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

合集下载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探讨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探讨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探讨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再次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以及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原因。

方法对25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再次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KTP泪道激光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22例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再次手术治愈率达88%。

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可以根据失败原因再次选择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标签:泪囊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囊炎;KTP泪道激光治疗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疾病该病除持续溢泪导致患者不适外,还带来美容缺陷以及对眼部的潜在危险。

目前该病常规手术治疗为泪囊鼻腔吻合术,但该术式术中吻合操作困难,术后吻合口易闭锁且难以处理。

对于术后吻合口闭锁,泪道冲洗不通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泪道穿线或置管,此方法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泪囊炎是基层医院眼科的常见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经典的手术方法,其成功率达90%以上[1],部分患者手术失败。

由于第一次手术后,组织粘连、机化、形成瘢痕,再次手术难度大,但此类患者术后仍溢泪、流脓,影响患者美观并且对患眼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我院对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的尝试,选择性的行KTP泪道激光治疗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文总结了我院2007年1月~2013年3月25例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再次手术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均为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患者,其中10例(均在我院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患者)再次手术是行KTP泪道激光治疗,接受泪道激光治疗的时间是初次手术后1~2w,男3例,女7例,年龄26~57岁,患者的选择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泪道冲洗不通,无粘、脓性分泌物反流,考虑是泪总管阻塞的患者。

其中15例患者(为本院及基层医院手术失败者)再次手术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男5例,女10例,年龄35~65岁,手术时间是初次手术后6个月~30年,患者的选择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仍溢泪,泪道冲洗不通,有粘、脓性分泌物反流,诊断为吻合口阻塞的患者,且原皮肤切口无瘢痕增生(排外瘢痕体质),无萎缩性鼻炎及鼻息肉。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眼泪分泌增多、泪囊区域疼痛和压痛等症状。

对于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目前主要有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两种手术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探讨。

一、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通过在鼻腔的内外开口处进行吻合,从而实现泪液的引流。

这种手术方式已经应用多年,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术后患者需要在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手术效果和是否出现并发症。

根据临床研究,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远期效果较好。

术后患者的眼泪分泌量明显减少,泪囊区域的疼痛和压痛症状也会逐渐减轻。

该手术方式的成功率较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术后可能会出现泪液过度引流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导致眼部组织水肿、感染等并发症。

由于手术需要在鼻腔内外开口处进行吻合,术后可能出现流涕、异物感等不适症状。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

这种手术方式通过鼻腔小切口,植入鼻内镜,精细操作进行泪囊吻合,避免了对外部面部的切割,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由于手术需要操作精细,可能会导致鼻腔黏膜损伤、出血等情况。

术后患者也需要重视术后的护理和恢复,在术后避免饮酒、吸烟等刺激性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恢复训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都是常见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疗效。

术后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观察手术效果和是否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术方式出现,为慢性泪囊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

tr:cneuie4 / 一ya ei  ̄] S ie 2 0 ,5 1 7 u eao sct 2 2 ersr sJ . pn ,0 0 2 :1 . v e 5
t ] tn i MF, eoo i E, z aE,t 1Aneir eo rsi - Sa c 3 c Grg rvc Noi e . tr cmpes n c a od o
最低 。 参 考 文 献
[] 1 饶书 诚. 脊柱 外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9 3 1 2 M] 北 人 19 , 6 一
l 3 6 .
操 作 复 杂 , 后 并 发 症 多 , 术 操 作 在 前 中柱 , 脊 柱 的 侧 弯 术 手 对
和 后 凸 畸形 难 以矫 正 ; 脊 髓 后 方 压 迫 或 小 关 节 的 跳 跃 脱 位 对 不 能 解 决 , 固定 节 段 少 , 于 多 发 骨 折 难 以处 理 ; 选 择 固 且 对 可 定 器 材 少 , 格 昂 贵 。 ② 后 路 手 术 的 优 点 : 伤 小 , 作 简 价 创 操 单 , 发 症 少 ; 弓 根 螺 钉 内 固 定 能 控 制 脊 柱 三 柱 符 合 结 构 并 椎 而 提供 坚强 的 固定 , 矫 正 后 凸 畸 形 , 复 椎 体 的 高 度 , 供 可 恢 提 椎 管重 建 的空 间 , 得 多 平 面 的 稳 定 。对 于 脊 柱 后 柱 损 伤 的 获 脊 髓后 方 受 压 及 小 关 节 跳 跃 脱 位 有 绝 对 的 优 势 。 缺 点 是 对 解 除来 自椎 管 前 方 的 直 接 压 迫 相 对 困难 ; 管 压 迫 超 过 5 椎 O 或椎 管 前 方 有 游 离 骨 块 者 , 接 复 位 不 满 意 。后 路 减 压 切 除 间 了后 柱 的骨 性 部 分 , 这 些 骨 性 部 分 具 : 定 脊 柱 的 作 用 , 而 有稳

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通过鼻内镜下的手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时,不同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会对手术的临床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一、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症状及原因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鼻泪管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泪囊区域的持续性肿胀、分泌物的堵塞、眼睑的红肿和局部的疼痛等。

慢性泪囊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泪囊及泪道的慢性感染或慢性炎症,导致泪液不能正常排出,从而造成眼部症状的出现。

目前,对于慢性泪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而在手术治疗中,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恢复泪液的正常排出通道,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技术及其优势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通过鼻内镜进入鼻腔进行操作,无需外部切口。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鼻腔内发现并清除泪囊区域的炎症组织,然后将泪囊与鼻腔相连接,并使用黏膜瓣进行吻合,从而恢复泪液的正常排出通道。

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优势主要包括手术创伤小、恢复期快、术后疼痛轻等,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对于手术中使用的不同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其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在鼻腔泪囊吻合术中,常见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游离黏膜瓣、泪道黏膜瓣及局部黏膜瓣。

这些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手术的临床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

1. 游离黏膜瓣处理方法游离黏膜瓣处理方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处理方式,其主要优势是操作简便,对手术器械的要求较低。

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鼻腔内取下一小片黏膜组织,并用作手术中的吻合材料。

游离黏膜瓣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局部损伤,可能会造成鼻腔内的黏膜组织缺损,导致术后的愈合不良或者并发症的发生。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放射性食管 炎均 经及 时处 理后得 以缓 解 , 无治 疗相 关死 亡。 因此 , 笔者认为 同步放化 疗是 治疗 中晚期 食管 癌 比较安 全 、
有 效 的 方法 之一 。
方面, 食管癌放疗后食管床微 血管 、 巴管 闭塞 , 淋 瘤床周 围
参 考 文 献
[ ]刷际岛 , 惠民. 1 谢 新编抗肿瘤药物治疗临床 治疗 手册. 北京 : 中国 协和医科 大学 出版社 ,05:8 20 3 4—35,8 . 8 3 8
皮肤潮红 、 糜烂 、 并常伴有结膜炎 和皮 肤湿疹 , 重者可 引起 严
年龄 1 6 8~ 9岁 , 平均 3 . 6 6岁 ; 病程 8个月 ~1 6年 ; 甲肥 大 鼻
者 4例 , 中隔偏 曲者 3例 。均符合慢性泪囊炎诊断标准 , 鼻 泪 囊碘油造影确诊 。临床表现表现为 溢泪 , 压迫泪囊 区见脓性 分泌物 自下泪点溢出 , 泪道 冲洗 不通 , 鼻泪管 阻塞 , 经保守 治 疗无效 。排除鼻腔或 泪囊 肿瘤 者 , 泪小 点或 泪小 管狭 窄 、 阻 塞者 , 曾经有 过 鼻外 泪囊 鼻 腔 吻合术 或 鼻 内镜 下 鼻腔 造 孔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 5 。
3 讨 论
本次观察发现 , 同步放化疗在近期 疗效和 长期生存 率两 方 面均 明显优 于序贯放化疗 , 并且放化 疗毒副 反应并未 明显
增加 。两组患者 出现 的血液学毒 性反应 、 胃肠 道毒性反 应和
局部复发是食管癌患者 的主要死亡 原 因之 , 疗与化 放 疗结合提高 了食管癌 局部 病变的控制 率 , 生存率 提高成 为 使 可能 , 以往多采用 序贯 放化疗 , 方法有 其难 以克服 的 但 此 缺陷, 一方面 , 管癌 在放疗 期 间 , 可 能发 生微小 转 移 ; 食 有 另 腔造孔术 。使 用杭州 桐

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

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

土国匡药堑由2Q Q8圭2旦苤§鲞苤12塑鱼女i d£Q££b!!i幽141£in£,§£E蝗虫b盟2Q Q8,№!§,丛Q:垃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孑L术胡涛戚勇213【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效果.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l l例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结果治愈9例(13侧)治愈率86.6%好转l例.好转率6.7%.无效l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鼻内镜下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关键词】鼻内镜电离子刀泪囊鼻腔造孔术中图分类号:R24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7-0213-01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i nt r ana sa l en dosc opi c da cr y oc yst or h i no st om yI EC R)是目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常用手术方式.但由于鼻腔外侧壁的创面相对较大.术后出现局部分泌物聚集.结痂.肉芽组织生长.术后伤口易粘连.造孔封闭等.我们在鼻内镜F使用电离子刀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l l例(i5侧).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F:1资料与方法1.I临床资料慢性泪囊炎患者11例(15侧).单侧7例.双侧4例.男2例.女9例.年龄18—58岁,平均47.6岁.病程:6个月一l o+年.均为鼻泪管阻塞.有不同程度的溢泪.溢脓病史.压迫泪囊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泪道冲洗无效.术前均行泪囊碘油造影.1.2手术方法l%丁卡因+1:1000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2次,2%利多卡冈5m l+l:1000肾上腺素2滴局部浸润麻醉:1%丁卡因棉片作泪小点表面麻醉.在鼻内镜下用电离子刀(长火20).经鼻内中鼻甲腋(即附着部)前上方的鼻外侧壁进路.切口上界高于中鼻甲腋8m m.切口上前界中鼻甲腋和切口上下界之间的距离不小于l O m m.切除直径约l O m m的骨粘膜.暴露骨壁.用圆凿凿开骨壁.然后用咬骨钳修整”骨窗。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结合5-氟尿嘧啶治疗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结合5-氟尿嘧啶治疗慢性泪囊炎
1 临 床 资 料
r 形 成 , 泪 溢 脓 症 状 完 全 消 失 ; 转 : 内 镜 下 泪 囊 造 口形 = l 溢 好 鼻 成 , 溢 泪症 状 , 压 冲泪 道 通 畅 ; 效 : L 闭 锁 ,冲 洗 泪 道 有 加 无 造 ]
不通畅 。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所 有 数 据 使 用 Sa E l . . t aS 0 0软 件 处 理 。 t
差 异 ( <0. 1 。 P 0 ) 3 讨 论
慢 性 泪 囊 炎 常 因鼻 泪 管 阻塞 所 致 , 泪 管 阻 寒 可 发 生 在 鼻
沙眼或慢性鼻炎 、 黏膜 、 黏膜肥厚 、 中隔偏 曲和鼻息 肉 鼻 鼻 鼻 等 病 。因 鼻 泪 管 阻 塞 , 液 潴 留在 泪 囊 内 , 能 流 人 鼻 腔 , 泪 不 随 着 泪 液 流 人 的 细 菌 得 以在 汨 囊 内 繁殖 , 黏 膜 受 到 感 染 , 生 使 产 黏 液 或 脓 性 分 泌 物 。本 病 最 常 见 的 致 病 菌 足 肺 炎 球 菌 、 球 链
计数资料采用 ) C 验 , P<0 0 检 以 . 5为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2 结 果
1 1 一 般 资 料 20 . 0 6年 1月一 2 0 0 9年 6爿 本 院 共 收 治 慢 性
泪囊 炎 患 者 9 6例 1 5眼 , 符 合 慢 性 泪 囊 炎 诊 断 , 泪 道 冲 2 均 经 洗 有 脓 性 分 泌 物 或 黏 液 性 分 泌 物 从 泪 点 反 流 或 溢 出 , 泪 道 经 探 通 术 治 疗 无 效 , 行 泪囊 造 影 确 诊 。 将 患 者 按 就 诊 顺 序 编 或 号 , 单号的列为治疗 组 , 号 的列 为对 照组 , 凡 双 2组 一 般 情 况 无 显著 性 差 异 , 表 l 见 。 表 1 2组 一 般 情 况 比较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作者:王庆刘小琴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27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进行了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中2例2眼发现小泪囊,切开泪囊后壁无法翻转后完全覆盖骨窗;1例1眼术后24 h内鼻腔活动性出血,以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术后28例31眼溢泪、溢脓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通畅;8例8眼溢泪、溢脓症状减轻,泪道冲洗不畅,加压后冲洗泪道通畅;3例3眼泪道冲洗不通畅,未见脓性分泌物。

结论:影响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的因素较多,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鼻内窥镜下开放大小合适的骨窗、严密的止血以及充分的麻醉、优良的心理疏导是提高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鼻腔内窥镜;慢性泪囊炎;治疗失败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122-02The Analysis of Failure Reason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rans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WANG Qing,LIU Xiao-qi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27):122-123【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auses of failure in trans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and to suggest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39 patients(42 eyes) with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ho underwent trans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our departmen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mall lacrimal sac was found in 2 patients(2 eyes),cut open the lacrimal sac wall couldn’t completely cover the bone window.Active bleeding occur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surgery in 1 patient(1 eye),Vaseline gauze tamponade was used to hemostasis.Twenty eight patients(31 eyes) were free of their symptoms and kept stoma patency.Eight patients’(eight eyes) tears spill overflow pus symptoms relieved,lacrimal duct flushing was not free,after compression it was free.Three patients(3 eyes) were not kept stoma patency but no discharge of pus.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nasal endoscopic nasal lacrimal sac anastomosis.Choosing right patient,appropriate size bone window,effective hemostasis,anesthesia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 benefit to gain good clinical effects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Key words】 Endoscopic; Chronic dacryocystitis; Treatment failure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ospital of China MCC5 Group.Ltd,Chengdu 610053,Chinadoi:10.14033/ki.cfmr.2016.27.064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是由于鼻泪管阻塞,泪液潴留,细菌在泪囊内繁殖引起,也见于外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王永波;钱筱英;鲍锡柳;金洪尧;游小华【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常见失败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方法对泪囊炎患者66例72眼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常规随访6~12月,分析其临床常见失败的原因.结果 71眼手术成功,1眼手术失败,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治愈50眼(69.44%),好转16眼(22.22%),无效6眼(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疗效好,安全易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失败原因.【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29【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泪囊炎;失败【作者】王永波;钱筱英;鲍锡柳;金洪尧;游小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江西南昌330008【正文语种】中文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中老年女性为多,主要症状为溢泪伴脓性及粘液脓性分泌物,急性发作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硬结。

泪囊炎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逐渐加重。

目前泪囊炎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1]。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具有直视、微创、出血少、损伤小、面部无瘢痕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同时,被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视为手术禁忌的急性泪囊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也是有效手术方式[2]。

本文对在本院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的泪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常见的失败原因,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1.1 临床资料收集自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泪囊炎,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本组随访完整资料患者共66例72眼,其中男10例(11只眼),女56例61眼,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52.39±3.52)岁。

病程0.6~20年,患者均存在有长期溢泪、溢脓病史,用手指挤压泪囊部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其中慢性泪囊炎在外院已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复发1例1眼,慢性泪囊炎伴下泪小管阻塞2例2眼,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2例2眼(其中1例因长时间用注射器穿刺抽液伴泪囊瘘),小泪囊6例6眼,慢性泪囊炎行鼻泪管支架逆行植入8例8眼(置入时间6月~7年),单纯慢性泪囊炎47例53眼。

1.2 方法术前分别从上下泪小点冲洗泪道,明确阻塞部位,同时以拇指或食指按压泪囊区,大致了解泪囊的大小。

行眼眶CT泪囊造影,了解泪囊大小、位置高低、阻塞部位及程度,泪道系统有无肿瘤、结石及上颌骨、泪骨的厚薄情况等。

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了解鼻腔、鼻窦情况。

手术设备采用德国艾克松(XION)鼻内窥镜、Medt ronic动力系统,全身麻醉或以1%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棉片混合液行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及鼻腔黏膜表面麻醉,眶下神经及鼻腔外侧壁黏膜下筛前神经2%利多卡因(加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液)神经组织麻醉。

对伴有明显的鼻腔及鼻窦疾病(如严重鼻中隔偏曲、急性鼻窦炎及大量鼻息肉)的患者,先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疾病,然后行鼻腔泪囊手术。

手术步骤:首先,根据横断位、冠状位CT图片及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确定泪囊的大概位置。

在鼻腔外侧壁,以钩突为后界,自中鼻甲腋前上起,以15号手术圆刀片切开鼻腔外侧壁黏骨膜,制作一蒂位于中鼻甲止端上方,范围约12 mm×8 mm的舌形黏骨膜瓣,用剥离子将黏骨膜瓣向上分离并翻转,脑膜棉片将其固定于嗅裂区,完整暴露整个泪颌线。

用咬骨钳咬除部分泪骨及上颌骨额突,形成一大小约10 mm×12 mm骨窗,用磨钻将上颌骨额突边缘骨质磨光滑,充分暴露泪囊内侧壁。

用8号泪道探针自上泪小点进入,探入并顶起泪囊内壁,3.2 mm角膜穿刺刀,自泪囊内侧壁紧靠上颌骨额突骨缘处做一纵形行切口,两端用组织剪垂直剪开,长度上至泪囊中上段,下至鼻泪管开口或上段鼻泪管,将泪囊瓣铺向中鼻道,边缘与下方鼻黏膜断端相接,其上填压小块明胶海绵,以能完全覆盖泪囊与鼻黏膜相接处。

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从下泪小点冲洗泪道。

对伴有下泪小管阻塞的患者,经上下泪小点植入硅胶管,两端在鼻腔内打结。

将制作的舌形粘骨膜瓣复位,遮盖上颌骨额突裸露骨质。

造口内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术后1周行泪道冲洗,术后3~4周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血痂、分泌物及肉芽组织。

术后冲洗1次/周,1个月后冲洗1次/月,随诊6~12个月以上。

1.3 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标准[3]:分为3种,治愈、好转与无效。

①治愈:常规溢泪、流脓现象完全消失,经上下泪小点冲洗通常,无任何阻力,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口已经形成,粘膜上皮化良好。

②好转:溢泪症状明显减轻,但有时候仍然有部分溢泪,行泪道冲洗时泪道通畅,有时候需要加压冲洗才通畅,泪囊造口已经形成,粘膜上皮化尚可。

③无效:溢泪、溢脓情况没有任何改善,经上下泪小点冲洗都不通,加压冲洗也示不通。

治愈及好转都将视为治疗有效。

本组全部患者均随诊6~12个月及以上,其中治愈50眼,好转16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为91.67%,再阻塞率为8.33%。

其中,小泪囊2例2眼,在术后3周左右造口处完全闭合,再次行造口处黏膜切开,后随访仍有1眼冲洗不通;慢性泪囊炎伴下泪小管阻塞2例2眼,术中置入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冲洗仍不通;4例4眼联合人工鼻泪管取出,3~4周后造口处息肉增殖,清除息肉后,给予丝裂霉素棉片浸润,最后仍有2眼冲洗不通;单纯慢性泪囊炎者1眼,手术中因切入过深,至眶脂肪部分脱入鼻腔内,手术失败。

随着鼻内镜技术逐渐成熟和鼻眼相关外科学的迅速发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泪囊炎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但与传统的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各家报道不尽相同[4-8]。

有学者报道,鼻内镜下泪囊炎手术成功率,不及传统的手术[9],可能原因为手术中过多的刺激鼻黏膜,造成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最终因组织牵拉而至造口闭合。

所以,大多学者认为,减少组织过度增生及瘢痕形成是关键,这就要求术中尽可能多的保留鼻黏膜组织,尽可能地完全覆盖裸露骨质,减少骨质裸露带来的感染及黏膜组织的过度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10-11]。

但由于鼻内镜下泪囊炎手术,其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组病例虽然临床疗效很不错,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就本组患者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从术前患者选择、术中处理及术后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索提高手术成功率更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1)术前患者选择,本组病例中慢性泪囊炎伴下泪小管阻塞2例2眼,最终2眼冲洗不通,小泪囊6例6眼,最终有1眼冲洗不通,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支架8例8眼,最终有2眼冲洗不通,单纯慢性泪囊炎47例53眼,有1眼冲洗不通(术中行泪囊切开时,将泪囊前后壁全部切开,至部分眶脂肪脱出)。

从本组患者选择方面看,小泪囊、下泪小管阻塞及泪囊炎伴人工鼻泪管的占5眼(6.94%),而手术总的再阻塞6眼(8.33%),所以,术前患者的选择对手术成功率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小泪囊患者,无论如何,泪囊只有那么大,泪囊瓣也不可能很大,而小的泪囊瓣不易于平铺下来,很容易卷曲,使得造口易闭合;慢性泪囊炎伴下泪小管阻塞患者,泪小管内壁黏膜凹凸不平(泪道内窥镜下见),部分泪小管黏膜糜烂坏死,阻塞处的管腔无有用的内壁黏膜组织,即使给予硅胶管支架的支撑,也不能最终阻止其再次粘连,泪小管最终还是再次阻塞;慢性泪囊炎伴鼻泪管支架植入的患者,由于支架在泪囊内的长期存在导致的严重的刺激反应,术中可见大部分泪囊内壁凹凸不平,大多有肉芽组织、瘢痕组织增生,部分肉芽组织侵入上下泪小管内,大大影响了手术效果。

此外,伴有中度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也是造成手术容易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

(2)术中手术处理,是整个手术成败的关键,包括术者的技术水平、规范程度及临床经验。

首先,术者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术者操作不娴熟,操作不规范,易致黏膜出血、水肿,进而导致术野模糊,鼻腔空间狭小,解剖层次分辨不清,就算手术勉强结束,但术后的组织黏连、增生甚至瘢痕化,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

有甚者有误入眶内的可能,本组中有1眼患者,因手术初期,由于技术不娴熟,术中出血较多,视野模糊,切开泪囊时因切得过深,将整个泪囊前后壁贯穿,至眶脂肪脱出,虽然对脱出脂肪做了相应处理,最终至造口处黏膜粘连闭锁。

其次,有娴熟的技术操作做保障,术者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处理造口大小及黏膜瓣时,如造口太小,易至造口处黏膜粘连闭锁,如造口(一般在8 mm×10 mm以上)足够大,鼻黏膜瓣与泪囊瓣的吻合固定良好,造口易通畅,手术容易成功。

本组病例最初是将鼻腔黏膜瓣与泪囊瓣直接贴敷,或者将鼻黏膜瓣遮盖部分泪囊瓣,但直接贴敷黏膜容易移位,而部分遮盖将导致造口快速闭合,最终致造口堵塞;张卫东等[12]采用透明质酸贴敷及明胶海绵填塞;周兵等采用银夹夹持固定泪囊瓣于两次鼻黏膜上,上述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本组病例失败的患者来看,大多是造口处闭锁,其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泪囊瓣边缘卷曲,泪囊再次粘连闭合;二是鼻黏膜瓣覆盖于泪囊瓣边缘之上,由于鼻黏膜瓣增长快,很快覆盖整个造口处,最终至造口闭锁。

如何让泪囊瓣边缘平整、完好,又不让鼻黏膜瓣过度生长,以至于快速覆盖整个造口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步,从本组病例来看(本组病例数有限),首要的是要保证切开的泪囊瓣有一定的面积(这就是小泪囊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且没有张力。

本组采用纵行切开泪囊内壁,纵行切口的两端垂直切开泪囊内壁,使得泪囊瓣向后平铺开来。

平铺后的泪囊瓣与鼻黏膜瓣边缘对合或留有一定的间隙。

两瓣之上填压大小合适的明胶海绵块。

术初制作的舌形鼻黏骨膜瓣复位,覆盖于裸露的上颌骨骨质,明胶海绵上注射地塞米松液,泪囊造口处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不需要缝合,明胶海绵不溶于水,所以它不会很快融化,术后1~2周内时间,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迫止血,又有一定支撑、固定鼻黏膜瓣及泪囊瓣的作用。

因不用取出,所以可防止吻合口黏膜撕脱。

对于小泪囊患者,因泪囊瓣比较小,容易卷曲,术中可采用缝线的方式,将其边缘与鼻黏膜边缘断端缝合1~2针,起到牵拉固定泪囊黏膜瓣的作用;其者是泪囊内壁要光滑(这是慢性泪囊炎伴人工鼻泪管植入后至泪囊内壁糜烂、肉眼组织增生,进而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对于内壁不光滑的泪囊黏膜,本组病例常规给予浸有0.025%丝裂霉素的棉片5 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就是要避免造口处周边的鼻黏膜过度增殖、牵拉,进而使得造口处闭锁,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保留鼻粘骨膜组织,要足够大、完整,尽可能覆盖所有裸露的骨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