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

合集下载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羊梭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在畜牧业中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养殖业
的发展,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从疾病的症状、病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羊梭菌性疾病的症状
1、成年羊:起病急,高烧不退,眼结膜充血,呼吸急促,肺部出现全面潮湿性啰音。

病后仍可能留下长期后遗症,如极度消瘦、颈椎侧弯、皮下结节形成等。

2、羔羊:嗜睡、不吃饲料、精神萎靡、体温不升,继而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羊梭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侵入呼吸道等部位,可引起病原菌的感染。

病原菌在输送
途中或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饲料,含有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羊梭菌便更易滋生生
繁殖,引起疫情。

1、强化卫生管理,保持场地清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

2、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劣质饲料。

3、加强羊舍通风,保持舒适的环境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4、定期给羊体检,早期发现羊群感染情况,及时隔离和治疗。

5、加强免疫管理,对于疫苗的接种要按时按剂量接种,才能更好的保证羊的健康。

综上所述,羊梭菌性疾病对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为保证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希望饲养者能够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合理使用药
品和疫苗,从而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

动物传染病 一、羊梭菌性疾病

动物传染病 一、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一、概述: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多种梭状芽胞杆菌引起
羊的一类传染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
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 其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其 中肠毒血症及羔羊痢疾分布较广。这些疾病都 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二、羊快疫
•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在有氧情况下即形
成芽胞,对环境及各种消毒药抵抗力很强。只有
20%漂白粉等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杀灭。
绵羊快疫以6-18月龄的羊最敏感,是通过采 食被芽胞污染的饲料、饲草或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因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食入结冰、霜冻的
水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原存在于肠道中 本不为害的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
• 症状和病变:
绵羊快疫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能见到的 症状是不食、磨牙、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有的
兴奋、不安。腹部臌胀,有疝痛症状。
剖检见:可视粘膜暗紫色,真胃及十二指肠
粘膜红、肿,弥漫出血或散在出血点;胃壁水肿,
小肠卡他性炎。
• 防治
治疗无意义,因发病太急。若病程稍长可用
磺胺和青霉素治疗。隔离病羊,转移牧地。发病
•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和病变作初步诊 断。确诊,应取小肠内容物、管状骨髓、
肝等组织作细菌分离及肠内毒素检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防治:

不喂过量精料,经常运动,增强肠蠕 动。常发病区每年应用三联苗或五联苗2次 注射。饲料中加入金霉素预防发病。
治疗可用抗菌素、磺胺及石灰水(10%)。

了大量菜根、菜叶、青草和谷物,容易发病。
本病多发生于2~12月龄的绵羊。
• 症状: 因发病突然,很快死亡,很少见到症 状。有的病羊死前表现四肢划动,肌肉震 颤,眼球转动、磨牙,流口水,头颈抽搐; 有的表现步态不稳,倒卧,感觉过敏,流 涎,上下颌颤抖有声,继而昏迷死亡。病 程2~4小时。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采食停止; (1)采食停止; 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2)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3)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4)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 (5)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 6h。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6h。
病变
(1)回肠的某些区段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 化; 心包积液; (2)心包积液; 肺脏出血和水肿; (3)肺脏出血和水肿; 肾软化。 (4)肾软化。
诊断
临床结合实验室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血糖和血尿
防制
(1)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免疫接种: (2)免疫接种: 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①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②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 (1)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 里急后重的表现; 里急后重的表现; 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2)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1d左右 死亡; (3)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胃黏膜出血,溃疡。 (4)胃黏膜出血,溃疡。
• 羊猝击: 羊猝击: 主发于成年绵羊, 主发于成年绵羊,1-2岁绵羊发病较多。 岁绵羊发病较多。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羊猝狙是由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1~2岁的成年绵羊 。 常流行于低洼 、 岁的成年绵羊。 常流行于低洼、 主要发生于 岁的成年绵羊 沼泽地区,以冬、春季节多发,经消化道感染。 沼泽地区,以冬、春季节多发,经消化道感染。
梭菌性肠炎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和 梭菌性肠炎是由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和 羔羊的急性传染病, 羔羊的急性传染病,习惯上将羔羊梭菌性肠 炎称羔羊痢疾(Lamb dysentery)。犊牛和羔 炎称羔羊痢疾 。 羊发病多在出生后1周之内, 日龄居多。 羊发病多在出生后 周之内,以2-3日龄居多。 周之内 日龄居多


来不及治疗, 来不及治疗 , 只有紧急用黑疫和快疫二联苗 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驱除 皮下或肌肉注射 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 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 肝蛭。 每年用五联苗免疫一次, 以预防该病 肝蛭 。 每年用五联苗免疫一次 , 发生。 发生。
(4)羊猝狙 击)(Struck) )羊猝狙(击
羊快疫和恶性水肿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 羊快疫和恶性水肿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 。 在 有氧情况下即形成芽胞, 有氧情况下即形成芽胞 , 对环境及各种消毒 药抵抗力很强。 只有 药抵抗力很强 。 只有20%漂白粉等才能在较 漂白粉等才能在较 短时间内将其杀灭。 短时间内将其杀灭。
绵羊快疫以6-18月龄的羊最敏感 , 是通过采 月龄的羊最敏感, 绵羊快疫以 月龄的羊最敏感 食被芽胞污染的饲料、 食被芽胞污染的饲料、饲草或饮水经消化道感 也可因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食入结冰、 染;也可因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食入结冰、 霜冻的水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霜冻的水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致使原存在 于肠道中本不为害的梭菌大量繁殖, 于肠道中本不为害的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 素引起发病。 素引起发病。 恶性水肿发生于绵羊剪毛和牛、 羊去势, 恶性水肿发生于绵羊剪毛和牛 、 羊去势 , 断尾、去角、分娩、注射等情况下, 断尾、去角、分娩、注射等情况下,通过伤口 感染。 感染。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羊梭菌性疾病是由羊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畜,如牛、羊等。

该病在动物身上产生广泛的损害,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疾病概况、传播途径、防治策略等方面对羊梭菌性疾病进行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是一种由羊梭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病。

羊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很强的抗干燥能力和致病力。

该菌在环境中可以长时间存活,通过食物、水源、空气等途径传播。

羊梭菌性疾病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皮肤破损部位等进入动物体内。

一旦进入体内,菌体会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引起宿主动物的免疫反应。

病菌主要寄生在动物的消化道、排泄道等部位,导致肠道炎症、脾功能异常、肝脏损害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对于羊梭菌性疾病,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动物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消毒。

羊梭菌在高温下容易被杀灭,对饲料、饮水进行高温处理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加强动物的免疫力。

可以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来提高其抗病能力。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动物感染羊梭菌的风险,并且能够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合理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要做好垂直管理,避免不同批次动物的接触。

要定期进行动物的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合理使用抗生素。

羊梭菌对许多抗生素存在耐药性,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谨慎。

应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使用方法和剂量。

在防治羊梭菌性疾病时,还需要加强养殖人员的防护意识。

养殖场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避免被病原菌污染。

要加强饲养场的卫生管理,确保消毒设备的有效性,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

羊梭菌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的传染病。

在防治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饲养环境的清洁、动物免疫力的提高、合理饲养管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养殖人员的防护意识等。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是一种由羊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病原体感染疾病,该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动物肠道内等多种环境中,容易引起家畜、家禽等动物的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分为几种类型,包括病毒性休克型、神经毒素型、肠道毒素型和坏疽性肿胀型等,其中以肠道毒素型最为常见。

羊梭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羊梭菌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肠道等途径感染动物,羊梭菌通过其代表性的胶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能够产生多种外毒素,刺激动物的肠道黏膜,导致剧烈的肠道炎症反应,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动物健康甚至生命。

针对羊梭菌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饲养管理:做好猪舍、鸟舍和牛舍等动物饲养场所的卫生处理和消毒工作,提高免疫力,保证动物品种的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发生。

2.合理用药:在动物发生疾病时,用药应以抗生素为主,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药物使用说明进行适量用药,防止抗生素耐药性产生。

3.预防接种:目前已开发出针对羊梭菌性疾病的疫苗,在动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动物做好疫苗接种,增强其免疫力,能够有效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发生。

4.饲料添加剂: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一些预防疾病的添加剂,如益生菌、抗菌肽、核苷酸等物质,可以增强动物免疫力,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总的来说,羊梭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其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动物生产与养殖,防治工作必须达到张弛有度,坚持全过程的卫生管理,保证疫苗程序的严格执行,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免疫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羊魏氏梭菌性疾病的防治

羊魏氏梭菌性疾病的防治
经验教训
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饲料和水源质量,避免羊群接 触疫病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病程与死亡率
病程短促,常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80%以上。
03
诊断与鉴别
初步诊断
观察症状
观察羊是否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 、腹部膨胀、腹泻等症状,可作为初 步诊断的依据。
临床检查
检查羊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理指 标,以及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有助 于初步判断病情。
鉴别诊断
与其他腹泻病的鉴别
04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为羊群接种魏氏梭 菌多联苗,提高羊群免
疫力。
饲养管理
保持羊舍清洁卫生,定 期消毒,提供营养均衡
的饲料和水源。
疫病监测
定期对羊群进行疫病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疑
似病例。
隔离措施
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 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
散。
治疗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包括使用 抗生素、补液等。
病因分析
魏氏梭菌感染
羊魏氏梭菌性疾病主要由魏氏梭菌感 染引起,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 菌,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导致羊只 发病。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羊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 但以1岁以内的羊只最易感。
魏氏梭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健康 羊只通过接触病羊粪便、污染的饲料 和水源等途径感染。
病理变化
在疫病流行期间,应限制 羊群的流动,避免疫情扩 散。
05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地点
某山区农村
发病情况
羊群突然发病,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例数
共120只羊,其中80只发病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

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浅谈羊梭菌性疾病是由羊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于家畜和家禽,尤其是绵羊。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并且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羊梭菌性疾病的特点、病因及其防治策略进行浅谈。

一、疾病特点羊梭菌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急性肠炎,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消化不良和腹部胀气等。

疾病发病迅速,病程短暂,致死率较高。

一些羊只也可携带羊梭菌而无明显症状,但仍可成为感染源。

二、病因1. 病原菌:羊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的肠道中。

它不少于5个毒力因子,包括α、β、ε、ι和θ毒素,其中α、β毒素是其主要的毒力物质。

2.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粪便、食物和饮水传播。

绵羊在进食时可能会吞咽羊梭菌,进而感染病菌。

三、防治策略1. 清洁消毒:维持环境的良好卫生水平是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关键。

饲养场内的饮水槽、饲料槽、床上物和养殖设备等都应定期清洁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菌。

2. 合理饲养管理:提供清洁干净的饮水和饲料,避免粪便、尿液和食物相互污染。

适宜的密度和合理的饲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3. 强化免疫:通过给予绵羊免疫接种来提高其免疫力。

可选用羊梭菌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降低罹患羊梭菌性疾病的可能性。

4. 抗生素治疗:在发生疫情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来控制病情的进展。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使用方法,并且遵循兽医的建议。

5. 隔离患病动物:对于确诊感染羊梭菌的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羊梭菌性疾病对养殖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健康威胁。

通过加强环境清洁、健康饲养管理、免疫接种、适时的药物治疗和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羊梭菌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表现衰竭、磨牙、呼吸困难和昏迷; 有的出现腹痛、臌气;有的表现食欲废绝, 口流带血色的泡沫。排粪困难,粪团变大, 色黑而软,杂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也有 的排黑色稀粪,间或带血丝;或排蛋清样 恶臭稀粪。病羊头、喉及舌肿大,体温一 般不高,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延 至1d以上的很少见。 。
四、病理变化
防治 5.常发本病地区,在羔羊出生后l2h内,可
口服土霉素0.15~0.2g,每日1次,连续灌 服3d,或用其他抗菌药物等有一定的预防 效果。 6.对病羔要做到早发现,立即隔离,认真护 理,积极治疗。粪便、垫草应焚烧,污染 的环境、土壤、用具等用3%~5%来苏儿 喷雾消毒。
防治
7.病羔隔离治疗。药物治疗应与护理相结合。 治疗时需按年龄、体质和临床症状进行。 一般发病较慢,排稀粪的病羔,可灌服6% 硫酸镁(内含0.5%福尔马林液)30~60ml, 6~8h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10~20ml,必 要时可再服高锰酸钾2~3次。此外。可用 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 水调灌服,每日3次。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细 菌所引起的羊的一组传染病。
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 疫、羔羊痢疾等病。
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高,对养 羊业危害很大。
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发病突然,病程 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症。
流行病学
孕羊营养不良、羔羊体弱、脐带消毒不严、 羊舍潮湿、气候寒冷等,都是发病的诱因。
病羔及带菌母羊为重要传染来源。
经消化道、脐带或伤口感染,也有子宫内 感染的可能。
产羔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冬季和初 春。
症状
潜伏期l~2d,有的可缩短为几小时。
病初病羔精神沉郁,头垂背弓,停止吮乳, 不久发生剧烈腹泻,粪便呈粥状或水样, 色黄白、黄绿或灰白,恶臭。体温、心跳、 呼吸无显著变化。后期大便带血,肛门失 禁,眼窝下陷,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大多24h内)。
防治 3.产羔前后和接产过程中,应做好一切消
毒和防护工作,保证母羊体躯、乳房、产 地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对羔羊脐带严格消 毒,保证羔羊吃足初乳。 4.预防接种。每年秋季可给母羊注射羊厌 氧菌病五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 羔羊痢疾、黑疫),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羊六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 羊痢疾、黑疫和大肠杆菌病),对由大肠杆 菌引起的羔羊痢疾也有预防作用。
胆囊肿大
五、诊断
1.现场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 行病学可提供诊断线索。
2.微生物学检查 包括细菌学涂片检查(尤 其是肝脏)和动物试验。据报道,荧光抗 体技术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六、防制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 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
1.当本病发生严重时,转移牧地,应将所 有未发病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可 收到减少和停止发病的效果。
流行病学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 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呈地方性 流行。病菌随污染的饲料、饮水进入消化 道感染。多发生于早春、初夏季节。
常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混合感染。
症状
潜伏期0.5-1天,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 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 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 小时内死亡。
症状 潜伏期0.5-1天,病程急速,发病突然, 有时见到病羊向上跳跃,跌倒于地,发生痉挛, 于数分钟内死亡。病程2-4小时。
病程缓慢的可见兴奋不安,空嚼,咬牙.嗜
食泥土或其他异物,头向后倾或斜向一侧,作 转圈运动;也有头下垂抵靠棚栏、树木、墙壁 等物;有的病羊呈现步行蹒跚,侧身卧地,角 弓反张,口吐白沫,腿蹄乱蹬,全身肌肉战栗 等症状。一般体温不高,但常有绿色糊状腹泻, 在昏迷中死亡。
3. 抵抗力 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 药物均能杀死,但芽胞抵抗力很强,因此 必须用强力消毒药如20%漂白粉、3~5% 的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是绵羊,尤其是6~18月龄、 营养水平在中等以上的羊多发。山羊、鹿 也可感染。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畜及带菌者,在自然界 也广泛存在,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 沼泽地带,因此本病在这些地方常发生。 一些动物的消化道中也有该病原菌的存在。
急性病例尿中含糖量增高达2%~6%,具有 一定诊断意义。
病变 死后3~4小时,出现肾脏软化,实质软化如泥,
稍加挤压,即碎烂。
肠道(尤其小肠)粘膜出血,严重者整个肠壁 呈血红色或有溃疡。
体腔积液,易凝固。 心肌松软,心内外膜、腹膜有出血点。
体腔积液,肺脏出血、水肿,肝肿大质脆,胆 囊增大1-3倍。
1.尸体迅速腐败。 2.真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水
肿,甚至有溃疡。具有诊断意义。 3.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
于凝固。 4.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5.肝脏肿大、质脆,呈煮熟状,土黄色,胆囊肿
大,充满胆汁。
真胃粘膜出血
真胃黏膜水肿
心外膜点状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四、病理变化
羊肠毒血症 小肠呈暗红色出血坏死, 肠道胀气。结肠浆膜多发生出血斑
羊肠毒血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况、病程短促和死后剖检 的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 于细菌的分离和毒素的鉴定。
防治
1.针对病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食,精、 粗、青料搭配,合理运动等。
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为确 定病原,在病羔刚死后,即采取回肠内容 物、肠系膜淋巴结、心血等,作病原体和 毒素检验。 应注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引起 的羔羊下痢相区别。
防治 1.首先对母羊(特别是孕羊)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夏秋抓膘和冬春保膘工作,保证所产 羔羊健壮,乳充足,以增强羔羊抗病力。 2.为避免产羔时过于寒冷,可将产羔季节 提前或推迟,避开最寒冷的时间产羔。
一、病原
1.形态结构:腐败梭菌,革兰氏阳性、厌氧 杆菌,在体内外均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 膜,有鞭毛
镜检时,可见单个或2~3个相连的粗大杆菌, 并可见中央或偏端已形成卵圆形的芽胞, 有的呈无关节长丝状(尤其是肝被膜的触 片),其中一些可发现已断为数段。具有 重要的诊断意义 。
一、病原
2.致病力 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一般产生4 种毒素,即a、β、γ、δ。引起致死性毒血 症。
病变 极度消瘦、脱水。 体腔有积液。 真胃粘膜和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
小肠尤其是回肠,有严重的出血和溃疡, 溃疡周围有出血带环绕。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 心包积液,肝肿胀,胆充盈,肾充血水肿。
四、病理变化
羔羊痢疾(1)空肠段出血性肠炎 (2)胃浆膜出血
诊断 在本病常发地区,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 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
六、防制
3.搞好预防接种,每年可定期注射“羊快疫、 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 碎击、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 苗”。
五联苗免疫期半年,三联苗免疫期一年。
六、防制
近年来,我国又研制成功厌气菌七联干粉 苗(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 黑疫、肉毒中毒、破伤风七联菌苗),这种 菌苗可以随需配合。由于吃奶羔羊产生主 动免疫力较差,故在羔羊经常发病的羊场, 应对怀孕母羊在产前进行两次免疫,第一 次在产前1~1.5个月,第二次在产前15~ 30d,母羊获得的免疫抗体,可经由初乳授 给羔羊。但在发病季节,羔羊也应接种菌 苗。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Enterotoxaemia),又名软肾 病、类快疫。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 症,是由D型魏氏梭茵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引起的。其临床特征为腹泻、 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病变特征是肾脏 软化如泥。
病原 D型魏氏梭茵。
流行病学 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但绵羊更 为敏感。以2~12月龄哺乳羔羊多发,2岁 以上的绵羊很少发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引起的羊的毒血症。包括羔羊痢疾、羊猝 狙和羊肠毒血症。
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革兰氏 阳性,能形成荚膜、芽胞,能产生强烈的 外毒素,对动物有高度的溶血、坏死和致 死性。
本菌分A、B、C、D、E五型,其中A型引起 动物的气性坏疽;B型引起羔羊痢疾;C型 引起羊猝狙;D型引起羊肠毒血症。
2.疫区应在每年发病季节前,注射羊肠毒 血症菌苗或羊肠毒血症、快疫、猝疽三联 菌苗(6月龄以下的羊一次皮下5~8ml,6月 龄以上8~10ml)或羊厌氧五联菌苗(羊肠毒 血症、快疫、猝疽,羔羊痢疾、黑疫)一律 5ml。
防治
3.对疫群中尚未发病的羊只,可用三联菌 苗作紧急预防注射。
4.当疫情发生时,应注意尸体处理,更换 污染草场和用5%来苏儿消毒。
羊快疫、羊猝疽与羊肠毒血症、黑疫、 巴氏照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 生溃疡为特征。常引起羔羊大批死亡,给 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羔羊,其中又以 2~3日龄的发病最多。纯种羊和杂交羊均 较土种羊易于患病;杂交代数越多,越接 近纯种,则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一般在 产羔初期零星散发,产羔盛期发病多。
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但在死后8h 内,细菌在骨骼肌里增殖,使肌间隔积聚 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骨骼 肌的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诊断
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 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 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 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 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类疾病。 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和毒素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