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科版二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
2.利用音乐、灯光、气味等感官元素,创造一个宁静而温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亲身体验诗中的情感和故事。
3.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跟读和诗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的情感和韵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合作任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例如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同学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4.反思与评价: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还让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两首古诗的原文及其注释。
2. 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背诵。
3. 理解与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感悟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谈谈对古诗的体会。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想或解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古诗两首》的教案

《古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自主学习生僻字词。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收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古诗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课堂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两首古诗,体会韵律美。
(2)学生个别朗读,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5. 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两首古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进行交流讨论。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下节课分享。
3. 继续学习下一单元的古诗,预习生僻字词。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朗读、默写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古诗两首》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 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朗读录音;3. 书法纸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两首》。
2. 讲解:先讲解《登鹳雀楼》,解释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接着讲解《题西林壁》,同样解释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朗读:播放诗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两首古诗,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4. 背诵:让学生逐句背诵两首古诗,鼓励学生尽量做到熟练背诵。
5. 实践:让学生用书法纸墨书写其中一首古诗,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和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将两首古诗分别朗读给家长听,并尽量做到熟练背诵。
2. 答案:学生完成朗读和背诵任务后,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古诗两首》的教案中,教学难点被设定为“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而教学重点则是“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语言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古诗两首》课程教案

《古诗两首》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特点;学会欣赏古诗的优美词句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 古诗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图片。
3. 准备教学用的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文本解析: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讲解字词释义和翻译,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 韵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讲解古诗的格律和节奏。
4. 修辞手法:教师讲解两首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表现。
5.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首古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堂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练习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练习题目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韵律、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师对古诗的解析是否清晰易懂,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情境。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图片、音乐等。
2. 生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巩固生词。
3. 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跟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3. 理解古诗:(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4. 感悟古诗:(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讨论。
5. 巩固生词:(1)学生朗读生词卡片,巩固学习。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知识。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古诗。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的准确和韵律的把握。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的准确和韵律的把握。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对仗、象征等。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读后感,包括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和喜欢的理由。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家庭背诵,下周课堂上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2课时)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
“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
关注写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趁”是半包围结构;“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关注朗读: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领,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体会古诗的韵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
(板书: 古诗两首)
介绍作者,诗名:《春雨》唐杜甫《春晓》唐孟浩然
二、学习《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春雨在你眼里什么样儿?
如果让你用几句话来写春雨,你准备写什么?交流
2.大诗人杜甫也写春雨,他是这么写的。
出示:《春夜喜雨》自由读
说说你的发现: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就是语文书上的《春雨》
师小结:你的观察真仔细,我们的书上的《春雨》就是这首《春夜喜雨》的节选。
3.释题设疑:原题为什么选用《春夜喜雨》?
3.学习古诗《春雨》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轻声读一读这首诗,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4.释疑: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可以先请字典朋友帮助,还可以和四人小组内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下。
5. 理解了这些词语,这首诗就好理解了。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诗的译文)
6. 下面请同学们把诗和解释对照起来看,读一句诗,看一句解释,想一想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这首诗你懂了吗?
7. 下面我们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来学习,一个人读或背一句诗,另一个人就很快读出相应的解释。
谁来试一试?
8.合作得真好,老师也想和大家合作,我读一句解释,你们就背出有关的诗句,好吗?
三、抓诗眼“好”,理解诗句,感悟品质
1.在诗人心中,春雨是怎样的雨?(好雨)
2.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再次读读古诗,找找原因。
3.结合“知时节,当……乃发生”体会春雨下得及时,板书:善解人意
说话练习:春雨沙沙沙,小草();春雨沙沙沙,花儿();
春雨沙沙沙,();……
结合“润物细无声”体会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
板书:默默奉献
4.大家都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身的感受,体会到春雨的好处,现在你们是不是和诗人杜甫一样喜欢上了这场春雨了呢?
5.指名背:那我们就来试试看,谁能把这首诗背诵给我们听,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你喜欢春雨,还在夸它呢!
6.齐背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
2、分析字形
3、描红指导。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随”先写“有”再写“辶”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放课件,描述:一个春天的早晨,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被风雨打落的花瓣像一群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纷纷飘落下来。
诗人在家里睡得多香啊。
他一定是在做一个甜美的梦吧,要不然怎么连天亮了都不知道呢?
2.看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了一首特别好听的诗,猜猜什么诗?
3.老师想到的正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呢,老师还知道咱们班好多聪明的小朋友早已经会背这首诗了。
让我们看着动画一块儿背背吧!
(生背诗,师板书春晓)
4.瞧,这个字(晓)以前我们没学过,谁能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位新朋友?
理解晓:你们知道“晓”为什么加了一个日字旁吗?
(因为“晓”就是天亮了,太阳要升起来了,所以加了一个日字旁。
)
5.噢,原来“晓”就是早上的意思,那“春晓”呢?
二、看图导读,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理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 指名读。
(2)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诗人,左手在拉起窗帘,看到了外面有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
(3)理解词语“眠、晓、闻”,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句子。
(4)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5)多么美好的春天,多么美好的早晨,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它。
(6) 齐读这两句诗。
2.理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欣赏着美丽的春光,诗人还想到了昨天夜晚发生的事,哪两句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2)齐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3.看来诗人是非常爱惜、留恋这些花啊!
4.花是春天的象征,诗人仅仅是爱惜、留恋这些花吗?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他更爱惜、留恋的其实是什么?(美丽的春光)
5.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6.齐读两句诗。
7.是啊,迷人的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这让你想起了哪些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指导背诵,巩固理解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看着画面带着想象朗读全诗。
四、对比《春雨》、《春晓》体悟诗情
两首诗都学完了,我们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时间不同、心情不同、雨声不同)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自学笔顺,交流注意点。
教后反思:
对这两首古诗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停留在零起点上,绝大多数他们已经熟能成诵了。
所以,在教学上我考虑让小组成员之间展开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体验着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