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及过程
第1章 翻译的性质

本科初级翻译教程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第一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1. 1 什么是翻译?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翻译同样如此,历来见仁见智,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交际情景、不同的读者对象会产生不一样的译文,没有谁能说他的译文就是最标准的甚至是最好的,好与不好得看具体的翻译要求。
先看几个最简单的例子:1) The fattest man in England.a. 全英国最肥胖的人。
b. 英格兰第一肥崽。
你说哪个更好?不好说。
2)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a)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王佐良】b)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水同天】c)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何新】delight n快乐,高兴,大喜with delight 高兴地n 乐事,乐趣singing is one of her delights 唱歌是她的爱好之一v 使高兴,使欣喜喜爱,取乐be delight at/with/ by 因…而高兴be delighted to do 高兴去做某事be delighted that 高兴于take/find delight in 以...为乐delightedly adv.高兴地快乐地欣喜地delightful adj. 令人高兴的令人愉快的delightfully adv. 令人高兴地ornament n. u. 装饰装点c.装饰品摆设ornate adj.装饰华丽的词藻华丽的词句反复的常做贬义ability n. u. c(能做什么的)能力才能才干本领(可复数)ability is of little account without opportunity.没有机遇,能力就没有多大意义---拿破仑到底哪个“对”哪个错?3)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笔记课后习题及翻译示例汇总】(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要求)【圣才出品】

第1章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要求1.1 复习笔记一、翻译的性质翻译即将一种语言——源出语(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或曰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或大抵保持不变。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给翻译所下的定义为: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译文]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奈达还对此作了说明:(1) 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2) 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3) 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4) 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5) 文体成分虽居其次,但也十分重要。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1) 按翻译手段,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2) 按源出语和目的语,可分为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
(3) 按翻译题材,可分为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
二、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一) 泰特勒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三字标准1. 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第一讲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通顺: 译文语言通顺易懂,自然流畅,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例1:Darkness released him from his last restraints. 原译:黑暗把他从最后的顾忌中解放出来。 改译:在黑暗中,他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 例2: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 可。 原译:Language is something difficult to learn well and to learn it well one has to study very hard. 改译: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
例2:What is done by night appears by day. 原译:夜晚做的事白天就看见了。 改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例3: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 个银人儿来了。(《红楼梦》) 原译:You‟ve had three mishaps and eight disasters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person made of silver. 改译:You‟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E. A. Nida(尤金· 奈达)提出的翻译标准(1964) 1. true to the original 2. vivid 3. smooth and natural 4. equivalent of response (忠实于原文、传神、语言顺畅自然、同等效应) “Readers of TL must have the same response to the text with that of readers of SL despite of different means of expressions.” (尽管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译文读者读译文取得的 心理反应要和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心理反应基本相 同。) 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p.8-9)
英汉翻译绪论

大醉。 *星期五[Friday]为英国的发薪日。如不解释,译
入语读者就不会明白英国人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上街去大 吃大喝。
3.翻译的过程
• 1)(准确)理解(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原文所指涉 的事物),要求译者进入细致地进行语法分析、语 义分析、语体分析和语篇分析。
1.That’s all Greeks to me.
2.If you see any green in his eye, you are wrong.
3.Today I welcomed the opportunity of exchanging views with the leaders of Chinese Government about the world scene.
Translation implies the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of something written or spoken.
Eugene A. Nida: 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辞源》: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4.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5.When John was talking about the affairs, we smelled
a rat..6.He bent solely upon profit.7. If we want your cents, we’ll ask for it.
翻译的特征及翻译方式

翻译的特征及翻译方式听,说,读,写,译这是学习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前四项英语学习者应该很熟悉。
所谓翻译,说的通俗点,就是译者把别人说的话,写的东西,遵照原文的内容,风俗,情感忠实的表达出来,不容篡改。
当说到翻译的性质,译界一般倾向于这一说法: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内容,风格,语气都要贴切地予以再现出来。
一、翻译的标准不少人对严复所提出的:“信,雅,达”这一标准一直深信不疑,而这一标准,尤其是信和达,直到今天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顽强的生命力。
当代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新标准,“切”避免了“雅”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译作风格要与原作风格一致的标准。
这应该说是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新的发展。
二、汉译英的特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提出“忠实”,“通顺”为最基本的标准,这乃译界所公认的。
虽然英译汉和汉译英都将“忠实”,“通顺”为其基本标准,但不等于它们之间没有差异,更不等于他们没有各自的特点。
概略来说,英译汉有如下特点:1.字面和实质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给你点颜色看看”就不能译成“I’ll give you color see see”,“人山人海”也不能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在朋友面前我只能感到羞愧”(巴金《朋友》),也不能说成“羞愧(ashamed)”实指“不好意思”(ill at ease)。
2.词语逻辑关系也是个难点我们在阅读汉语句子时,有许多词组,形式上可能是并行词组,而实际意义差别可能很大,如可能有偏正含义,动宾含义,并列含义等。
比如“科学知识”是偏正结构,即前者修饰后者,译作“scientific k nowl-edge”,而“科学技术”虽形式上与“科学知识”一样,但两者之间却成了并列平等关系,应译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3.翻译需要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对背景的了解如人们常在饭馆的菜谱上有“蚂蚁上树”这一菜名,这是以其形象,喜庆,吉祥等喻意为菜名,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一菜名,就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将译成“Ants climbing the tree”。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翻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课程名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类别:选修学分:2总学时:32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在基础阶段,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
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50汉字。
”在高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50个英语单词。
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翻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300汉字。
”按照此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翻译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学对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
在学习翻译课程之前,他们应已掌握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420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个)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短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翻译课的目的就是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和理论素养,使学生在翻译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英汉语语篇时,做到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表达上通顺流畅。
三、教学内容:1.翻译的重要性2.翻译的标准2.1 严复的“信,达,雅”2.2 钱钟书的“化境”2.3 奈达的“等效论”2.4 辜正坤的“多元互补”2.5 刘重德的“信,达,切”2.6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艺术性3.翻译的性质:3.1 翻译与创作的区别3.2 翻译的性质:再现原文语篇的信息4.翻译方法:4.1 直译与意译的区别4.2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意结合,灵活运用5.翻译过程:5.1 分析——透过原文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的信息5.2 传译——用目的语将原语所表达的信息转述出来5.3 重组——按译语的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做到通顺流畅5.4 检验——检验译文是否做到忠实、通顺6.翻译腔及其对策:6.1 什么是翻译腔6.2 翻译腔的根源6.3 如何克服翻译腔7.英汉语言的差异与翻译:7.1 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7.2 英语的静态与汉语的动态7.3 英语被动意义的显性特征与汉语的隐性被动与中动的区别7.4 英语复句的多层次性和汉语复句的单层次性7.5 英语的直线思维与汉语的螺旋形思维8.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翻译9.翻译技巧:9.1 增词法 9.2 减词法9.3 省略法 9.4 改变词类9.5 调整词序 9.6 正反、反正表达法9.7 拆句法与合句法10.翻译单位:10.1 以句子为单位 10.2 以段落为单位10.3 以语篇为单位11.教学内容的设计:11.1 翻译理论的介绍11.2 名家名译赏析11.3 分项训练四、教学安排翻译课为选修课,为期一学期。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性质是为了在不同的语言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它通过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译成另一种语言,使得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
翻译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拓宽视野,增进友谊,促进商务合作,传播文化知识等。
翻译的性质可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
口译是通过口头转述一种语言的内容为另一种语言,通常用于翻译会议、座谈会、演讲等场合。
它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能够即时理解并转述讲话者的意思。
口译需要译员具备高度的语言底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笔译是指通过书面形式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常见的笔译形式有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它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意思并将其翻译为易于被读者理解的目标语言。
翻译的性质也具有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特点。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理解原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并将其准确地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
这不仅要求译员具备文化敏感度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确保译文保持原汁原味并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
翻译的性质还包括专业性和精确性。
不同领域的翻译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领域专业术语的掌握。
例如,医学翻译需要了解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术语,法律翻译需要具备法学知识,技术翻译需要熟悉相应的技术术语。
此外,翻译还需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误导和歧义。
因此,翻译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总之,翻译的性质是一项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它帮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相互理解和沟通。
翻译的性质具有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涉及多个领域和专业知识。
翻译要求译员具备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的性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1974)也认为“翻译的含义远比科学 为大”, 翻译是一门高于一般科学的人文科学,译者既 要遵循语言系统和审美创造的客观规律, 又要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归根结底, 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 术”。奈达先生曾试图把中国成语“雨后春笋”译为 grow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the spring showers,后 来他发现译语读者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语言是客观社 会生活的反映, 英美人竹子见得少, 自然难以理解该中国 成语的深意。看来, 人的主观创造性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 观规律和语言系统的客观规律, 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常见植 物, 中国人便拿竹子作比, 而蘑菇在英国随处可见, 他们 喜欢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所以,人们还是倾向 于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来译中国成语“雨后春 笋”,这种做法体现了对语言系统本身客观规律的尊重。 如果硬要直译, 译文后就必须加注, 否则不易被英美读者 接受和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 老翻译家董秋斯先生(1951)大力提倡 “翻译是一门科学”,率先设想建立“中国翻译学”。他的 “科学论” 既强调文字转换的客观规律, 又强调用科学方法 总结翻译经验, 建立可供后人借鉴的译论科学体系。当代著 名翻译家沈宝基教授也一贯主张翻译应该注重思想性、科学 性、创造性。湖南大学黄振定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 翻译 是一门人文科学, 它是研究双语转换中语言创造性转换的 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这种科学把语言现象和双语转换活 动当作外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描写、研究, 以期获得带 有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当然, 这种原则和规律不象自然科 学规律那规律包含着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张经皓先生(1993) 十分赞同许渊冲教授的观点, 他也认为 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讲法规, 艺术 贵在创造”,“翻译不是遵从某些法规的机械地转换,而是 需要创造力的语言再现艺术,所以人们原有的机器翻译设想 始终未能取得圆满成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贵在理论, 艺术重在实践”,一个翻译理论家译的东西并不一定高明。 总之,艺术派的人士认为译无定规,文无钦本,一部名著每 隔一段岁月便会有新的译本问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节 翻译的性质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第三节 翻译的要求 第四节 翻译过程
第一节 翻译的性质
自严复1898 年发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的慨叹以 来, 中国译坛就一直存在着翻译的性质之争,一部分人认为 翻译是一门双语交际的艺术,一部分人则认为翻译是一门 有章可循的人文科学,还有人走折衷路线,认为翻译本身 是一种实践技能和艺术,而翻译学则是一门科学。艺术派 的开山鼻祖是林语堂先生,早在1933 年他就指出翻译是一 种艺术,现代中国译坛艺术派扛大旗的人物则是许渊冲教 授,他认为( 1982) 翻译是一种“美化之艺术” ,提出了 “三美” (意美、音美、形美)与“三化” (等化、深化、 浅化) 的翻译美学思想。许教授认为(1993),翻译之所 以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 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的理想;而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 的理论。
例如, 陆游的词“红稣手,黄滕酒” (《钗头凤》)如 果照字面译为:red hands so fine /yellow branded-wine,英 美读者看了译文会由red想起疾病与暴力,red hands让人想 起英文成语catch sb red-handed(抓住某人正在干坏事), 人家还以为唐婉是不是刚行凶作了案,正在饮酒壮胆呢。黄 色(yellow)在英美文化中象征衰败、疾病、胆怯与背叛, 故英美人多用:rich brown、gold 来取代yellow这个令人产 生不愉快联想的词。所以, 许渊冲先生(1991) 把“红稣手, 黄 滕酒” 译为pink hands so fine/ gold branded wine, 这里pink 表示白里透红的颜色,相当于粉红或淡红,在英美文化中有 健康、爱情和女性的联想,如pink party表示纯妇女成员参 加的娱乐聚会,pink collar表示粉领职业女性。显然,第一 种译文中red对“红”、yellow 对“黄”,但这只是表面的 形似,后一种译文遣词虽有调整,却是神似之笔。毫无疑问, 准确流畅的译文是译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愁是离人心上秋”。许渊冲教授把此句诗译为the sad autumn wind and the sad autumn rain saddened my heart, 这里sad反复出现两次,谓语saddened利用词根派生法与前 面的两个形容词sad形成照应,而且它们读音相近,从而移 植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当然,这种创造性是建立在译者 对英汉两种语言客观差异了解基础之上的,汉字是笔画文 字,有上下和左右结构之分,而英文是拼音文字,只有线 性结构,所以译者只能利用sad加后缀的办法再现原文的音 美和形美。不过原诗中包含的亡国灭种的担忧没有在译文 中体现出来,我们不妨利用fall的双关义(秋天和衰败) 来对 译文稍作修饰:The sad fall wind and the sad fall rain saddened my heart at the national fall. 这里,我们通过fall 的一语双关点明了秋和愁之间的关系,从而刻画了革命党 人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译文阅读效果和原文基本达到了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
科学派的人其实并不反对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艺术创造性, 但他们主张把语言科学的规律性和审美创造的主观性有机地 结合起来,这种理性的观点更符合翻译的本质特征— 翻译既 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是带着 镣铐跳舞。如果单纯地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有时就会夸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之间 的辩证关系,许渊冲先生的某些译文便被人嘲笑为“足尺加 三”。实际上, 翻译艺术并不是无客观规律可循的纯粹主观 性,也不是毫无主体创造性的纯粹客观性。 例如, 鉴湖女侠秋瑾有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这 句诗刻画了辛亥革命前浙江革命党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 的“秋” 比喻清末列强环伺国运衰颓的多事之秋,“秋” 和“愁” 不仅押韵,而且通过形似造成逻辑上的关联— 古 人云
第一章 翻译的性质、标 准、要求及过程
教学目标:准确理解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掌握翻 译的过程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翻译的过程: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校核阶段 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教学步骤:技巧讲解;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教学内容:附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