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社会发展的规律3.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和阻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对未来做出积极的规划和展望。
1.3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热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影响作用。
2.导入(10分钟):通过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身的发言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背景、内涵和特点。
3.讲解(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动力和阻力等内容。
4.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并形成集体讨论、互相交流的氛围。
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1.4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归纳法4.课堂辩论法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本节课程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现实。
通过理论剖析和实例讲解,不仅给学生讲解了社会发展的道理和规律,更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和现状,进而帮助学生把握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也比较科学和严谨。
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探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和课堂辩论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兴趣。
最后,我认为课程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本节课后,我及时跟进和统计了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4. 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5. 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以及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案例,用于分析和发展规律。
4. 问题清单:准备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5. 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8)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9)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0)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1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具与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26课时)教学过程:话题生活中的哲学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等新名词不断出现。
随着这些新名词的高频率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老人到孩子,我们都可以感受这种变化。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优秀5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优秀5篇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篇一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包括和自己相关的感知觉范围事件。
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
并有一定保护意识。
5)性别意识:即对于自己是男孩女孩的性别概念有萌芽意识,并由此产生与性别文化一致的兴趣爱好。
6)人物关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乃至我的敌人或者陌生人,都能一一分辨。
第二阶段:自我体验。
(1-2岁开始发展)儿童学会行走后,世界由静态变成动态。
儿童通过动作行为感知世界。
逐渐形成了包括自己身心感受的只属于自己的心理体验。
这一阶段从可视变为不可视,由外在变内在。
比如:1)生理体验:饥饿、口渴、尿意、便意、困意、痛觉、生病等。
2)意愿体验:要和不要,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拒绝,从众多选项中选择自己看中的等。
3)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惊的本能情绪体验及识别。
4)情感体验:紧张、嫉妒、感动、羞愧、内疚、自豪、憎恨、原谅、幸福等高级情感体验及识别。
5)思维体验:忘记、知道、记得、认识、想、觉得、思考、回忆、想法等与大脑思维相关的过程体验及识别。
第三阶段:自我管理。
(2-3岁开始发展)此时,儿童增加了和他人的接触,并在3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
如果这世界中只有我一人,则我可以为所欲为。
但我们的生活是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集体社会。
如此,我们便不能为所欲为,要为了在集体中生存进行自我管理。
1)停止意识:当他人(最开始是父母)喊停时,我们能够立即停止当前的事情。
这对婴幼儿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以此教会他们什么是危险的,并学会避免危险,更好地生存。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不同社会发展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的理解。
第三章: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理解。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政治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特点2. 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发展的动力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5.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4. 思辨与创新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创新性观点展示:评估学生在思辨与创新环节提出的观点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以《从历史中学习社会发展规律》教案

从历史中学习社会发展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 历史的变革与进步3.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4.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5. 历史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3.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4.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观。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表现。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感受和认识。
3. 评价标准: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概述历史变革的主要趋势。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具体事件,形成合理的评价。
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涵盖社会发展规律、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的教材。
2. 辅助材料:提供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材分析】此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学生分析】在之前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
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有怎样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做。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好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疑法、教师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今天我们就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了解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等问题。
师:那么呢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有什么关系呢?生:……师:嗯,对,唯物主义说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社会主义属于物质,社会意识属于意识,也就是说啊物质包含社会存在,意识包含社会意识,既然我们说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集体回答)嗯,大家有回答对的,那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师:首先啊,让我们先来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社会存在啊就是说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呢就是说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那好,我们大家学习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了,那么邓小平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学艺术这些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有什么呢?生:…….师:xx年非常火的流行词大家还记得吧,例如给力啊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我爸是李刚、你应该知道的、一个艰难的决定、算你狠系列、蚁族、逃离北上广、橡皮人、N连跳、杜拉拉等等,xx年流行的词呢HOLD住、五道杠、伤不起、坑爹、郭美美、盐王爷、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卖萌、亲、你懂的等等,那么有哪位知道这些流行词的出现说明了说明什么呢?生:……师:嗯,回答的非常正确,其实啊就是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张图片,老师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段话。
生:……师:这段话啊其实就体现了我们要讲的第一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来看这几张图片,那我们为何说中国的菩萨形象类似中国古代妇女而不像外国女郎?为何西方的耶稣形象类似西方男子而不像中国男子?这说明这些形象哪里呢?其实啊,这还是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放映。
而且啊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虚假的反映。
师: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盲流到北老到打工仔、打工妹再到民工再到撑死建设者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我们观念更新,给农民工、异乡人、乞讨者以更多的宽容和爱心。
那这和我们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呢额,其实啊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个体现方面,就是指啊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那我们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张图片和旁边的表格,左图说市场上各种冥品应有尽有,右表呢是各种商品的价格,那么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分落后、腐朽思想呢?生:…….师:我们说啊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时候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这就说明了在我们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
同学们理解这个问题了吧。
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大家来读读这段材料。
生:……生: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呢?生:……师:这个材料啊其实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说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首先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其次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那我们又得出了第二个结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因此,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得出的这两个结论啊,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要掌握的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刚刚说过的,它包括?生:…….师: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也包括两方面生:……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相对应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呢?他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师:社会生活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意识的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其实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要使。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阅读思考并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生:……师:嗯,答的还可以,其实这种观点啊是唯心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的,就是说啊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民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
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师;那我们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师:我们说啊,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那么社会基本矛盾讲的是什么呢,现在来让我们进行第二目的学习,社会基本矛盾。
那首先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时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那么我们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呢?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师: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呢?生;……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我们说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力就是指人那么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
那么生产关系又是指什么呢,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师:同学们都知道做蛋糕的例子吧,我们现在从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切好的关系来理解,请xxx同学读一下生:……师:那么“切好蛋糕”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做大蛋糕”还不够,还要把蛋糕分配好?把蛋糕分配好对“做大蛋糕”有什么影响呢?生:……师:这说明了说明哲学道理啊。
这说明了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适合生产关系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期推动作用,不适合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其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首先我们请同学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名词的含义生:……师:那么他们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生:……师:我们来通过这个图示来进一步了解。
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规律。
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那么事物发展的趋势、源泉和动力分别是什么呢?xxx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生:…….师: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呢?生:……师: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呢?生:……师,那么今天要讲的内容啊就是这么多,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讲的知识点。
2、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板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2、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的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含义a生产力b生产关系(2)关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含义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2)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2、过程:曲折的【习题】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