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声声慢》
高一语文《声声慢》的教案及原文

高一语文《声声慢》的教案及原文高一语文《声声慢》的教案及原文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作品,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关于《声声慢》的教案范文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那么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高一必修四语文 课件:第7课《声声慢》 (共36张PPT)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主旨:作品通过描写 残秋所见、所闻、所感, 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 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 厚的时代色彩。
写作特点
1.写情入景,情景交融。 2.描写细腻,语言柔媚,具有明显 的婉约气息。 3.善用叠音词来加强韵律感、强调 情感。 4.善用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表 现手法。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2. 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动作 环境
若有所失 寂寞凄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凄苦无告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 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 落之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痛 伤 苦 天上人间 半壁江山 形影相吊 各半 沦陷 孀晚 悲 恨 愁 美满姻缘 偏安一隅 漫漫余生 难全 用奸 难捱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1、雁声凄惨
2、传递信息的使者
(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 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家亡之苦)
(7)损:表示程度极高。
(8)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9)堪摘:可,可摘 (10)次第:光景、情境。
(11)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 呢? (12)晚:一作“晓”。
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篇一」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正在我伤心的时候,一群大雁飞过去,那身影,那叫声,却又是过去 相识的。
赏析:雁是南飞的秋雁,正是从前在北方见到的,之所以说是“旧时相 识”,是因为词人想借此表达自己浓重的思乡之情。在急风、淡酒、浓愁的情 境中一群大雁进入词人的视野,给冷清孤寂的词人带来的只能是更加黯然的心 境,那“旧时相识”带给她的是旧时的信息,而岁月已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 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抒发了词人思乡之情与孤寂之感。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
深入探究 1.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选择了“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 这些感伤的意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承载了词人悲愁体验的 情感符号。这些意象正契合了词人的失意与愁苦,让伤感的李清照在 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使她从意象中觉出生命所共有的 哀伤,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
答案:C 解析:这几句不能体现词人“优雅美丽”的形象。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
谢 谢!
A.“寻寻觅觅”四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 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词中“乍暖……将息”,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风急”,言晚 风逼人之可伤;“雁过……相识”,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C.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为旧识,景象处处令词人伤心。“三杯……相识” 这几句叙事写景,刻画了优雅美丽而凄婉动人的词人形象。 D.“梧桐……滴滴”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能更添愁思。这两 句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
统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

教学 过程
1.教法
①诵读法 ②问答法 ③讨论法
2.学法:
以读为主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
《声声慢》说课稿
教材
学生 学情
教学 目标
教学 方法
教学 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课堂小结:(2-3分钟)
4.布置作业:
叠 5.板书设计:词
之 妙
1、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感情逐层深入 3、起强调作用 4、具有音韵美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
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 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寻寻XXX,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
往昔快乐生活
结果如何?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
处境非常糟糕
可以调换?
不可以
可以单字?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教材
学生 学情
教学 目标
教学 方法
教学 过程
《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 阅读与写作第九课中的第三首词。第九课选取的是 三位著名词人的作品。通过对照学习,可以使学生 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三位词人不 同的创作风格。
从课文特点来看:《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 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 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 的象征。
《声声慢》说课稿
教材
学生 学情
教学 目标
教学 方法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整首 词的感情基调。 (2)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词中叠词的作用。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声声慢·寻寻找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际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深厚的时代颜色。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课文原文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见,冷冷清清好凄凉,悲凄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疗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难过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悲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间,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育喜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仆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公平,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伤。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第9.3课《声声慢》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 的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 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探 究
鉴 ①借景抒情:
赏
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 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 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本 研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 时”诗意。
次第:光景,状况。
了得:意指概括得尽。
译文: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 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文 本
6.“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译文: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
文 本 研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 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读
①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 追索过往的痕迹
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
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作 品 赏 析
知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
人
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
世
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
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 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 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
论 世
整 朗读指导
体
感
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明确:(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
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
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
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
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 )
A.初秋
B.深秋
C.初春
D.暮春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二)再读文本,细读品悟
1.这首词的词眼是。
默写出词眼所在的句子词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
1.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本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描绘的是她早年的生活,试分析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效果检测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扬州慢》自主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B
2.D(应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D(次第:光景,情形)
4.B(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
1.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①艺术手法:三句十四叠字,巧妙发挥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又形象地丰富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寻寻觅觅”,这是她的动作,她在寻找什么?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抓住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感到“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情。
同时奠定了全词哀怨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
1.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
词中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第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通过神态描写展现了少女的娇媚风姿,三、四句写出了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心理。
三、效果检测
①对比手法:今昔对比,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对比。
他人与我对比乐与悲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鲜明地突现了。
②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表达的是哀情。
【附原文】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