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手术的安全区、手术入路和新技术

合集下载

脑手术操作流程

脑手术操作流程

脑手术操作流程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脑手术操作流程的详细步骤,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准备工作在脑手术操作之前,需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

2. 手术计划: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3. 检查设备:确保手术室内的各项设备正常运作,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

手术操作流程脑手术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1. 麻醉: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麻醉师会根据医生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麻醉。

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2. 定位和标记:手术前使用影像学技术,如MRI或CT扫描,确定手术目标和进入点,并在患者头部进行标记。

3. 切口:在已确定的进入点进行小切口,以便引入手术器械和显微镜。

4. 手术器械引入:将必要的手术器械引入手术区域,确保其干净和完好无损。

5. 手术操作:根据手术计划,医生使用手术器械进行脑部操作,如切除肿瘤、修复病变等。

6. 监测: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脑功能,以确保安全。

7. 缝合和包扎:手术结束后,医生会进行缝合和包扎,保护手术区域,防止感染。

8. 恢复和观察:患者被转移到恢复室,在密切观察下恢复。

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治疗。

注意事项在进行脑手术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确保手术室内的环境安全,避免感染和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 卫生:手术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对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进行适当的消毒和清洁。

3. 团队合作: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操作,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合作,确保手术的成功。

4. 患者安全: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脑功能,以及对可能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5. 后续护理:脑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后续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提高恢复的效果。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脑手术操作流程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施脑手术之前,医生和医护团队应详细了解手术的目的和过程,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三.颅顶部的血管——耳前组动脉
颞浅动、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与耳颞 神经伴行,穿出腮腺上缘,跨过颧弓到达颞区。颞浅 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起自下颌颈后方,在 腮腺深面、耳颞神经前方上行,该动脉的搏动可在耳 屏前方触及。在颧弓上方约2~3 cm处颞浅动脉分为 额支和顶支。额支较粗,外径约1.8 mm,通常与垂直 线呈15~900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额

六.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颅部由颅顶、颅底 和颅腔三部分组成。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 和颞区,并包括其深 面的颅顶诸骨。
(一)额顶枕区
境界:
前为眶上缘 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
线 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
分界。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 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 依次为:
皮肤
浅筋膜
第三枕神经 third occipital n.: 细小,是第三颈 神经后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于项上部和枕 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颅顶的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内,彼此间相吻合,分 布区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 意的效果,需要再多处注射麻醉药,将神经阻滞 的范围扩大。同时要注意局麻时必须将麻醉药注 入浅筋膜内,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 所以注射时会感到阻力较大。如误入腱膜下隙则 达不到麻醉效果。
大脑下缘:自鼻 根上方约1.25 cm 处开始向外,沿 眶上缘向后,经 颧弓上缘、外耳 门上缘至枕外隆 凸的连线上。
脑膜中动脉:脑膜中动脉主干的投影,从下横线与前垂直线的相 交处,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向上前行至上横线与前垂直线 的交点即翼点,然后再向上后走向 颅顶; 后支经过上横线与中垂直线的交点, 斜向上后走向人字点。脑膜中动脉 的分支有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 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 缘各4.5 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 支,则在外耳门上方2.5 进行。

脑干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脑干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S h a o - j i ,X V P e n g ,e t a 1 .N e u r o s u r g e r y D e p a r t m e n t ,t h e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l a o f J i n a n Mi l i t a r y R e g i o n ,P L A ,J i n a n ,
d a t a o f a s e r i e s f o 5 2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u mo s r i n b r a i n s t e m ma n a g e d i n a u t h o r  ̄ h o s p i t l a wa s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0 f 5 2 c a s e s ,9 we r e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me s e n c e p h lo a n ,2 0 i n t h e on p s a n d b r a c h i a p o n t i s ,4 i n t h e p o n t o - o b l o n g a a, t 1 5 i n t h e o b l o n g a t a ,a n d 4 i n t h e c e r v i x— o b l o n g a t a . Ap p r o a c h c r a n i o t o my n e a r t he l e s i o n ,p op p e n a p p r o a c h , i n f r a t e n t o i r l s a u p r a c e r e b e l l a r a p p r o a c h , i n f r a t e mp o mo e c i p i t a l a p p r o a c h , p o n t o— c e r e b e l l a r a n g l e a p p r o a c h a n d s u b o e c i p i p i t a l mi d l i n e a p p r o a c h . Re s u l t s Th e t u mo r s w e r e t o t a l l y r e s e c t e d i n 4 7 p a i t e n t s ,a n d s u b t o t ll a y i n 5

脑部切除手术操作规范

脑部切除手术操作规范

脑部切除手术操作规范1.引言脑部切除手术是一种复杂而敏感的外科手术,对于患有严重脑部疾病的患者来说,可能是最后的治疗选择。

为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脑部切除手术操作规范,以便医生和手术团队能够正确执行该手术。

2.术前准备在进行脑部切除手术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术前准备步骤:- 完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其他相关检查报告,确保了解患者的病情。

- 进行细致的术前评估: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等),准确定位手术部位和评估手术风险。

- 预防感染: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减少术后感染风险。

- 动员手术团队:确保手术团队的成员齐备,并进行相应的沟通和协调。

3.手术操作步骤脑部切除手术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操作步骤,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以下是一般的手术操作步骤:步骤一:麻醉和定位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麻醉,确保其安全和舒适。

同时,使用影像学技术(如导航系统或定位器)在患者头部定位手术目标区域。

步骤二:切皮和骨折通过使用手术刀进行切皮,暴露出手术区域。

接下来,使用骨钻或锯骨器具进行骨折,并逐步暴露手术区域。

步骤三:切除目标组织使用手术刀或其他适当的工具,根据诊断和手术目标,切除相关的脑组织。

在切除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地处理周围结构,以避免损伤。

步骤四:止血和缝合及时止血是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使用止血药物、电凝或手术夹等方法,有效控制出血。

随后,进行合适的缝合操作,确保伤口的恢复和愈合。

步骤五:手术结束和患者离院手术结束后,恢复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术后观察。

当患者的情况稳定后,将其转移到适当的恢复区域,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治疗支持。

4.术后注意事项脑部切除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还需要术后的注意和护理。

以下是一些术后注意事项:- 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最新 脑干3D显微解剖

最新 脑干3D显微解剖

脑干 3D 显微解剖日益成熟的成像技术、电生理监测技术以及更精确的显微外科技术,增加了脑干区病变的手术数量,如海绵状血管畸形、脑干胶质瘤等,也使得几种脑干区病变的手术安全入路得以拓展。

脑干安全手术路径及其和脑干内部结构的关系已经通过组织学和神经生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Yagmurlu 教授等通过纤维剥离技术研究脑干区域,主要集中于脑干前外侧、表面,而不仅仅是脑干内部解剖。

这是该领域内第一个同时应用纤维束成像和三维摄影技术去研究脑干复杂结构的课题,目的在于寻找安全进入中脑、桥脑和延髓的路径,以便更好地指导手术,该研究还应用了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

其结果发表于近期出版的SURGICAL ANATOMY AND TECHNIQUE。

该研究利用15 例附带小脑的脑干结构,固定后剔除其表面血管和蛛网膜,用显微剪刀在Zeiss 显微镜下分离出纤维束。

暴露纤维束、颅神经及其核团后,测量这些模型的相关数据,制作出三维立体图像,并使用Adobe CS5 软件进行图象相关处理。

在探索脑干安全入路区域和脑干关系前,先详细复习了包绕和通过脑干的小脑纤维束、脑干长束、颅神经颅内段的相关解剖等知识。

最终得到的相关解剖图像如下:小脑脚解剖1A. 脑干前面观(3D 和2D 图像)1B. 移除左侧桥脑表面暴露其深部纤维(3D 和2D 图像)1C. 小脑中脚位于小脑下脚外侧(3D 和2D 图像)1D. 小脑下脚后面观(3D 和2D 图像)1E. 左侧小脑下脚侧面观(3D 和2D 图像)1F.DTI 侧面观显示小脑下脚连接脊髓和小脑(3D 和2D 图像)1G. 小脑上面观(3D 和2D 图像)1H. 小脑侧面观(3D 和2D 图像)1J. 小脑侧面观(3D 和2D 图像)脑干纤维束解剖2A. 脑干侧面观2B. 侧面观2C. 脑干及纤维束前面观2D. 上面观2E. 脑干及其纤维束2F. 脑干及其纤维束侧面观2G. 脑干纤维束侧面观中脑3B. 中脑左侧面观3D. 中脑左侧面观3F. 中脑左侧面观3H. 中脑横断面观3I. 中脑扩大观3J. 脑干左侧乙状窦观3K. 脑干左侧乙状窦观3L. 顶盖后面观3M. 顶盖后面观3N. 顶盖后面观3O. 顶盖后面观3Q. 顶盖后面观3R. 脚间窝后面观3T. 中脑左侧面观桥脑解剖4A. 面神经丘后面观4B. 面神经丘后外侧4C. 左侧后面观4D. 后面观4E. 前外侧观4F. 术区斜视图4G. 左侧乙状窦面观4H. 脑干和四脑室后面观4I. 脑干后面观4J. 脑干后面观4K. 后面观4L. 局部扩大图令人困扰的是脑内部结构可能会随着颅骨及蛛网膜的打开而产生漂移现象。

颅脑外科手术环境及手术配合

颅脑外科手术环境及手术配合
术后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医护人 员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患者术后得到 妥善护理。
04
颅脑外科手术后的护理
术后患者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以 及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
体位管理
根据手术部位和要求,合理安置患者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 止压疮和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室安全与防护
防护用品
医护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 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隔离衣等,以降低感染风 险。
放射线防护
在涉及放射线检查的颅脑 外科手术中,应采取相应 的放射线防护措施,保护 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防止意外伤害
手术室应采取措施防止意 外伤害的发生,如设置安 全警示标识、定期检查设 备安全性能等。
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 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 2
颅内出血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颅内出血的症状,如意 识障碍、瞳孔变化等,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 措施。
脑水肿
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同时保持呼 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误吸。
潜在问题。
05
颅脑外科手术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机器人辅助手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颅脑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稳定性,减少手 术创伤。
3D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颅骨模型,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模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影像导航技术
利用影像导航技术,实时监测手术进程,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 全性。
仪器设备
根据颅脑外科手术的需要, 手术室应配备相应的仪器 设备,如显微镜、颅钻、 吸引器等。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PBSH)是指排除了外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可溯源继发性因素的自发性脑干出血。

在无法溯源的PBSH中,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在国内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干出血(hypertensive brainstem hemorrhage,HBSH),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最致命亚型。

血肿通过对脑干神经核团、传导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挤压,迅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通常起病急,致残、致死率极高,对现存所有治疗手段构成挑战。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理念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很少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积极手术干预,特别是对PBSH的手术治疗列于手术禁忌之列。

虽然国内许多单位已开展PBSH的手术治疗,但缺乏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没有PBSH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随着医学影像、评估方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本文汇聚国内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两大脑血管外科学组专家及所在单位的经验,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达成以下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大家提供PBSH临床诊治的参考和建议。

一、概要PBSH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严重的亚型,占所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10%,最常见部位发生在桥脑。

责任血管位于脑干内部、邻近的小脑或丘脑,溢出的血液在脑干间质内扩展或由邻近丘脑、小脑向脑干内扩展并形成血肿,还可累及脑室系统。

损伤类型包括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及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损伤。

因受损结构特殊,残存功能有限。

此外,重症管理不当及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也不容忽视。

由于出血量、累及部位、基础疾病、重症管理与操作水平的差异,PBSH 预后可能大相径庭。

适当的血肿分型可对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带来方便,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规范化精准施治。

其次,因多数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常用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等评分方法对该病预后评估的区分度不高,难以对疗效作精细化评价,不利于现有方案的优胜劣汰。

脑干压迫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脑干压迫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02
脑干压迫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
01
02
03
04
肿瘤
脑干附近的肿瘤,如胶质瘤、 脑膜瘤等,可压迫脑干导致功
能障碍。
血管病变
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可因 破裂出血或占位效应压迫脑干

外伤
头部外伤可能导致脑干损伤或 受压。
炎症
脑干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脑 干肿胀和受压。
病理生理
颅内压增高
脑干受压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 ,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脑干功能受损
脑干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受压后可导致意识障碍、 呼吸循环障碍等严重后果。
神经传导受阻
脑干内含有大量神经纤维束, 受压后可导致神经传导受阻, 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 。
脑水肿
脑干受压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 氧,引发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脑干功能障碍。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脑干压迫的危害和重要性
脑干是生命中枢,受到压迫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脑干压迫的定义和分类
脑干压迫的定义
脑干压迫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干 受到物理性压迫,从而引起相应的神 经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
脑干压迫的分类
根据压迫的原因和部位,脑干压迫可 分为血管性、肿瘤性、外伤性、感染 性和其他类型。不同类型的脑干压迫 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 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使用脱水剂、激素等药物,减轻脑干 水肿,降低颅内压。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针灸、高压氧等,促 进神经功能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手术的安全区、手术入路和新技术来源:神外资讯导语脑干,常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其神经核团分布密集,无数上提下传信息的神经纤维穿越其中,术后容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手术者的要求极高。

为增加手术安全性,降低相关并发症,国外学者在大体和显微解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寻找施行外科手术的“安全区”。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脑干内部的病变只要体积稍大,都会产生占位效应,将正常解剖结构推移,因此按照“安全区“设计手术不够完善,应该利用功能磁共振获得神经传导束的信息并加以监测,才能保证术中尽可能的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第二期《神外专题》,我们以“脑干手术的安全区、手术入路和新技术”为主题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Ⅰ、Spetzler谈脑干手术入路的“安全区”REF: Cavalcanti DD, Preul MC, Kalani MYS, Spetzler RF.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safe entry zones to the brainstem.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October2015:1-18.doi:10.3171/2015.4.JNS141945.脑干病变的手术被认为是神经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

类似大拇指大小的脑干,集中了众多的神经核团和传导纤维,在术中很容易受到损伤,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对于脑干内部的病变,均需经“安全区”进入,在此安全区内操作能保证手术对脑干功能区的损伤最小。

美国Arizona大学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的Spetzler教授等对脑干手术的安全区进行了详细描述,发表在2015年10月的《JNeurosurg》上。

Spetzler等一共描述了13个安全区,分别是:1.中脑前区;2.中脑外侧沟;3.丘间区;4.三叉神经旁区;5.三叉神经上区;6.桥脑外侧区;7.丘上区;8.丘下区;9.四脑室正中沟;10.延髓前外侧沟;11.延髓后正中沟;12.橄榄核区;13.延髓外侧区。

这13个安全区可以分为三组,分别对应中脑、桥脑和延髓的病变。

中脑①中脑前区(AMZ):中脑前部的病变可经此安全区进入,其内侧界为动眼神经束或神经,外侧界为皮质脊髓束(图1.A、B),上界为大脑后动脉(PCA),下界为小脑上动脉主干(图4.F、H,图5.F)。

②中脑外侧沟(LMS):隐藏在中脑外侧静脉深面,自内侧膝状体下行至桥脑中脑沟(图1.A、C)。

该安全区前外侧界为黑质、后界为内侧丘系,动眼神经纤维由红核向黑质穿行的部分为前内侧界。

LMS的平均长度为9.6mm(7.4-13.3mm),平均可操作长度为8.0mm(4.9-11.7mm)③丘间区(ICR):位于两侧上丘、下丘之间,神经纤维稀少(图1.A、D)。

图1. 中脑相关“安全区”示意图(图中虚线所示部分)。

A. 轴位切面;B. 前面观;C. 右后方观;D. 后面观。

桥脑①三叉神经旁区(PTZ):该安全区位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域的前方,皮质脊髓束外侧,三叉神经神经运动、感觉核团腹侧。

在轴位上测量,三叉神经和皮质脊髓束的平均距离为4.64mm(3.8-5.6mm),向深部到达三叉神经核的平均距离为11.2mm(9.5-13.1mm)。

第6、7和8对颅神经的下行纤维都走行在三叉神经核的后方,所以不会受损(图2.A、B)。

②三叉神经上区(STZ):该安全区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域的上方,小脑中脚处(图2.C),考虑到小脑中脚位于脑桥的后外侧,可以向内侧或前内侧分离桥脑臂纤维,在皮质脊髓束后方进入。

③桥脑外侧区(LPZ):该安全区位于小脑中脚、桥脑之间,上达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下达面听神经入脑干区域(图2.C)。

④丘上、下区(SCZ和ICZ):菱形窝内包含许多重要结构,一旦损伤,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表面标记物有助于避免损伤到四脑室深部的重要结构。

丘上区位于面丘和滑车神经交叉之间,纵向长度13.8mm,内侧界止于中线旁0.6mm,外侧界止于三叉神经运动核(中线旁)6.3mm。

丘下区可根据面神经纤维在面丘的投影进行调整,中线旁开0.3mm,上界为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纵向可延伸长度为9.2mm。

⑤四脑室正中沟(MS):位于外展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的脑干表面投影之间(图2.B),但要注意任何向外侧的牵拉都有可能因为损伤内侧纵束而引发眼球运动障碍。

图2. 桥脑相关“安全区”示意图(图中虚线所示部分)。

A. 轴位切面;B. 后面观;C. 侧面观。

延髓①延髓前外侧沟(ALS):在锥体交叉外侧,舌下神经从延髓前外侧沟出脑干。

这些神经根与C1神经根向内侧走行,在锥体交叉处汇合。

在旁正中进行斜形分离,可以避免损伤锥体束,并到达位于下延髓前方的病变(图3.A、B)。

②延髓后正中沟(PMS):从延髓正中沟进行分离提供了靠近延髓中部的径路。

在如图所示区域内,可以像切除脊髓髓内肿瘤一样在延髓进行操作。

③橄榄核区(OZ):橄榄核位于延髓表面的前外侧,内侧止于前外侧沟和锥体,下方止于后外侧沟。

在下橄榄核轴切面上,舌下神经纤维在锥体内将橄榄和皮质脊髓束分离开来。

其在内侧受限于舌下神经纤维和内侧纵束,后方止于顶盖和脊髓丘脑束。

橄榄核安全区垂直长度约13.5mm,向内分离深度为4.7-6.9mm。

④延髓外侧区(LMZ):对于延髓背外侧区域的病变,经延髓外侧安全区进行切除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

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打开Luschka孔,探明IX和X的脑干起始处,在耳蜗神经核下方,IX和X 起始处的后方,小脑下脚处作小的垂直切口(图3.A)。

图3. 延髓相关“安全区”示意图(图中虚线所示部分)。

A. 轴位切面;B. 前侧面观;C. 后面观。

为达到上述不同的安全区,研究者探索了10个手术入路,分别是:1.OZ入路;2.颞下入路;3.颞下+经小脑幕入路;4.岩前入路;5.枕下经髓帆入路;6.中线幕下小脑上入路;7.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8.乙状窦后入路;9.远外侧入路;10.迷路后入路。

每一个手术入路能够显露的安全区,以及不同层面病变对应的手术入路如下表所示。

表1. 不同手术入路所能显露的“安全区”。

表2. 脑干不同位置的病变所适用的手术入路。

最后作者总结,随着显微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善以及对于脑干解剖学和病理学的深入认识,脑干已经不再是昔日的“禁区”。

通过本文详细介绍的脑干手术“安全区”及对应的手术入路,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更好设计手术方案和处理脑干内的病变。

Ⅱ、内镜辅助经鼻-斜坡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Ref:Linsler S, Oertel J.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Resection of a Brainstem Cavernoma: A Detailed Account of OurTechniqu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Literature.WorldNeurosurgery.2015;84(6):2064-2071.doi:10.1016/j.wneu.2015. 08. 029.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占颅内血管性疾病的10%,好发于20-4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和继发性神经功能缺失。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史仍有争论,一旦发生出血后再次出血的概率高达5-35%,并且较幕上海绵状血管畸形更易出血。

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畸形是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正常组织损伤而获得病灶完全切除。

病变部位决定了手术入路,术前必须慎重考虑手术的风险和获益。

但是,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出血或者反复出血必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尽管手术切除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但现代影像技术、神经导航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已使该手术成为可能。

近年来,神经内镜辅助经鼻颅底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许多学者已经运用该微创技术处理斜坡及脑干病变。

德国洪堡萨尔州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LinslerStefan教授等应用该技术,切除1例桥脑腹侧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畸形,总结手术技巧及经验发表在2015年6月的《World Neurosurg》上。

患者为27岁女性,因右侧肢体麻木和右手精细运动功能减弱而入院。

2周前出现短暂性头痛和复视,磁共振提示桥脑腹内侧区一强化的病变,伴出血(图1)。

入院后结合术中CT、神经导航和电生理监测,选择神经内镜辅助经鼻斜坡入路切除病变。

术中采用双侧鼻孔入路,机械臂固定内镜后双手操作。

磨钻去除骨质范围上至鞍底,下至枕骨大孔,两侧至颈内动脉斜坡段内侧,术中CT显示硬膜显露范围(图2)。

于中线切开硬膜可见基底动脉,在导航确定病变部位后切开桥脑,可见有黑色血液流出,0度内镜下完整切除肿瘤。

采用自体脂肪和胶水固定硬膜后,持续腰大池引流5天。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脑脊液漏和神经功能缺损。

病理学证实海绵状血管畸形伴出血。

术后MRI显示CM完整切除(图3)。

作者结合文献报道总结如下:①与前外侧、外侧和后外侧入路相比,经斜坡入路提供了一条直接到达桥脑腹内侧病变的通道,该手术入路对桥脑的损伤较小,避免了对周围组织的牵拉。

②内镜可为颅底深部病变切除提供良好的术野照明,但术者必须了解该手术的利弊,掌握内镜下处理脑脊液漏和潜在出血的措施。

③将神经导航与术中CT相结合,有利于明确磨除骨质范围,在充分显露病变的前提下减少颅底缺损,避免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图1. 术前MRI矢状位(A)、轴位(B)和Flair(C)影像提示,脑桥腹内侧病灶伴出血,同时显示手术入路方向(箭头所示)。

图2. 术中CT显示磨除骨质范围(箭头所指)。

图3. 术后MRI影像提示,完整切除病变及磨除的骨质范围。

Ⅲ、应用术前MRI的DTI和DTT成像辅助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REF:Flores BC, Whittemore AR, Samson DS, Barnett SL. The utility of preoperativ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5; 122(3): 653-662. doi:10. 3171/2014. 11. JNS13680.海绵状血管畸形(CM)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约有25%~30%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发生在脑干部位。

根据其自然病史,总体年出血率大概2.4%~4.6%。

脑干手术的最大风险在于其密布的神经核团与传导束,损伤后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术前应尽可能了解病变与神经纤维传导束的关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成像(DTT)能够标识重要的白质纤维传导束,对于脑干病变的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