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限时训练(十一)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江苏卷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旳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旳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却专门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事实上生活专门﹏﹏﹏﹏﹏﹏﹏﹏﹏﹏﹏﹏,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以下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旳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能够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以下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旳一项为哪一项〔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旳经历都在时刻里发酵,散发出别样旳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旳孤独,使他洗去人一辈子旳喧闹,去查找无言旳山水,远逝旳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青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以后旳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旳细雨慢慢沥沥,撩拨了许多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旳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旳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旳一项为哪一项〔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旳你》《伴我同行》《奔驰吧,兄弟》《没有麦田旳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旳“离经叛道”旳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预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旳一项为哪一项〔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旳文言文,完成6~9题。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真题及答案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 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 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 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 ①③②④⑥⑤B. ①④②③⑥⑤C. ②①④③⑤⑥D. 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 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A.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 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 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及答案(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
(曹丕《典论·论文》)
【答案】 (1). 字余曰灵均 (2). 君子生非异也(3). 潦倒新停浊酒杯 (4). 鸣声上下 (5). 挟飞仙以邀游 (6). 吟鞭东指即天
涯 (7). 齐之以礼 (8). 不朽之盛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曰、生、潦倒、挟、遨游、齐、盛事。
2019年高考语文练习9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板块组合滚动练9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__________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_________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__________,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__________,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苦闷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解析]原句的主干是“危机感加上苦闷,每一个人患上了癔症”,缺谓语。
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B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D项,语序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________。
②某领导干部酒后驾驶、超速撞人后非但不认错,反而骂骂咧咧,________,扬言要办案交警小心着点儿,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
③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真让人头疼:工作没有成绩时,他整天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工作稍有成绩时,便沾沾自喜,________。
A.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趾高气扬B.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趾高气扬C.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盛气凌人D.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解析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①句强调花了钱的顾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表现傲慢,应选用"颐指气使";②句想要表现某领导干部傲慢的气势逼人,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应选用"盛气凌人";③句想要表观小李取得一点成绩后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应选用"趾高气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2019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2019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高中语文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2019高考限时训练(十二)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古诗文阅读

抓住关键主语“帝”“言官”即可选出答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D ) A.“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户口编制单位,一里所含 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 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泛指国都 周围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国都附近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 任官者必须离职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表达对已故父母的 崇敬和不舍之情。 D.“崇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 年号。如汉武、崇祯等都是年号。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 首,遂削夺。 译文 既而,:不久;丑诋,诬蔑;遂,于是。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问题。(11分)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 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 度小桥。 [注] 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携手。
7.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 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做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 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 种拟人化的描写衬托了当垆[dāng lú]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 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 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 但都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 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 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 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身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 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 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 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 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两段提纲, 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辞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 。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 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 。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 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 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后戴帽”。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45分钟 分值:34分
2019高考限时训练(十一)
1.(2018山西临汾三模)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 项是(3分)( B ) ①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绝不能再有人一己 . . . . 百的心理,要尽可能保证贫困地区优先获得发展的机会,享受优惠政 策。 ②与同时期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品相比 ,他的作品因大多远离现实生 . . . . 活,又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并未立即产生大的轰动。 ③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制度解体,上下三千余年的历史,王朝更迭, 内忧外扰,古代政治局面一直风雨如晦,很少有光风霁月的时候。 . . . . ④自拍杆可与手机、照相机配用,但其发出的电磁波却可能对人体 有害,于是遭到多国封杀,但我国许多市民却不以为然,依旧热衷于使 . . . . 用自拍杆。 ⑤《人民的名义》受到热烈追捧。实力演员张丰毅、吴刚、张志 坚等以其精湛的演技,挥洒自如地演绎着剧本中的角色。 . . . . A.X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④⑤ √ X D.X ⑤挥洒自如 ,不受拘束 ,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 ④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应改为“不以为意”。 ③光风霁月 ②名噪一时 ①人一己百::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 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 在一个时期很有名。 别人花一分力量 ,自己花百倍的力量 ,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 ,指不惜代价,拼尽 畅洒脱。使用错误。 心地 全力。使用错误。 ,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5.(2017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仔细观察漫画, 简析漫画内涵,并拟题(不得以“无题”为题,不超过8字)。(5) 新闻背景:支付宝公告,将发布年度电子对账单。消息甫出,网 友纷纷求饶——花钱太多,无法直面对账单。
(1)简析漫画内涵。(不超过80字)(3分) 解析 女子面对自己长长的网购账单惊讶不已 ;科技的发展、生活方 答: 作答时,要根据漫画中账单的长度、人物的表情和图中配的 文字来对漫画的内涵进行解读 ,要一分为二地看漫画 ,一则是人们在 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 , 享受购物 ,二则是消费的非理性。命标题则要求有一定的语言技巧 , 更应量入为出 ,理性消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 指导吕思勉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 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六七岁开始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 X 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 颇有研究,他在光华大学曾开设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 学等十余门课程。 D.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 学之聘的他毅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 把力,争一口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7辽宁大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 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 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 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 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 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 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
2.(2018四川成都九校四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D) A.《巴黎协定》生效,使得国际上又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 的气候协议,解决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一直存 在的空白。 B.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为了维护动物 的尊严和保障动物的福利,只养一条金鱼,置它于“孤单”的境 地属违法行为。 C.中国经济正经历L型发展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数据来看,银 行业不良资产有见底迹象,但是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 “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百姓碧水蓝天。
B.“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错。 D.原文并没有他“不齿于行人”行为的意思。
9.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1)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在母亲的启蒙和父亲的指导下 读了很多史书;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 指引。 (2)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了大量 史学知识;潜心钻研,五十年如一日。 (3)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 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 (4)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 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5)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 解析 回答“治学成功的要素”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外界对他治 学成功的帮助,如亲人;二是他自身方面的因素,如自己勤奋刻苦、 执着、顽强等。
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学 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 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 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 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 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 聘为新办的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重要的学术创作都 是在这里完成的,前后凡30余年。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不能只是给出相关的信息。
(2)标题:
淘宝“付翁”
(2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5分) 6.(2017全国百校联盟联考)(改编)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缺部分。(5分) (1)《诗经·氓》中“ 总角之宴 , 言笑晏晏 ”写女子回忆 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出战争尚未结束、塞外 四面边声连角起 特殊景象的句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子 :“ , , 。”
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做一鸟瞰。 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 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 ,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 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工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 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 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 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 究。他二十多岁,便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 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 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 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 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 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竟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 是
A.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填补”。 B. C.结构混乱 语意重复,,去掉“来看”。 删掉“一时”。
3.(2018原创)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 A.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B.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C.她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的照顾,所以经常来看望他们。 D.我刚在姐姐家坐下来,她有事失陪了,我只好自己看看电 视。
B 研读辽金元史是在屠寄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CE ) A.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 他们的文章,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 多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 础。 C.吕思勉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在 光华大学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他讲课引经据典,深受学生喜爱。 D.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常州的吕思勉,不齿于 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发誓光复后才戴帽子。 E.吕思勉不喜走访知名人士,更不涉足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 位,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学生都教过。 A.吕思勉并没有结识康、梁二人,也不是读了二人的文章,受其思 想影响才奉其为楷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