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9-24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是学习发起并维持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此时儿童的自我认识产生第二次飞跃,发展出客体自我。开始称呼自己为“我”,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在目睹他人痛苦时出现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延续上一月龄段的特点。同时自控能力开始发展,听妈妈的话。有温顺乖巧的一面。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

社会互动技能进一步发展:19-24个月的儿童会以物品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互动,此时儿童能够接近正在操作玩具的陌生成人并围绕玩具进行互动。在接触玩具时,儿童常对成人微笑并发声。

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动态反应,19-24个月的儿童能对他人的社会交往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促进社会互动的进行。

出现自发的亲社会行为,19-24个月的部分儿童在目击别人的痛苦时会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安慰,如拍拍对方等。

同伴交往出现合作行为:19-24个月的儿童的分享与合作行为萌芽并发展,特别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开始学会使用分享或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

与亲子间与依恋对象的关系更加微妙:19-21个月儿童开始理解并采纳依恋对象的观点,可以对母亲的行为进行推断。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

生活适应上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19-24个月儿童能够自己脱衣服,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陌生环境中不再“怕生”:19-24个月儿童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渐渐地不再“怕生”,每个儿童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都能在陌生环境中经过少则几分钟,多则数十分钟的适应后,融入到环境中去。

3.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自我认识中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19-24个月儿童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大飞跃。此时儿童能够确认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并能用自己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的名字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现自我指导行为:19-24个月儿童逐渐开始自我指导,他们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正常的心理图像。

性别认同开始出现:19-24个月儿童开始出观性别认同,知道自己所属的性别是什么。

自我控制能力开始发展:19-24个月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提高,有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力,成人可以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转移注意等,使其延迟满足。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9-24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19-24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是学习发起并维持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此时儿童的自我认识产生第二次飞跃,发展出客体自我。开始称呼自己为“我”,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在目睹他人痛苦时出现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延续上一月龄段的特点。同时自控能力开始发展,听妈妈的话。有温顺乖巧的一面。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 社会互动技能进一步发展:19-24个月的儿童会以物品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互动,此时儿童能够接近正在操作玩具的陌生成人并围绕玩具进行互动。在接触玩具时,儿童常对成人微笑并发声。 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动态反应,19-24个月的儿童能对他人的社会交往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促进社会互动的进行。 出现自发的亲社会行为,19-24个月的部分儿童在目击别人的痛苦时会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安慰,如拍拍对方等。 同伴交往出现合作行为:19-24个月的儿童的分享与合作行为萌芽并发展,特别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开始学会使用分享或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 与亲子间与依恋对象的关系更加微妙:19-21个月儿童开始理解并采纳依恋对象的观点,可以对母亲的行为进行推断。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 生活适应上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19-24个月儿童能够自己脱衣服,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陌生环境中不再“怕生”:19-24个月儿童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渐渐地不再“怕生”,每个儿童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都能在陌生环境中经过少则几分钟,多则数十分钟的适应后,融入到环境中去。 3.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自我认识中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19-24个月儿童的客体自我逐渐成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大飞跃。此时儿童能够确认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并能用自己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学习辅导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人类的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婴儿正是靠着这种能力向成人发出各种心理信息,使自己得以生存;并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使自己得以成长。 婴儿的情绪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驱动功能、行为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婴幼儿一些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一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婴儿对生理的满足和温柔的抚摸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这就是快乐。受到光和声音的刺激,则表现出兴趣。 图婴儿的基本情绪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痛的感觉,成为引起愤怒和悲伤得左右要刺激源,而如果他们的预期未能实现,就会引起2-4个月的婴儿的愤怒,引起4-6个月的婴儿的伤心难过。当2-8个月大的婴儿感到自己能控制自身以外的事件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惊奇和欢乐的情绪。这些所谓的基本情绪具有很深的生物根源,因为这些基本情绪出现的时间具有普遍性,对这些情绪的解释具有跨文化性。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物体的新异性会游到惊奇的情绪,而陌生人可能导致害羞,看见别人深情的拥抱或妈妈抱别的孩子,就会使婴幼儿产生嫉妒的情绪。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对婴儿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通过“哭”和“笑”来进行。 (一)婴儿的笑 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的“笑”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这种微笑可能由某种舒适的内部状态导致,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如运动的物体或人的脸。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照顾者,他们展开最开心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表情严肃、警惕而不是快乐。

2.2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程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节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 掌握0-1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 掌握1-3岁儿童年龄特征中“独立性的出现”这一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1-3岁儿童年龄特征中“独立性的出现”这一特点 教学时数: 1 学时 作业: 简述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和视频让学生了解,0-1岁和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大多数同学对于婴幼儿缺乏感性认识,建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婴幼儿。

教学设计 第2学时 一、导入 复习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念,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0-1岁、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学习新内容 (一)人生第一年(乳儿期) 【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1岁以前的孩子,也学习过学前卫生学,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先说明0-1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总的特点: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再逐点举例说明。 课后观看《万婴跟踪》。 1. 0-1个月新生儿期: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1)有了本能反应(无条件反射)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2)条件反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

0——3岁各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特点

(一)1岁以内孩子生理、智力、社会及情感发展特点 在第一年当中,婴儿以惊人的速度长大。事实上,到一岁时,它们的体重将是出生时的三倍,身高也将增加一倍。大多数的婴儿在一岁时将学会爬,甚至可能迈出小心翼翼的第一步! 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一个温和的、有责任感的、可依靠的成年照料者。你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扶持、搂抱所照料的婴儿,并同他玩耍。同时他将以牙牙学语、微笑和尖声大笑回报给你。 【四个月】 生理发展 ???????? 体重:4.5-8.2公斤 ???????? 身高:58.4-68.6厘米 ???????? 晚上大约睡6小时 ???????? 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4-17小时 ???????? 俯卧时能抬起头及胸部 ???????? 双眼能注视一个固定的位置 ???????? 双眼能跟随移动中的物体或人 ???????? 能抓住拨浪鼓或手指 ???????? 能用四肢做摆动和踢腿动作 ???????? 会打滚(由腹侧到背侧) ???????? 在支持下能坐 智力发展 ???????? 能用嘴探索物体 ???????? 会玩手指、手、脚趾 ???????? 能对谈话声、拨浪鼓、铃铛等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 ???????? 会将头转向明亮的色彩及光线 ???????? 能辨别奶瓶和乳房 社会及情感发展 ???????? 会用哭泣(有泪)表示疼痛、害怕、不适应孤单 ???????? 会牙牙学语

???????? 喜欢被抚摸和拥抱 ???????? 能对摇动的拨浪鼓和铃铛做出反应 ???????? 会报以微笑 ???????? 能对游戏做出反应 【十二个月】 生理发展 体重:7.7-12.2公斤" 身高:68.6-81.3厘米" "晚上大约睡11-13小时 一些婴儿上午不再小睡;另一些仍在上下午小睡" 开始在白天拒绝奶瓶和喂奶" "每天吃三顿饭,中间加餐两次 喜欢从杯子中喝水" 开始吃手上的食物" 继续用嘴探索各种东西" "喜欢开关柜橱的门 能爬得很好" 能自己站起来" 能扶着家具站住" "能扶着家具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走路 智力发展 说出第一个字" 会说爸爸、妈妈或类似的词" "会“跳舞”或随着音乐跳跃 开始对图画书感兴趣" 注意人们的谈话" 在提示下能拍手、挥手再见" "喜欢把物体套在一起 社会及情感发展 模仿大人的动作,如从杯子中喝水,在电话中说话" 能对名字做出反应" "喜欢在镜子中看自己 对陌生人表示出害怕和担心" 要求随时能看到父母或照料者" "可以把玩具给别人,但期望他们归还 可能会依恋心爱的玩具或毯子" 会把他不喜欢的东西推开" (二)2岁孩子生理、智力、社会及情感发展特点 两岁的幼儿喜欢独立!他们喜欢说“我的”、“不”、“我来做!”等。他们的情绪会在短短几分钟内由激动到生气再到高兴。他们花大量的时间来探索、推拉、装满、倾倒和触摸各种物体。 两岁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们所能做的事表现得更有自信。他们的个头在长高,他们的食欲减弱,可能还会挑食。但他们仍然长得很快。这一阶段的幼儿非常依恋他们的照料人,你会发现,他们虽然去尝试新的想法并探究周围的环境,但在他们需要支持和信任时,仍会呆在你的身旁。两岁的幼儿通常会对别的孩子产生兴趣。但是当拥抱变成轻拍、轻拍变成重击的时候,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 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 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 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4.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 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③5岁 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特点

0-3岁婴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特点 早期教育是指出生到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对儿童实行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在孩子们发展的适当时期内,给他们提供恰如其份的刺激,以加速他们的先天潜能变为现实的水平。 一、0-3岁婴儿童 早期教育的意义 1、促动婴儿童大脑的发育,开发智能。 2、对婴儿童心理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3、对婴儿童生理发展起着促动作用。 早期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在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提出了对0-3岁的婴儿童实行智力的开发。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6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0-3岁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3岁以前大脑发展最快,婴儿童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 二、视觉激发 我们国家新修《纲要》也明确指出:儿童园教育要与0-3岁婴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早期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途径之一。1、三岁前儿童发展特点: 发展的主动性强烈的生存理解儿童从出生就具备有主动生长的内

在力量和对生存发展有利的行为。观察周围一切事物(儿童从出生以来就具有吸收性的心理--蒙特梭利)。 2、不可思议的心智水平 玩具可激发婴儿童触觉发育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水平发展出来,就防碍了其良好的发展。(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儿童这样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存有,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动儿童的潜能发展--蒙特梭利) 3、儿童智慧的开端始于六种感觉:视、听、嗅、触、尝、操作。(1)视觉:看,手眼配合。 (2)听觉:听,触及中枢,反应行动。 (3)味觉:尝,酸甜苦辣。 (4)触觉:触摸,越丰富越好。 (5)操作:好奇和好动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动手,在不同的活动中享受快乐,在不同的操作中感受到满足,水平得到提升,情绪就能得到满足,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孩子在一生中的最初几年获得的经验丰富与否,在很大水准上影响着他的大脑的发育,早期教育越丰富大脑的效率越高,其获得的每一份经验都会强化大脑的神经细胞,成为永久的记忆。 凡是主动发展的要求得到满足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得意的神情自然流露,发脾气的机会也少。 三、发展的有序性和阶段性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25-30个月教程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25-30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这个月龄段儿童的认知,由于对口头语言的掌握,很多方面都发生质的变化。 1.注意发展特征 这个月龄段的儿童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逐渐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有意注意是这个月龄段儿童期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有意注意;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有意注意,2岁左右的儿童很留心别人的谈话,他们经常出其不意地接上别人的话茬,甚至有时候还很敏感地感受到谈话的中心内容是自己;第三,对事物的变化的有意注意,2岁多的儿童不仅注意到周围不变的事物,而且对事物的变化也很敏感。 由于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开始对周围更多的事物发生兴趣。 2岁儿童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 2.记忆发展特征 有意识记的萌芽是和言语的发展、词汇的扩大直接相联系的。在这一月龄段儿童不但可以记住成人的一些简单的委托,并付诸行动,而且可以记住一些歌谣、故事等。 再认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儿童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了。 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还表现在再现能力的发展上。约在2岁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儿童重现的表现。再现是与语词相联系的,是凭借着词来恢复过去的印象的。最初能重现的,只限于几天以内感知的事物。 3.思维发展特征 虽然语言能力有所发展,25-30个月儿童的思维仍然依赖于直观和动作。 2岁的儿童处于分类能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分类时很少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反而多利用事物之间描述性的关系,分类标准可能是具体的知觉特征,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关系。儿童经常倾向于按照事物的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幼儿学前教育)—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9-24个月

0—3岁儿童认知开展特征1 19-24个月儿童认知开展特征 19-24个月儿童认知的开展受到表象的发生的阻碍,在认知开展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与前一月龄段明显的不同。 1.注意开展特征 一般在1.5-2岁后,产生表象认知这一心理观象。受表象认知发生阻碍,当眼前的事物与其表象出现矛盾或巨大差异时,儿童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注意。也确实是说,表象的出现使儿童的注意开始直截了当受表象的阻碍。 该月龄段儿童集中注意时刻延长至8-10分钟。 有意注意有所开展,能够依据成人提示,完成简单任务。 2.经历开展特征 后期出现稳定的延迟模仿能力。在1岁时出现的延迟模仿能力,在本月龄段后期趋于稳定,频率开始增加。模仿的内容除了行为之外,还包括语言。 表象发生使形象经历出现。动作经历发生在早期,形象经历伴随表象的产生出现。形象经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经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因此又称“表象经历〞。它是直截了当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经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形象经历又能够依据各主导分析器,细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但凡直观的、形象的、有味味的、能够引起儿童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能够被儿童自然而然地记住。 3.思维开展特征 言语发生以后,思维逐渐摆脱对动作的直截了当依靠,能够凭借事物的表象进行考虑,也确实是说,这一月龄段的儿童开始运用心理表象,而不仅仅依靠外在行为来解决问题。 现在儿童仍然没有形成一般化概念,还不能掌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进行思维时,一般只能考虑事物的一种特性,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现在儿童多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依旧以自我为中心的。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25-30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25-30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2岁的儿童开给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自我主张,占有欲增强、常常通过反抗成人的要求来显示其独立性,并经常说“不”。这时期儿童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发生冲突的次数也不断增加,儿童往往在这种冲突中学习并确定初步的社会规则,与此相应的亲社会行为也在增多。 2岁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或意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助人行为、在同伴交往中也会采取语言或动作的方式影响同伴的行为,他们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能够知道自己所属的性别并了解一定的性别特征。自我控制力也开始发展起来。 1.社会行为主要特征 同伴交往中的冲突行为増多:25-30个月,儿童解决冲突的技能得到发展,2岁起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互动逐渐増多,在互动中的冲突也不断増多,大多是关于物品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冲突。冲突中的输赢会影响到以后的冲突行为,从这时候起儿童已经会使用一些社会规则来解决冲突,如较初级的优势规则,即身体强壮的儿童经常在冲突中获胜。 同伴交往中亲社会行为増多:25-30个月的儿童开始产生助人行为,能够主动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伴,用语言或其他替代活动表示同情或安慰。 同伴交往技能发展:25-30个月的儿童可以通过语言来影响同伴的行为,以此进行交往。比如说出“我们一起玩”。 同伴游戏水平提高:25-30个月的儿童出现了游戏中的分工合作行为。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一个孩子抱着布娃娃、另一个孩子给布娃娃梳头。 交往范国扩大:25-30个月的儿童与人交往能力加强,交往范围扩大,常常能主动与年龄相近或稍长的儿童玩耍。 同伴交往中攻击行为增多:25-30个月的儿童同伴交往中的分享行为减少,在自我意识过程时常会因为达到目的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社会模仿行为增多:25-30个月的儿童热衷于模仿成人,不同于1岁时的滞后模仿,此时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多是即时的,如看见成人拿着墩布拖地便要上前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三岁之前儿童社会性

三岁之前儿童社会性 三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上都是和父母亲度过的。所以父母对他们的护理是否到们,关系到日后孩子的发展。而此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很关键的。 一、精神分析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一位阶段论者。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每一个阶段当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行为。三岁以下的儿童正处于口唇期和肛门期这两个阶段。所以父母要特别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口唇期(0~1岁)严重断奶,否则长大之后就有可能具有固执和坚决的性格特点。处于肛门期(1~3岁)时,父母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对儿童成人后的行为也是有影响的。如果父母过于重视大小便训练,儿童成后具有固执的特点,并且会特别爱清洁。 二、智力发展 皮亚杰利用观察、对话、小样本实验等方法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他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三岁之前的儿童处于前两个阶段。 在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动作和感知觉信息来了解世界,并学着将自身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开始理解时间和空间因果关系,形成内部心理表征能力。出生后不久的宝宝就能听各种声音(包括读数声)、看物体,对颜色的刺激有反应。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多和宝宝说话,给他读一些有关数的歌谣;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看、听、触摸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数量、颜色、大小、形状、位置等,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简单的数的经验。这对于宝宝日后思维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2~3岁的前运算阶段,宝宝可以通过使用语言符号和直观的问题解决,开始理解客体的分类。但此时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宝宝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任务的一个方面,而刑法进行补偿性和可逆性的思维操作。这时可以让孩子做些代表性动作,如抛接球。这时的孩子是好动的,作父母的,要善于引导他们。 三、儿童的自我发展 自我是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一般说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自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休我。在1~2岁时,儿童已开始学会说话,由把自己称呼为“宝宝”,逐渐学会称自己为“我”,这是自我命名的过程,也标志着客体我的产生。2~3岁以后,儿童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从而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 据国外有关心理学文献,两岁以前儿童自我发展的状况如下:0~3个月:对人特别是婴儿感兴趣,在自己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之间开始有区分;3~8个月:利用动作一致性线索认出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区分更巩固;8~12个月:利用动作一致性和自身外部特征认出自己,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具有稳定的连续的特征;12~24个月:巩固基本的自我特征,如年龄、性别,能单独用部分特征线索认出自己,可以不需要动作一致性线索。(以上资料来源:周宗奎.儿童社会化.1995)作为父母,应该了解自己宝宝在各个月中的自我发展,并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对待自己的孩子,以利于他们的成长。 2~3岁的儿童开始有了自尊,即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当然这个阶段的自尊还只形成阶段,可是父母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因为自尊对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我价值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行为表现及长期的心理适应。这种影响可以称之为自我预言的实现,即一旦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这种判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3。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一)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对情绪的识别 幼儿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他人的内心世界. 3岁左右的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命名“快乐”的表情 3-4岁的幼儿开始学会识别“伤心”和“生气” 4-5岁的幼儿逐渐学会使用“害怕”这个情绪标签 研究表明,西方幼儿识别“伤心”早于“生气”,相反,中国幼儿识别“生气”早于“伤心”.研究者认为,这和中国父母的情绪表达习惯是相吻合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更重视自身的权威性,愤怒更容易维护个人权威,而伤心则被认为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因此父母更倾向于表现愤怒而 非伤心,这样,中国幼儿接触愤怒的生活情境相对较多,对于~愤怒”的识别也相对较好. (二)对情绪的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幼儿看不到表情也能够理解在一个具体情境下他人的 情绪感受.例如,问一名幼儿:“妈妈给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小明会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小明的情绪.这种情绪理解能力在幼儿阶段发 展迅速.5一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与表情识别不同,幼儿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与 生活中消极情绪更容易引起成人和幼儿的讨论有关.

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情绪表达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出生时婴儿会表现出好奇、痛苦、厌恶和满足.两个月时,婴儿开始展露社会性微笑.2—7个月出现的其他 基本情绪是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2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这些情绪又被称为自我意 识的情绪,都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这些情绪只有在成人在场 观察他们的行为时才会产.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在一个高高的滑滑梯上独自玩耍并不会产生自豪感,但是当父母在旁边时,他便会很得意地对父 母说:“看,我高不高”而父母故作激动的表情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满足,他会乐此不疲地滑下爬上向父母显示自己的本领.在父母的引导和强化下, 幼儿逐渐将成人的评价标准内化,直到学龄阶段才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 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一)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1.幼儿的自我情绪调节 初生婴儿的情绪调节比较困难.他们只能通过将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 物体旁边移开或是通过不断吸吮的方式减少某些不愉快的冲动,大部分时 候他们只能通过哇哇大哭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2—3个月的婴儿能够采用控制视觉注意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父 母在逗宝宝时, 宝宝乐不可支,但是突然会把视线移开几秒钟,宝宝的这 一举动其实是为了获得片刻的休息,调节一下情绪,然后还想继续玩下去.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引言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 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跟情绪有什么关系? •情商高的表现大致有:遇到困难不会发愁;不会被困难压垮;临危不惧;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感染;心里没有很多的不舒服;不容易焦虑;高兴的时候多,不高兴的时候少;挨了骂、挨了批评也不会伤心和生气。 •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一)情绪及其基本功能 情绪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可以从生理的、经验的和外在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描述。 1、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 2、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 3、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 4、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 (二)情绪的基本功能 适应、驱动、行为组织、交流 •情绪情感的区别 •一般把低级的、简单的、较不稳定的、冲动性强的、比较外露、与生理联系比较密切的体验称为情绪。 •把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的、冲动性弱的、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称为情感。 (三)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生 1、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0-3个月 初生的宝宝或哭闹、或安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基本上新生宝宝至少已有愉快及不愉快两种情绪,会以笑表示舒服、愉快,以哭或皱眉表示不舒服、不愉快,主要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新生宝宝并不会对特定对象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但到三个月大时,在看见他人的时候,会露出微笑,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初方式。 •当宝宝约两个月大时,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宝宝对待自己的方式和对待其它人有些不同。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当初看到喜欢的人一样,两个眼睛都亮了起来,脸上漾开眩目的笑容,全身细胞都不断地吶喊着,期待对方的靠近。没有错!宝宝此刻正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们,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在宝宝的心中是占有相当的份量。 •4-6个月 开始出现愤怒及悲伤的情绪,并会害怕某些事物,如害怕巨大声音或害怕从高处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教学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教学辅导(一)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社会性的含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理解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并能运用这些发展特点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的含义 1.社会性的产生 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3.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一般要到婴儿期末,才能开始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首先,表现在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知道我是谁、我几岁,能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能分辨自己的所有物。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

0-3岁儿童发育指南

您、T前的位宜:网站首页 >>政策法规 《黑龙江省0-3岁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指南》 (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为指导家长、抚养者和儿童早期发展抬导工作者科学地开展0・3岁儿童早期发展抬导工作.提岛儿童早期发展指导机构对0・3岁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匸作水平和家庭捋导水平,为0・3岁儿童提供早期发展抬导服务.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0・3岁儿童早期发展现状和发展需婆,特制订《黑龙江省0・3岁儿童早期发展抬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是建立在国内外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持点和早期发展抬导研尤的基础上,依据0-3 岁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c 三、《指南》为黑龙江省人口il•生系统实施0・3岁儿童早期发展L:作提供指导,也可为家庭科学育儿提供参考。 四、0 — 3岁儿童早期发展抬导工作的基木原则: (一)顺应原则 炼重0・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把握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关注儿童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潜能.创设适宜的环境•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和谐发展。 (二)关爱原则 重视儿童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賦予亲情和关爱,卷重儿童的总愿.创设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憎.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 (三)生活原则 在儿童早期发展实践中.婆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富有价值的指导内容.将指导贯穿在一日生活之中.丰富儿童的认识和经验。 (四)活动原则 提供安全、可操作、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耍的活动材料,开展丰富笳样的、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特点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启潜能.推进发展°

(五)融合原则 0 — 3岁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应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和养育匸作放在首位。保育与抬导丄作应紧密结合.做到以保为主,保中有教.保教合一:指导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 (六)差异原则 重视0—3岁儿童在生长与发育、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界. 关注多元智能.提借更女地实施个别化的指导•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第二部分发展水平.内容要求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讲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依恋的研究,理解依恋的实质 ◇了解依恋的特点 ◇领会依恋的教育意义 ◇领会儿童社会化的概念 ◇了解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领会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 ◇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在欧美世界的现当代,“情绪”(emotion)是心理学里可以用来包罗万象的一个词。可以这么说,凡不属于认识、理智、智力之类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都可以被“情绪”一词所包揽,其内容大略分类的话,包括了真正的“情”—情感(feeling)、情绪、感情(affection)和情操(sentiment);人际交往;个体的道德发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人际交往还是个体,的道德行为,都是一律带有“情”的,即临时出现的情绪表露,而认知是冷静的—无需额外的情绪表露,在艰难困苦的认知探索过程中甚至还要有意地压制情绪,这一点,即使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中也不例外。 一、依恋 理解“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可以现对这个词进行拆解:依者,附着也,靠贴也;恋者,爱之情也,我们就从依恋的这个日常生活含义阐发开始学习。 (一)依恋的心理学定义 依恋的心理学定义可以表述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这个定义可以有四点阐释:一是个体。可以指任何年龄的人,因此依恋是成年人或老年人都有的一种感情现象。但本章所指的“个体”,主要是指儿童,并且借用婴儿的例子来说明依恋。二是庇护人。因为依恋者可以是任何年龄的人,所以庇护人也是如此,重要的是他或她被依恋者认可。例如在现代国家里,

随着文化观念的变化,一个很典型的情况是父亲在婴儿的早期生活里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参见P66 3—1)。因此,婴儿不仅会依恋母亲,而且也会依恋父亲。研究表明7—13月的婴儿在有来访者时,其依恋行为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偏向;还有研究表明近1/3的一岁半儿童最依恋父亲。由此扩展开去,祖父母、兄弟姐妹或是一些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可以成为婴儿或儿童的依恋对象。三是靠近。首要的意思是个体通过身体运动而缩短同依恋对象的空间距离,而在无法做到的条件下,个体有其他行为表现出欲缩短这种空间距离的意向。因此,这里的所谓“靠近”,既指可观察的行为,也指内心的一种倾向。四是心理安全。这是依恋概念最重要的定义项,指出了依恋的目的,点出了依恋的社会性质,(参见P66 3—2)需要重点阐述。 心理学一度把依恋的实质理解为婴儿或其他动物幼仔寻求喂哺。这种见解后来被一系列的观察证据与实验结果所否定了:(1)小鸡、小鸭一出壳就是自己觅食的,却仍然围绕和追随母亲;(2)早在1873年,生物学家斯帕丁就观察到小鸡一出壳便有追随并非母亲的运动物体的倾向;(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观察到出生后即与母亲分离的小鸭会跟随它们首先见到的任何大一些的运动对象,这样的跟随行为看上去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洛伦兹把它形容为“病态的执著”,并且提出了一个术语“印刻”(imprint),比喻小鸭见到的第一运动物体的对象在它的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迹;(4)洛伦兹还以实验证实:在小鹅出生后即移走母鹅,代之以自己在小鹅眼前走动,小鹅们以后就一直跟随洛伦兹(参见彩图4),再也不会跟母鹅跑了;(5)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把出生不久的小猴与母猴隔离开,然后并排放置两个人工“母猴”,它们有木制的头和铁丝编织的躯干。区别在于一个“母猴”的铁丝躯干覆以泡沫橡胶,外罩毛巾布;另一个则裸露铁丝框架,但胸部处固定一只奶瓶以提供牛奶。实验结果表明:①除非是因为饥饿而吃奶,否则小猴大部分时间是抱住毛巾布“母猴”度过的(参见P67 3—2);②当对小猴施以恐惧刺激时,只要现场有毛巾布“母猴”在,小猴的害怕程度就显著降低;③如果递给小猴毛巾布的“手臂”或“腿”,它会探究;可那“手臂”或“腿”是裸露铁丝的,则小猴就拒绝接近;(6)愉快玩耍的人类儿童经常会中止玩耍而环顾四周,以确定依恋对象是否在场。如果是,则继续玩耍,否则就会呼唤、哭喊和寻找。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