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
然而,ICU患者由于其特殊病情,往往需要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和药物治疗,这使得他们在医院感染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对ICU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成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患者因素(1)基础疾病:ICU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破坏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导致病原体入侵。
(3)药物使用:ICU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2. 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ICU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2)物品交叉感染: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人员流动:ICU内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医疗操作因素(1)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
(2)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ICU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患者因素的管理(1)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适度锻炼等手段,提高患者免疫力。
(2)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侵袭性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
2. 改善环境因素(1)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物品消毒:对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众所周知,ICU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该科室收治患者多为高危者,所以承担者拯救患者生命、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重担。
而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问题,具体包含院内住院期间感染以及院内获得并在出院后发生感染,但不包含入院前潜伏或已存在感染。
ICU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其具有起病急、易暴发流行、不易控制等特征,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则会增加患者发病及死亡风险,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
对此,本文就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探讨,旨在降低ICU院内感染发生率,维护危急重症患者身体健康。
一、ICU医院感染原因你知道哪些?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复杂,通常需要接受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随着用药时间不断增加,极易加大患者机体内细菌耐药性。
并且,ICU患者胃肠功能较弱,在接受广谱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时,会导致其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胃肠炎易感风险。
另外,因患者体位、胃肠动力、鼻胃管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胃液吸收的一种重要因素,而胃酸降低,胃内细菌不断繁殖,也是导致消化道感染的关键要素。
2、侵袭性有创操作多:为强化监护,临床通常会对ICU患者实施各项具有侵入性的监护操作,如切开气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胃管、尿管等,以上操作都为细菌侵入患者机体、正常菌群异常移位提供条件。
3、病室环境因素:因ICU危急重症患者相对集中,治疗空间较小,所以造成空气污染因素较多,比如,地面与空气消毒检测不符合标准要求;对易感人群未执行隔离保护制度;感染患者如及时转入隔离间;未对进出ICU进行严格管理;存在呼吸道感染者与ICU患者接触等。
空气污染大大增加受污染仪器设备、医护人员、外界空气等接触机会。
对此,要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分开管理,依照病情轻重缓急原则合理安置患者。
二、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有哪些?1、加强基础护理力度:当前,医院ICU要注重开展基础护理服务,如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患者口腔、鼻腔以及呼吸道进行有效护理,保证呼吸畅通,预防口腔以及咽部定植病原菌。
ICU院内获得性感染控制-我们能做什么?

自然界存在但无 粗球孢子菌
经空气传播的病 隐球菌属
例报告
荚膜组织胞浆菌
伯氏柯克斯体
汉坦病毒 拉萨病毒 马堡病毒等
空气消毒、净化预防医院内肺炎
1.잠재 고객
현안
自然通风 空气净化器 紫外线 喷雾消毒
达到
减菌效果 预防肺炎效果
预防医院内肺炎的有效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
流行菌
MRSA
鲍曼
铜绿
VRE
不动杆菌 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措施
建立细菌耐药 监测系统
改进 控制 轮换或替换 抗生素应用 抗生素应用 抗生素应用
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
12 遏制医务工作者传播 11 隔离患者 10 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9 严格掌握万古霉素应用指证 8 治疗感染,而非寄殖 7 治疗感染,而非污染 6 专家会诊 5 应用当地资料 4 控制抗菌药物应用 3 针对性病原治疗 2 拔除导管 1 接种疫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
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 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 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 疑心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 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 常护理。
ICU病房:检查标准
❖ 3、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的观察、局部护理与 消毒,每日评价是否有留置导管的必要,如不 需要尽快拔管,有留置导管的相关标准。感染 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别是MRSA或高度耐 药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安置有相应措施。
ICU感染控制(全院)PPT课件

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
10
ICU医院感染管理
(五)监测工作
发现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 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各项监测符合规范要求 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浓度监测符合规定 紫外线灯日常监测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开展目标性监测
8
ICU医院感染管理
(三)规范操作规程
1.自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3.规范人员出入流程、污物运送流程 4.严格探视制度,减少探视频率与人数 5.严格落实手卫生,降低交叉感染率 6.严格落实清洁消毒及污物处理工作等等
9
ICU医院感染管理
(四)建筑要求
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流程合理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生活区域
行消毒,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不宜频繁更换,出现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
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
物病原学检测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 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喉镜、开口器、舌钳、呼吸囊、气管插管导丝、便器等复用器械和用 品使用后及时消毒或灭菌,方法正确 胃管(1次/周)、尿管(1次/2周)、引流袋(2次/周)按规定时 间更换,有标识 进行床旁透析、内镜诊疗时,应按相关要求消毒 感染病人的引流液、体液等消毒后排放 每日对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
16
ICU医院感染管理
医生掌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处方权限 严格按抗菌药物适应证进行预防用药,注意抗菌药
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控制 治疗性应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类药物前,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引言概述: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负责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
院感(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疾病的现象。
本文将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一、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1.1 感染来源分析在ICU中,院感的主要感染来源包括医护人员、患者自身、环境以及医疗器械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因为接触患者较多、操作繁琐,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环境卫生状况不佳以及医疗器械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院感发生的重要原因。
1.2 常见院感病原体分析在ICU中,常见的院感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发现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院感类型。
其中,耐药菌的检出率较高,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等。
此外,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引起重视。
1.3 院感防控策略分析为了降低ICU的院感发生率,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加强患者的免疫力管理,提高其自身的反抗力,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措施。
二、结论通过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感染率较高,细菌感染是主要的院感类型,而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环境清洁消毒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这些分析结果为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院感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匡助我们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建议针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我们建议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但与此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ICU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在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
由于ICU患者常常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且因病情复杂而需要长期留院治疗,因此他们往往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 ICU院内感染的危害ICU院内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ICU院内感染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加重医疗负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ICU院内感染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暴露和受感染,引发医患纠纷,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的必要性针对ICU院内感染的严重危害,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下,只有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1.加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应加强对ICU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还应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岗位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护理操作,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2.落实ICU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计划,防止交叉感染。
医院必须根据ICU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感染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消毒医疗设备、严格控制ICU患者的访问和活动范围,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还应加强对ICU患者的24小时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感染症状和迹象,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ICU感染指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发生的感染,因为患者状态较为危急,治疗需求高,抵抗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以下是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1.器械设备使用:包括呼吸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等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可能会损伤患者的粘膜和皮肤屏障,从而导致细菌感染进入机体。
此外,这些器械设备可能存在污染,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感染。
2.手卫生不良:ICU病房内患者的防护意识通常普遍较弱,往往出现手卫生不良的情况,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手卫生,避免污染引起感染。
3.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免疫力下降,使得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例如广谱抗生素使用。
并且近些年来,抗生素快速耐药的情况大幅度加剧,使得床旁的细菌检测和有效病原细菌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药物治疗在重症监护病房内也成为引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专科技术不足: 重症监护病房内拥有更先进的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高水平的专科医生和护士进行操作,因此在某些缺乏专科人员的医院内,ICU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5.基础疾病: 一些患者在入院时已经有了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较弱,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内预防感染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稳定、规范的预防措施,包括制定抗感染方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对医疗器械、设备的有效使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以提高ICU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力。
此外,患者和家属也要依照医生的指示和规定,严格遵守限制措施,以自护和互护为主要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医院感染的角度,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
一、加强手卫生1.1 定期洗手:医护人员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
1.2 使用洗手液: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1.3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护人员应该按照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间。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1 佩戴手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该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
2.2 使用无菌器械: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3 定期更换器械: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更换使用的器械,避免器械的污染导致感染。
三、保持环境清洁3.1 定期清洁卫生间:重症监护病房的卫生间应该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细菌的滋生。
3.2 定期消毒工作台:医护人员使用的工作台和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的传播。
3.3 控制空气质量:重症监护病房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传播。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4.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4.2 定期进行药敏试验:医院应该定期进行细菌的药敏试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抗生素。
4.3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医院应该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5.1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该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5.2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5.3 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和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
0.2 0.0 8.3 5.6 4.9 7.7
万古霉素
红霉素 克林霉素 复方新诺明 磷霉素 利福平
0.0
93.4 89 26.9 27.7 54.4
100.0
5.6 9.4 72.2 68.4 47.8
MRSA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FQ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 对磷霉素、利福平、SMZCO有50~70%敏感率 对万古霉素敏感
庆大霉素
氨苄西林 氯霉素 磷霉素 利福平 环丙沙星 万古霉素
51.2
11.8 38.7 12.6 60.8 38.6 0
45.8
88.2 55.1 86.3 19.1 29.1 97.9
77.4
88.9 7.8 7.8 82.3 82.9 1.1
21.2
11.1 81.6 81.6 14.0 5.2 98.9
• 泛耐药G-菌
对所检测抗菌素全部耐药
6072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耐药率 敏感率 抗菌药物 耐药率 敏感率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氨苄西林 哌拉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7.6
54.9 86.5 76.9 48.5 4.0 11.6 53.2 47.1
•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最早发现,流行很广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其中 最主要的是MRSE,MRSH
• 肠球菌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
引起人体感染的葡萄球菌种类
金黄色S.(S. aureus) 猪S.(S. hyicus) 迟缓S.(S. lentus) 里昂S.(S. lugdunensis) 腐生S.(S. saprophyticus)
表皮S.(S. epidermidis) 溶血S.(S. haemolyticus) 人S.(S. hominis) 耳S.(S. auriculari) 头状S.(S. capitis) 肉S.(S. carnosus) 山羊S.(S. caprae) 产色S.(S. chromogenes) 孔氏S.(S. cohnii)
病原菌株数
3908 1928 1354 934 700 662
占总株数的%
31.9 15.7 11.1 7.6 5.7 5.4
病死率%
21 25 32 40 24 27
肠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557
542
4.5
4.4
28
33
院内血流感染前4位病原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百 分 比
50% 40%
发病率
死亡率
45%
葡萄 球菌
β-内酰胺 酶(+)
首选
次选
肠球菌的感染状况
肠球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肠球菌不 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 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 脑膜炎等。 肠球菌的分类至少有19种,分为3组 : 第一组以鸟肠球菌(E.avium)为代表; 第二组以粪肠球菌(E.faecalis)为代表,包 括屎肠球菌(E.faecium)等; 第三组以坚韧肠球菌(E.durans)为代表 。
88.7
43.7 11.8 16.4 30.9 86.1 81.6 42.5 43.8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西丁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环丙沙星 复方新诺明
10.6
15.9 5.8 11.6 0.3 0.2 61.7 66.0
85.1
73.3 77.7 81.6 99.6 99.8 35.2 32.7
2006年2676株MRCNS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庆大霉素 青霉素 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唑啉 耐药率 43.8 100.0 100.0 26.6 33.3 敏感率 47.7 0.0 0.0 64.7 63.0 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 红霉素 克林霉素 复方新诺明 磷霉素 耐药率 0.0 89.2 53 60.9 28.7 敏感率 100.0 9.0 39.9 36.4 67.2
IMP、MER耐药率最低(<1%) PIP和CIP的耐药率>60%
3452株克雷伯菌属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氨苄西林 哌拉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 坦 耐药率 19.8 35.7 97.6 58.4 50.0 18.9 敏感率 78.5 63.3 1.6 30.8 41.3 65.2 抗菌药物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西丁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耐药率 27.1 18.7 12.7 18.3 0.7 0.3 敏感率 67.7 70.9 69.7 78.6 99.0 99.6
替考拉宁
0
99.7
1.0
98.9
人类G-细菌感染
•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细菌属;枸橼酸菌 属;摩根菌属;变形杆细菌属;沙雷菌属
• 非发酵菌:
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寡 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产碱杆菌属;鲍 特菌属
• 多重耐药G-菌
对第三代,第四代头胞细菌素,氨基糖代类,氟 喹诺酮类耐药
ICU院内感染的病原特点 耐药分布 抗菌药物选择
2006年CHINET耐药监测菌种分布 (汪复教授)
细菌 大肠埃希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金葡菌 克雷伯菌属 肠球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株数 % 细菌 B群链球菌 C群链球菌 G群链球菌 沙雷菌属 柠檬酸菌属 假单胞菌属 洋葱伯克霍尔德 流感嗜血杆菌 株数 %
20.6 10.1
不动杆菌属
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流感嗜血杆菌 金葡菌 肠球菌 肺炎链球菌
375
356 278 100 50 358 83 61
5.9
4.6 4.2 1.7 0.8 5.9 1.4 1.0
人类G+细菌感染
•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 球菌 头状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模仿葡 萄球菌等
临床感染肠球菌不同菌种的分布状况:
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 由于多重耐药肠 球菌明显增加,主要为屎肠球菌。使屎肠球菌感 染呈上升趋势。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Iwen等在对1988年 至1995年该院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肠球菌调查表 明:
感染率
粪肠球菌
1988年
83.9%
1995年
58.1%
屎肠球菌
高危因素 临床类型 临床特点 实验室证据
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 易感人群:早产 低体重儿 免疫低下(激素 化疗) • 侵入性诊治手段:机械通气及使用时间 气管切开 各种导管留置(动静脉置管 导尿管 引流管等)
• 预防性第三代广谱抗菌素应用
• ICU住院时间
院内感染常见类型
• • • • 败血症(血培养阳性) 54.5% (NEC) 肺炎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12.8% 导管败血症 9.8% 其它:尿路感染等 病死率16%
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
55.5
51.7
42.6
44.8
环丙沙星
复方新诺明
40.9
(%)
33.2% 33% 30%
30%
23%
25.6%
20% 10% 0%
凝固酶阴性 葡萄球菌
10.3% 11.3%
金黄色 葡萄球菌
肠球 菌
念珠 菌
Wisplinghoff H et al. CID 2003;36:1103-1
肺部感染的病原分布
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克雷伯菌属
株数
1241 608
%
施氏S.(S. schleiferi) 松鼠S.(S. sciuri) 模仿S.(S. simulans) 华纳S.(S. warneri) 木糖S.(S. xylosus)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定义
• 即对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MRS)
2006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测率
金葡菌
医院 MR株数/总株数 华山医院 瑞金医院 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 浙医一附院 上海儿科医 院 391/463 337/490 410/662 269/460 141/261 24/194 % 84.4 68.8 61.9 58.5 65.2 12.4 MR株数/总株数 221/252 431/564 195/252 394/594 510/623 374/580 87.7 76.4 77.4 71.8 81.9 64.5 %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6 Jun 27(6)571
• 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导管败血症呈上升趋势,病 原也发生变化
院内感染
• 血培养或脑脊液或尿培养阳性
• 血白细胞20*109/L或 5*109/L和/或伴有血 小板下降 • 末梢血C-反应蛋白(CRP) 8mg/L • I/T比值 0.20(新生儿) • 前降钙素源(PCT) • 细菌DNA监测(G+ G-)
6072 3507 4752 2968 3080 3452 2612 1088
18.0 10.4 14.1 8.8 9.1 10.2 7.7 5.0
215 23 30 226 194 176 174 167
1.0 0.1 0.1 1.0 0.9 0.8 0.8 0.8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溶血性链球菌 A群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