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指南

合集下载

痛风急性发作治疗药物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区别及指南推荐药物止痛

痛风急性发作治疗药物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区别及指南推荐药物止痛

痛风急性发作治疗药物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区别及指南推荐药物止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症状,多可于午夜因足痛而惊醒,疼痛呈刀割、咬噬感,同时关节及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患者常疼痛难忍,这时就需要尽早止痛,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药物区别非甾体抗炎药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止痛、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疗效确切,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相对较安全。

但这类药物也有毒副作用,其中NSAIDs主要有胃肠道副作用,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秋水仙碱是目前治疗痛风、尤其是严重急性发作的首选用药之一,其可降低白细胞活动及吞噬作用、减少乳酸形成,由此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症反应而产生止痛作用。

指南推荐药物止痛对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药物的选择上指南重点突出NSAIDs的地位,选择次序和推荐强度优于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

对于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可选择单用低剂量秋水仙碱。

对NSAIDs和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患者,可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即泼尼松30mg/d,3d。

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应在24h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及早(24h以内)有针对性地使用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NSAIDs缓解症状。

痛风急性发作时,首先考虑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与2016指南相同)痛风急性发作期,对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

(与2016指南相同)痛风急性发作期,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与使用NSAIDs类似。

对急性痛风患者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30mg/d,3d)可起到与NSAIDs同样有效的镇痛作用,且安全性良好,特别是对NSAIDs和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

推荐优先级:NSAIDs高于秋水仙碱。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完整版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确切的镇痛、抑制炎症、减少应激等作用,且无阿片类药物易成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被广泛用于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下的多模式疼痛管理。

在我国,NSAIDs是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仅次于抗生素的用量。

然而,NSAIDs在多模式镇痛实践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而且由于这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超说明书、超适应证、超剂量、不规范的复合用药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安全事件也日益突出。

为合理指导、规范NSAIDs在围术期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围术期患者安全,本工作组根据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最佳的临床证据,牵头制定该共识,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围术期NSAIDs的合理应用。

推荐意见:推荐意见1:有效术后镇痛是ERAS的重要保障(强推荐)术后疼痛主要包括手术操作引起的急性创伤(如切口痛)、内脏器官的损伤(如内脏痛)以及神经末梢周围炎性刺激引起的疼痛等。

疼痛自麻醉清醒后即出现,高峰期为术后24~48h,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7d;其疼痛程度与原发疾病状态、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自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在一项中国术后急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及管理特点的多中心研究中,122家研究中心的26193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第1天报告了中度至重度疼痛[最严重的数字评分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4-10分]的患者为48.7%,重度疼痛患者(最严重的NRS疼痛评分7~10分)达32.2%。

此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大陆近5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接受某些手术种类的患者中度及重度疼痛比率可高达79%。

减轻关节炎疼痛的西药及用药指南

减轻关节炎疼痛的西药及用药指南

减轻关节炎疼痛的西药及用药指南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对于关节炎患者来说,寻找有效的药物来减轻疼痛是至关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西药及其用药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关节炎疼痛。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关节炎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时间:根据医生建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2.饭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因此最好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胃部不适的发生。

3.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胃肠道出血等。

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咨询医生,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强力的抗炎药物,在治疗关节炎疼痛时通常用于急性发作期或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

但是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按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并根据医嘱剂量使用,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2.尽量避免长期使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

3.定期监测:在使用短期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时,需要定期检查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三、镇痛药镇痛药是用于减轻关节炎疼痛的常用药物之一,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导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

使用镇痛药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适量使用:尽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肾脏等器官损伤。

2.合理选择:在选择镇痛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3.注意禁忌症:某些患者存在对镇痛药物的禁忌症,例如对乙酰氨基酚过敏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退烧药的科学用药指南

退烧药的科学用药指南

退烧药的科学用药指南退烧药作为一类常用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退烧治疗中。

然而,在使用退烧药时,我们要注意科学用药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地降低体温。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使用退烧药的注意事项和用药原则,以帮助您正确使用退烧药。

一、退烧药的分类和常用药物在选择退烧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退烧药以及它们的药物成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退烧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扑热息痛具有较强的退烧和镇痛作用,对控制发热症状较为有效。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NSAIDs具有较好的退烧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因发热而引起的头痛、肌肉痛等不适症状。

3.中草药退烧药:如连翘、板蓝根等。

中草药退烧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具有一定的退烧效果,但效果相对较弱。

在选用退烧药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扑热息痛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

而NSAIDs则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防止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退烧药的使用原则正确使用退烧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体温,还可以减轻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以下是一些使用退烧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合理控制剂量:在使用退烧药时,我们需要根据发热程度和个体差异合理控制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不超过扑热息痛500毫克或对乙酰氨基酚650毫克,儿童按体重适量酌情使用。

2.遵循用药时间:退烧药的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注意不良反应:使用退烧药时,我们需要留意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4.禁忌人群慎用:某些人群在使用退烧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胃溃疡或肾脏疾病的患者等。

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慎重选择药物。

5.不同年龄段用药差异: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我们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型NSAIDs的研发和应用 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更高的 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 率。
针对NSAIDs在临床应用中 的挑战,如耐药性、不良反 应等问题,未来研究将更加 注重个体化用药和精准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患 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如餐前餐后用药、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 使用等,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
通过疼痛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 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带来的心理困扰。
病的预防和治疗。
肿瘤治疗辅助用药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非甾体类抗炎 药物可减轻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疼痛 和炎症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物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04 药物选择与使用建议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介绍
阿司匹林
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常 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疼痛、发热和
NSAIDs在预防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领 域,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 的作用机制发挥更加广泛的 治疗作用。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患者 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 NSAIDs的合理使用和安全 管理将更加受到重视,医生 和患者需共同努力,确保药 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对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降低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缓解疼痛。

它们被广泛地用于缓解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病、骨折、肌肉疼痛、牙痛和月经痛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

环氧合酶是一种酶,参与合成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

非甾体抗炎药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抑制剂。

COX-1抑制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抑制COX-1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COX-2抑制剂是相对较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COX-2酶,从而减少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减少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ibuprofen)、阿司匹林(aspirin)、萘普生(naproxen)、美洛昔康(meloxicam)等。

这些药物常见于各种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中。

非甾体抗炎药有不同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喷雾剂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药物,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

首先,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非甾体抗炎药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还可能与某些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发生相互作用。

与所有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溃疡、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从胃肠道的角度来看,COX-1抑制剂的风险较高。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引起肾脏问题,如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

其他少见和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和中风)、肝脏损伤和过敏反应等。

对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

其次,不要长时间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

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

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引言:扑热息痛(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热。

然而,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帮助读者正确使用该药物。

1. 扑热息痛的作用机制:扑热息痛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退热和抗炎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发挥作用,特别是COX-2,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2. 扑热息痛的适应症:扑热息痛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例如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经等。

此外,它还可用于退热,如感冒、流感和其他发热疾病。

3. 扑热息痛的用法:(1)剂型:扑热息痛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

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剂型。

(2)用药时间:扑热息痛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的发生。

(3)服用方法:用足够量的水(约200毫升)将药物吞服,避免咀嚼或咬碎。

(4)用药间隔:根据药物说明书的建议,两次用药之间的最小间隔应为4小时,不得超过6次/24小时。

4. 扑热息痛的用量指南:(1)成人用量:一般建议每次口服200-400毫克,每天不超过1200毫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服用药物期间,应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2)儿童用量:对于儿童,用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每次口服10-20毫克/千克,每天不超过40毫克/千克。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用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用量: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下降,因此应谨慎使用扑热息痛。

老年人的用量应适当调整,遵循医生的建议。

5. 注意事项和禁忌症:(1)注意事项:在使用扑热息痛期间,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不要超过建议的用量和疗程。

- 避免与其他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同时使用,以免超过推荐用量。

医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南

医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南

医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医院麻醉药品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治疗过程中的麻醉。

正确的应用和使用麻醉药品可以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医院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本指南将对常用的麻醉药品进行介绍和说明。

一、全身麻醉药品1. 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酸盐主要用于全身麻醉中,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巴比妥类药物包括戊巴比妥、苯巴比妥等。

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出现严重的抑制作用。

2. 酮类药物异丙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品,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

在使用异丙酚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安全有效。

3. 吸入麻醉药氧氟醚、七氟醚等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它们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使患者产生麻醉状态。

在使用吸入麻醉药时,需要控制浓度和通气量,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和维持。

二、局部麻醉药品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表浅手术和镇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防止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2.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也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手术和疼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三、镇痛药品1. 吗啡类药物吗啡和芬太尼是常用的镇痛药品,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

在使用吗啡类药物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指标,避免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也常用于镇痛治疗,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出现胃肠道和肾脏方面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医院麻醉药品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用药指南,确保合理、安全地应用药品。

同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生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麻醉药品和用药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校 赵中升〕
287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指南 〔 英〕 M idd le2 ton C …∥N u rsing T i m es1—2003, 99 ( 16 )
1—30 ~ 32 在临床中, 非甾体抗炎药 (N SA I D s) 的 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 大约有 1 亿人定期服 用此类药物 (B ede and Sundel, 1998) 。此类 药物对术后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性关 节炎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痛有良好的镇痛效 果。虽然 N SA I D s 在镇痛方面有非常好的效 果, 但是它还存在明显的副作用。 T enen 2 baum (Jo rdan and W h ite, 2001) 指出将近 30% 定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 应。同时, 英国国家临床规范协会 ( the N a 2
N ICE ) 在 2001 年指出, 在英国每年有 2 000
人的死亡与使用 N SA I D s 有关。 N SA I D s 的作用机制 膜磷脂随着胞膜 的破坏而释放进入体内。 其中的磷脂酶 A 2 转化为花生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在环加氧酶 (CO X ) 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 栓素。 前列腺素可以导致炎症和疼痛甚至组织 损伤, N SA I D s 就是通过对环加氧酶的抑制 使前列腺素的产生减少, 从而发挥抗炎镇痛 的作用。N SA I D s 通过此机制产生镇痛作用 的同时也造成了副作用的产生。 因为前列腺 素的生成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CO X 2 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 维持器 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 胃肠道粘膜的保护 功能, 肾脏血流量和血小板的聚集。CO X — 酶能介导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通常 在诱导情况下, CO X 2 酶可由原来的低水平 上调。 在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反应时, CO X 2 酶的含量可达到原来的 20 倍 (B an 2 do lier, 2000) 。对 CO X 2 作用机制的研究促 进了药物的发展, 选择性 CO X 2 抑制剂能 选择性的阻滞 CO X 同功酶而对 CO X 同 功 酶 的 选 择 性 非 常 弱。 塞 来 昔 布 (Celecox ib ) 和罗非昔布 (Rofecox ib ) 由于具 有较高的 CO X 2 选择性而被称为经典的选 择性 CO X 2 抑制剂。 N SA I D s 的副作用 1. 胃肠道: 胃肠 道粘膜中前列腺素起着屏障和维持血流的作 用。N SA I D s 由于对 CO X 的抑制作用, 降 低粘膜的保护功能, 使酸的分泌增加, 进而 造成胃溃疡、出血, 最终导致胃穿孔。为此, 在应用 N SA I D s 时, 要与胃肠道粘膜保护剂 合用, 以防止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2. 肾 脏: 肾脏的前列腺素主要为 PGE 2 , 可以参与 调 节 肾 血 流 量 及 钠 和 水 的 重 吸 收。 由 于 N SA I D s 的抑制作用, 可导致肾毒性, 此种情 况在脱水的患者中更易发生。 N SA I D s ( 包括 CO X 2 抑制剂) 可引起肾脏血流量的减少、 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小和尿量减少。 在特殊情
50 或 100 m l) 时间应不超过 12 h; ②输液器
度摄入高热量。 摄入高热量使 CO 2 产生增 多, 给病人撤离呼吸机或气管拔管带来困难。 同时高热量也可引起血清甘油三脂增高。 长 时间使用异丙酚, 尿液可变为绿色, 肾功能 测定显示无显著性毒性反应。 与其它类型的镇静剂相比, 异丙酚较昂 贵。 与其它药物进行大、 小剂量和单剂量的 费用比较时, 得出的分析结果是异丙酚治疗 的总费用可能较高, 但带来的早期气管拔管 和 ICU 留住时间的缩短, 使得住院整体费用 降低, 而其它类药物半衰期和清除时间长, 导 致可能较长的撤机时间, 而造成 ICU 留住时 间长, 住院整体费用增加, 同时长期住院增 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 结论 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异丙酚较为常 见。 有效的镇静不仅可以减轻焦虑, 并且消 除非同步的呼吸运动对充分氧合的影响。 异 丙酚最大的优点是容易撤离机械通气, 易控 制镇静水平并使病人保持平静和易于清醒, 满足早期撤机拔管。 因为异丙酚缩短了住院 时间, 与其它药物相比, 更节省费用。 使用 异丙酚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止发生医源 性感染。
况下, 血容量的增加可导致充血性心衰、 自 发性肺水肿和呼吸衰竭。31 血小板: 血栓素 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的收缩, 前列环 素能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 的溶解。 由于 N SA I D s 能抑制血栓素的产 生,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 CO X 2 抑制剂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延长凝血时间。 由于 N SA I D s 有诱发出血并发症的可能, 所 以对于术前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要特别注 意。 大剂量时, N SA I D s 还可以抑制前列环素 的产生 (Jo rdan and W h ite, 2001) 。4. 疼痛 反应: 肿瘤或炎性刺激造成细胞膜的破裂, 前 列腺素 PGE 2 释放, 作用痛觉感受器, 引起疼 痛。 这种刺激可以使 CO X 2 的水平增加至 原来的 4 倍 (B ando lier, 2000) 。传统和常用 的 N SA I D s ( 如二氯芬酸和布洛芬) 可以同时 抑制 CO X 2 和 CO X 2 。 和 CO X 2 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在 2001 年 N ICE 建 议 由 于 传 统 的 N SA I D s 和 CO X 2 抑制剂在抗炎效果方面 没有显著的差别, 为此在应用它们进行抗炎 治疗时, 应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的角度考 虑。N SA I D s 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 CO X 2 酶, 而毒性则是由于抑制 CO X 2 酶 所导致的, 根据这种理论推测使用那些对 CO X 2 酶有特异性的选择作用, 而对 CO X 2 的选择性较弱的药物就可以减少与 CO X 2 相关的毒副反应的发生。 讨论 N SA I D s 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 CO X 2 抑制剂与 N SA I D s 相比, 此种不良 ( 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 N ICE 2001; R euben and Connelly, 2000) 。塞来昔布对关节炎的 长期安全性研究 (CLA SS ) 表明, 8 059 名患 有骨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当随 机给予塞来昔布、 布洛芬和二氯芬酸 12 个月 以上, 初期结果令人满意, 结果表明在 6 个 月后, 伴随塞来昔布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明显 小于布洛芬和二氯芬酸所引起, 然而, 争论 焦点在于不到 12 个月的临床试验结果还不 足以证明服用 CO X 2 抑制剂能明显减少胃
t iona l In st itu te of C lin ica l Excellence,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532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年第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年第 22 卷第 11 期
— 533 —
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可能与试验中合用 阿司匹林有关 (CLA SS A dviso ry Comm it2 tee, 2001) 。CLA SS 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发 现是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用来预防血管疾病 ( 如脑血栓和心血管疾病) 的患者而言, 服用 CO X 2 选择性抑制剂也不能减少胃肠道的 副作用, 显然, 这个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由于肾脏中的 CO X 2 酶既可以与 CO X 2 抑制剂又与 CO X 2 抑制剂发生作用, 所以 与 N SA I D s 相比, 对胃肠道刺激有明显改善 作用的 CO X 2 抑制剂对提高肾脏安全性方 面没有明显作用。 对血小板凝聚作用影响也 较弱 (R euben and Connelly, 2000; B erde and Sundel, 1998) 。在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使用 CO X 2 选择性抑制剂的过程中, 出现 一些不确定因素。 在罗非昔布胃肠道预后研 究 ( T he V ioxx Ga st ro 2in test ina l O u tcom es R esea rch, V IGO R ) 中, 对 8 076 名患者进 行多因素随机双盲试验, 一组给予罗非昔布 50 m g d, 另一组给予奈普生 1 000 m g d。 结 果表明罗非昔布组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高于奈 普生组 ( 罗非昔布组为 014% , 奈普生组为 011% ) (M ukherjee 等, 2001) , 需要强调的 是, 在临床试验中, 患者不能服用预防心血 管 疾 病 发 生 的 低 剂 量 阿 司 匹 林, 然 而 在 N ICE 的试验中, 患者每天要服用 325 m g 的 阿司匹林。此外, CLA SS 研究还发现, 服用 CO X 2 或 CO X 2 抑制剂对于心血管疾病 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M ukherjee 等, 2001) 。 服用罗非昔布是否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的增加, 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1 年 N ICE 建议, 当医生给患者选择 CO X 2 抑制剂时, 应考虑到此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然, 费用问题也是需要 考虑的因素。 如果用新型 CO X 2 抑制剂代 替高危病人使用的 CO X 2 抑制剂, 费用将 会增加。 结论 2001 年 N ICE 提出虽然 CO X 2 抑制剂不能常规应用, 但是对于属于高危人 群的病患, 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N SA I D s。为避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年第 22 卷第 11 期 路, 身体左右摆动, 与工作人员争吵, 试图离开床, 不服从 要求安静下来。
— 531 —
异丙酚可从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给药。 由于药物对静脉有刺激, 从周围静脉给药的 病人自述输注部位有刺痛或烧灼感, 发生率 达 8%~ 45% , 并且手背部疼痛较前臂明显, 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时, 异丙酚应制成脂肪乳 剂并配有专用的管道接口。 因乳剂中不含抗 菌剂, 易造成微生物的迅速繁殖。 因此单独 管道和接口可减少管道的操作处理, 并防止 药物污染。应注意: ①静脉滴注异丙酚 (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