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2024年度-《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

《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REPORTING2023 WORK SUMMARY目录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总结与回顾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作者简介教材背景《画里阴晴》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集。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绘画中阴晴变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吴冠中,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以风景油画和水墨画著称。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色彩明快,注重表现自然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正文部分探讨阴晴变化对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影响。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吴冠中的艺术成就。
描述作者在江南水乡写生的情景。
分析作者对阴天和晴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010*********文章结构梳理关键语句解读“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表达了作者对阴雨天气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认为阴雨天气的景色具有别样的美感和韵味。
“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体现了作者对印象派画风的偏爱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印象派画风对作者艺术创作的影响。
“他常常在阴雨天气里对着景色写生,非常惬意地挥洒着画…展现了作者在阴雨天气里写生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艺术创作的热情。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画作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尊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学会包容和欣赏。
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学会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画作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其特点和美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画里阴晴》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频:播放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提供更多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谈论天气的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画里阴晴》,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与示范:介绍《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4.3 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画里xx》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xx全文
(三)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2 / 5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⑴“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⑵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
“水光潋滟晴方
好,山色xx亦奇。
”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
3 / 5
具风格的意境。
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⑶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
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
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xx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
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
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4 / 5
后半句:
他的技法不够高。
(文中说得委婉而已。
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
⑶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
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
——“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⑷“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
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
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
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
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
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⑸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5 / 5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
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
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
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
“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
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教学后记:
本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教学中突出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就须深入字里行间把握作者思维跳跃的脉搏,引导学生顺着行文前进,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起、承、转、合,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在对文章的探讨上学生总显得力不从心,似懂非懂。
自己的看法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