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画作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尊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学会包容和欣赏。

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学会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画作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其特点和美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画里阴晴》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频:播放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提供更多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谈论天气的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画里阴晴》,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与示范:介绍《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4.3 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氛围。

-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画里阴晴”这一主题,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学习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面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阴晴天气。

- 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 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介绍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的概念。

- 分享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色彩和构图特点。

3.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天气进行创作,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和创意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绘画技巧等。

- 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表现出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难点: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同学们,这一幅幅的江南水乡的画面,是否让你感受到了些许宁静呢?那么在有着特别敏锐的画家眼中,这丝丝细雨又该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

2.简介作者
作者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他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曾留学法国多年,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提问: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他在文章中又提到了哪些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呢?
3.诵读课文
小组讨论
第一段问题设计:(1)第一段写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第二段问题设计:(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
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段问题设计: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
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
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第四段问题设计:(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
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
阅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
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
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明确:“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引用时全文的起笔。

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
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
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七、拓展延伸
(一)活动体验
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给学生欣赏。

插入一幅非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尝试辨认。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二)拓展延伸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同样,创新精神也应融入我们其他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出示名人关于创新的名言:
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

----刘湛秋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徐悲鸿
附板书设计
画里阴晴
吴冠中
西洋派---- 投靠阳光,陶醉阳光(晴)阴晴兼画
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阴)中西兼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