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

合集下载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

“天坑赌命”
• 天坑赌命比赛三场:第一场比试椎牛,谁 先将醉酒的大牯牛摔下天坑便获胜;第二 场比试赤脚爬几十米高的刀梯,先到者为 胜;第三场比赛双枪六响过天坑。
•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踩刀梯是苗 族乡间的一大盛会,多在正月元宵节前的 寅戌日举行。巫师在开阔的平地上用一根 粗木杆搭起十余米高的刀梯,上有36把刀 刃向上的钢刀。上刀梯的巫师在设坛请神 后,口念咒语赤脚上刀梯,上至顶端后表 演倒挂金钩、金鹏展翅、古树盘根等高难 动作
• “炸龙-借红-请屈子-诵祭文-拜屈子-祭龙头点睛” • 龙舟竞技正式开始之前,民众纷纷向河中 抛撒棕子。傩公则身穿法衣手拿法器高喊 “三江的鱼龙哦,你莫食我大夫之体,九 河的虾蟹哦,你莫食我大夫之肉,大夫, 大夫,楚之魂兮,大夫,大夫,魂归来 兮”。
•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的记载:屈原五月 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 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 曲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君见祭, 甚善。但常为蛟龙所窃。可以楝树叶塞其 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 皆汨罗之遗风也。”
• 《血色湘西》中龙十四爷想让瞿月月做孙 媳妇便委托田大有做媒。田大有于是大晴 天带把红伞到瞿家替龙家大少爷求婚。他 见到瞿月月父亲后便说“贵府小姐瞿月月 人才貌美,贤良淑德,今有本镇龙家为大 公子相中,专差不才田某登门高攀,代作 其伐。” 瞿父则回话:“柴门陋户,粗笨 小女,不敢当此青眼”。
拼接
重构的“伪民俗”
• 麻溪铺五月五 “男十八,戴银环,赛龙船, 女十六,戴银锁,拜傩公”的成年仪式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
• 1 原生态 • 2 拼接 • 3 重构
原生态
• 对歌结情、说媒、开面、哭嫁习俗

《血色湘西》观后感

《血色湘西》观后感

《血色湘西》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血色湘西》,这一看可不得了,把我整个人都给“吸”进去了。

这部剧的背景设定在湘西,那里的山水美得不像话。

青山绿水,吊脚楼依着山势错落有致,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剧中的人物也像是从这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先来说说女主角穗穗,她是个灵动又倔强的妹子。

那一双大眼睛,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她在剧中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穗穗就是个单纯的山里妹子,心里只装着自己的小世界。

可随着剧情的推进,生活的磨难一个接一个地砸向她,她却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来越坚强。

她的爱情也是一波三折,和石三怒之间的情感纠葛,那叫一个揪人心啊!石三怒,这个敢爱敢恨的血性汉子,为了穗穗可以不顾一切。

他们俩在一起的画面,那真叫一个甜蜜,可一旦闹起别扭来,又让人跟着着急上火。

记得有一个情节,穗穗被土匪掳走了。

石三怒得知后,那眼睛都红了,带着他的兄弟们就去拼命救人。

一路上,他心急如焚,脑子里想的全是穗穗的安危。

当他终于找到穗穗的时候,穗穗已经吓得不成样子。

石三怒一把将她搂在怀里,轻声安慰着,那眼神里的心疼和关切,简直要溢出屏幕了。

那一刻,我真的被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打动。

还有龙耀武,这个角色一开始让我有点讨厌。

他霸道、蛮横,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可后来,当他经历了种种挫折,失去了双腿,整个人都变得沧桑了许多。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坚韧。

他不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大少爷,而是一个懂得了生活艰辛,懂得了珍惜的普通人。

剧中的那些老百姓们,也都刻画得特别真实。

他们有着自己的小脾气、小算计,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从来不含糊。

比如那个麻大拐子,虽然是个土匪头子,但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对兄弟讲义气,对家人也有着深深的牵挂。

这部剧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种湘西人民的血性和团结。

当日本鬼子侵略到他们的家乡,所有人都放下了个人的恩怨,拿起武器,共同抵抗外敌。

他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口号,有的只是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血色湘西》观后感

《血色湘西》观后感

《血色湘西》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让人热血沸腾又热泪盈眶的电视剧——《血色湘西》。

这部剧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仿佛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热血与爱恨的湘西世界。

剧里的湘西,美得不像话。

那连绵的青山,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清澈见底的溪流,仿佛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可就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却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穗穗和石三怒之间的爱情。

穗穗,一个善良纯真又坚强的姑娘,石三怒,一个重情重义、有着一腔热血的汉子。

他们的相遇就像是命运的安排,在那热闹的端午节赛龙舟上。

石三怒划着龙舟,那股子勇猛和霸气,一下子就吸引了穗穗的目光。

而穗穗站在人群中,美丽动人,也让石三怒心动不已。

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柔情蜜意,而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家族的仇恨,战争的硝烟,都成为了他们爱情路上的绊脚石。

可即便如此,他们对彼此的那份心意却从未改变。

石三怒为了穗穗,可以不顾生死,穗穗为了石三怒,也能坚守自己的内心。

记得有一个场景,石三怒被敌人追杀,受了重伤。

穗穗不顾一切地找到他,把他藏在了一个山洞里。

穗穗细心地为石三怒包扎伤口,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心疼和关切。

石三怒看着穗穗,强忍着伤痛说:“穗穗,我没事,只要有你在,我啥都不怕。

”穗穗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说:“三怒,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还要一起过日子呢。

”那个画面,真的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他们的爱情在这艰难的时刻,显得更加珍贵和坚定。

还有那些为了保卫家乡而英勇奋战的人们,他们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担当。

龙耀武,原本是个有些任性和骄傲的少爷,可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冲在了最前面。

哪怕最后失去了双腿,他也没有丝毫的退缩和后悔。

童莲,一个从外地来的女子,却为了湘西的百姓,四处奔波,组织大家抵抗外敌。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最后的那场大战。

湘西的百姓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拿起了手中的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1).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1).

《血色湘西》中的民俗图像(1)湘西历来以其淳朴奇异的民俗风情和清丽如画的山水而受到影视导演的青睐。

以《边城》、《芙蓉镇》、《湘女萧萧》、《乌龙山剿匪记》、《那山那人和狗》、《湘西匪事》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影视作品在展示神秘的湘西风情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湘西寻梦之旅。

2007年底,湖南卫视独资拍摄的《血色湘西》通过讲述抗战期间一对湘西儿女的动人爱情故事在夺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再次引发了湘西旅游热。

剧中展演的青年男女河畔对歌相恋、震撼人心的天坑赌命、狂热的端午竞渡等湘西风情给万千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剧中湘西民俗真与伪的讨论。

诚然,影视作品是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不以呈现民俗的本真性为终极目标,而是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元素采取“原生态”、拼接、重构等方式来操作。

本文以此为基点,试以《血色湘西》为文本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其对民俗资源的运作策略。

一在全球化时代,“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以其新奇和不可再生性而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影视创作者常常以展现“原生态”民俗文化为卖点。

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在以大众为消费核心的影视作品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谓“原生态”民俗只是电视编导在尊重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在逻辑下尽可能不改造的产物,《血色湘西》中的“原生态”民俗亦是如此。

《血色湘西》主要展演的是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尽管剧中并未明确麻溪铺的族群归属。

剧中可以称为“原生态”的民俗是湘西婚俗。

剧中给我们展示的婚俗有对歌结情、说媒、开面、哭嫁等习俗。

湘西青年男女每逢赶场、四月八等节庆场合会精心装扮一番,出门结交恋人。

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说:“苗中有跳年、跳月、调秋之俗,青年男女,结对对歌,通宵达旦,歌毕杂座,欢饮谑浪。

甚至乘夜相悦,而为桑间濮上之行。

”他们以歌为媒,所谓“高山点荞不用灰,有心相交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嘴里出是非”。

一旦遇到意中人便展开攻势,通常要先试探对方有没有结交的意愿,先夸耀阿妹的美貌来显现自己的结交之情。

评《血色湘西》

评《血色湘西》

评《血色湘西》
现在我对湖南电视台的节目越来越喜欢了,每次周六回家必看《快乐大本营》,湖南卫视刚播完的《血色湘西》也是特别特别好看,也难怪赢得了全国收视率第一呢,这部电视剧总共34集,每一集都能把观众深深地吸引住,每一集都有亮点,都能给人以启示与思考,剧首把湖南的民风,民俗都很到位第表达了出来,让观众耳目一新;剧末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精神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部戏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把观众的心给揪起来,看了让人久久回味~~~~~~~~~~~~~~~~。

《血色湘西》观后感-电视观众的文化大餐

《血色湘西》观后感-电视观众的文化大餐

《血色湘西》观后感-电视观众的文化大餐我不是文艺工作者,也不是作家,更不是影视评论家,但是我看了湖南电视台录制的34集传奇抗战大戏《血色湘西》后,心潮澎湃,感概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魔一次又一次地驱使我不得不为此剧的巨大成功而呐喊叫好!虽说我没有一枝生花的妙笔来描述《血剧》成功的点点滴滴,但我一定要用我这枝久违了的拙笔向全国广大的电视剧爱好者推介这部电视连续剧。

它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剧,好些年我没有看到这样好看的电视剧了。

《血剧》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醒目的双标题法。

在群山起伏、云雾缭绕、风景秀丽的大山里,传来了一声声清脆悦耳的原生态湘西昔日就有的原汁原味的山歌:“郞上坡哟,妹上坡……”随着抑扬顿挫的歌声,伴着潺潺的流水声,苍劲有力的血红色“血色湘西”四个大字跃然莹屏上,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

俄倾,在地上战车隆隆、枪炮轰鸣,天上群机翱翔、俯冲、鏖战的画面中,四个白色字体的“血色湘西”片题再次映入电视观众的眼帘,使人们一下子便联想到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

这样独到的手法与拍摄艺术更能把主题、剧情和人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彰显出来,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更吸引观众的目的。

虽说在庞大的电视演员阵营中找不出一个大名鼎鼎的导演和明星来,但是许多新面孔的演技较之大牌明星却丝毫没有逊色的地方。

他(她)们所扮演剧中的各个角色都做到了形、神统一,形象、神更象,各自的内心世界、内心活动和思想斗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维妙维俏,真乃入木三分。

你看那充满青春活力,漂亮、活泼而又泼辣略显稚气的山里妹娃田穗穗、敢说敢为、不畏强暴的排古佬石三怒、老谋深算,竽子营的主心骨龙十四太爷、老奸巨滑的排帮首领麻大拐子、老诚持重,沉黙寡言而武艺高强的山里大英雄田大有、性格豪放,唯我独尊的龙家大少爷龙耀武、文质彬彬,胆小怕事的龙家二少爷龙耀文、肩负特殊使命的省慈善总会主任童莲老师、豁达粗旷,身经百战的国军师长二蛋子锁云超、还有那孤儿院长,后为芷江机场雪峰山雷达站长,国际友军保罗等形象都演活了。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言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宝藏,民俗也因其历史厚重感和不可再生性成为文学和影视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有关民俗内容的书籍,历代皆有。

《汉书》载:“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1]p362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民俗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因而对民俗的研究也需要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影视剧的兴起为展示民俗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创作者如若结合民俗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方面可以通过影视的多元化手段传播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这些行将遗忘的民俗事象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这对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是多有益处的。

2007年底湖南卫视上映的电视剧《血色湘西》对民俗的运用是成功且不露痕迹的。

编剧依托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把原生态民俗场景贯穿全剧,比如情歌对唱、民族特色服装展示、不加修饰的方言口语、本土生活情景等等,充分再现了湘西少数民族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场景。

不过仅仅靠单纯移植原生态民俗并不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则是紧紧抓住观众猎奇心理,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如此一来,民俗场景的再现均与人物生活、命运相关,在故事情节有序发展的同时,突出了人物性格。

有句俗语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剧中湘西少数民族纯朴善良、直率勇为、刚直不阿的个性也更加让我们对这片神秘的土地产生向往。

易中天曾说:“对没到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神秘;对到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首诗。

湘西像潺潺的生命源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2]本文试从《血色湘西》中的民俗探索其中蕴含的民俗意义和人性美。

第二章《血色湘西》及其民俗特征概述2007年年底,龚若飞执导的影视剧《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湘西热”。

本剧荣获2008年度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2008年度最佳战争题材电视剧、新浪电视剧排行季度网络人气电视剧、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该剧编剧黄晖并非湘西人,剧中的湘西是他心中艺术化的湘西,雄奇的山、清绿的水、血性的汉子、率真的妹伢,所有的一切豪壮而真诚。

不得不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包括剧中的田穗穗、石三怒都可以从沈老的小说人物身上找到影子。

电视剧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湖南主战场为背景,讲述了1939-1945年间,湘西麻溪铺一带抗日军民誓死捍卫家园,全民皆兵的故事。

剧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从民俗文化景观中汲取营养,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表现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特色明显。

这样的尝试无疑积极有效。

全球化时代,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文学和影视剧创作对热门题材大肆重复利用,创意少了,雷同的情节却多了。

一个题材一有市场,多方人马就一拥而上,复制再复制,呈现出不健康的文化生态。

相比之下,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汲取却不多见,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开发,民歌、婚俗等传统文化的利用等。

当我们用心去审视这些资源,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血色湘西》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是一部题材新颖、内涵深刻的电视剧。

其间对“原生态”民俗的表现不遗余力——火辣辣的情歌对唱、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竞渡、多姿多彩的婚礼习俗,这一切给观众以非凡的视觉享受。

尤其是剧中田大有和麻大拐子的生死契约——天坑赌命,更是让人心惊肉跳,憋出一身冷汗。

编剧对民俗风情的青睐在于民俗文化自身的历史厚重感和不可再生性,一方面能够开拓观众对异域民俗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唤起湘西人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

但剧中并不是单纯展示这些民俗图像,而是将民俗文化作为整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得以在剧情的艺术表现中得到突出。

陈勤建在《文艺民俗学》第七章第四节“民俗纠葛构建的情节冲突”中写道:“当不同民俗观念的人们观察、衡量、处理同一件事物时,常常为出现因习俗差异而产生的碰撞的火花。

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激化,形态该是多样的,民俗纠葛的激化,同样可以贯穿情节发展的全过程。

”[3]p318剧中竿子营和排帮的矛盾就是在一次次民俗活动中激化,这对剧情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三章《血色湘西》的民俗呈现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宝藏,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心的一种文化。

“民俗通常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再细分又可以分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和民俗信仰……”[4]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

相比自然景观,民俗更具有深层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契合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

《血色湘西》把民俗和至情至性的人性美融合在一起,人物生活命运与民俗场景息息相关,使这部电视剧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3.1 天然热烈的对歌习俗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没有明确麻溪铺的族群归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苗族和土家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片头曲就是根据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民歌改编的:“郎上坡哟,姐上坡哟喂,叫声哟哥哥哟,情郎哥哥哟,咿哟,你等等我哟喂。

我走三步来退两步哟,不是哟等你哟,情郎哥哥哟。

咿哟,你等哪个哟喂。

”原名叫做《棒棒儿锤到岩板儿上》,歌词浅显直白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因而富有浑然天成的山歌韵味和原生态风情。

歌如其人,湘西人民的性格就像这首歌一样质朴简单、豪爽奔放。

片尾曲《高山有好水》:“山重重,山青青,万峰腾龙气雄浑。

水弯弯,水灵灵,千转百回流清纯。

火辣辣,辣辣火,吊脚楼上歌伴酒。

甜悠悠,悠悠甜,小背篓中梦醉人。

”湘西钟灵毓秀,山水润泽,歌词展现了湘西人民惬意的生活和雄奇的自然风光。

有片头片尾曲的浸染,也有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

比如小说中的歌词就写的很有特色,“哎——姣妹你今年十五六,看见郎哥脸红红。

有心过河亲一口,青岩河水咧——漫过头!哎——远看姣妹过岭口,两个奶子翘起抖。

有心下岭摸一手,岭上天坑挡哥路。

”[5]p19结合电视剧中石三怒在青岩河第一次遇见穗穗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他在桥下野蛮地横篙拦路,大唱赤裸裸的情歌子,穗穗害羞得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如此直接的求爱方式让石三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见钟情之后,石三怒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穗穗的爱意。

他以歌传情追求穗穗。

“娇妹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我走多,铁打草鞋穿烂哒,岩头站起咧——灯盏窝……郎上坡,妹上坡,姣妹叫郎你等等我。

我走三步来推两步,不是等你是等哪个……”[5]p102一连串野野的情歌子让穗穗脸红心跳,寝食难安。

他还在溪边搭了个岩窝子和穗穗做邻居,天天对着山林密丛唱情歌子“头顶无瓦天作房,身上无被地作床,只等姣妹门前过,不见姣妹我不收场。

”[5]p104田大有(小说中为田伏秋)为阻止穗穗再去见石三怒,把她锁在房间里,石三怒就唱:“郎在姣妹门前过,姣妹你屋门莫上锁,锁得门来锁不得人咧,锁得身来锁不得心喽。

”[5]p105石三怒去找穗穗恰逢在田家门外碰见龙耀武,两情敌狭路相逢谁都不服输,一个比一个吼的响亮。

龙耀武唱到:“姣妹生得一枝花,面如白米粉糍粑。

郎哥有心尝一口,又怕糍粑烫嘴巴……”[5]p122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两人喊打喊杀。

面对龙耀武黑洞洞的枪口,石三怒毫无畏惧用更加粗狠更加凶野的声音撞过来“刀子架起颈根根上哟,脑壳落地也由他。

”[5]p123这些山歌是湘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3.2 隆重热闹的端午习俗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和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说等等。

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人们感念他,故惜而哀之,争相颂之。

据南朝梁吴均的《绪齐谐记》里说的,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纷纷哀悼他。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屈原。

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区曲,大白天看见一个士人,自称三闾大夫。

他对区曲说:“你要来此祭奠,是件很好的事情。

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东西,全被蛟龙偷去吃了。

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可以塞些楝树叶,用五彩线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湘西人民过端午则:“悬艾于门,饮雄黄酒,以角黍相馈饷。

妇女缠五色丝,兴做雄黄囊,小儿系长命缕于臂,以雄黄末涂耳鼻面颊。

河内龙舟竞渡,钲鼓喧嘈。

”[6]因此,在《血色湘西》中表现的端午节习俗就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那天,九弓十七寨的男女老少身穿民族服装齐聚麻溪铺观看赛龙舟。

大家齐聚高大的屈子像前,虔诚地完成一系列神圣庄重的仪式:炸龙-借红-请屈子-诵祭文-拜屈子-祭龙头-点睛。

仪式结束后才开始龙船竞渡。

“梯玛师郎手摇响铃,背插长幡,且歌且舞,踏水而行。

”[5]p47岸上的人们凝神眺望,听梯玛唱起那干直凄厉的长歌之声——“三江的鱼龙哦——莫食我大夫之体——九河的虾蟹哦——莫食我大夫之肉——大夫大夫——楚之魂兮——大夫大夫——魂归来兮。

”[5]p47唱完,船上、岸边的人们把米粽纷纷抛入潭中,青岩潭水四处溅起一片片银亮的水花,溅起一片片传承千年的怀念。

接着就是龙舟竞渡,十几条龙船水中行驶的场面十分壮观。

孔武有力的湘西汉子喊着号子奋勇向前,溅起潭中的浪花飞逝,这不禁让人想起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茶峒过端午的情景,茶峒妇女、小孩子端午这天,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任何人在这天都可以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龙船。

当两船竞赛白热化时,鼓声如雷鸣,两岸人呐喊助威,气势如虹。

剧中龙舟竞渡也是热闹非凡,竿子营的汉子争先恐后都想得第一。

不过谁也没想到竞渡头筹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排帮石三怒夺走,这让信心满满从未输过的龙耀武颜面尽失,这场戏让向来井水不犯河水的竿子营和排帮结下梁子,为后来的矛盾冲突埋下隐患。

3.3 独具特色的说媒与哭嫁婚俗湘西的后生和妹伢到了十五六岁,便要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通常是以歌为媒,男女双方互吐情思,互赠信物。

俗话说:“高山点荞不用灰,有心相交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嘴里出是非”。

但是从情人过渡到夫妻还是需要媒妁之言。

俗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

湘西青年男女决定在一起之后,便要派媒人正儿八百地说媒。

“湘西土家族媒人在说亲时必须要带着一把红色伞。

此伞称为“团圆伞”,即使是晴天也要带去。

首次进女家门,须将伞撑开倒立于门外。

若女家同意说亲,便去将伞顺立于门外。

媒人第二次登门,媒人照头次那样放伞。

若女家将伞拿进堂屋门旁顺立,表示媒人所说亲事已获得女家所有人的赞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