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17课 诗歌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名题分解(备注:无。
)1.(2011年北京卷,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
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考点】近现代世界文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理解。
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主观想象力,用诗歌表达人的强烈情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B项。
【答案】B1.(2011年浙江文综,23)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
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①《向日葵》②《有藤椅的静物》③《星月夜》④《弹曼陀玲的少女》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必修三模块综合1.(2011年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卷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
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2.(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为此,他们主张()A.成立欧盟B.对抗苏联的威胁C.欧洲联合D.摆脱美国的控制3.(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这反映的是()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4.(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九年级小浩同学预习历史知识“欧洲的联合”时做的思维导图。
“⑤”处应该填写()A.欧洲联盟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C.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D.重视科技发展6.(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7.(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中华书局(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课件(共31张PPT)

空间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
网吧 互联网广告 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 活方式。
人类进入信 息化的社会
原子能
原子能
原子能
硅谷的地理学名是圣他克拉拉谷。 在硅谷不到4000平方千米的表面上,聚集了 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 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 每年产生3000多项技术专利, 每年有30--40家公司上市, 每周有11家IT企业诞生, 每天“制造”62位百万富翁 。 1998年,硅谷的总产值约有2000亿美元,大 约是中国全国GDP的四分之一, 它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
• ……
地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地球自白:人类,救救我吧!
今年我已经46亿岁了。 我在反思,或许我真的老了,或 酸雨蔓延 ; 许我真的病了。 我知道人类总在抱怨:抱怨我周身温度升 高,抱怨我身上的营养不足难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抱怨各 森林锐减; 地旱的旱,涝的涝,抱怨空气越来越污浊,环境不如以前 那样好· · · · · · 我很苦恼。 看看被石油弄脏的海水,那是我的 土地荒漠化; 血液;看看干旱焦灼的土地,那是我的皮肤;可怜可怜失 去了家园的动物,它们本与你们同源;可怜可怜因战争和 大气污染; 污染终身残疾的孩子,他们是你们的子孙。 救救我吧,只 水体污染 ; 有你们可以拯救我。 如果你们还想把我当作安身的家园, 救了我,就等于拯救了你们自己。
1.是谁改进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2、谁被誉为“发明大王”,而且还 发明了电灯? 3、是谁发明了火车? 4、是谁发明了轮船?
5、谁被称为“汽车之父”,我们中国人根据 他的姓氏的译音,译为“奔驰”?
瓦特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导学案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D.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3.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C.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D.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分工越来越细,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一、老师点拨,释疑解惑。
1、自主学习点拨: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讲解;对各学习小组总结的知识网络结构进行重审,并进行表扬肯定。
2、探讨学习点拨:在学生展示交流成果后,老师对学生的探讨结论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得出的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正确的思路和观点。
2、全班归纳总结探讨成果。
学习小组组长展示本学习小组的探讨成果后,全班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有班长总结整理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
【点拨升华】
(10分钟)
【自主学习反馈纠错释疑】略
【师生交流、探讨点拨】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地点:美国。发生的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核心:电子计算机。标志:信息时代。科技成果:互联网、宇宙飞船(宇宙卫星)、克隆技术。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航天技术B电子计算机C原子能技术D生物工程
4.生物工程是在下列哪几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①分子生物学②遗传学③细胞学④微生物学
A.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13篇)

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13篇)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第1篇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101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美国的发展(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
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2、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第2篇第13课罗斯福新政(1933年)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1)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世界近现代史中考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第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现代史中考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学习目标】1、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2、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温馨提示:反复阅读教材P107---117【第二环节:预习展示重要知识点记忆活动】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17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
2、工业革命的时间、实质和最早发生的行业:(1)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2)实质:代替(3)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业。
3、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1)飞梭:发明者凯伊;(2)珍妮纺纱机:发明者;(3)改良蒸汽机:研制者;(4)轮船: 1807年美国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5)火车: 1814 年英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4、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5、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原因及标 19 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1)电磁感应现象: 1831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电磁学理论。
至19世纪70年代初发电机、电动机被发明出来。
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时代跨入了。
(2)电话: 1876 年,定居美国的英国人贝尔发明。
(3)电报:19世纪 90 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
(4)内燃机: 1883 ,德国人戴姆斯发明汽油机; 1892 ,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汽油机。
(5)汽车: 1885 年,德国人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96 年,美国人发明四轮汽车。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人教版)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学案)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时间:__ 世纪__ 年代。
2.标志:人类在__ 、__ 、__ 、__ 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计算机领域:__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又使人类进入__ 社会。
4.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工程中的__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不仅涌现出大量的__ ,而且大大加快了__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__ 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__ ,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几种技术的革命。
(3)__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__ 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__ 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了__ 和__ 的变化。
(3)推动了__ 的多极化。
【合作导学】【问题1】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不同?【问题2】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为什么?【分层导练】一、选择题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A.20~30年代B.40~50年代C.60~70年代D.80~90年代2.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是()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生物工程④航天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20世纪40~50年代发生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A.原子能的广泛应用B.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D.克隆技术的广泛使用4.对待克隆技术,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A.坚决支持B.放任自流C.加强管理D.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壁垒森严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二、连线题把下面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案)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17课缓和和对抗交替——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内容: “边界的不可侵犯性” “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对二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
促进经济贸易、科技、环境以及人员接触、 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
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 各国反应强烈
美苏关系紧张
二、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
1、卡特主义
1977—1980年任美 国第三十九任总统
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卡特主义:任何外部势力 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 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 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 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军 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 段予以击退。
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
思考问题:美苏“第二次缓和”指的是哪次关系的 缓和?具体表现怎样?为什么会走向缓和?
1、“第二次缓和”
表现: 1)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美国放松了与苏联
的对抗 2)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谈判两国之间关系 3)标志---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
苏联 欧共体
中国 日本
第三世界
美国
一、美苏争霸--“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1、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
①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 美国飞机轰炸河内。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 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 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 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 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