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

合集下载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论罗蒂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曹俊杰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5
【摘要】基于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等的真理问题探讨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有用即真理”使实用主义与真理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有用或值得相信”
的核心原则也暴露出其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继而导致了逻
辑实证主义兴起和实用主义式微。

罗蒂新实用主义摒弃了科学主义而实现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超越,夺回了关于真理定义的话语权。

基于对古典实用主义者的评判,并通过对有关相对主义和民族主义批评的辩驳,罗蒂彰显出其具有视域融合性的整体
性思想,不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真理范式,而是提出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反相对主
义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并试图转向语言学的解释。

罗蒂对真理之元理论地位的否定,实质是在追寻真理开放的共识性和认识的可错性,以调和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总页数】8页(P890-897)
【作者】曹俊杰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启蒙话语探析:普特南和罗蒂的实用主义视角
2.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理查德·罗蒂审美伦理话语之奠基
3.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
4.新实用主义视阈下的福柯思想肖像--论罗蒂对福柯的借鉴与批判
5.困于康德与罗蒂之间?——“罗蒂、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张庆熊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24(15)3
【摘要】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

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

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

然而,罗蒂的实用主义立场又导致他在文化观等方面与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分道扬镳。

罗蒂从实用的效果出发肯定现代性和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并且他还为技术理性、人本主义和怀抱希望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名,批评后现代主义一味解构和不提出任何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

至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和有无问题,可将其与传统的实用主义论点和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相对照。

【总页数】11页(P43-52)
【作者】张庆熊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无镜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理查德·罗蒂审美伦理话语之奠基
2.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无镜哲学
3.新实用主义的解释理论--罗蒂与舒斯特曼的比较考
察4.新实用主义的阐释观订辩——以罗蒂为焦点的考察5.批判教育学的新图景:基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续1)
• 四、对表象主义的批判和语言转向的超越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 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 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 提供标准。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 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 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 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 罗蒂把语言的转向看做是通向新的哲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他认为语言的转向并不就 是哲学发展的方向,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作出了语言的预设, 语言转向所要实现的哲学变更并未取得成功。为了实现这种变更,必需超越语言转向而继续前进。 后来他把问题由哲学领域引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实践领域,认为不要为语言提出预设,而要 把人的语言和思想看做由人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但不存在语言和思想是否与环境和实在相符合的 问题。人们不必考虑如何去测定这些语言和思想的精确性,而只应关心它们在人群中的应用。罗 蒂由此引入了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即强调语言和思想的工具性和人为性。 五、新实用主义与后哲学文化 罗蒂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等的批判是他的新实 用主义的反传统哲学立场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的体现,其结果是走向他所谓“后哲学文化”。他 揭示和批判了先辈实用主义者的不彻底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的残余。他的新实用主义 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反”之外,还有以下重要的几点。第一,进一步超越各种哲学流派和 思潮的对立。第二,否定哲学在各种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第三,崇尚不 确定性、相对性、描述性。第四,以教化哲学代替系统哲学。第五,后哲学与新解释学。罗蒂的 后哲学文化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称它为新解释学。他认为哲学的基本活 动是对话、沟通,其任务是促进不同的 文化、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在不同学科之间从事调停。 他的新解释学根就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对传统理论加以解构的方式。但罗蒂对传统哲学的 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往往使他走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另一个极端,不仅未能为现代西方哲 学克服矛盾、走出困境指出正确方向,反而将其引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来自•第三节(续1)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罗蒂: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李红译这篇论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我所喜爱的科学哲学家法因(Arthur Fine)的观点。

法因因其在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中所坚持的立场而得名。

他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是实在论者也不应该是反实在论者,一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都应该被取消。

在这个问题上,法因与我所青睐的语言哲学家戴维森、布兰顿(Robert Brandom)的观点一致。

我认为在此取得的越来越多的一致标志着向一个新的哲学世界的突破。

在这个新的哲学世界中,我们不再认为思想或语言包含了对实在的表象。

我们应当从自笛卡尔以来就统治着哲学领域的主-客体问题中解脱出来,从自希腊以来伴随着我们的现象-实在问题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应当再受认识论和存在论的诱惑了。

论文的第二部分比较简短,它由一些简略的、断断续续的、独断的论题组成。

这些论题表明,我们有必要放弃“哲学方法”和“哲学问题”这些纠缠不清的想法。

我认为这些观念的流行是哲学过于专业化的一个不幸后果,这损害了自康德以来的这一文化领域的形象。

如果接受非表象主义(non-represenationalist)的思想和语言观,那么就会在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引导下远离康德。

历史主义并不适用于如下思想:存在着反复出现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使用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它们。

我认为对哲学史的这种描述应该为另一种说明所代替,根据这种说明,哲学家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重新描述人的处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建议,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以谈论我们的希望和畏惧,我们的抱负和前景。

因此,哲学的进步并不以所解决的问题为标志,而在于这种描述的日益完善。

一法因在其著名论文“自然存在论态度”开篇就宣告“实在论已死”。

在此文的脚注中,法因对实在论和有神论进行了富有创见的类比:支持实在论的理由似乎只是帕斯卡(Pascal)所说的那些理性并不熟悉的“内心的原因”(reasons of the heart)。

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

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

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摘要]本文认为,罗蒂的真理观不能简单的用相对主义加以否定。

他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中的语言、隐喻观等都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哲学发展的某种趋势,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仅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关键词]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罗蒂把哲学的矛盾推向了尖锐化的程度,而其中的焦点又在于真理问题。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反本质主义、反科学主义的倾向。

对于他的这真理观,有些学者表示赞同,而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无用的相对主义。

本文将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

一、从旧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在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杜威是罗蒂最为推崇的哲学家。

罗蒂继承了杜威反对二元论、反对绝对知识和永恒真理的观点以及协同性的概念,但是由于罗蒂的思想经过了分析哲学的训练,他在继承杜威思想时,只接受了杜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却变换了其中的内核。

杜威以经验为基础阐述真理,但罗蒂却认为语言先于经验。

赋予一个东西以意义的活动,是人们需要运用语言来从事的活动而不是经验的实践。

罗蒂抛弃了杜威的理论前提——经验论思想,而接受了杜威的结论——真理是“有根据的可断言性”。

罗蒂以语言为基础阐述了真理和协同性,他认为真理不是对实在的符合,而是主体间的协同性。

罗蒂的“协同性”指的是共同体中人们在兴趣、目标、准则等方面的一致性。

而这种一致是建立在主体意义交流基础上的。

人们通过对话和讨论获得真理,在交流的过程中,从我的信念出发检验由其他的信念是否和我的一致。

但这不是绝对的一致,因为在对话的过程中我的信念也会发生变化,与其他信念一起构成一个信念网络,达成一致的才是真理。

所以,他的真理观又是“种族主义”的真理观。

按照这样一种说法,罗蒂进一步认为不存在大写的真理,只有小写的真理,即就是在生活中的有根据的可断言性。

笔者认为,罗蒂对杜威的解释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认为他曲解了杜威的原意,是“俄狄浦斯之子”,但是从罗蒂的思想发展来看,他还是继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思想和发展方向,而且他在经过“语言转向”之后重提实用主义的论题,使其更加精致化。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评析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评析
没有写 莎士 比亚 的著作”“ ,昨天又下雨 了”“ +2 4 , ,2 - ”
反映在他 17 99年发 表 的《 学 和 自然之镜 》 哲 这部 著作 中。在这部著作 中他 指 出, 西方 传统 哲学 和 当代 分析
哲学实质上都是一种康德式的哲学 。这 种康 德式 的哲
学把 为人类知识建立一个 永久的非历史 的构架作为根 本任 务, 认为对于人的知识 来说 , 存在着 一种哲学能显 示其结构 的永恒 中性构架 。古 代哲学家 力图在我们存 在之外 的领域 寻求 这种 永恒 的构 架 , 近代哲学 家希冀 通过对 我们 自己心的研 究 , 过建立 一 门认识 论来建 通 立这 一构架 , 分析哲学家 则企图通过对语 言 的研究 , 通 过建立 一套 可公 度 性 的话语 来 建立 这 一 构架 。罗蒂 说, 语言分 析哲 学 可 以分 为 两种 , 一种 是 纯 的语 言哲

种 以协 同性 为 主导精 神 的后哲 学文 化 。 [ 关键词 ] 实用 主义 ; 分析 哲学 ; 后哲 学文 化 [ 图分 类 号3 725 中 1 1. 3 [ 献标识 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o3 372o )4 o2 4 1o—4o (o6o 一o5一o
新实用主义最 初出现在 2 世纪 6 O O年代 , 西方哲学 界称美 国分析哲学家奎因创立 的逻 辑实用主义 为新实 用主义 , 而今 以罗蒂为 代表 的新 实用主 义虽然继 承 了
韩 毅
( 津大学 管理学院 , 津 天 天 305 ) 0 4 0
[ 摘
要] 美 国新 实用 主义哲 学 家罗 蒂从一 种 反分 析 、 逻辑 、 反 反传 统哲 学 的立 场 出发 , 申并 发挥 了实用 主义 思想 。主 张在 置 重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收稿日期:2005-04-07作者简介:涂纪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涂纪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关键词:实用主义;实在论;反实在论摘 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

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B 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6)02-0003-07 “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1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 ol137,N o11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anuary,2005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潘德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罗蒂是当代西方新实用主义的代表,其哲学基础就是被绝对化了的“偶然性”概念。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即语言的偶然性、自我的偶然性和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性。

罗蒂全面地解构了传统的认识论,坚持以我们的信念与愿望作为真理的标准,将人的想象力视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如果说罗蒂新实用主义之弊在于强化偶然而无视于必然,那么传统的知识论则是强调了必然而或多或少淡化了偶然,因而两者应当是互补的。

就此而言,他高扬偶然性,注重实践与未来的理论精神,对于我们的启迪意义远胜于被人们不断重复的“真理”。

关键词:罗蒂;新实用主义;偶然性;反认识论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5)01-0034-07理查德・罗蒂(Richard R orty)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赞赏者如卡维尔(Stanley Cavell)称他为“自詹姆斯和杜威以来最著名的美国哲学家”。

在中国学者中,张国清也盛赞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像休谟的《人性论》打破了康德的形而上学之梦那样打破了未来青年哲学家们之梦”,不惟如此,他的《后形而上学希望》又给未来青年哲学家带来了新的梦想①。

黄勇认为罗蒂新实用主义既继承了美国哲学的主流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世界哲学主流,尤其兼收并蓄了欧洲大陆哲学诸要素,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合流”趋势②。

罗蒂自己则坦言,他的哲学对于哲学圈子以外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而在哲学圈子以内,他却受到左派与右派的夹击。

右派指责他提倡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以及“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的观点”,促使美国大学生更加“傻头傻脑”;左派则认为他是一个“自鸣得意”之人,“只关心自己所属的悠闲的有教养的精英的思想界的势利小人”,美国社会的阿谀奉迎者[1](pp1389—392)。

他的《哲学与自然之镜》甚至被一家保守的英文杂志Intercol2 legiate Review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50本著作之一。

③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涉猎领域甚广,本文拟对他的哲学基础作一反思,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甚至他的哲学有一个可以被称为“哲学基础”的东西。

在我看来,在罗蒂哲学中,有几个相互呼应的支撑点,如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认识论、反方法论与收稿日期:2004-09-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X038)作者简介:潘德荣(1951— ),男,浙江长兴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体论等等,而其根本的枢纽点,就是被绝对化了的“偶然性”概念④。

根据罗蒂,正是偶然性的彰扬,才使人们扬弃了传统哲学而进入了“后”哲学文化时代,一种无根基、无本质、无核心的多元化时代。

一、三重“偶然性”(C ontingencise)罗蒂提出的第一种偶然性就是语言的偶然性(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化,跟兰花及类人猿一样,都只是一个偶然,只是千万个找到定位的小突变(以及其他无数个没有定位的突变)的一个结果。

”[2](p128)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就像达尔文所见到的珊瑚礁的形成历史,是纯粹偶然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曾将语言定义为心灵、思想的符号,以为语言能够表达心灵、再现所观察的事物,这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误解。

语言的使用(use of language)与其产生(the formation of language)一样,都是偶然的,他人所说的语言,只是他所做出的记号和杂音,可以拿来和我们的记号相互对照,这对于预测和控制他的行为是一种有用的技巧[2](p127)至于心灵,也只是自然演化过程中偶然发生的事件,当我们说到心灵时,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有效的预测。

从根本上说,语言本身与世界及其所谓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关联,是语言使用者纯粹的记号与杂音。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究竟是什么呢?它只是一种与描述的对象之本质毫无关联的“隐喻”。

隐喻不是隐射一个需要我们去猜测的本义,它本身也不具有意义,并且不可转述(unparaphrasability),不可化约,而是一种不同于通常语言的新的描述方式,它根源于人们的想象力。

隐喻本身就是一套新的语汇。

按照罗蒂,“每一个特殊的理论观点都被视为只是另一套语汇、另一个描述”,因而真正重要的恰恰是语汇的改变,而非信念的改变。

在罗蒂看来,所谓思想史就是隐喻史,是从一种隐喻领域转向另一种隐喻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接着一个隐喻的历史,会让我们了解到诗人———广义而言,新字词的创制者,新语言的构成者———乃是人类的前卫先锋。

”[2](p133)第二种偶然性是自我的偶然性(the contingency of self):德国观念论者追寻人类必然的实在本性,认为一旦人们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是认识了真理,这样,他们就“突破了时间、现象、个人意见的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永恒的真理世界”,达到了生命的极致与永恒。

而罗蒂则追随尼采,以为柏拉图的“真实世界”实属子虚乌有,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自我创造。

人们用语言描述自己,也就是建构了自己的心灵,而创造自己的心灵,也就是创造自己的语言。

换言之,我们对自己的偶然、对自己的原因追根究底是与创造一个新的语言的、新的隐喻同一的过程。

一般人缺乏这种创造力或曰想象力,使自己的心灵范围局限于他人所遗留下来的语言界限,只能成为一个语言的、某种意识形态的标本之复制品。

惟有诗人才能真正体悟其偶然性,有能力使用前所未用的文字诉说自己。

他们是天才,是“强健的创造者”,而强与弱的分野,就是使用惯常而普通的语言与制造新的语言两者之分野[2](pp142—45)弗洛伊德的研究也为罗蒂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打从精子与卵子交会的一刹那开始,与我们生命有关的每一件事物,事实上都是机缘”[2](p147),所以“自我”乃是纯粹由偶然所构成的机体组织。

最后是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据罗蒂所述:“自由主义社会的核心概念是:若只涉及言论而不涉及行动,只用说服而不用暴力,则一切都行。

……所谓自由主义社会,就是不论这种自由开放的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它都赞成称之为‘真理’。

”[2](p177)之所以要培养这样一种开放的胸襟,并不是因为相信伟大的真理或神意必将战胜一切,而是因为这种胸襟本身就是目的。

罗蒂设想,“一旦我们把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良知,和我们最崇高的希望视为偶然的产物,视为偶然产生出来的隐喻经过本义化的结果,我们便拥有了适合这理想自由主义国家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

[2](p189)他们知道这个社会的创建者,只不过在“偶然间”为他们的幻想找到了符合“其他人隐约感受到的需要”字词而已。

他们对道德考量所用的语言、对他们的良知与社会,都“抱持着一种偶然的意识”。

虽然罗蒂并不把自己的分析当作一种“证明”———按照新实用主义,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证明”的,而只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语言创造来创造自己,但是,既然他希望说服我们接受他的理论,希望我们成为理想的自由主义国家的合法公民,实现他所说的理想社会,我们还是将其视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证明。

他所说的三种偶然性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证据链。

这里最基础的东西则是语言的偶然性。

正是语言的偶然性,才从根本上舍弃了一切普遍有效性的信念,其中包括诸如上帝、理性、绝对精神、人和世界的本质、逻各斯、真理等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式的理念。

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由于是语言的产物而必然具有偶然性。

罗蒂新实用主义之“新”便在于:一是立足于偶然性;二是实现了实用主义的语言学转向。

并且,这种语言既不是心灵或思想的发达,也不是再现对象的客观摹写,而只是隐喻式的重新描述(metaphoric redescription)。

一个隐喻被创造出来,当然是由某个业已存在的东西所引起的(原因),但并不表现(express)这个东西,也不是对它的回忆,而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具有创造隐喻的功能。

我们理解某个语言,也就是理解这个隐喻,当然不是理解隐藏在这个隐喻背后的本义,而是借助于此隐喻来构建自己的隐喻,所依据的仍然是想象力。

世界就是在这富有想象力的隐喻中描述出来的。

[2](pp153—55)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拥有幻想的能力的时间,区别在于多少而已:多者为超人、为强健诗人;少者为常人、平庸之人、局限于他人之语言者。

由此出发,我们便易于理解罗蒂哲学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理解它为何不见容于传统哲学,当然,同时也就理解了它为何在美国大行其道的原因。

二、真理与信念罗蒂想高扬的是一种“后哲学文化”。

所谓“后哲学”,主要是指克服一切传统形而上学所建立的诸如上帝、柏拉图的善的形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证主义的物理实在本身、康德的绝对命令之类的信仰;而放弃了上述信念的文化就是具有“后”的特征的文化。

⑤它代表着一个个体偶然性极度张扬的时代,美国哲学就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

它摆脱了发源于古希腊、在启蒙时代得以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理性主义统治,发展出了后形而上学、后神学、后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如此类冠之以“后”的理论。

如果说,其他的“后”理论或多或少残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成分,那么罗蒂新实用主义所主张的则是全面地解构传统,建立一种基于偶然性的、指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希望哲学”,一种后之又“后”的哲学。

罗蒂显然遵循了杜威“哲学的目的是批判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之教导,他将哲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传统哲学批判上。

事实上,罗蒂并没有为他的未来理想社会提供更详细的正面阐释,关于这样的社会和哲学,我们所知的只是:希望整个文化能够诗化,而不像启蒙运动那样使文化理性化或科学化,放弃以理性取代激情或幻想的希望,以便个人独特的幻想有平等实现的机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痛苦⑥;在这里,人人平等,男女区分也“已经没有多大意思”;在哲学上,“把形而上学清除了出去,以便让想象力去利用乌托邦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1](p1365)如此等等。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罗蒂哲学之要义需从它进行的批判中来理解,罗蒂实质上是在对传统的批判中描述了自己的哲学观念。

罗蒂对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这番大刀阔斧的清除工作的矛头直接指向传统的认识论以及支撑着它的一系列范畴,如真理、本质、理性等,藉此扫清通向未来哲学的道路,以便使人们能够接受并运用他的“语汇”来思考。

认识论之要旨,就是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真理性知识,这个对象可以是心理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