题

英国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论述
题
英国议会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重要历史事件。
从19世纪开始,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议会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扩大了选举权,也提高了议会的代表性和民主性。
首先,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改革调整了选区,重新分配了议席,使得工业城市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代表权。
同时,改革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这次改革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1867年的议会改革,这是英国第二次重大的议会改革。
这次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取消了“衰败选区”,并重新调整了议席的分配。
此外,改革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更多的工人阶级能够参与政治。
这次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使得议会更加具有代表性。
最后是1884年的议会改革,这次改革再次扩大了选举权,使得更多的成年男性能够参与政治。
同时,改革还引入了秘密投票和单一选区制等民主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议会的民主性。
这次改革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英国议会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重
要历史事件。
这些改革不仅扩大了选举权,提高了议会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也为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浅谈英国议会改革

浅谈英国议会改革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
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
改革运动起源于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19世纪初的时候,英国社会形成了三大阶级六支力量,19世纪20年代中期,六支力量中的五支都主张改革。
由于乔治三世排斥辉格党, 因而他们也成了反对派,于是也就反对“腐败的旧制度” ,成了改革运动的同情者。
但他们支持改革,是希望通过改革而避免革命,他们希望在财产的基础上与中等阶级结成同盟,防范下层人民的革命。
后来,正是在他们手上完成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而改革的结果恰恰是把中等阶级吸收到政权中来。
辉格党集团的存在对英国走上改革的道路是关键,他们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搭了一座桥,使改革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反对改革的托利党集团,在他们统治下,英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端保守的时期。
托利党反对在政治制度中作任何变动 ,生怕微小的变革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制度彻底崩溃。
但反对改革的立场使他们越来越孤立,终于成为孤家寡人,因而阻止不住改革的潮流。
1832 年改革使选民人数增加到8018万,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而且最大的成果在于它沿着“光荣革命”开创的政治妥协道路,在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引进了改革机制,英国人在寻求适合与改革的内外环境时,在调整民族心理抓住改革契机时,在迫使其它政治力量对改革运动认同时,在通过改革以达到社会的重新整合时,塑成了一种独特的变革方式,这是“一种权力的分享,而不是一个阶级被另一个阶级的压迫”。
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而不必有畏惧之忧。
第一次议会改革启迪我们: 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变革最为明智,与时俱进,才不会为时代抛弃。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并没有消除英国在选举方面所突出表现出来的不民主制度。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英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
在英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十九世纪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经济的现代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整个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力量的变化催生了新兴阶级的出现,他们迫切要求在政治领域享有发言权。
虽然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此时的英国议会仍旧掌握在贵族寡头手中,新兴阶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议会改革运动。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
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英国人口大量由传统聚居的东南地区北移,使得一些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工工业城市崛起,人口大量增加。
但英国下议院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一些衰败选区,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议士;反之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议士代表。
而且议席代表市民数亦失衡,康沃尔在议会有四十四席,而苏格兰有45席,但苏格兰人口却有康沃尔八倍之多。
除议会议席分配失衡外,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在英格兰及爱尔兰只有百分之五的成年男性选举权,苏格兰200万人口中更仅有3000人有选举权。
而且选举方式上采取公开投票法,选民无法对自己的投票取向保密,很多时候屈服于有势力人士的威迫利诱,被迫投票给他们。
面对这种国内形势,英国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十九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8 7年改革 仍有重 大 意义 : 一是 工业 资 产 阶级从 1 新分配 议 席。取 消 许 多 已经 衰败 的选 区 , 但 】 6 .重
格不 一 , 各有 各 的标 准 . 是 以财 产 为 标 准 , 是 以 不 而
人 的 出身 为 标 准 ; 次 , 议 会 的 席 位 分 布 情 况 来 其 从 看 , 的“ 有 衰败 的选 区” 已基 本无 人 居住 , 仍 有 选 派 却 议员 的权 利 , 有 的新 兴 都 市 , 口众 多 , 却 没有 而 人 但 席位 或 只有很 少 席 位 ; 次 , 举 方 法 腐 败 , 再 选 营私 舞
跃, 整个 英 国的社 会结 构 也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济 烈 , 经 它使 每一 个 阶层 都 在 为争 取权 利 而 斗争 , 保证 了
力量 的变化 催 生 了新 兴 阶 级 的 出 现 , 们 迫 切 要 求 英 国政治 民 主 化 的 推进 。第 四 , 他 旧选 举 制 的 弊端 严
减少一些 选区 的议 席 ; 口增 加 的郡 的议 席增 多 , 人 新 此 具有主 宰地位 . 本上 实现 了资产 阶级 民主 , 人 基 工 兴T业城 市取 得较 多 议席 。2 .更 改选举 资格 。 大 阶级 的主 体也 有 了选 举 权 , 们 开 始在 政 治 舞 台 上 扩 他
在 政治领 域享有 发 言权 。虽 然 光荣 革命 后 的英 国建 重 , 这是议 会 改 革 的 直 接 原 因 。1 3 8 2年 议 会 改革 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议会改革
议会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政权组织的代议机构,议会在英国出现得最早,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许多国家,所以英国议会又被人们称为议会之母。
自十九世纪初叶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英国社会推进到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历史学家们把这个时期称为改革的朝代,让我们来看看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标志的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英国议会是指英国13世纪中期出现的主要有封建领主、骑士、城市市民参加的会议。
1832年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体制已经十分腐败而又混乱。
于是英国在19世纪三次与时俱进的议会改革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
第一次:1832年议会改革。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对政治地位的欲望加强,并且议会中存在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席代表市民数亦失衡,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不充分,公开投票使选民受到威胁等问题,于是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他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他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
改良运动。
改革取消“腐败选区”的议席,重新分配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席位;更改选举资格,放宽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掌权的仍然是贵族;虽代
表土地贵族的议员在下院仍占优势,但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达成妥协,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
此次改革告诉我们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改革要适时得法,于时俱进。
第二次: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1867年议会再次改革,他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改革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
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
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
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
1884年议会进行改革,他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
改革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
改革使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
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三次改革的启示: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英国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
当然必须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一味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