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精)

合集下载

4.第三节过度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1)

4.第三节过度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1)

(三)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特征
1、探索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十月革命后, 列宁面对的基本任务。 2、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3、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是以落后国家为起点的 4、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是迂回过渡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 使用了“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 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87年十三大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战略
(一)分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毛泽东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 2、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 3、新三步走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毛泽东:均衡战略 2、邓小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和 “两个大局”的思想 3、江泽民:西部大开发 4、胡锦涛:“板块式”协调发展战略 (三)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3、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1)建立与建成理论 *1955年3月,毛的一次讲话:“在我们这样一个大 国里,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 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 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 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 ,既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 (2)脱离实际的大超越
(3)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4)大过渡理论 所谓“大过渡“是把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看成过 渡时期的理论。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的公 报中,正式宣布:“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 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 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 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 斗争。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精)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精)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吴淑娴1(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独创,也是马克思后期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作了全面阐述。

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后期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主义先驱者的著作中,都没有关于这一问题论述,可以说,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的独创。

马克思以前并没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这样,就不仅确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更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经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

”[1]这表明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萌芽。

这是因为,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分配方式的变化,是所有制形式变化的结果和表现。

当然,在那里,马克思还没有明确提出和论述这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思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一、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或实现方式(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共产主义革命方式理论(一)暴力革命方式和和平变革方式1、暴力革命1)共同胜利论: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基础上,以西欧发达国家为起点的世界革命互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使得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体系,一个国家人民受到另一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贸易自由以及市场的建立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消失,所有文明国家形成两大对抗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舞台成为世界性的;单独的国家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首先在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同时发生,并且迅速影响世界其他国家,最后汇聚成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还有发展余地时实现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饿夺取国家政权,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在战争和危机引发革命基础上,以落后国家为起点世界视野内的革命互动论。

由于落后国家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很自然会出现更多危机,革命形势容易发展;而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激化了矛盾和危机,孕妇这革命的种子。

包含三个递进性的层次:第一,以西欧落后国家为导火线的西欧革命互动。

1848-1850年德国成为欧洲矛盾的焦点,他们寄希望德国首先爆发革命,法国成为欧洲解放的决定力量,英国成为最后保证。

第二,以落后殖民地国家革命为导火线,引发西欧革命的炸药包。

由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导致东方非文明落后国家如中国印度革命性因素诞生,再翻过来促进西方世界危机爆发,构建互动的革命链条。

这也包含着爱尔兰民族问题上。

第三,已落后的俄国革命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

8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8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建立共产主
义社会,实现金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
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
式。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
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具备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⑦由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具体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
发展商品经济。但在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理论推断将会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随着共产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消失,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
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一般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思想来源和现实依据,以及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预测未来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最终发展变化的结果。

我们要牢记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前进,因此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键词:马克思,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科学预测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的理论基础、思想来源和现实依据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辩证唯物史观就是其一。

马克思在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中,主要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经过自己天才般头脑的分析认识,第一次把社会和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看到了社会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

发现了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方面的伟大作用。

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到“社会五形态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这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2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16世纪,到了19世纪30—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到达了顶峰时期。

这一时期的空想家们继承了以往空想家们的优秀思想,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时期,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成就。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应当劳动,迅速改变贫困阶级的物质、精神状况,用统一组织社会生产的办法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人的管理应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反对大众的个人所有制的暴政”。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测试考生对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主要形式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考查考生对下列两个问题的区分。

一是战前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二是战后国内和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回答好这道题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两个限定条件。

一是“当代资本主义”二是“国际垄断组织”。

在这两个限定条件下,就排除了选项A、B、D。

因为国际卡特尔是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而战后即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混合联合企业是战后国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因此。

正确答案是C。

通过解析这道题说明,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这一知识点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这是因为,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与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这些矛盾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无法解决,要求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加以缓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发展,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是D。

3.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

2021年第3期第43卷总第223期NO.32021Vol.43General NO.223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W《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关娜(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02)[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进程分成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阶段并非马克思所设想的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经典理论与现实实践的错位不禁让人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产生了质疑。

重温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哥达纲领批判》;发展阶段;认识[中图分类号J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1)03-0071-05[收稿日期]2021-01-19[作者简介]关娜(1983-),女,山东鄆城人,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的纲领性文献,尖锐地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深刻地论述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把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重温《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驳斥错误思想观点,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_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关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①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4)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因为对未来社会的完整认识只能建立在未来社会中人们的实践基础上。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吴淑娴1(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独创,也是马克思后期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作了全面阐述。

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后期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主义先驱者的著作中,都没有关于这一问题论述,可以说,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的独创。

马克思以前并没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这样,就不仅确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更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经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

”[1]这表明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萌芽。

这是因为,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分配方式的变化,是所有制形式变化的结果和表现。

当然,在那里,马克思还没有明确提出和论述这一问题。

(一)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错误观点的批判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第一次明确指出并加以全面论述。

马克思首先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他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成为个人的财产,消除了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削他人劳动的条件,从而消除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不存在阶级差别;个人的劳动直接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而存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是指“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刚刚从旧社会中脱胎而来,“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是指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

此外,马克思还提到了“过渡时期”的概念,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段的革命专政。

”[3]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可以看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最后建成,中间要经过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过渡时期,即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段专政,把生产资料一步一步集中到国家手里,为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条件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的阶段;第三个时期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论述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

马克思明确指出,所谓“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扣除,他详细列举了需要扣除的内容:第一,用于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于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扣除这三项后,剩下的部分就是社会的总的消费资料。

而这部分在分配给个人之前,还要做以下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费用;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只有在作了这些扣除之后,才谈得上消费资料的分配,这样,所谓的“不折不扣”就已经变成“有折有扣”的了。

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对按劳分配理论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他指出,一方面,共产主义低级阶段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社会,在那里,“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4]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低级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各方面都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物质还没有极大的丰富,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们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仍然存在,个人天赋的不同与工作能力的不同还是天然特权;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因此,在这一阶段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原则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资料。

按照这一方式,劳动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会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即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

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5]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资料的原则与商品交换一样,实行的都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是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交换商品,而交换劳动,“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6]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证书的方式实现的。

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联合体。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7]由于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存在,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劳动后,所取得的不再是货币形式的报酬,“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

”[8]马克思论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局限性。

他指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消除了对他人劳动的剥削,这与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这一分配原则仍然有其局限性。

首先,按劳分配所通行的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这个平等的权利还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9]其次,在等价交换原则下,平等只是在于分配方式的平等,而不是劳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领取消费品,“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10]再次,即使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婚姻家庭状况,子女数量等方面的不同,也会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按劳分配原则的这些弊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上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11]在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作了详细论述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克服按劳分配的种种弊端。

马克思论述了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前提,他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二、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这一理论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也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会包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发展阶段本身也存在不成熟与成熟之分。

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式也经历了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形式,并且多种实现形式可以并存。

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同资本主义也必然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发展过程中其具体的实现形式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一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既然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更进一步讲,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会包括若干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刻内涵、深刻反思我国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14],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的初级阶段[15],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