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文言文讲解PPT课件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俱为一体: 同“具”,全,都
2.一词多义
性行淑均咨诹善道 名词,品德 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
名词,行列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 论
作者这样说是想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 之士,才可救亡求存,以竞先帝之业。
重点研讨
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目的是什么?
“诚宜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
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 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治理
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 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 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 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整体阅读
官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忠良诚实的人
选拔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
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
志向思想忠诚纯正
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
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 队伍,部队 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 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 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 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 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 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整体阅读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
指西汉 表示原因
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 名词,路途 道
咨诹善道 名词,方法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词类活用
三顾茅庐 教学PPT课件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 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 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
鲁莽、直爽, 直扬言将诸葛亮 “用一条麻绳缚 将来”,足见其 行事鲁莽。
细读感悟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 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 诗的理解。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 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 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 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 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 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 之智。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 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 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 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 写起。
字词积累
yè guān
刘备三顾茅庐PPT课件作品

三顾茅庐缩写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 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 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 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 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 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 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显然这两种说法都有成立的可能,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自 己的评论!
刘备三顾茅庐前后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 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 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 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 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 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 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 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 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 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 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 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 以庞德公为首的襄阳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言承与荆州蔡氏集团 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这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 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 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34张PPT)

课文赏析
贤良诚实的人
原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介词,拿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
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背景介绍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 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 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 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 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译: 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 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课文赏析
亲近
疏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原文: 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
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之后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 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认识作者
阙,通“缺”,缺点。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
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
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
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
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
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
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
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
迨犹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
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犹亭乎?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
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冲主:幼主。
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
③高宗:指赵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PPT课件(第2课时)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 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作者。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 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 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 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 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 茅庐”这个故事。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V
I
【经典诵读】
拓展延伸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拓展延伸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 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 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 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 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 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合作探究
(4)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出师表》精品课件(共77张ppt)

闻达:做官扬名。
译文: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 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 里做官扬名。
原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 帝以驱驰。 补充注释:以:因为。于:到。咨:询问。以: 拿。介词。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 情绪激动。以:拿,介词。驱驰:奔走效劳。
译文: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 足,应当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 望能够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铲除奸邪凶恶的 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过分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
进言规劝
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导致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 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 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 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 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 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 在陛下身上来报答。(陛下)实在应该广泛 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 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 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 你知道诸葛亮的哪些事呢?
出
使
师
英
未
雄
捷
泪
身
满
先
襟
死
分《 的对 中 泉 至
策 源 地 。
》 被 世 人
"
"
、 刘 备
《出师表》-完整版PPT课件

严明 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以昭陛下 不宜偏私, 平明之理 内外异法
返回
宫中府中 宜付有司 以昭平明 俱为一体 不宜偏私 之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 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 用)。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 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 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
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 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 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 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 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 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 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 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 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 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 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 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以“出师” 为中心
一、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二、然后,陈述出师理由, 表达感激之情效忠 心愿;
三、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 后汉倾颓 历史教训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返回
归纳: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 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哪些建议?
(1)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 大事。若嗣 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曹丕:曹操之子。 安:安定。 定:平定。 大事:此指魏灭吴,一统中国。 嗣:继承。嗣子:此指刘禅。 辅:辅佐。 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能使国家安定,最 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如果刘禅值得你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 他不能成材,你就自己取而代之他。”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 病 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 事。
永安:即白帝城。 病:生病。 (《橘逾淮为枳》:寡人反取病焉。 病:辱,耻辱) 笃:(病)重。 于:在。 属:嘱咐。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 向他托付自己的后事。
THANK YOU
SUCCESS
2019/7/30
刘备托孤
陈寿
人物介绍
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 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 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 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 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 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 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 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 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 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 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 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历史来源
《刘备托孤》即《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 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 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 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 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 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 白帝托孤。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为:写。 事:侍奉。
刘备又写了诏书给刘禅说:“你跟着丞相一同处理国 事,侍奉丞相就要像侍奉父亲一样。”
THANK YOU
SUCCESS
2019/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竭:尽,完。 (《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效:效仿。 节:节操。 诸继葛之亮以痛死哭:着即说一:直“到我死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幼主,做一个 坚贞可靠的忠臣,以死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