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第10讲 今音4

合集下载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10章)上古音的韵部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10章)上古音的韵部
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
4
四部: (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 (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 (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 (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 (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 (蒸)蒸登(平声) 十部: (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江永(1681—1762 年) 字慎修,清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三礼及算术乐律音韵之 学,为学注重考据,一生著述甚丰.音韵方面的著作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 , , 标准》等书.在《古韵标准》中,江氏分古音为平声十三部,入声八部: 平声十三部: 一部(东) 二部(脂) 三部(鱼) 四部(真) 五部(元) 六部(宵) 七部(歌) 八部(阳) 九部(耕) 十部(蒸) 十一部(侯) 十二部(侵) 十三部(覃) 入声八部: 一部(屋) 二部(质) 三部(月) 四部(药) 五部(锡) 六部(职) 七部(缉) 八部(叶) 顾炎武只研究古音不研究今音,江永则古今兼顾,尤通等韵,故深明音理.他在《古韵 标准例言》中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意思是说,顾氏只知道根据《诗经》 等韵文考证出古韵当分为十部,而没有从音理上辨明为什么会分成这十部.因此,江氏的分 部就不但基于考古,同时注重审音.他所以比顾氏多出三部,就是考古兼审音的结果.他指 出真,元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弇而声细" ,后者"口侈而声大" ;宵,尤部的分别是因为 前者"口开而声大" ,后者"口弇而声细" ;侵,谈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古音口弇呼之" . 他认为这些区别在《诗经》用韵中是截然不同的,只是顾氏考察未精,故将它们合为一部, 所谓"诗中用韵本截然不紊,读者自紊之耳. "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清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曾师从戴震问学. 他从戴震处得知顾,江二人的分部不同后,便对《诗经》 ,群经中的入韵字进行系联,证以 《说文》谐声字,著成《六书音韵表》 ,定古韵为十七部: 一部(之) 二部(宵) 三部(尤) 四部(侯) 五部(鱼) 六部(蒸) 七部(侵) 八部(覃) 九部(东) 十部(阳) 十一部(耕) 十二部(真) 十三部(谆) 十四部(元) 十五部(脂) 十六部(支) 十七部(歌)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号果溪,清安徽休宁人,乾隆三十八年奉诏参纂《四库 全书》 ,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曾问学于江永,并 协助江氏编过《古韵标准》一书.一生著述甚丰,音韵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 , 他于 1773 年,1775 年先后两次对古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段玉裁的多数创见,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音韵学

音韵学
(1)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口呼”、“合口呼”的概念。
(2)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了“等”的概念。
(3)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3、音韵学对汉语声调的分析:四声,平仄,舒促。
(三)王力三十韵部表
(四)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三、上古声调
1、古无四声说
2、四声一贯说
3、古无入声说
4、古有四声说
5、古无去声说
6、古有平、入两声,无上、去两声说
7、五声说
8、长去短去说
9、长入短入说
第四节 近古音系
一、《中原音韵》简介
鼻辅音韵母 前鼻音韵母 ɑn iɑn uɑn üɑn en in uen ün
后鼻音韵母 ɑng iɑng uɑng ong eng ing ueng iong
1、关于韵母的名称:“韵母”,“韵”,“韵类”,“韵部”,“韵目”,“韵摄”。
2、对于韵母的分析
《元和韵谱》、《钥匙歌诀》: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第三节 上古音系
一、上古声母
(一)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
问:这些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有哪些依据,是否可靠?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
3、娘日归泥
4、照二归精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四、注音
1、直音
2、读若
3、譬况
4、反切
第二节 中古音系
一、《切韵》、《广韵》韵书简说
(一)什么是韵书
韵书是按照字音,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工具书。

音韵学讲义

音韵学讲义

音韻學講義國際音標(修改至2005)輔音(肺氣流機制)© 2005 IPA 雙唇唇齒齒間齒齦齒齦後卷舌硬顎軟顎小舌咽聲門破裂音鼻音顫音輕拍音或閃音擦音邊擦音通音邊通音元音搭嘴内吸音濁内破裂音外擠氣音前央後雙唇音 雙唇音 例如在: 閉齒音 齒/齦音雙唇音(後)齦音 顎音齒/齦音 半閉顎齦音 軟顎音軟顎音齦邊音 小舌音齦擦音 半開其他符號 開清唇-軟顎擦音 齒齦-硬顎擦音 成對出現的符號,右邊的代表圓唇元音。

濁唇-軟顎通音 齒齦邊閃音 超音段音韻學講義 濁唇-硬顎通音 同時發 和 主重音清會厭擦音 次重音濁會厭擦音 必要時,塞擦音和雙重發音長會厭破裂音 可以用聯音符連寫兩個符號: ˑ半長 ˑ特短 e附加符號附加符號可以加在佔下格的音標上方,例如: 。

音節間頓清化氣聲齒音化ǀ 小(音步)組塊濁化嘎裂聲舌尖化‖ 大(語調)組塊送氣舌唇化 舌葉化連接(無分界)較圓 唇化鼻化音調和詞重音不太圓 顎化ⁿ 鼻除阻 ⁿ水平/層級曲拱前化 ˠ 軟顎化 ˠ ˠ 邊除阻或 ˥ 特高 ˇ 或 升後化 ˤ 咽化 ˤ ˤ 無(聞)除阻˦ 高 降央化 軟顎化或咽化˧ 中 高升中央化 提升 ( =濁齒齦擦音)˨低低升音節性 降低 ( =濁雙唇通音) ˩ 特低 升降非音節性 舌根前伸↓降階 ↗全升音性舌根後縮↑升階 ↘全降以上有几个術語跟傳統翻譯不同,請注意對照英語原文。

轉譯自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的國際音標表(本頁據國際語音協會網站/IPA/ipachart.html提供的.gif格式分表排定,可在此下載.fpt格式全表)普通話聲韻調配合表(言前轍/寒韻)p pʰm f t tʰn l ts tsʰs tʂtʂʂɻtɕtɕʰɕk kʰx Ǿ˥班攀顢翻單攤囡簪參三詹摻山干刊酣安an 盤蠻凡談難蘭咱蠶纏燃含板滿反膽毯赧懶攢慘傘展產閃染趕坎喊俺辦盼慢泛但歎難爛贊燦散站顫善幹看汗按˥邊篇掂天蔫尖千先煙ian 駢棉田年連前閑沿貶諞免點舔攆臉減淺顯眼變片面電掭念戀見欠線驗˥端湍鑽汆酸專穿栓關寬歡彎uan 團巒攢船還完短疃暖卵纂轉喘軟管款緩晚段彖亂賺竄算賺串涮冠換萬˥鵑圈軒冤yan 全懸元卷犬選遠倦勸絢院普通話聲韻調配合表(人辰轍/痕韻)p pʰm f t tʰn l ts tsʰs tʂtʂʂɻtɕtɕʰɕk kʰx Ǿ˥奔噴燜分參森真稱身跟恩ən 盆門墳岑臣神人哏痕本粉怎枕磣嬸忍艮肯很笨噴悶份扽嫩譖陣趁腎認亙恨摁˥賓拼拎今親新因in 貧民您林秦尋銀品敏凜緊寢引臏聘吝盡沁信印n十三轍:發花轍、梭波轍、乜斜轍、一七轍、姑蘇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由求轍、言前轍、人辰轍、江陽轍、中東轍。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
16
语言的共时平面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因素的
积淀,并不是所有的音都是处于一个层面的,有的音
比较新,有的音比较古老,有的词是新词,有的词是
古语词,有些句式是新的,有些句式是古老的,所以
共时的语言平面是凹凸不平的。描写一个方言的共时
语音系统,实际上也是在做历史音韵学的工作,因为
一个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特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层
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
究。
.
12
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 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 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 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 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 出一条线索。
汉语音韵学
.
1
本课程参考书目
• 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 版社。又载《方言》198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被切字 ← 反切上字 + 反切下字
都[tu55] ← 当[t N] 孤[ku55] 切
又如:眷,居倦切;康,苦冈切;哀,乌开切。
根据这个原则,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双声,跟反切
下字必叠韵。
.
23
唐代以前,人们使用反切时,多用“反”。如
“訇,呼弘反”(《玉篇》),当然也偶有用“切”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韵》声类研究 (5)
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 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 字声必同类,如一东:冻,德红切, 又都贡切;一送:冻,多贡切。 “都贡”、“多贡”同一音,则 “都、多”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与 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 以定之。
(一)《广韵》声类研究 (6)
陈澧的“反切系联法”,可以说是精密而又科 学的。他用这一方法归纳出的《广韵》中的 反切上字是四十类,我们取《切韵考》中四 十类的第一个字为代表,次序按传统的三十 六字母重新排列,这四十类是“博、普、蒲、 莫,方、芳、符、武,都、他、徒、奴,陟、 丑、直、女、如、力,子、七、昨、苏、徐, 侧、初、士、所,之、昌、食、式、时,古、 苦、渠、五,许、胡、於、于、以”。这些 反切上字的类别,即被视为《广韵》的“声 类”。
第十讲、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我们把等韵图对《广韵》的研究作为今音 学的初级阶段,把清代学者对《广韵》中声类、 韵类 的考订作为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第十讲、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与《切韵》系韵书相配合的等韵图 是对《切韵》音系的初步研究,随 着等韵图的发展变化,明清时期的 等韵图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与《切韵》 音系的距离越来越大,就不再是对 《切韵》音系的研究,而是对明清 语音的研究了。源自(一)《广韵》声类研究 (2)
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 用“都”字也; 互用者,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都、当”二字互用也; 递用者,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 也。 今据此系联之,为切语上字四十类,编而为 表,直列之.。
(一)《广韵》声类研究 (3)
(一)《广韵》声类研究 (11)
曾运乾提出了审音法,认为隋唐反切用字洪音切洪 音,细音切细音,根据这个原则,他在1927年写了 《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 陆志韦(1939)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写了《证广 韵五十一声类》。 黄淬伯《〈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收入《唐代 关中方言音系》)所附《〈切韵〉声母表》中也是 五十一类. 五十一类和四十七类相比,是把四十七类中的子类 分为作、子两类,七类分为仓、七两类,昨类分为 昨、疾两类,苏类分为苏、息两类。
有人作过尝试,如果严格按照正例,就会有许多本该 系联而不能系联的情况;如果放宽标准,把一些变例 计算在内,就会有许多不该系联却又系联起来的情况, 最少时可以系联出二十四类,而最多时又可以有五十 多类。
(一)《广韵》声类研究 (9)
陈澧之后,继续考求《广韵》声类 的学者首先是钱玄同和黄侃,钱氏 著有《文字学音篇》,黄氏有《音 略》,他们的结论是四十一类,这 是把陈澧的四十类中的 “莫”类分 为“莫、武”两类的结果。黄氏晚 年采用了五十一类说。
路。
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广韵》声类研究 《广韵》韵类研究
(一)《广韵》声类研究 (1)
陈澧的《切韵考·序》阐述了“反切系联法” 原则和具体操作规程。 他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声类的做 法是: 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 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 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切语 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 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第十讲、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但明清时期,学者们并没有停止对《切韵》 音系的探讨。清代陈澧的《切韵考》把对 《切韵》音系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 番禺人。他于道光二十二年写成《切韵考》六卷 和《切韵考外篇》三卷,主要是想通过《广韵》 考出陆法言《切韵》的本来面目。他说:“《切
(一)《广韵》声类研究 (10)
白涤洲(1931)《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运 用了统计方法,通过统计反切上字在各等韵 中的出现频率,来观察它们分类的趋势,根 据这一点来决定分合。他考求出的《广韵》 声类是四十七类。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也得出 了同样的结论。
四十七类和陈澧的四十类不同是:古类分为 古、居两类,苦类分为苦、去两类,五类分 为五、鱼两类,於类分为乌、於两类,许类 分为呼、许两类,力类分为卢、力两类。
陈澧还总结了两条补充条例,一是用于 判定反切上字不同类的:
《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 陆氏旧例也。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 上字必不同类。如:红,户公切,烘, 呼东切,“公、东”韵同类,则“户”、 “呼”声不同类。今分析切语上字不同 类者,据此定之也。
(一)《广韵》声类研究 (4)
另一条是在不能用“同用、递用、互用” 等方法的时候,判定反切上字同类的办法: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 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如:多、得、都、当四字,声本同类。 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 遂不能四字系联矣。
(一)《广韵》声类研究 (8)
后来的学者使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广韵》的声类, 得出的往往与陈澧的四十类不相同,这并不是“反切 系联法”的问题,而是《广韵》中反切材料的问题。 由于《广韵》所反映的并不是单一的音系,其中的反 切材料既有对前代韵书的继承,也有编纂者的创造, 这些因素决定了《广韵》反切材料的复杂性。这种复 杂性影响了“反切系联法”的准确运用。
韵》虽亡,而存于《广韵》。” (《切韵 考·序》)
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
在《切韵考》中,陈 1、《切韵考》书影1 澧发明了“反切系 2、 《切韵考》书影2 联法”,并用这一 3、 《切韵考》书影3 方法来考求《切韵》 4、 《切韵考》书影4 的声类和韵类。为 5、《切韵》声类研究 人们利用反切材料 6、 《切韵》韵类研究 研究某一音系的声 类和韵类开辟了道
(一)《广韵》声类研究 (7)
但“声类”和声母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反切上 字的四十类中,究竟包含多少个声母,还是 一个不容易确定的问题。
因为反切上字的类别虽然反映声母的情况,但 切语的制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和韵母拼 合以及等次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声类可能是 同一个声母,所以“声类”的归纳,只是为 研究《广韵》的声母提供了重要而必要的参 考,并不能揭示《广韵》的声母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