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其今后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千阳县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陕西宝鸡7211002宝鸡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宝鸡 721000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发的注重环境的保护。

森林植被是天然净化器,更是给社会大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的主体。

三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发祥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大型的防护林带之一,对于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效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建设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问题;对策建议引言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因素,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问题逐步显现。

文章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工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对未来三北防护林持续、稳定、高效地发挥生态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概况简要分析三北主要是指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的统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区域,拥有肥沃土地资源和繁密森林植被,然而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因受到过度放牧、砍伐及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也是日趋严峻,严重约束着经济发展水平。

为有效解决这一现状,我国于1978年开始规划设置大型防护林地带,简称三北防护林,其中涵盖若干省市,总面积约达406.9万km2,共花费时间近40年,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优化,为经济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2三北防护林的规模目标历史上的三北地带曾经有过很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秦汉和唐朝时期,西北的环境非常好,文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朝以后,随着战乱和人为的开采破坏,森林资源逐渐遭到破坏,这种现象还影响到了华北和东北地区,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和对森林自然环境的无节制无休止的破坏,造成三北地带森林环境变为满目疮痍,环境彻底的被破坏,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沙漠地带,这片神奇的热土逐渐沦为了贫瘠之地,为了有效的遏制住环境的进一步的恶化,国家制定了三北防护林计划,计划在三北一带建立起成片的人工森林,通过有效的森林建设重振三北雄风。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于静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7期摘要; ;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工程,其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概述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 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 ; F326.20;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7-016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三北防护林工程经历了4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已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工程[1]。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包括几大工程体系,如生态经济型工程体系、平原农区型工程体系及区域经济型工程体系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逐渐提升,加强林业建设成为改善气候环境的重要手段[2]。

因此,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但是生态环境修复比较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防护林的长期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 发展现状1.1; ; 改善生态环境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防护区域的土壤沙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据统计,2000—2015年,我国沙化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沙化面积累计减少了5 247 km2,其中极严重沙化面积减少8.54 km2,中度和重度沙化面积累计减少7.86 km2。

据国家水利部数据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截至2012年,该区域人工林面积达到756 km2。

同时,该区域水土流失速度也在降低,以每年1~2 t/hm2的速度呈逐渐减少趋势。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2017年10月防 护 林 科 技O c t .,2017第10期(总169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10(S u m N o .169)文章编号:1005-5215(2017)10-0058-02收稿日期:2017-08-30作者简介:毛日昕(1987-),男,辽宁本溪人,大学,助理工程师,从事青山保护研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毛日昕,陈罡,张少强(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本溪117100)摘 要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因素,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问题逐步显现㊂文章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工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对未来三北防护林持续㊁稳定㊁高效地发挥生态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㊂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地区;工程建设中图分类号:S 727.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7.10.0201 基本概况三北(西北㊁华北㊁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部分地方过去曾遍布肥美的草原㊁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农田㊂由于过去过度垦殖㊁放牧㊁樵采㊁滥伐,以及战争㊁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㊂面对我国三北地区长期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我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在该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防护林带,即三北防护林工程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新班乌孜别里山口,覆盖三北地区13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551个县㊁旗㊁市㊁区总面积达406.9万k m 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42.4%,涵盖了全国约83%的荒漠化土地㊁85%的沙漠化地和67%水土流失区域[1]㊂2 取得成就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3个阶段㊁8期工程进行,共需完成造林3570万h m 2㊂经过近40年的建设,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h m 2,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3%以上,其中防风固沙林735万h m 2,水源涵养以及水土保持林967万h m 2农田防护林291万h m 2㊂工程自实施以来三北地区的生态恶化㊁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水患或沙患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区域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㊂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取得的经验及成就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重要的先导㊁基础和主体作用[3]㊂目前,三北工程已步入了五期工程(2011-2020年)后五年建设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许多问题和困难日益显露㊂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促进工程稳定和持续发展㊂3 存在问题3.1 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㊂工程前期各地区营造了大量人工纯林,特别像杨树㊁柳树这样的成活率高或速生树种纯林能够给林业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便利条件,但林分结构如果出现纯林多㊁混交林少,同龄林多㊁异龄林少的状态,会造成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㊁稳定性差,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下降,抗性减弱,极易受到病虫害感染,而且一旦感染便会造成大面积损害[4],如甘肃的永登县自20世纪末以来,受天牛侵害影响累计砍伐杨树纯林多达13万株㊂3.2 林分质量不高受建设初期经济㊁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早期营造的防护林林分普遍质量不高,而且经营较为粗放㊂某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盲目追求造林数量而放弃了质量,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受损现象严重,出现较多低效林㊁残次林㊂这一状况已影响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持续发挥㊂3.3 林木生理过熟,林分老化林分进入过熟期后,生长减缓,生理机能衰退,单位蓄积下降,防护效能不可避免的下降和衰退[5,6]㊂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今,有相当部分林分林龄在20~30年,成熟林㊁过熟林占有很大的比重㊂大面积成熟林㊁过熟林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林分蓄积的消耗,而且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7]㊂3.4违背适地适树原则三北防护林工程受经营思想的影响,人们盲目追求林木的经济效益,忽视适地适树原则,营造效果不理想㊂比如:在一些干旱缺水的荒漠地区重乔木轻灌木,大量种植杨树㊁云杉㊂乔木较长根系吸收大量水分会加剧地区水资源短缺,较大的树叶也会增加水分蒸发面积[8],因而干旱缺水的荒漠地区大量种植乔术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树木很容易生长成为所谓 小老头树 ㊂三北地区不少地方引种的欧美速生杨,由于土壤㊁气候等立地条件的不适应,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病虫害侵袭严重,防护效能不能很好发挥,林分退化[9]㊂3.5立地条件不良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遵循着 先易后难㊁由近及远 的原则,随着造林工作的逐渐深入,大部分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块已经完成造林,剩下的大都是人烟稀少㊁交通不便㊁沙漠源腹地的土壤贫瘠地区,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㊂立地条件过差很容易导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林分生长缓慢,甚至导致林分退化㊂3.6忽视规范造林的重要性三北地区某些地段林木种植设计不符合标准,甚至只是走个形式,树木成活率偏低,即便树木成林后,也不能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比如造林密度普遍偏大,林间透光度差㊂在干旱贫瘠的沙地上,过密的林木导致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成活率偏低,即使能勉强生长,后期也极易形成低质低效林且容易遭遇病虫害侵袭,生态系统极不稳定[10]㊂3.7林木抚育与管护不到位造林是基础,而管护和抚育是成林的关键[11-13]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造林面积㊁苗木数量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轻视了抚育和管护工作,许多地方只造林不见林,林木成活率很低㊂部分地区的政府投资大多用在苗木上,管护经费不足,导致工程建设中配套设施㊁养护设备不完善,给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影响了工程建设效益的发挥㊂3.8人为干扰树木郁闭成林发挥生态效益的时间至少5年以上,而人为干扰可以在短期,甚至1年之内就会造成土地退化[14]㊂三北地区尚有林木毁林开荒㊁乱砍盗伐㊁过度放牧㊁过度樵采等现象发生㊂这些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盲目开发活动,造成了树木生长不良,林分结构失调,林分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压力,人们对工程建设的思想意识还有待提高㊂3.9防护林经济效益低,缺乏吸引力防护林属于公益林,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林农大多优先选择收益大㊁见效快的经济林㊂三北防护林工程整体上是一项大型的公益事业,以防护林为主㊂因此,工程自身的经济弱质性与农民追求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15]㊂4几点建议目前,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观㊂基于以上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尚存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三北工程今后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1调整林分结构新植林要侧重选用稳定性好的乡土树种,或引进生态位等价或相近的外来优良植物,作为乡土树种的重要补充,选择适当的树种模拟构建自然植被群落结构[16]㊂加大混交比例,增强林分的稳定性㊂树种配置要乔㊁灌㊁草结合,针叶与阔叶结合,一般树种与速生树种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结合㊂4.2提高苗木质量苗木的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量㊂选择成活率高且生长稳定,并能发挥良好生态功能的优良树种,在较差立地地区尤为重要㊂杜绝使用劣质苗木和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㊂4.3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遵循 宜林则林,宜荒则荒 的理念,不适合树木生长的地方不再强行造林㊂针对人为干预失当且具备一定自我修复能力的退化林分地段或者立地条件较差,但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地段,可通过设立围栏㊁标示牌,通过人工管护㊁人工促进等措施对林地进行封育,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㊂4.4加强抚育管理目前,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陆续进入了成熟甚至过熟阶段,加之外界环境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防护林退化㊁老化现象日趋严重㊂(下转第61页)95第10期毛日昕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议书,营造全民植绿护绿的氛围,使绿化造林工作更加 接地气 ,最大限度地赢得广大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五是制定出台绿化用地补偿办法,确保林业项目顺利落地实施㊂3.2破解资金瓶颈为了加快推进 生态立县 进程,实现 追赶超越 ,顺利完成 十三五 期间林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破解林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成立潼关县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苗圃㊁国有林场作为抵押资本,盘活国有资产,建立融资平台,完成银行融资贷款,从而解决绿化造林资金短缺难题㊂3.3加快产业发展巩固花椒㊁核桃,发展油用牡丹,培育乡土树种,加快林木育苗,不断拓宽林业产业增收的新思路,创新 基地+协会+农户 的模式,策划包装产业深加工和购销体系,建立油用牡丹 基地+深加工+产品 ,带动一㊁二㊁三产业㊂筹建油用牡丹深加工企业,提炼牡丹籽油和花茶,不断拉长产业链,不断带动我县林业产业升级㊂3.4加强林木管护健全完善生态护林员制度,加快精准扶贫步伐,分区划段,落实管护责任,制定乡规民约,加大宣传力度,造管结合,打罚并举,从重从快处理毁林案件,加大震慑,不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㊂(上接第59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北地区退化㊁老化的防护林已达300多万h m2,占到三北工程造林保存总面积的13%以上[13]㊂这些防护林质量低下㊁极不稳定,如果得不到及时采伐更新㊁病虫防治㊁林分修复㊁补植补造等抚育措施,将会很快衰败死亡㊂现有的防护林一旦衰败死亡,将会再次引发土壤沙化或者水土流失㊂4.5病虫害防治对病虫害预防,坚持未病防病,早发现,早治疗㊂防治方法应以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生物防治或自然控制措施为主,以应急㊁短效的药物防治措施为辅,药物防治应选用对影响环境较小的药物㊂4.6增加科技含量三北防护林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持建设㊂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工程实施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明确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避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促进造林工作的健康发展㊂4.7发展林地经济面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挑战,三北防护林工程要在继续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建设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业商品经济,达到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强工程建设自身经济活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北防护林的多种功能㊂比如林粮㊁林草㊁林药㊁防护林和经济林结合发展㊂通过适当的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提高林农收益,增加林农造林的积极性㊂4.8其他措施除以上列举措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加强立法,建立造林检查监督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基金,通过社会各界的捐助进行集资,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破坏三北防护林工程行为的打击力度㊂参考文献:[1]朱教君,宋立宁,闫巧玲,等.关于 三北防护林 一词的英文表达[J].生态学杂志,2009,28(9):1706-1711[2]秦秀忱.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及展望[J].防护林科技,2004(3):36-38[3]张文明.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J].防护林科技,2000,4(10):22-24,46[4]高会军,姜琦刚.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J].世界地质,2005(12):73-75[5]姜凤岐,朱教君.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研究I.理论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1352-1355[6]王红春,崔式杜,寇文正.关于防护林的成熟概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3):81-85[7]戴国琴,褚卫东.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0,1(5):27-31[8]孙桂丽,李晓娜,王东. 三北 防护林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生态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26(3):217-219[9]卜军.辽宁省退化防护林现状及成因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16,6(40):101-102[10]马文元.三北防护林林分退化及更新改造调研报告(一)[J].林业科技通讯.2016,3:10-15[11]吕甲武.对甘肃三北工程建设的再思考[J].防护林科技,2014(11):33-35[12]李建东.关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的思考[J].草业科学,2014(12):2195-2197[13]孙庆,卢佶.三北工程 十三五 期间建设重点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6,9(2):67-68,70[14]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等.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J].生态学杂志,2009,28(9):1673-1678[15]韩小红.关于构建防护林修复工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16,8(15):63-65[16]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89-19216第10期车碧侠等潼关县关于搞好绿化造林的建议与对策。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的做法、问题及发展建议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的做法、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策建议
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对“三北”工程的资金 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 顺利进行和后期管护工作的 落实。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 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工 程建设的监管和考核。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和智能化 管理手段的研发和应用,提 高防护林建设的科技含量和 效益。
“三北”四期工程防 护林建设的做法、问 题及发展建议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引言 •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现状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发展建议 • 案例分析 • 与意义
背景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人 工林业生态工程。四期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旨在巩固和扩大前三期工程建设成果,构建更加 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沙漠地区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保护农田和村庄,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问题案例剖析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防护林建设
由于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防护林生长不良,未 能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防护林建设
同样存在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加上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防护林 成活率较低。
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04
发展建议
加强资金筹措和监管力度
01
02
03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 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工 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防护林建设,通过 PPP模式、绿色金融等方 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王星星(汾阳市林业局山西省汾阳市032200)摘要:森林植被是天然净化器,更是给社会大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的主体。

三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发祥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大型的防护林带之一,对于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效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建设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立足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的存在提出了解决性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带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全新的工作启迪,注入工作的新活力。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20-0249-01三北地区关联着华北、西北以及东北三大地区,这些区域在以往都是植被茂盛,或是森林或是草原或是农田。

但是由于人为的开发与破坏,再加上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令人堪忧,对地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

为了制止这种恶劣的生态趋向,中国的政府在1978年对三北地区进行规划建设,构造起了大型的防护林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了十三个省,起始于1978年,将会持续73年分为3大阶段8大工程最终止于2050年,不仅仅达到防沙护林的效用,更是有效的改善水土流失现象,促进区域农业、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良好的贯彻与落实。

1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林木种植水平低,生态保护效果欠佳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前期阶段以人工纯林为主,尤其是柳树、杨树这种易成活的速生树诸多,尽管给林业的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利处,但是却让防护林的林分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现象,森林的结构比较单一,生态稳定性比较差,生物多样性的水平低,这也会呈现出森林保护功能无法高效发挥效用,体现出了林木种植水平低,比较容易感染病虫害,一旦感染会大范围的损害。

除此之外,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初期阶段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都不够成熟,防护林的林分质量不佳,盲目的追求林木的数量,却没有重视林木种植的质量,长期以往会出现严重的林木损害,影响三北防护林的整体效果。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1. 引言1.1 概述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防风固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北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挑战,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北防护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民生工程。

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三北防护林建设与指导原则的解析,分析其意义、建设原则、指导原则、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三北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其意义重大。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改善气候环境,减少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2.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是指在三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具体的建设原则包括:1. 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时,要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优先考虑。

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选择树种、种植密度和规模,确保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最大化。

2. 多样性原则:在防护林建设中,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选择多种树种植在一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三北防护林工程概述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5)二、三北防护林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7)2.2 林种结构和树种选择 (9)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0)三、经济效益评估 (11)3.1 直接经济收益 (11)3.1.1 木材生产 (12)3.1.2 生态旅游 (14)3.1.3 森林可能发生的商业增值 (15)3.2 间接经济收益 (17)3.2.1 土壤保持与农产品增产 (18)3.2.2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19)3.2.3 水质改善与水资源保护 (20)3.3 社会效益 (21)3.3.1 就业机会与社区发展 (22)3.3.2 文化与传承教育 (23)四、生态平衡与森林可持续发展 (24)4.1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监测 (25)4.2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26)4.3 林业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27)五、政策与建议 (28)5.1 现有政策的成效与挑战 (30)5.2 改进建议 (31)5.3 未来发展方向 (32)六、结论 (33)6.1 研究总结 (34)6.2 长期经济效益模型归纳 (35)6.3 建议与展望 (36)一、内容简述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实施以来,不仅显著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碳汇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分析防护林对大气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减缓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汇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

林下经济发展:探讨防护林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潜力,包括素菜补给、精准采摘、农林业融合等,促进当地农业转型 upgrading,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产业发展:展示防护林工程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的效用。

水土保持与农业效益增强:主要阐述防护林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其今后发展对策摘要: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状、成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今后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为今后榆林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质量的提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字:榆林市;三北防护林;概况;存在问题;发展对策General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of Three-North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in Yulin cityAbstract: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of Three-North Proteetion Forest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umming upexperience, Finding problems, Exploreing the specific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Put forwardreasonable suggestionsto the improvement of Three-North Protcetion Forest System plantingquality in the future in Yulin city.Key words:Y ulin city;Tree-North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General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一、榆林市自然概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49.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2.7万人。

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

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mm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

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貌大致以古长城为界,北部属风沙草滩区占56%,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44%。

由于特殊的地貌,造成榆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年来,榆林经济发展迅猛,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宏大,人口骤增,人们的行为活动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同时气候变暖,干旱加重,致使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仍存在反弹迹象,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榆林市三北防护林概况及成效据调查截止2006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9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榆林市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50万亩,保存率为25.4%,一、二、三期保存率分别为34%、28.7%、11.7%,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现正在建设中的四期工程只完成计划的8.9%,且工程个别造林地块或特殊造林季节的造林质量较差,未达到标准。

为了有效地提高工程造林质量,促进榆林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成效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对策及策略,为今后工程建设找出更加有效的途径。

2.1榆林三北防护林基本情况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从1978年起实施,2050年结束。

分三个阶段,八个工程建设期。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

该项工程预计用73年来完成,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工程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播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相连,多树种、多林种造林模式,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起实施,截止2006年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造人工林1980.8万亩,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9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沙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

2.2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第一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建设工程,其中一期工程为1978—1985年,计划建设任务926万亩。

二期工程为1986—1995年计划建设任务600万亩,三期工程为1996—2000年,计划建设任务345万亩。

经过了23年的建设,共完成造林总面积1935.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03%,其中一、二、三期工程分别完成造林面积892.9万亩、730.6万亩、312万亩,分别占规划任务的%96.4%、121%、90.4%。

前三期建设全市净增造林保存面积550万亩,保存率为28.4%,其中一、二、三期工程分别净增造林保存面积306.6万亩、209.8万亩、36.6万亩,保存率分别为34%、28.7%、11.7%,林木覆盖率分别增加4.7%、3.2%、0.5%。

前三期全市实际完成总投资3232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28万元,占22.7%,地方配套2000万元,占6.2%,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3亿元,占71.1%。

2.3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工程实施情况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从2001年起到2010年止第一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榆林作为全国荒漠化治理重点地区,是国家树立的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国家级示范区。

计划十年造林507万亩,重点抓“一片、两线、三面”。

截至2006年国家累计下达我市“三北”四期造林任务45.3万亩,六年总计投资5430万元。

现已全面完成计划任务,造林成活率达到87%。

2.4取得的生态效益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自1978年以来,在“三北”工程的带动下,全市林木面积由806万亩增加到189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2%提高到29.3%,固定、半固定流沙大于30多万亩,沙区治理面积达到85%。

沙区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每年平均增产20%以上。

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测定,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沙区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年移动速度由5—7米降至1.68米以下。

每年浮尘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自然降尘较无林区减少90%,固定沙地上表层沙土细粒增加,出现结皮层,表层持水量增加20%以上,10厘米表层养分增加5—20倍。

特别是林网保护区的小气候条件出现明显变化,年平均风速比空旷地降低28.8—49.4%,有效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

在南部丘陵沟壑区,水保效益也显著提高,新增水土保持林2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万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沙泥沙减少2.4亿吨。

三北防护林抑制沙地蔓延,减轻沙尘暴危害三北防护林保护农田免受风沙侵袭2.5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榆林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不但体现在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上,而且也体现在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上。

一是以木材蓄积和经济林为主的木材、林果、薪炭林产品使林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8亿元增加到9.69亿元,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由每年的20元上升到264元;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防护林为保障,我市沙区初步形成麟苗物了灌溉农田为基础,粮、油、菜、肉、蛋、奶为主导产品的新格局。

农林工副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加,沙区即使在1995、1997年的大旱期间,项目区的粮食产量也分别达到了42.6万吨和35万吨,用全市20%的耕地生产了60%的粮食;四是人口承载力明显加强,1977年至2005年全市人口增加了100多万,但全市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这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功不可没;在“三北”工程建设期间,共投入了1533万个工日,平均每年解决2万人的就业机会,对缓解我市人口增长与群众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榆林市三北防护林目前存在的问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长远分析,“三北”工程投资大,要求高,投入和效益相比,相差甚远,后期管护举步维艰,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政策落实不到位,权属不够清晰产权问题是保证营造林质量的动力之源。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谁造谁有”,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国有林地,集体林地还是私人承包林地上造的林,产权落实的并不理想,在检查中发现除林业部门重视林地的管护和成活率外,似乎集体承包人都漠不关心,产权不明确已严重影响了造林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地方配套不力在“三北”四期工程中,无论从苗木质量上、规格和成活率标准上,榆林市的要求都较高,退耕南部区70%即为合格,退耕北部区65%即为合格,“三北”四期要求达到85%。

而“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国家每亩投资标准为100元,按照榆林市现行市场物价,“三北”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费用每亩应在300一一400元之间,加之“三北”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很难给工程进行资金配套,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效益。

3.3管理不规范,职责落实不到位首先是规划与计划脱节,计划下达滞后。

“三北”工程造林的规划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都是从上到下进行的,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

而在具体实施造林时,从资金下达,任务内容和数量甚至实施地域都有很大的变化,计划与规划严重脱节,导致种苗、整地、病虫害防治等都准备不足。

四期工程启动以来,榆林市每年接到的计划任务最早时间是9月份,有时第二批计划任务的下达到年底或第二年1.2月份才能到达,不要说当年造林,就是安排在下一年度造林,有时也会因作业设计审批,计划局审查批复后,延误了最佳造林季节。

可以说四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的“三北”造林都是在一种无国家计划的状态下进行的。

此外,“三北”工程属于国债补助项目,发改委对“三北”工程的了解程度有限,其决策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而林业部门并不能对计划的安排、资金的分配产生足够的影响,业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受到束缚。

3.4造林科技含量不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由于“三北”工程造林地块所处的地理条件都比较差,年降雨量小于400毫米,春旱和秋吊经常发生,给“三北”工程造林的成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