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境内的长城与保护问题

合集下载

包头秦长城介绍简介

包头秦长城介绍简介

包头秦长城介绍简介
包头秦长城是中国最长的长城。

位于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距市区20公里。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被列为内蒙
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头秦长城全长近100公里,从西到东依山就势、蜿蜒曲折,是中国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秦长城。

包头秦长城主要由南墙、西
墙和北墙组成。

南墙全长约4000米,西墙全长约2000米,北墙
全长约1500米。

包头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修建的,后经历代修筑,现
已基本成为一道南宽北窄的城墙。

它的修建始于秦昭襄王(公元
前246~前256年)时期,经过了秦国历代君主的不断修筑,东
到辽宁锦州、西至兰州等地,成为我国西部边境重要的防御工事。

据考证,包头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国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而修筑的
一段长城。

东起内蒙古包头西古城(今永胜村),西到甘肃酒泉(今甘谷县)北山中的九门口长城(今大青山前山)。

包头秦长城全长100公里左右,有南、西、北三面城墙和一
道寨墙。

—— 1 —1 —。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长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 环境破坏:长城的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的侵蚀,长城墙体出现龟裂、破损等现象,导致长城的退化和破坏。

2. 人为破坏:长城作为中国历史的代表之一,曾多次遭到外敌入侵和战争的破坏,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旅游开发、建筑开发等因素,长城也遭到了人为破坏。

3. 生态破坏: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但由于开发建设等活动的不合理,导致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动植物种群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4. 文物保护不力:长城沿线有众多的历史文物遗迹,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力,长城文物遭到了盗窃和破坏,严重影响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

5. 缺乏专业人才:长城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但由于长城保护对特殊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长城保护工作队伍缺乏专业人才。

6. 缺乏资金支持:长城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长城的保护项目庞大,资金支持不足,长城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二、长城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对策1. 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长城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责任,加强对长城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长城的非法破坏行为。

2.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长城管理机构,加强长城保护的管理和监督,制定长城保护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确保长城的持续保护和利用。

3.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长城保护的技术研究和专业培训,提高长城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支持,确保长城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4. 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长城保护的投入,扶持长城保护的相关项目和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增加长城保护的资金来源,确保长城的持续保护和利用。

5. 加强公众意识:加强长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长城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倡导爱护长城、保护长城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的良好氛围。

6. 推动长城旅游发展:积极开展长城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长城,增加长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长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长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支持。

近些年对长城的保护措施

近些年对长城的保护措施

近些年对长城的保护措施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对长城的保护措施越来越严格,旨在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以下是一些近年来对长城的保护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长城的监管和管理。

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长城保护条例》,明确了长城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管理机构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长城保护机构,加强了对长城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政府加大了对长城的修缮和保护力度。

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例如,2019年,中国政府投入了10亿元人民币,对北京市境内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长城周边的环境保护、限制游客数量等,保护长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

政府加强了对长城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长城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例如,政府在长城周边设置了多个文化展示中心和博物馆,向游客展示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对长城的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长城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也为长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信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长城将继
续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瑰宝。

关于包头推进文化旅游的建议

关于包头推进文化旅游的建议

关于包头推进文化旅游的建议包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副省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了推进包头的文化旅游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包头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青山文化遗址、昆都仑古城等。

应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提供详尽的解说和导览服务,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包头的历史文化。

2.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包头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和市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包头的文化氛围,并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

3. 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在包头市区选择一个地段,将其改造成特色文化街区,设计出具有包头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打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街区内可以设立各种文化艺术机构、书店、咖啡馆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包头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土默特蒙古族的套马赛等。

可以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向游客展示包头的传统文化和风情,吸引他们来包头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

5. 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

在包头的一个区域内打造一个集旅游景点、文化设施和服务于一体的示范区,如包头文化广场。

这样的示范区可以成为游客的主要目的地,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包头旅游。

6.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积极宣传包头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包头旅游。

同时,可以邀请知名的旅游达人和影视剧组来包头拍摄,提高包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7.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包头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修建更多的旅游景区道路、提供更好的交通和停车设施、改善旅游景点的接待设施等,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8. 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管理。

包头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建立健全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的问题和投诉,提升包头的旅游服务质量。

长城破坏相关图片资料.pptx

长城破坏相关图片资料.pptx
• 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 自然破坏。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是 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专家指出, 目前长城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干旱荒漠 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都是 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 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
第2页/共23页
• 例如内蒙古地区,由于当地风沙大、 雨雪、水土流失、山 体滑坡和地震 等灾害较多,给长城造成了极大危害。 包头、固阳的秦长城曾在1995年的包 头地震中破损严重。
•2、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 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 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 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 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 成曲调先有情”。 第20页/共23页
• 3、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 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 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 正确的了解,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
第3页/共23页
• 自然的破坏是导致长城衰老的重要因 素,但是人为的破坏要远甚于此。随 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 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 类对长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残酷的 破坏。
第4页/共23页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宁夏农村常常挖 长城造田或把长城土当作肥料铺洒到 农田里,许多农民认为长城土有肥力, 可以压碱。后来,又有人随意在长城 上取土、掏洞、修窑、建库房。到了 最近二三十年,各类建设性破坏事件 迅速上升。在建工厂、修公路、拓开 发区、改造城市中,就有不少是以破
第5页/共23页
第6页/共23页
第7页/共23页
第8页/共23页
第9页/共23页
第10页/共23页
第11页/共23页
第12页/共23页

长城保护与修复的现代挑战

长城保护与修复的现代挑战

长城保护与修复的现代挑战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然而,长城的保护和修复面临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长城保护与修复所面临的现代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长城沿线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这就给长城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人们为了开发经济,往往将长城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导致了一些不恰当的开发行为,比如搭建各种商业设施、大规模的人工开凿等。

这些行为会给长城的原貌和结构稳定性带来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长城沿线地区的规划和管理,确立保护为先的原则,防止过度开发。

其次,应加大对违法开发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减少对长城的开发压力。

二.自然灾害的威胁长城位于山区,经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比如地震、山体滑坡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长城的破坏性非常大,给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首先,可以在长城的周边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找出潜在的灾害点,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

其次,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长城的基础,增强其抗震能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长城的运行状态,以便进行及时修复和维护。

三.人为破坏的挑战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而一些不文明的游客行为给长城的保护带来了威胁,比如乱涂乱画、攀爬破坏等。

这些人为破坏给长城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人为破坏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游客教育和管理。

首先,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和保护意识,加强游客的自律性。

其次,加强管理措施,增加监控设施,加大巡逻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震慑效果。

四.技术保护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和修复长城。

石拐区段赵北长城遗存特征分析及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石拐区段赵北长城遗存特征分析及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OT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December.2020 Vol.21.No.4202012214石拐区段赵北长城遗存特征分析及文化旅游发展建议*方金良(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文章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战国时期包头市石拐区段赵北长城的三个遗存特征,一是z字型墙体走向体现了赵国渐进式疆域扩张的考量;二是以后坝障城为核心构筑了完整的军事防御结构布局;三是汉代“当路塞”与赵北长城东西两翼守护着五当沟沟谷古道。

提出了建设石拐区段赵北长城三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议。

关键词:战国赵北长城;石拐区段;遗存特征;文化旅游发展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Zhaobei Great Wallin Shiguai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iit of Culthrr-oriehteh TourismFang Jinliang(Baotou Bureau of Culture,Tourism,Radt,Film and Television,Baotou,Inner Mongolia014010)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areful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d three remaining features of the Zhaobei Great Wall in Shiauai section of Baoto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first is that the r-shaped wall reCectt the consideration of Zhao'e gradual expansion of territoiy.The second is to build a complete militaiy defense structure layout with the Houba Ba e*****************@thied iitoguaed th@Wudanggou Va e zRoad aboutth@@aitand w@itiid@iwith th@Dangeuiai in th@Han Dznaetzand th@Zhaob@iGeatWa.Thiepap@epeopoe@eth@eugg@etion oeconeteuctthe@@hietoeicaeand cuetueae relic parks in the Shiauai section of the Zhaobei Great Wal l.Key worlt:Zhaobei Great Wall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Shiauai;remaining characteristics;cultural-oriented tourism长城是连续性墙体以及烽燧、障城等组成的军防工程。

浅谈长城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长城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长城的保护与开发【摘要】:万里长城是中国兵器由生产工具分化出来到火药发明并应用于战争时代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工程,在世界建筑史中出现的古代大型建筑中,长城的修建工期,人工、材料等消耗量都是趋于首。

长城是凝聚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令世界惊叹的“不可思议”神作,是当今人类社会精神与现实物质上的珍宝。

但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之下,人类活动席卷整个地球时,长城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具有深刻的探究和思考意义。

【关键词】:长城保护开发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彼时中原未统一,不断进行战事开拓疆土,修建防御性的城墙就显得尤为重要,长城应运而生。

在战争中,防御和用讯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长城高高巍峨的城墙以及间隔分布的烽火台,就是起到这些作用。

为了加固加强城墙的御敌性能,以及通讯信息的便捷快速传递,各国将分布不均的城墙连接成线,形成长城。

就是今日我们所见的蜿蜒横亘的一个伟大建筑工程。

现存至今所指的万里长城多为明朝时期在古长城基础上修葺的长城。

它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1】古往今来,长城的巍峨壮阔,工程浩大,以及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建筑才能和远大的军事谋略都为世人所折服。

1、长城“危机”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遗作,而面对和利用这样具有历史内涵建筑中使得长城面临众多“危机”。

首先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危机,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利用体系,长城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都远远超过最佳接待容量而接近于饱和量,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长城上的游客摩肩接踵,给长城的破坏程度是难以控制的,也引发了长城被过度利用影响承载力的危机;二是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系统化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措施,缺乏法律的效力和威慑力;三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短缺引发的关于长城保护完整性的危机;四是无序乱开发而引发的长城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的恶化等,造成的长城受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加大,引发环境危机;五是没有有效和规范的对长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意义进行宣传,公众欠缺保护和责任感意识的,不断进行破环的行为,使长城破坏严峻,保护进程收效甚微其生存环境以及价值传承受到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境内的长城与保护问题发布时间:2009-05-06 16:37:22包头市位于祖国北部,东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西与巴彦淖尔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南北长271公里,东西最大跨度170公里,阴山山脉从市内横跨,全市总面积28168平方公里。

说起长城,人们都会想到八达岭,想到嘉峪关、山海关,很少有人会把长城与包头联系起来。

其实包头市内境内的长城,在内蒙古乃至全国,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长城,先后有五个时代(战国赵、秦、汉、北魏、金)6条长城遗迹在市内纵横,长度达340余公里,其中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又先后在北魏泰常八年和汉武帝元朔二年第二次被修缮使用,连同重复使用的长城,累计长度可达460余公里,分布在阴山及阴山以北地带。

长城的设置与现状1、赵长城战国赵长城——中国北方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遗迹。

有关赵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对北方的几次攻略中,可以推测出修筑长城的年代。

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

”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依据这几条记载,有观点认为赵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第一次攻破林胡、楼烦时。

但史书记载公元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宁葭;略胡地,至榆中。

公元前305年,攻中山。

这两次赵国向西北的拓展还没有到达云中、九原。

另一方面,如果前306年略地后就修筑了长城,必会派军队驻守,中山之地已在赵国势力范围之内,又怎么会出现公元前305年、前300年两度再进攻中山的记载呢?因此,修筑赵长城的准确时间应是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并“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这是赵国势力至云中、九原的最早记载。

随着势力范围向西北的扩展,在阴山下修筑“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长城,目的是减少来自北方林胡、楼烦的威胁,“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是战国时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往完成的事业,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修筑长城与“变俗胡服、习骑术”,既有战略上的长远目的,也有战术上的整体提升,是战略战术上一种积极有效的统一。

包头段赵长城的走向和沿线设置赵长城从今河北省经山西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后,沿阴山山脉南麓由东向西延伸,包头市基本可寻找到这条长城的遗迹,它经土默特右旗、石拐区、九原区和包头市区北穿过,全长65公里左右。

穿过石拐区段的长城,长城穿行于山脉中,这是包头地区唯一穿行于山中的长城。

这段长城与向西的部分直到五当沟有其踪迹,五当沟以东就要到大青山麓南才又见到,中间没有连接的地段南北相距10余公里。

由此我们分析,长城是分段修筑的,五当沟以西的地段,由于山脉从市西开始,由西向东逐渐北移。

从包头市北大庙村,山脉又向南延伸10余公里。

于是,从西修的长城就有一段经过了山中,东来的长城只修到五当沟。

经过包头市的赵长城决大部分是夯土筑成的,现存高度1~1.5米。

保存最好的地段在包头通往五当召公路22公里处,这段公路恰好选在赵长城经过的地段,公路与长城同向穿行在起伏的山脉之中,劈山修筑公路时,长城也被纵向切开了一个断面,高5米多,清晰的夯层匀称密实,厚约8公分左右。

这段被切开的长城为我们解剖了赵长城的原始状态(图)。

站在24公里地段一座烽火台上往西眺望,可看到长城沿着山沟蜿蜒西行(图)。

石筑长城只在石拐区后坝村发现一段,长城两侧用石块垒筑,中间是碎石和土填实,基宽2.6米,顶宽1米,现存高度1.5米左右。

哈德门沟以西的地段,因山前地形多为沙土和石子,长城仅残存一道高、宽为50公分左右的沙石混合延长体,如果没有东西延伸长城的联系,很难确认这就是赵长城。

阴山南麓赵长城一个重要特征,是长城沿线经过的沟口处,一般都筑有障城。

我们调查的包头地段,基本每一个山南的沟口处都有一座或两座障城遗址,哈德门沟东侧有一座古城;昆都仑沟(古代石门水穿行的沟)口的东西各有一座障城;虎奔汉沟、梅力更沟在沟口西也都有两座障城遗址;乌不浪沟口障城在沟东。

赵长城穿行于山中的地段,也发现两座障城,一座在柳树湾西0.5公里,另一座在包头至石拐铁路后坝站北。

这些障城基本都处在险要的地理位置,是长城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长城基本沿阴山南麓修筑,与《史记》所言相吻合,穿行于山脉中的长城只是因地制宜罢了,如果长城取直就筑在了平地上,失去了所依靠得山脉,不利于军事防守,从“旁阴山下”的角度,长城也不会修筑在平地处。

如果继续沿山脉走向修筑,就会绕道走出一条弯曲的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从山中穿行更有利于军事防守。

赵长城修筑在山麓南侧,军事上并不占据有利的地理优势。

实际这是出于不同时代的战争方式所考虑到,战国时代中原地区交战以兵车对阵北方游牧民族则以马上战术见长。

赵武灵王分析了当时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战术后,学习先进的马上作战,战败了林胡、楼烦,又利用阴山山脉有利的自然地势,在山下筑起长城以阻止骑兵的进攻,长城的作用便是给战马增加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在沟通南北的山口处设置防守的障城,以防止从沟内攻入其已控制地带。

赵长城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山脉自然形成的险峻之势,来阻止敌骑兵的攻势,这种借山脉优势的特征在包头至石拐公路旁的赵长城,体现的更为明显,修筑长城的两侧都是难以行动的山脉,而长城在这里都是沿山沟延伸的。

2、秦长城秦长城修筑于统一六国后,《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经过包头市的秦长城,横贯固阳县中部,全长55公里左右。

长城沿阴山山脉中脊或北坡顺山就势,穿沟越壑,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壮观。

修筑固阳秦长城主要采用两种不同方式,东段基本为土筑,只在现银号乡以东有一段是用块石垒筑的。

西段从固阳县北至西斗铺都用块石或片石砌筑,西出固阳县王如地一段用土夯筑。

固阳秦长城上的附属设施和烽火台1982年在固阳普查长城时,在银号乡半沟东侧,山的北坡两条土筑长城之间,有两个石头砌筑的哨位掩体,哨位东西北三面用片石砌墙,无顶,东西长3.7米、南北宽2.7米、墙体厚0.5米,高1.5米。

长城南侧山下,还有几座相连的石筑房屋遗址。

大庙乡小窝兔村南山顶,有一个高4~5米,直径十几米的土筑烽火台,南侧有南北一字排列的三个房屋遗址,遗址石基础清晰。

在固阳县北长城南侧山顶上,残留着一个石砌的方形烽火台。

秦长城上的烽火台较为明显,一般在2至3公里之间,可以看得见的山头或高地上都留有烽火台遗迹。

固阳九分子乡北此老兔沟至阿贵沟长3公里的秦长城内侧,凿刻了百余幅岩画,岩画大部分是北山羊,还有骆驼、舞蹈人、骑驴、骑马等画面。

岩画内容反映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是长期生活在阴山地带段游牧民族所为。

固阳秦长城岩画出现在长城上是一个特例,它可能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段,但修筑长城的时间,已经确定了岩画年代的上限,由此我们分析,凿刻岩画的最早时间段,应在秦王朝灭亡后至汉武帝元朔二年修缮秦长城之前,由当时活动于草原上的匈奴民族制作,同时也不排除有晚于汉以后生活在这一带游牧民族凿刻点岩画。

固阳秦长城翻山越岭,蜿蜒曲折,大部分筑在人烟较少的地带,除历史上各种原因造成的破坏,基本保存较好,有些地段至今还可以领略到当年的雄姿。

3、汉长城汉代曾经两次修缮、修筑长城,包头市至今仍可以寻找到这三条长城的遗迹。

汉武帝元朔二年长城《汉书·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

《内蒙古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期)曾经在乌拉特中旗,发现了一段倒塌石墙里面还有整齐墙壁的长城。

1988年7月,我们在内蒙古中西部进行秦长城考古调查时,在乌不浪口以东,见到了这段长城,这是一段被毁长城的断面,长城内侧(南侧)又加厚约一米的筑墙,经过加筑和利用的长城,吻合了史书的记载。

因此,我们今天也把秦长城称为秦汉长城。

汉武帝太初三年大南北线长城汉武帝时还在原秦长城以北再次大规模修筑了南北两条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汉书·匈奴传》也记载了这条长城及设置:“孝武世,出师征战,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

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这是汉代修筑的长城,它设在秦长城以北50公里左右的地带,记载中的“城障列亭”是对长城及沿线所置障城、亭、燧等的统称,所谓“外城”,因这条长城筑在曾经修复利用过的秦长城之北,相对秦长城而言,史书称“筑外城”。

北线长城现在只能在地表看到一条时断时续的土垅,高度在30至90厘米左右,长城大部分地段呈中间略高两边缓坡的形状,宽度一般在8至10米之间,夯层厚10至15厘米,全长约75公里。

南线长城在草原丘陵地带,它经过了固阳县东北部和达茂联合旗西南部,全长70余公里。

其中达茂联合旗段保存的较好,至今还遗留着修筑长城夯土大多取自北侧的痕迹,现状基本与北线长城相同,在巴音朱日和与新宝力格苏木相交的山地处,长城采用两侧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碎石填实,石砌的长城宽约5.5至6米,高0.8至1.2米。

南线长城沿线设有障城和烽遂,一般都设在长城以南10米或一华里左右的范围内。

烽燧有的用沙土碎石混合夯打而成,有的是用石块砌筑的,都呈圆锥形状。

障城有土筑,也有外侧石砌内侧土筑,还有的是两侧砌石中间填以土和碎石,规模最大边长为140米,小障城边长在20米以内。

两条汉长城因处于草原地带,人为破坏的因素较少,北线长城受自然破坏较为明显,可能与长城的坚固程度有关。

4、北魏长城《魏书》记载北魏曾两次修筑长城,第一次是在公元423年,《魏书·太宗纪》曰:“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

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对于这条长城的位置,李逸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一期)中,认为是利用了阴山中脊的秦长城,以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黑沟南山坡燧址采集到的北魏残筒瓦作为文物佐证。

北魏究竟利用了那一条长城,笔者在《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一文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从多方面作了论述。

记载中的五原是确定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关键之一,据《水经注》、《魏书》等史料记载考证,哈德门沟口东的古城,应该是汉代和北魏的五原县故城。

最早认为它是赵长城上的障城,古城遗址面积6万余平方米,1999年对古城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北魏遗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