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与产业_城市和区域规划(杨吾杨 教授 )

合集下载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第一章区位论及其发展流派第一节区位和区位论一、区位和区位主体1、区位: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2、区位主体: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或机关活动及个人活动等。

二、区位论1、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2、类型(1)布局区位论: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2)经营区位论:空间内经济活动的有机组合三、区位类型和区位论研究的主要过程1、区位类型2、研究过程(1)区位现状分析包括,区位分布现状分析和关联分析;(2)区位预测(3)区位决策包括,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第二节区位论发展的流派一、最小费用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一)农业区位1、杜能的思想最小运费——最大地租——农业生产的最佳区位——杜能环:呈同心圆状的农业空间经营结构关注运费,不关注收益2、布林克曼的思想集约度+经营方式=农业布局集约度=农业的收益+土地利用方式要点:交通位置不同造成的土地集约度差异,不仅表现在资本集约度的差异上,还表现在劳动集约度的差异上。

(二)工业区位区位三角形、等费用线寻找最小区位;属于完全竞争,即,所有买方在给定消费地集中;所有卖方都具有无限的空间。

所以,是需求因子不发生作用的市场类型。

(三)最小费用区位论的特点1、企业区位选择的动机是最求最小费用;2、某特定地点需求给定,对区位选择无影响;3、研究的是单一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4、最小费用区位不能带来最大利润。

二、过渡理论—相互依存关系理论代表:菲特(Wetter)、霍特林(Hotelling)、张伯伦(Chamberlin)贡献:将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论研究(一)条件1、直线市场;2、无差别性;3、地理均质性;4、市场无限性;5、一定的运费率;6、区位变动性;7、确定的动机不影响区位选择;8、纯粹工厂价格(二)结论1、分散的趋势依赖于运费高低、需求函数弹性和边际费用的特性2、各个卖方都最求能够支配最大的市场地域;实际区位取决于相互依存的类型3、销售价格为出厂价,各个竞争者为空间垄断者4、有效需求在二选一时,因运费和竞争者的区位而变化5、多企业区位选择问题(三)特点1、从完全竞争市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过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垄断条件下进行区位决策;2、市场地域由点向线发展三、最大利润区位论代表:克里斯泰勒、廖什(一)条件1、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2、影响区位的因子是费用因子和收益因子(二)结论1、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区位的变化2、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佳区位点(三)特点1、市场为正六边形“面状”市场2、在给定的经济空间内,随着生产区位数量的极大化,使各个区位得到的利润最大化,并由此出发来规定市场范围和形状四、区位论的发展1、研究理论的发展2、研究领域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产业空间结构的微观基础-区位论

产业空间结构的微观基础-区位论
第7讲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微观分析 ——区位论
第1节 区位理论概述 第2节 区位理论(1):工业区位论
1
第1节 微观产业布局理论: 区位论概述
主要参考书: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一、区位与经济区位
1、关于区位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 “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 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 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人类对某事物占据 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location),由二个部分所组成: 区位空间(三维的场所 ),即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 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人类 经济活动的区位则构成经济区位(economic location )

3
2、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占有空间场 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 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论已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空间经济学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 区位论要解决的是经济活动的地理方位及其形成原因的问题 。区位论——像个体经济学一样——假设行为的主体为自身 的利益而活动。因此,企业的区位选择是为利润最大化,而 个体的区位选择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 它研究二个方面的问题,下页
5
3、区位理论的分类
(1)区位 工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理论, 等等 19世纪初,冯· 杜能(Von Thunen,1783~1850)首创。农业区位理论 (《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年)。 20世纪初,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 韦伯,《论工业区位论》 1909年);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经济的区位》1940年); 行为区位理论 克里斯塔勒与廖什等的中心地理论 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更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那么,城市的发展是如何与区位理论相关联的呢?区位理论是城市规划和地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关注的是城市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区位理论被广泛应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决策。

首先,区位理论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根据区位理论,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直接影响其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比如,一个位于沿海的城市更容易发展海洋经济,而一个位于内陆的城市则更适合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

这不仅与自然资源的分布有关,还与交通和通信的便捷程度密切相关。

例如,沿海城市的港口资源和航运条件优越,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将对经济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区位理论对城市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社会发展不仅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还涉及社会服务和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根据区位理论,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例如,一个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更容易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从而保障人民的食物供应;而一个位于山区的城市则更容易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提供独特的生活体验。

此外,城市的地理位置还会影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分布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区位理论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直接决定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脆弱性。

例如,一个位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另外,城市的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污染治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地理位置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第⼀节企业空间增长及其演变模式(⼀)企业的空间扩展1、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效益、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竞争激励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法(1)⼀体化扩张:横向⼀体化、纵向⼀体化(前向⼀体化、后向⼀体化)(2)多样化扩张(⼆)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传染扩散-接触扩张等级扩散-等级扩张(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3)中国的通道扩张⼈际关系、经济体制、地理位置、⽣产联系等(三)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侧重介绍三个单个企业地理扩张1、国内增长为主-泰勒模式-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1)划分空间尺度-地⽅、区域、全国、多国(2)跨越门槛引起组织变形:物质联系空间最快、决策空间最后(3)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销售代理机构风险最低2、国际扩张I-哈坎逊模式-全球扩张3、国际扩张II-迪肯模式-全球转移第⼆节公司组织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1、功能部结构按照专门化功能进⾏部门划分2、产品部结构按照⽣产产品不同进⾏部门划分3、区域部结构按照⽣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部门划分4、顾客部结构根据其顾客类别进⾏部门划分5、矩阵结构联合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1、功能部结构:相对集中2、产品部结构:相对分散3、区域部结构:更为分散,出现了总部等级4、顾客部结构:⽆区域特征5、矩阵结构:以上各类的叠加第三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外商直接投资(FDI)涉及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跨国投资?2、选择在何国家投资?3、选择在何地点建⽴机构?▲直接投资:⼚、资⾦、技术直接⼊股,本地化。

▲Eg:麦当劳偏重于⼤城市、旅游景点⼀、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产品周期理论(R V ernon)其中⼼在于产品从其进⼊市场开始,⼤致经历了由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组成的⽣命周期。

经济地理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区位理论
第6页/共95页
一、经济地理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基本概念 •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次
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 区位研究的基本内涵 ➢人类某种活动的空间选择 ➢给定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 位 主 体: 人 类 活动 —— 个人 、 企 业 、 团 体 和机 关
宏观区位论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第9页/共95页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
•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把某个市 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 单独研究。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 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结论 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
第16页/共95页
2、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 制约性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因素,即影响或作用 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因子。
• 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和收益)影响区位主 体因素的划分( 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来划分)
主要道路缓冲区内的房地产项目分布
第37页/共95页Βιβλιοθήκη 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
第38页/共95页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1、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 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第5页/共95页
读书报告
• 阅读有关区位论方面的论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扩展阅读。

第三章 商业区位论

第三章 商业区位论

第三章商业区位论第一节概述一、相关理论(一)研究体系1、商业地理学:以商品生产地域的分布规律、商品空间位移的网络分布规律。

商品销售地理位置的区域组合规律。

——中宏观地域层次上的区域总体表象的描述,这是传统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共同特征。

注:杨吾扬等. 商业地理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商业地理.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2、城市内部商业活动研究注重研究城市内部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的布局,运用数量模型,并着眼研究不同商业业态形式在城市商业布局中的一般特点。

——从中宏观到中微观到微观如:餐饮、服装、报刊等3、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1)依托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跨国)公司(企业)在城市体系尺度上的连锁经营和跨国经营过程(零售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展开对中宏观地域的研究(2)对于城市内部尺度(intra-urban scale)主要通过对单体商业活动和连锁、特许经营等组织形式、业态形式和业种类型的空间地域结构来实现(二)营销、分销、商业活动1、营销(marketing):针对集团、公司和企业等单体经济活动与消费者活动而言2、分销(distribution):包括了产品的最后加工过程、运输仓储过程、批发零售过程以及消费过程3、商业活动(commercial activity):只是营销活动的一部分,强调销售供给和消费需求在总量、空间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关系。

不仅研究商业本身,还研究消费者(三)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基于城市体系的商业活动空间结构1、基于城市体系的商业活动主要针对具有连锁经营功能的商业企业或集团而言2、基于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主要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二、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子(一)市场零售区位与其他产业区位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者指向,并以此来决定服务门槛和服务半径:即消费者购买某商品和享受某种服务要克服的空间距离1、市场与人口(1)服务门槛小的零售业与需求者的分布空间相对应,呈分散分布;服务门槛大的零售业等级也相应较高,布局数量有限。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将其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研究的目的不同,其涵义也有所不同。

“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

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

如企业活动的场所,就是企业区位。

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

然而,以上对区位的理解,总让我们感到没有把区位的真正涵义讲清楚、弄明白,使得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缺乏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区位与区域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已有的区位理论做一梳理。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J.H.von Tunen)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此后的半个世纪,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铁路、轮船的普及,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

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 ·Launhardt),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后来又有胡佛(E·Hover)等人完善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他们分别从市场和经济中心的角度发展了区位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