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

化学奥赛复习 专题11电子效应一、共价键的极性: 1、共价键的极性: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该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HCl δ+2、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1)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
电负性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例如1:CH 3—CH 3中的C-C 为非极性键。
但CH 3—CH 2—Cl 中的C —C 键却是极性的。
CH CH Cl δ+δδ+δ+H 2CH3二、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一)、诱导效应(I ): 1、诱导效应的定义: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引起电子云偏移可沿着沿键链(σ键和π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2、诱导效应(I )的表示: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 为标准,如吸电子能力较H 强,叫吸电子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如吸电子能力比H 弱,称给(或供)电子基,具有给(或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表示。
R 3C HR 3CR 3C (+I)(-I)Y:供电基Z:吸电基I=0标准例如2:CH CH Cl δ+δδ+δ+H 2CH33、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供电子能力的大小。
(即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大小) (1)、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①、吸电子基团: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I )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高度吸电子性,如:、 、等;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 2、=C=O 、—COOH 、—OR 、—OH 、—NR 2、=NR 等; 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 ≡CR 、—CR=CR 2等。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2)

C u或 Z n等
RCO +H O 2 H300~400℃ RC 2OH H
高 压
编辑ppt
23
2021/1/3
青岛理工大学
23
有 机化学 5
R
H C
C =O
脱羧反应
H OH
编辑ppt
24
2021/1/3
青岛理工大学
24
有 机化学 5
6.3.4 脱羧反应
羧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可发生脱羧反应 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后强热生成甲烷,是实验室制取甲 烷的方法。
300℃
△
CH2 COOH H2C
CH2 COOH
300℃
△
O CH2 C
O + H2O
CH2 C O
O
CH2 C
H2C
O
CH2 C O
+ H2O
编辑ppt
28
2021/1/3
青岛理工大学
28
有 机化学 5
1,6-二羧酸,1,7-二羧酸在氢氧化钡存在下加热。发生失 水失羧的反应形成环酮。
一、分类 二、命名 但要注意三点:
系统命名与俗名的联系,如苯甲酸俗名为安息香酸、丁二酸的 俗名为琥珀酸等。
用希腊字母表示取代基位次的方法。 含十个碳以上的直链酸命名时要加一个碳字。
编辑ppt
2
2021/1/3
青岛理工大学
2
有 机化学 5
C H 3 O H 3C C HC H 2C O H
4321
O H 3C C HC HC O H
编辑ppt
9
2021/1/3
青岛理工大学
9
有 机化学 5
6.3.1 酸性
羧酸具有弱酸性,在水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
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 )首先提出。
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C -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CCδ-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
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 -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
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
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δ+ δ+ δ+ δ- CH 3—CH 2—CH 2→Cl1.静态诱导效应(I s )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学习资料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酸性→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成盐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yjhx/index3.htm①诱导效应。
羧酸酸性的强弱与它的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
在羧酸分子中与羧基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原子或取代基,对羧酸的酸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饱和一元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卤素、氰基、硝基等电负性大的基团取代后,由于这些取代基具吸电子诱导效应(-I),能通过碳链传递,使得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成键电子云密度降低,则氧-氢键的电子云更靠近氧原子,就有利于羧基中氢原子的离解。
同时也使形成的羧酸负离子负电荷更为分散,稳定性增加,所以酸性增强。
取代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取代基的数目越多,对羧酸的酸性影响就越大。
例如卤素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次序为:F>Cl>Br>I,在卤代乙酸中氟代乙酸的酸性最强,碘代乙酸的酸性最弱。
α-碳原子上卤素原子的数目越多,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就越大,则酸性越强。
见表12-3及12-4所示。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长而迅速减弱,通常经过三个原子后,诱导效应影响就很弱了。
见表12-5所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饱和羧酸或芳酸比相应的饱和羧酸的酸性强。
这是由于不同的杂化状态引起的,如sp、sp、sp杂化轨道中s成分增加时,吸电子能力则随之增强,不饱和程度越大,s成分就越多,吸电子的能力也越强。
—I效应:—C≡CR>—CR=CR>—CR CR如乙烯基、乙炔基或芳基连接在饱和碳原子上时,它们表现为吸电子基,使其酸性增强:HC≡C—CH COOH H C=CHCH COOH C H—CH COOH CH CH CH COOH p K 3.32 4.35 4.31 4.82 通常是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较强,这可能是由于α,β-不饱和羧酸的双键或三键虽然离羧基最近,-I效应最大,但因α,β-不饱和羧酸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和羰基共轭,使其酸性不如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强。
芳环上直接连有羧基的芳酸,其酸性也比饱和一元羧酸强,但比甲酸弱。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硝酰基-I效应 活性中间体不稳定 反应活化能高 反应速率小。
③.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化合物酸性大小的影响:
例:比较对硝基 苯酚、苯酚、对 甲基苯酚的酸性 大小?
(看质子离去后负离子的稳定性)
拉电子基使酸性增强
推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羧酸的酸性主要取决于O-H键离解的倾向以及共轭碱 的稳定性,而诱导效应对两者均有影响。 凡是烃基上带吸电基时将增加羧酸的酸性,带供电基 时减小其酸性。
O H C C H C O C O H O
H H
O C C C C O O H O-
pKa1 1.92
-I, 场效应有利于 第一质子的离去
H
pKa2 6.59
+I, 场效应不有利于 第二质子的离去
⑷诱导效应对物质性质及反应的影响 ①对反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的影响 •碳正离子稳定性:叔C+>仲C+>伯C+> +CH3
•烷基苯、烯烃α-氢卤代反应:
p-π 共轭的中间体比单独的离子或自由基稳定,反应更容易。 • p-π共轭体系使乙烯型卤代烃不易反应
双键碳、碳正离子、碳自由基中的碳都是sp2杂化。
• P-π共轭体系使醚键断裂有选择
•(醛)的加成反应
δ+ δ CH O +
δ+ δCH2 CH
R3C
I=0 标准
H
R3C
Z
(-I) Z:吸电基
R3C Y (+I)
Y:供电基
通常以H的电负性作为0。凡是比H电负性大的原 子或基团叫吸电子基,其诱导效应叫吸电子诱导效应 (-I),反之叫供电子基和供电子诱导效应(+I)。 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I)的顺序为:
取代基效应对有机物酸碱性的影响

取代基效应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摘要:取代基效应是有机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化合物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取代羧酸的酸性比较以及胺类物质的碱性比较来阐述取代基效应在化合物酸碱性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邻位效应、溶剂化作用取代基效应对有机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1)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
电子效应是通过影响电子云的分布,改变分子失去质子和得到质子的能力,从而影响有机物酸碱性(2)空间效应,是由于取代基的大小或形状引起分子中特殊的张力或阻力的一种效应,空间拥挤程度在一定方面影响了结合质子的能力。
下面就以取代羧酸和胺类物质中的几个经典案例来剖析一下取代基效应的影响。
(一)取代羧酸的酸性比较酸性大小简单来说就是化合物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容易离解出质子酸性就越强。
先来比较几个脂肪取代羧酸的酸性:查pKa表可知运用电子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主要受诱导效应的影响,烃基为给电子基团,羟基和氯原子为强烈的吸电子基团,其中氯的吸电子能力比羟基更强;烃基的给电子作用使得羧基上的质子不易离去因此酸性最弱,而羟基和氯原子的吸电子作用将羧基上的电子“拉扯”过来,使得质子容易离去,其中氯原子的“拉扯”能力更强因此酸性更强。
同时,诱导效应沿着碳链传递越远作用越弱,所以邻取代的羟基酸酸性更强再来比较几个芳香取代羧酸的酸性:相应的解释则是:硝基连在苯环上具有强烈的吸电子作用,对苯环的邻对位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以及吸电子的共轭效应,对苯环间位只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而氨基与羟基连在苯环邻对位上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以及供电子的共轭效应,其中以共轭效应为主,并且氨基的供电子效应更强(因为氧的电负性比氮更加强,吸附电子的能力更强)。
当羧基连到苯环上时,硝基吸电子作用使得羧基的质子更易离解,氨基和羟基的供电子作用使得羧基的质子不易离解,因此硝基苯甲酸强于氨基苯甲酸强于羟基苯甲酸。
11 章 思考题 习题答案

NaBH4
OH O CH3CH2CHCH COCH2CH3
CH3
HCN (5) HC CH
CH2 CHCN
H2O,H+
CH3OH H+
CH2
CHCOOCH3
O
(6)
CH3OH/H+ NaBH4 HO CO2H
CO2CH3
OH
(7)格式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 CH3CHCH3 HBr
Mg/醚
1)CO2 CH3CHCOOH
COOC2H5 CH2=CHCH2-C-CH3
COOC2H5
(1) OH-,H2O (2) H3O+
CH2=CHCH2CHCOOH CH3
思考题 11-19 写出反应产物 O + NCCH2COOH CH3COONH4
答案:为活泼亚甲基与酮的 Knoevenagel 反应: O + NCCH2COOH CH3COONH4
CH3CCH3
CH3CHCH3
答案:β-二羰基的互变性。与 2,4-二硝基苯肼反应的为(a)、(b),(a)使 Br2/CCl4
褪色。
思考题 11-17 由乙酰乙酸乙酯合成
O -C-CH3
答案:为乙酰乙酸乙酯合成环状取代丙酮的方法:
OO
OO
CH3CCH2COC2H5
(1)C2H5ONa (2)Br(CH2)4Br
HOCH2CH2CH2CH2OH
思考题 11-15 由对羟基苯胺合成药物泰诺林的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答案:为酰胺的制备 HO-
OO -NH2 + CH3COCCH3 吡啶 HO-
O -NH-CCH3
3
思考题 11-16 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12-1羧酸的酸性

C
H O
影响酸性强度的因素
4.取代苯甲酸的酸性
[邻位效应] 邻位基团对活性中心的影响
O OH N HO C C= O O OH CH3
两个基团空间 距离较近,互 相排斥,破坏 了共轭,+C↓。
=
两个基团空间 距离较近,互 相排斥,破坏 了共轭,-C↓。
=
=
O O
H H H
=
=
O
pKa1 pKa2 1.9 6.5
=
O
3.0 4.5
影响酸性强度的因素
3.场效应的影响
O C C C H
δ
H
Hδ O O
γ吸引
场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空间的静电 作用,即: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 生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将影响到 另一端的反应中心。
场效应与空间距离有关,距离愈 远,这种作用愈弱。事实上要区 别诱导效应和场效应也是比较困 难的,因为这两种效应往往同时 存在,且作用方向又往往相同。
2.86
Br
2.90
影响酸性强度的因素
1.诱导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I使酸性增强,+I相反。
1) 吸电子取代基的强度对酸性的影响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
F >
OR >
NR2 > CR3
> CH2COOH OH
CH2COOH F
pKa 2.66
3.83
影响酸性强度的因素
1.诱导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羧酸的酸性
羧酸的酸性比醇强是由于 羰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δO 羧基负离子 carboxylate anion R C O– δ+
CH3CH2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性→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成盐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yjhx/index3.htm
①诱导效应。
羧酸酸性的强弱与它的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
在羧酸分子中与羧基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原子或取代基,对羧酸的酸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饱和一元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卤素、氰基、硝基等电负性大的基团取代后,由于这些取代基具吸电子诱导效应(-I),能通过碳链传递,使得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成键电子云密度降低,则氧-氢键的电子云更靠近氧原子,就有利于羧基中氢原子的离解。
同时也使形成的羧酸负离子负电荷更为分散,稳定性增加,所以酸性增强。
取代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取代基的数目越多,对羧酸的酸性影响就越大。
例如卤素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次序为:F>Cl>Br>I,在卤代乙酸中氟代乙酸的酸性最强,碘代乙酸的酸性最弱。
α-碳原子上卤素原子的数目越多,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就越大,则酸性越强。
见表12-3及12-4所示。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长而迅速减弱,通常经过三个原子后,诱导效应影响就
很弱了。
见表12-5所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饱和羧酸或芳酸比相应的饱和羧酸的酸性强。
这是由于不同的杂化状态引起的,如sp、sp、sp杂化轨道中s成分增加时,吸电子能力则随之增强,不饱和程度越大,s成分就越多,吸电子的能力也越强。
—I效应:—C≡CR>—CR=CR>—CR CR
如乙烯基、乙炔基或芳基连接在饱和碳原子上时,它们表现为吸电子基,使其酸性增强:HC≡C—CH COOH H C=CHCH COOH C H—CH COOH CH CH CH COOH p K 3.32 4.35 4.31 4.82 通常是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较强,这可能是由于α,β-不饱和羧酸的双键或三键虽然离羧基最近,-I效应最大,但因α,β-不饱和羧酸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和羰基共轭,使其酸性不如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强。
芳环上直接连有羧基的芳酸,其酸性也比饱和一元羧酸强,但比甲酸弱。
这是由于羧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的大π键与羧基的π键形成π,π-共轭体系,该共轭体系能分散芳香族羧酸电离所形成的羧基负离子的负电荷。
随着羧基与苯环之间距离的增大,其酸性逐渐接近于饱和一元酸。
例如:
对于二元羧酸来说,分子中有两个羧基,它们的氢原子可分两步离解:
有两个离解常数和。
常比大得多,这是由于羧基是电负性较大的吸电子基团,在它的吸电子作用影响下使其另一个羧基容易离解,这种影响是随着两个羧基距离的增大而相应地减弱。
另一方面,二元羧酸的一个羧基发生电离后,由于场效应的影响,使第二个羧基很难再发生电离,即第二个羧基上的活泼氢难于离去。
此外,第二步电离所生成的产物是带两个负电荷的离子,存在两个负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不稳定,难于生成。
二元羧酸的都较乙酸的要大。
当第一个羧基离解生成羧基负离子后,对另一个未离解的羧基因—COO的强斥电子作用使其离解比较困难。
因此,除草酸外,二元羧酸的p都要比乙酸的p K值大,即酸性小。
在脂肪族饱和一元羧酸中,由于烷基与不饱和基团C=O相连,而具有超共轭作用,则烷基起到斥电子的作用,从而增加了羧基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不利于羧基中氢原子的离解和所形成的负离子中负电荷的分散,因此其酸性都比甲酸弱。
HCOOH CH COOH CH CH COOH (CH)CHCOOH (CH)CCOOH
p K 3.77 4.76 4.88 4.85 5.02
以上烷基取代羧酸的酸性变化不是很有规则,这也许因为除了电子效应外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既然一些取代基或原子的吸电子或斥电子的能力可影响羧酸的酸性,于是就可通过测定各种取代羧酸的离解常数来推断各种取代基或原子的吸电子能力,如以乙酸为母体化合物,则取代基或原子的诱导效应的次序为:
吸电子基:—NO>—CN>—COOH>—F>—Cl>—Br>—I
>—C≡CH>—OCH>—C H>—CH=CH>H
斥电子基:—C(CH)>—CH(CH)>—CH CH>—CH>H
上述原子或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大小的次序,常因所连母体化合物的不同以及取代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等一些复杂因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它们的诱导效应的次序是不完全相同的。
②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如-NO、-CN、-COOH、-CHO、-COR等,能降低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密度,称为吸电子共轭效应(-C),与其吸电子诱导效应(-I)
方向一致。
另外,当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为-NH、-NHR、-OH、-OR、-OCOR、-Cl、-Br等,由于存在p-π共轭,p电子向共轭体系转移,从而增加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密度,称为斥电子共轭效应(+C),与其吸电子诱导效应(-I)方向相反。
芳环上取代基对羧基的影响和在饱和碳链中传递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芳环是共轭体系,分子一端所受的作用可以沿着共轭体系交替地传递到另一端。
另外,芳环上取代基对芳酸酸性的影响,除了取代基的结构因素外,还将随取代基与羧基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异。
如苯甲酸对位上带有硝基时,硝基在苯环上有吸电子诱导效应(-I),又有吸电子共轭效应(-C),这两种效应都是吸电
子的,所以使取代苯甲酸的酸性明显增强。
当苯甲酸的对位带-OCH时,就诱导效应来说是吸电子的(-I),能使羧酸的酸性增强;从共轭效应(p-π共轭)来说是斥电子的(+C),能使羧酸的酸性减弱。
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相反,但由于共轭效应起主导作用,即+C>-I,两种效应综合结果还是斥电子的,使取代的苯甲酸酸性减弱。
当取代基在间位时,共轭效应受到阻碍,诱导效应起主导作用,但因与羧基相隔三个碳原子,影响大大减弱。
例如硝基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间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苯甲酸的酸性增强,但比对硝基苯甲酸的酸性稍弱。
位于羧基间位的甲氧基也表现为吸电子诱导效应,但其吸电子强度比硝基弱,所以间甲氧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苯甲酸的酸性稍强,但比间硝基苯甲酸的酸性要弱。
邻位取代的苯甲酸情况比较复杂,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都要发挥作用,此外,还由于取代基团的距离很近,从而还要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
一般说来,邻位取代的苯甲酸,除氨基外,不管是甲基、卤素、羟基或硝基等,其酸性都比间位或对位取代的苯甲酸强。
见表12-6。
这种由于取代基位于邻位而表现出来的特殊影响叫做邻位效应。
邻位效应的作用因素是复杂的,其中以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较大。
从表12-6可看出邻位取代的苯甲酸,不管取代基是吸电子基还是斥电子基,其酸性都比苯甲酸增强(除氨基外)。
这时若邻位效应只从电子效应考虑,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给电子的甲基和吸电子的硝基都使酸性显著增强。
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空间效应引起的。
在邻、间、对三个硝基苯甲酸的离解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三个酸的p K值如下:
其中邻位异构体的酸性最强。
在苯甲酸分子中羧基与苯环共平面,形成共轭体系,可是当其邻位有取代基后,因为它占据一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羧基,使它偏离苯环平面。
这就削弱了苯环与羧基的共轭作用,并减少了π键电子云向羧基偏移,从而使羧基氢原子较易离解,同时由于离解后带负电荷的氧原子与硝基中显正电性的氮原子在空间相互作用,而使羧酸负离子更为稳定。
所以邻位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间位或对位硝基苯甲酸强。
另外的原因是硝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苯环上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降低,有利于羧基氢原子的离解,其邻位氧所受的影响较间位和对位大。
间位和对位的诱导效应很微弱,主要看共轭效应,对位有共轭效应而间位则无共轭效应,故间位的酸性稍低于对位。
邻位上的取代基所占的空间越大,影响也就越大。
另外电子效应也同时在起作用,吸电子能力越强的取代基,使酸性增强也就越多。
例如:
③场效应。
一般诱导效应是指通过分子链传递的静电作用。
还有一种是通过空间传递所产生的诱导效应叫做场效应。
任何一个带电粒子(包括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分子)在其周围空间都存在静电场,在这个静电场中的任一个带电体都要受其静电力的作用,这就是场效应的本质。
例如丙二酸的羧酸负离子除对另一端的羧基有诱导效应外,还有场效应。
这两个效应都使质子不易离去,因而使第二羧基的离解度大大减小。
场效应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距离愈远,作用愈小。
通常要区别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两个效应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相同。
但是当取代基在合适位置的时候,诱导效应与场效应方向相反,如:邻卤代苯丙炔酸中,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酸性增强,而C -X键偶极的场效应又使酸性减弱。
对位或间位的卤素原子和羧基的质子相距较远,不存在场效应,所以邻卤代苯丙炔酸的酸性较相应的间位和对位酸的酸性稍弱。
下面是三种氯代苯丙炔酸的酸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影响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