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呼吸与运动

合集下载

《呼吸与运动作业设计方案》

《呼吸与运动作业设计方案》

《呼吸与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让学生了解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干系,掌握呼吸与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呼吸与运动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了解呼吸和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 呼吸与运动的生理机制:介绍呼吸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呼吸与运动之间的生理机制。

3. 呼吸与运动的协调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协调性,探讨协调性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 呼吸与运动的训练方法:介绍呼吸与运动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

三、作业要求: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呼吸与运动的基本知识。

2.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干系,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4. 提交作业时,附上实验记录和报告。

四、作业评判标准:1. 实验设计合理,观察准确,数据记录完备。

2. 报告内容清晰,结构完备,逻辑性强。

3. 对呼吸与运动的干系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4.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展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呼吸与运动的基本知识。

2. 第二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

3. 第三周: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第四周: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交作业。

六、作业指导:1. 学生可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呼吸与运动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可选择简单的实验方式,如跑步、深呼吸等,观察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干系。

3. 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事实。

七、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干系,掌握呼吸与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不息提升自身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干系,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运动中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上次运动时的呼吸方式,你们有没有感到呼吸困难或者不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运动和呼吸之间有什么样的干系吗?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我们的身体有何好处?二、呼吸与运动的干系1. 讲解: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而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供给运动肌肉,因此正确的呼吸方法对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分析:运动时,我们应该采用深呼吸的方式,让氧气更多地进入肺部,然后再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从而提高运动效果和减少疲劳感。

三、正确的呼吸方法1. 示范:老师示范正确的深呼吸方法,让同砚们跟随一起练习。

2. 练习:分组练习深呼吸方法,每组同砚轮流练习并互相指导。

3. 总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先吸气,然后逐步呼气,保持呼吸均匀和深沉。

四、运动中的呼吸技巧1. 讲解: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呼吸技巧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缓跑时应该采用鼻呼口吸的方法,游泳时应该控制呼吸频率等。

2. 实践:同砚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练习,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呼吸来提高运动效果。

3. 总结:在运动中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运动强度,减少疲劳感,提高运动效果。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到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干系,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运动中能够注意呼吸,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六、作业1. 回家练习正确的深呼吸方法,每天坚持练习10分钟。

2. 思考:你在以后的运动中会如何运用正确的呼吸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运动表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自己在运动中的表现。

祝大家运动愉快!。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呼吸和消化》练习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呼吸和消化》练习题

2.1感受我们的呼吸练习题一、填空。

(1)吸气,是含有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的过程。

此时胸腔,腹部。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到气管,再由或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腹部。

(3)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4)一呼一吸算次呼吸。

二、选择。

(1)下列器官不参与呼吸的是()。

A.肺部B.胃C.气管(2)鱼用()呼吸。

A.鳃部B.嘴部C.鳞片(3)()是维持生命的必需气体。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三、实验探究3右图是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图,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A. B.C. D.(2)当用手往上顶橡皮膜D时,小气球变瘪表示过程,拉下橡皮膜D时,小气球鼓起表示过程。

四、培优训练下图是肺吸气和呼气时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的括号中标注“吸气"或“呼气”。

(1)当吸气时,胸部和肋骨向运动;当呼气时,胸部和肋骨向运动。

也就是说,当吸气时,由胸骨和肋骨等围成的胸腔容积;呼气时,胸腔容积。

(2)当吸气时,腹部;呼气时,腹部。

原因是的下降和上升。

参考答案:1.(1)氧气肺扩张收缩(2)肺口腔鼻收缩放松(3)氧气二氧化碳(4)一2.(1)B (2)A (3)B3.(1)气管肺胸腔膈肌(2)呼气吸气4. 吸气呼气(1)外下内上变大变小(2)扩张收缩膈肌2.2 呼吸与健康生活练习题一、填空题。

(1)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我们的呼吸次数,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的。

(2)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3)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交换。

(4)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进人血液,呼出排出体外。

(5)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

(6)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发现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少的,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二、选择题。

第二章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第二章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三)轴和面 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的形态,尤其是关节运动时 常用术语。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根据上述三种 轴,可设计出人体互相垂直的三种面,即矢状面、 冠状面和水平面。
1.轴 (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的垂线。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 (3)冠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2.面 (1)矢状面: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 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 正中线,则称为正中矢状面。
• 第一节 运动系
运动系统由骨、关 节和骨肌三部分构成, 约占成人体重的60%~ 70%。全身各骨借关节 相连成骨骼,构成人体 的支架,赋予人体基本 形态、支持体重和保护 内脏。骨骼肌附着于骨,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有序 地收缩和舒张,牵拉骨 产生运动。
1.颅骨 颅骨共23块,借骨缝或关节形成脑颅 和面颅两部分。其中,脑颅骨共8块,包括 成对的颞(niè)骨和顶骨,单块的额骨、筛 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彼此借骨缝连结围成 颅腔。
新生儿颅的各骨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 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xìn)(图 2-6).如额骨与顶骨间有菱形的额囟(前囟), 顶骨与枕骨间有三角形的枕囟(后囟)。正 常情况下,额囟在出生后1~2岁、枕囟则在 出生后6个月内闭合。
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 泪骨、鼻骨、腭骨和下鼻甲骨,单块的犁骨、
四、泌尿系统
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机体 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
(2)冠状面或额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 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切面。
(3)水平面或横切面: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 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并与上述两个切面相垂直。
需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
3. 提高运动时的呼吸效率。

二、导学内容:
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系统会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氧气需求;
- 运动还能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

2. 正确的呼吸方式:
- 深呼吸:通过深呼吸,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提高氧气的吸见效率;
- 腹式呼吸:用腹部呼吸,可以让肺部充分膨胀,增加肺活量;
- 控制呼吸频率:在运动中保持均匀的呼吸频率,避免过快或过缓的呼吸节奏。

3. 运动时的呼吸技巧:
- 在有氧运动中,保持均匀的呼吸频率,配合运动节奏;
- 在力量训练中,注意用力的时候呼气,放松的时候吸气,避免屏住呼吸;
- 在跑步等高强度运动中,可以采用节奏呼吸法,根据步伐来控制呼吸频率。

三、导学方法:
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 进行呼吸练习,练习深呼吸和腹式呼吸;
3. 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注意呼吸技巧;
4. 跑步时尝试节奏呼吸法,感受呼吸与运动的配合。

四、导学反馈:
1. 运动后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否有改善;
2. 运动时感受呼吸技巧的作用;
3. 总结运动中的呼吸经验,分享给同砚。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运动与呼吸的干系,提高呼吸效率,享受健康的运动生活。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

《运动与呼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增强身体的运动能力。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资料、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二、导入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平时运动时的呼吸情况,有没有感觉到呼吸急促或不顺畅的时候?2. 观看视频:播放一个与运动和呼吸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呼吸的基本原理:呼吸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了解呼吸的作用和过程。

2. 了解运动与呼吸的关系:运动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会发生变化,探讨为什么运动会让人呼吸急促。

3.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学习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技巧,提高运动时的呼吸效率。

四、实践操作1. 实验展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运动时使用不同的呼吸方法,比较各种呼吸方法对身体的影响。

2. 运动训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训练,教授正确的呼吸技巧,并观察学生的呼吸状况。

五、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在不同种类的运动中,应该如何呼吸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运动能力。

2. 共享结论:每个小组汇总讨论的结果,由组长汇报给全班,共同总结正确的呼吸方法。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运动中注重呼吸,提高体能,增强健康。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掌握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

3. 意识到呼吸对健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呼吸意识。

二、导学内容1. 运动与呼吸的关系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 正确的呼吸方法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动时呼吸?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喘气?2. 学习:介绍运动与呼吸的关系,运动时氧气需求增加,肺活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运动中心发出指令,导致呼吸加快。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O2 O2 CO2 CO2
O2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肺泡毛 细血管
2、组织换气
CO2 O2 O2 O2 O2 O2
CO2 O2 O2 O2 O2 O2
组织毛细血管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吸 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浓度 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的 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的正常比值 ,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问:肺泡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通气效率=?
B 深而慢的呼吸意义: 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肺通气效率;
呼吸肌不易疲劳
21
(四)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 安静时占2.4%,运动时增加,可占10%以 上,高达120ml.min-1。
22
二、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动力
1、气体交换的方式:自由扩散。 2、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和性质。 ※ 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血-脑屏障,但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 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 用的。
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
过血脑屏障,故血液
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
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
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

小学科学呼吸与运动(习题课件)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

小学科学呼吸与运动(习题课件)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

小学科学呼吸与运动(习题课件)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呼吸和运动是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通过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学生将了解到人体的呼吸机制和运动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提供一些小学科学习题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呼吸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1. 请简要描述人体的呼吸机制和过程。

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人体的呼吸主要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然后进入肺部。

氧气通过肺泡被吸收到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通过相反的路径从血液中排出体外。

呼吸还包括呼吸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

2.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通过呼吸,我们可以摄取氧气供给身体各个器官和细胞,以满足它们的能量需求。

同时,呼吸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呼吸还有助于调节体温,并参与到许多身体功能的协调中。

3. 人体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人体的运动是由肌肉和骨骼系统协同完成的。

当我们想要进行某种运动时,大脑会向肌肉发送指令,肌肉随之收缩或放松,从而推动骨骼实现运动。

骨骼系统提供了人体的支撑和运动结构,并通过关节使得肌肉之间能够协调和协同工作。

4. 为什么运动对身体健康重要?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

首先,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持。

其次,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和肺部的工作效率。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体能和耐力,减轻身体上的压力和疲劳感,促进良好的睡眠质量。

5. 运动时如何保护自己?在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时,保护自己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场地,并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和鞋子。

其次,要注意热身运动,以减少肌肉拉伤和其他运动损伤的风险。

在运动中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用力过度或扭伤关节。

最后,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和脱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外呼吸: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3.内呼吸(组织换气):是指人体组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和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4.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

5.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6.肺容积:肺内气体的容积称为肺容积。

7.肺总量包括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分别为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8.潮气量:每一个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9.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

10.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

11.余气量:尽最大力气呼气后,仍存留在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余气量。

12.每分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通气量。

13.最大通气量: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

14.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15.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1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的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测量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17.肺总容量:是指肺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18.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19.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关系曲线。

二.重难点:氧解离曲线的特质及其影响因素。

氧解离曲线的特质:
①曲线上段,在图中表示氧分压在60-100mmHG范围的一段曲线。

该曲线较平坦,坡度小,说明氧分压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

这一特征表明,即使外界或肺泡气中的氧分压有所下降,只要不低于60mmHg ,血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的水平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的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活在高原的人剧烈运动时,体内缺氧并不显著的原因。

样解离曲线上段的这一特征有利于人体肺换气。

②:曲线下段是氧分压在60mmHg以下的曲线段,是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的曲线段。

此线断坡度较陡,表明氧分压下降时,血氧饱和度随之明显下降。

当氧分压下降至40-10mmHg 时,其曲线更陡,这意味着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以
保证组织氧的供应。

当人体进行激烈运动时,肌肉组织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大增,使组织的氧分压急剧下降至40mmHg以下,此时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血氧饱和度降到极低水平,这一特点对组织活动加强时,增加氧的供应十分有利。

氧解离曲线下段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人体的组织换气。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①PH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在同样的氧分压下,当血液的PH降低,二氧化碳的分压升高,使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可解离大量的氧共组织利用,是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左移,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增加。

②:酸度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波尔效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在肺部,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均较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升高,曲线左移,血氧饱和度增加,有利于血液的载氧。

在组织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增加,曲线右移,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增加,有利于向组织供氧。

因此,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氢离子,对其获取氧是十分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