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护理方法。

方法:把我院内的病人选为观察对象,总结其发生在院内的感染状况,范围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收治的3066例病人。

结果:有226例病人出现院内感染,基于组内3066例病人,所以总感染率是7.37%。

我院出现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在20__年显示为10.71%,到20__年变为7.25,到20__年变为4.93%。

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几率是下降态势。

结论:要完善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体制,合理使用多种方式预防这类感染发生。

重症监护室(ICU);护理;院内感染在医院的各部门中,重症监护室(ICU)的职责是观测和诊治危重病人的病情,同时还有病情加重的病人和免疫力弱的病人,包括很多感染源都聚集在这。

根据资料显示,ICU病人拥有高于其他部门病人出现院内感染的概率。

所以,防患和掌控ICU院内感染蕴含着及其突出的临床功能。

旨在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出现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治疗策略,本文使用回顾性剖析的策略对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3066例病人开展有关院内感染状况的剖析,以下是报道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这3066例病人中,都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包括20__例男性病人,1066例女性病人,年龄是22到81岁之间,这里面有从神经外科转进的1022例病人,有从消化内科转进的1002例病人,有从胸外科转进的624例病人,有从普通外科转进的300例病人,有从急症科转进的100例病人。

按年份来看,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__年、20__年、20__年的病人在性别、疾病种类上相差不多(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所以能够比较。

1.2实施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此306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包含了临床诊疗资料、病情诊断、不同的化验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实施侵入性检查的状况等。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引言概述: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负责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

院感(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疾病的现象。

本文将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一、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1.1 感染来源分析在ICU中,院感的主要感染来源包括医护人员、患者自身、环境以及医疗器械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因为接触患者较多、操作繁琐,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环境卫生状况不佳以及医疗器械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院感发生的重要原因。

1.2 常见院感病原体分析在ICU中,常见的院感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发现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院感类型。

其中,耐药菌的检出率较高,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等。

此外,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引起重视。

1.3 院感防控策略分析为了降低ICU的院感发生率,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加强患者的免疫力管理,提高其自身的反抗力,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措施。

二、结论通过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感染率较高,细菌感染是主要的院感类型,而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环境清洁消毒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这些分析结果为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院感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匡助我们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建议针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我们建议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关键词】ICU;院内感染;原因;对策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

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

现就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

1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1.1 环境因素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

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1]。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2]。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

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

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4]、动静脉导管、吸入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3]。

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ICU病房是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但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医护人员频繁接触和设施设备污染等多种因素,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和设施设备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医院需要加强ICU病房感染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并持续改进设施设备及环境清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管理部门和医护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加强ICU病房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共同努力确保病房的安全和卫生环境。

【关键词】ICU病房、医院感染、病房感染、感染原因、护理措施、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设施设备因素、预防、管理、防护意识、环境清洁、医疗卫生。

1. 引言1.1 病房感染的危害病房感染是指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这种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病房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房感染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感染会导致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敗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病房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病房感染还可能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预防和控制病房感染是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通过加强感染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改善设施设备及环境清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房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1.2 ICU病房感染的特点ICU病房感染的特点在于其高发生率和严重性。

由于ICU病房的患者通常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接受各种手术和治疗,容易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ICU病房内医护人员密集,设备使用频繁,环境条件复杂,使得病原体易于传播和滋生。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8-06-07T15:54:10.2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7期作者:曾云[导读] 导致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广谱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以及病房环境均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因素。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治疗困难,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方法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导致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感染患者中包括有消化系统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其他感染5例。

导致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广谱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以及病房环境均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患者;感染;原因;护理1导言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大多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且重症监护室是一个细菌聚集之地,因此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护理人员针对重症患者这一特点,应该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护,多方采集记录,探究引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

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本组患者中存在有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21-76岁,均值在(45.74±1.66)。

2例患者来自神经外科、5例患者来自呼吸内科,3例患者来自急症科室,2例患者来自普外科,其他3例。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2-7d,均值为(4.01±1.05)d。

2.2 方法。

对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涉及到有关临床诊断资料、各类检测情况以及侵入性治疗情况等。

各项资料统计工作由具备多年临床护理经验人员共同进行,确保各项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3结果本组感染患者中包括有消化系统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其他感染5例。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者:罗晓菊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5期ICU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ICU这一特定环境内受到的感染。

因ICU患者基本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并且病情比较危重、抵抗力较差,再加上各种介入治疗以及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导致ICU患者感染的概率增加。

本文重点介绍了ICU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控制。

1.环境因素。

由于ICU院内的易感人群和病原菌相对比较集中,空气中的人工感染菌和自然菌的密度较高,若空气消毒设施没有进行定期检测,患者极易因空气污染术后伤口而导致感染。

另外,若医院没有限制ICU患者家属探视,带入了病原菌,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另外,患者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在处理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细菌传播,引发感染。

2.医护人员因素。

ICU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若缺乏院内感染及危害认识,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概率,另外,ICU内的护理操作较多,如患者的大小便、喂食、皮肤护理、灌肠、胃管插入以及翻身等,大大增加医护人员手部的污染,若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清洗双手,会导致细菌在ICU内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3.抗生素的使用。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使用会使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也会增加耐药菌株,导致患者的病程延长,感染概率增加。

4.侵入性操作因素。

患者侵入性创伤口的日益增多,也会成为患者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气管插管、泌尿导管、动静脉导管以及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治疗手段,都有可能损伤患者的防御屏障,导致外界微生物以及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1.探视者管理方面。

首先,医院要减少ICU患者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其次,探视者探视隔离病人,需要穿专用的隔离衣和隔离鞋。

探视呼吸道感染,探视者还需要戴口罩。

再次,探视者进出ICU都需要洗手。

最后,探视者在探视期间,要避免接触ICU病房内的物体。

2.医护人员消毒管理方面。

首先,医院做好ICU室内的清洁消毒工作。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但与此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ICU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在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

由于ICU患者常常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且因病情复杂而需要长期留院治疗,因此他们往往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 ICU院内感染的危害ICU院内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ICU院内感染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加重医疗负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ICU院内感染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暴露和受感染,引发医患纠纷,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的必要性针对ICU院内感染的严重危害,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下,只有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1.加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应加强对ICU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还应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岗位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护理操作,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2.落实ICU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计划,防止交叉感染。

医院必须根据ICU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感染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消毒医疗设备、严格控制ICU患者的访问和活动范围,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还应加强对ICU患者的24小时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感染症状和迹象,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ICU感染指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发生的感染,因为患者状态较为危急,治疗需求高,抵抗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以下是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1.器械设备使用:包括呼吸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等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可能会损伤患者的粘膜和皮肤屏障,从而导致细菌感染进入机体。

此外,这些器械设备可能存在污染,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感染。

2.手卫生不良:ICU病房内患者的防护意识通常普遍较弱,往往出现手卫生不良的情况,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手卫生,避免污染引起感染。

3.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免疫力下降,使得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例如广谱抗生素使用。

并且近些年来,抗生素快速耐药的情况大幅度加剧,使得床旁的细菌检测和有效病原细菌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药物治疗在重症监护病房内也成为引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专科技术不足: 重症监护病房内拥有更先进的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高水平的专科医生和护士进行操作,因此在某些缺乏专科人员的医院内,ICU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5.基础疾病: 一些患者在入院时已经有了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较弱,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内预防感染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稳定、规范的预防措施,包括制定抗感染方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对医疗器械、设备的有效使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以提高ICU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力。

此外,患者和家属也要依照医生的指示和规定,严格遵守限制措施,以自护和互护为主要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 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 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 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 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 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 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 手触摸,污染物品搁臵、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 污染物处臵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 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 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臵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掌握吸痰技术 使用机械通气者,吸痰时两人合作,与呼 吸机呼吸回路连接处应消毒后脱开再吸痰, 吸痰时由浅而深,切忌一插到底,以免将 气管外部的痰带人气管。拔出气管套管或 者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净口腔内及咽部的 分泌物。气囊充气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 洗口腔、鼻腔,在气囊放气前和决定拔管 前要充分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
•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 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 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臵、气管插管、监 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 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 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 静脉采血及静脉留臵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 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
•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 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 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 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 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 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 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 。
• ICU不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而是集中治疗 的核心区。 • 收治已经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 • 收治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患者 • 院感必须成为ICU的核心技术,并辐射全院
谢 谢!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 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 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 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 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 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 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 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 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 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 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 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 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 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 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臵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 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 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 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 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 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臵时间不易超过1周, 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 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 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 及药敏试验 。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 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 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 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 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 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 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 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 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 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 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 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ICU院内感染 的原因及对策 jerry

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 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 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 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积极预防及控制 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现就 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