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吃盐标准
婴幼儿不宜吃盐过多

注意!婴幼儿不宜吃盐过多关键字:婴幼儿饮食食盐摄入适度饮食宝宝健康导读:做父母的在给婴幼儿调剂食物时,都习惯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来掌握咸和淡,这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婴幼儿饮食的咸淡口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成人感到有咸味时,食盐的浓度需达到0.9%,而婴幼儿却只需要为0.25%就可以了。
食盐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婴幼儿的肾脏和他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远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所以他没有能力充分排出血液中过多的钠,因而吃盐过多很容易受到损害。
并且,这种损害是难以恢复的。
吃的盐过多,还会引起体内的钾随尿液大量流失。
而钾对人体的肌肉活动,心肌舒缩都有重要作用。
钾失掉太多,甚至会引起心脏肌肉极度衰弱而死亡。
为此,婴幼儿不宜吃盐过多。
婴幼儿每天吃多少食盐比较合适呢?一般情况下,婴幼儿每天生理需要量为1克,新生幼儿仅需0.25克。
由于钠离子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不吃食盐也同样能补充。
婴幼儿的主食是人奶或牛奶,平均每500毫升即分别含食盐0.15克、0.5克,再将辅食计算在内,因而并不需要额外添加,饮食中的食盐已能满足婴幼儿的需求。
8至10个月后,每天可喂12次稍有咸味的食物,作为补充。
做父母的在给婴幼儿调剂食物时,都习惯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来掌握咸和淡,这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婴幼儿饮食的咸淡口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成人感到有咸味时,食盐的浓度需达到0.9%,而婴幼儿却只需要为0.25%就可以了。
通常建议1周岁以内不要添加任何调味品。
什么都不是绝对的,盐本来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物。
我建议,到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后盐可以少加一点,味精则一点也不要,味精不是好东西,任何年龄都不要多吃。
要防止孩子吃盐过多,哪怕是到了1岁以后。
吃含盐量过高食物的儿童有11%~13%患了高血压。
此外,食入盐份太多,还会导致体内的钾从尿中丧失,而钾对于人体活动时肌肉的收缩、放松是必须的,钾丧失过多,能引起心脏衰弱而死亡。
当然,适量的食盐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1周岁内的宝宝可以不加或稍微加一丁点盐就可以了。
儿童盐摄入量标准

儿童盐摄入量标准
儿童的盐摄入量标准取决于其年龄。
一般来说,1-3岁的儿童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克,4-6岁的儿童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3克,7-10岁的儿童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11-14岁的儿童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
请注意,这些要求是每天不能超过的量,而不是每顿。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已经超过一岁后,就开始不顾及吃盐量了,经常一顿饭的盐量都严重超标,这样长期下去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体内钠的主要来源于盐与食物,钠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调节人体液体酸碱性、维持酸碱平衡、保持体内渗透压平衡等作用。
但摄入过多的钠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儿童如果食用过多的盐,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钠过多,引起体内钠潴留、体液增多,导致肝脏代谢以及肾脏过滤的负担过重,影响儿童正常的器官发育。
儿童长期摄入过多的盐,还有可能导致肝肾疾病的发生。
因此,家长应该避免在儿童的饮食中加入过多的盐,以免儿童体内的钠含量过高对身体造成损伤。
小孩饮食注意

小孩吃盐多影响骨骼发育2009-5-15 15:55:22 来源:中华取名网作者:中华取名网人气:【大小】小朋友肾功能未发育成熟,所以身体排钠能力亦较低,每天盐分摄取亦相对较少。
小朋友长期吃太咸的东西,还会影响骨骼生长。
早前英国营养组织发表儿童食盐量指引,建议1至6岁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
小朋友长期进食高盐分食物,不但会影响日后口味,将来患高血压、肾病和心脏病的机会较大,而且更会影响骨骼生长。
营养师发现小朋友最爱的早餐肠仔蛋和肠粉,盐分已大大超标,各位妈妈准备早餐时要留意了。
血压高钠质作怪为什么食盐会与高血压和心脏病有关呢?其实当中元凶是盐中的钠质(盐内约40%是钠质)。
当我们摄取过多钠质,钠离子会像海绵般将水分留住在体内。
身体便会积着多余水分,除了会引起水肿,还会令血液容量大增,导致高血压,患心脏病的机会也较大,同时肾功能亦受影响。
虽然这些只属慢性疾患,病情出现可能是多年后的事,但家长为免小朋友日后患这些致命疾病,还是要控制子女的食盐量。
从小培养清淡口味要想小朋友健康成长,妈妈在准备正餐时,就要多留意。
营养师指出,小朋友的口味是跟随家长的,若父母饮食习惯偏咸,小朋友也会爱吃较咸的食物。
所以最重要是从小培养子女的口味,尽量让他们习惯吃得清淡。
例如可让他们进食谷麦、鸡蛋三文治、麦包等作为早餐,而平日妈妈煮菜时最好使用新鲜的材料,避免食用罐头和腌制的食物如咸鱼、腊味、腌菜等;香料亦要以天然为主,例如多采用蒜茸、姜、葱等,少用盐、豉油和鸡粉。
食得太咸钙质流失小朋友肾功能未发育成熟,所以身体排钠能力亦较低,每天盐分摄取亦相对较少。
小朋友长期吃太咸的东西,还会影响骨骼生长。
因为钠质与钙质同属矿物质,经过肾脏时,钠质会较钙质优先被身体回收再用,故摄取太多钠质,会间接增加钙质在尿液中流失,影响小朋友骨骼发展,如果骨骼不够坚硬强壮,更可能增日后患骨质疏松症的机会。
1孩子吃盐多了对身体好不好?2011-1-26 19:40提问者:匿名|浏览次数:1699次老人说孩子吃的咸点只要多喝水就没关系,这样的说法对吗?我来帮他解答2011-1-26 19:42满意回答味盐为主,食盐可谓调味品中的老大。
儿童每天吃盐的标准

儿童每天吃盐的标准
对于儿童来说,每天吃盐的标准取决于其年龄段。
0\~6个月的婴儿每天摄入的盐量应该不超过一克,7\~12个月的婴儿每天
为一克,1\~3岁的婴儿每天为两克,4\~6岁的儿童每天为三克,7\~10
岁的儿童每天为5克,11\~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为6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的儿童,需要适当减少盐的摄入。
另外,由于个人体质差异,对于盐的摄入量并没有准确的标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低盐、低油、低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瓜果和蔬菜,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添加户外体育锻炼,才可以使身体健康。
一岁半宝宝钠含量标准

一岁半宝宝钠含量标准大家常说“好厨子一把盐”盐虽是百味之首但“盐”多必失尤其是宝宝们,一定要控盐!在日常生活中,盐至关重要,不仅是加工和烹饪过程中的主要调味品,使得食物风味更佳,还可以起到食物保鲜防腐的作用,同时,适量的食盐摄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钠离子能够调节人体内水分与渗透压,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功能。
但是,过多的食盐摄入对身体却存在负担,据调查,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中食盐摄入量较高,且多项研究证实,过多的盐摄入与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有关。
吃盐过多的危害为什么对宝宝食物用盐量有这么严格的控制呢?易挑食、偏食过早加盐,会使宝宝对食物本身的味觉感知发生偏差,以后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对调料、添加剂的口味产生依赖,易挑食、偏食,喜欢“重口味”食物。
影响吃奶盐摄入过多,宝宝就会觉得渴,想喝水,而喝水喝太多会导致身体浮肿,又占肚子,这样宝宝吃奶吃饭就会受到影响。
影响锌、钙的吸收高盐饮食还会影响对锌、钙的吸收,易导致缺锌、缺钙,影响智力和体格发育,甚至会造成宝宝免疫力下降。
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在宝宝食物中过早添加食盐,会使宝宝未来患高血压的几率大大提升!小朋友的日常饮食中,盐摄入多少合适呢?随着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很多宝爸宝妈都知道,1岁以前的宝宝不能吃盐,那宝宝满1岁之后,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宝宝食物里添加盐这味生活中常见的调味料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2 版)》指出:0-6个月宝宝:钠摄入量为每天170mg6个月至1岁宝宝:钠摄入量为每天350mg1-3岁宝宝:钠每日摄入量为700mg表1 中国居民膳食矿物质推荐摄入量(RNI)或者适宜摄入量(AI)△数据来源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2 版)》1g食盐=400mg钠,1g钠=2.5g食盐。
因此,1岁前不加盐,1岁后要控盐。
盐分添加|吃不吃盐那点事儿,你都知道了吗?

盐分添加|吃不吃盐那点事儿,你都知道了吗?文:吉吉每天给孩子吃多少盐?综合Babycentre、NHS的建议,1岁内不添加任何盐,1岁到3岁可以少加或不加。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一般来说, 2.5克盐≈ 1克钠。
孩子的盐/钠摄取量如下:1岁内,每日所需盐不超过1g(钠不超过0.4g),宝宝不需要额外加盐,就能从母乳、奶粉和辅食中,获得足够的盐和钠。
1-3岁,每日所需盐不超过2克(钠不超过0.8克)4-6岁,每日所需盐不超过3克(钠不超过1.2克)(注:1克/g=1000毫克/mg)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也就是说,3岁内孩子一天所需要的盐,最多只有成人的1/6到1/3。
数字难免抽象,图示比较清晰,举个例子,1岁到3岁的孩子,每天所需要的2克盐,大概一共只有这么一小勺(参照物是一本32开的书哦!)市面上还有许多的量勺,以每克为单位,可供计量参考。
(本图由小果儿妈提供)不过,千万别以为一天只要不添加超过这个份量的盐,宝宝就不会摄入过多的盐/钠哦,宝宝的食物中,其实已经有许多“隐形盐”啦!学会看懂营养成分表非常重要呢!盐无所不在,一定要看营养成分表!几乎所有的食物中都含盐/钠,宝宝吃的天然食物亦如此:水果、蔬菜沙拉、纯肉、家禽、鲜鱼、鸡蛋、豆类、母乳、奶制品等,相对含钠较低。
来看看你家奶粉的含钠(Sodium)量吧,比如这罐1岁+的奶粉,宝宝一天的奶量如果是500毫升的话,钠摄入就是33*5=165毫克哦!宝宝健康小食也含钠,只要不吃过头,没有问题:我们经常给孩子在外面买些磨牙饼干、小馒头什么的,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要吃过头,记得留心一下营养成分表上的钠含量,要控制一天的钠摄入量哦!随手翻了几袋家里的,还都过关:警惕高盐/钠食物。
燻肉、披萨、酱汁、普通饼干、薯片、鸡翅、方便面……酱油、醋、蠔油、味精等烹饪辅料,都含有高盐/钠,还有些看起来没什么味道的成人挂面、切片方包、甜糕点、冰淇淋,其实制作过程中都需要加入含钠的配料,不要被它们看似平淡或甜美的外表所欺骗,有时只是咸味被覆蓋掉了。
低盐、低蛋白饮食标准

低盐、低蛋白饮食标准
低盐和低蛋白饮食标准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推荐标准:
低盐饮食标准:
- 成人每天摄入的盐的总量应控制在不超过6克。
- 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咸肉、腌制品、罐头食品、咸味零食等。
- 少用盐调味,可以使用其他调味料如酱油、醋、香料等来调味。
- 避免吃含有大量盐分的快餐和加工食品。
低蛋白饮食标准:
- 每天摄入的蛋白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确定,一般在0.6-0.8克/千克体重范围内。
- 减少肉类、鱼类、家禽和乳制品的摄入量。
- 增加食用豆类、豆制品、谷物、蔬菜和水果等含有较少蛋白
质的食物。
- 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蛋白质摄入量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低盐和低蛋白饮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有特殊营养需要的人群,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饮食计划。
三减三健核心信息

“三减三健”核心信息“三减”一、减盐核心信息(一)高盐饮食的健康危害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另外,吃盐过多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食盐推荐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2-3岁幼儿摄入量不超过2克,4-6岁幼儿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
65岁以上老年人应不超过5克。
(三)少放盐,正确使用定量盐勺。
烹调食品时应少放盐,少放5%-10%并不会影响菜的口味儿。
建议使用定量盐勺控制放盐量。
(四)用其他调味品代替盐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也可用无盐混合调味料,减少对咸味儿的关注。
(五)少吃咸菜。
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物,或选择低盐榨菜。
(六)少吃高盐包装食品。
熟食肉类或午餐肉、香肠和罐头食品(例如咸牛肉、火腿肉、卤蛋、咸蛋、牛肉干、鱼罐头)的钠盐含量很高,所以应选择新鲜的肉类、海鲜和蛋类,不吃或少吃那些添加了食盐的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
(七)逐渐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减盐需要一步步来,让您的味蕾感受和适应不同食物的自然风味,您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八)阅读营养成分表。
在超市购买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尽可能购买钠盐含量较低的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和选择标有“低盐”、“少盐”、或“无盐”的食品。
(九)在外出就餐时选择低盐食品。
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如有可能,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十)关注调味品。
像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沙拉酱和调料包这类调味品的钠盐含量都很高。
选择低钠盐、低盐酱油,减少味精、鸡精、豆瓣酱用量,使用混合调味包时只洒一点点,而不是将整包用完。
(十一)警惕“藏起来”的盐。
除了调味品、腌制品、熟肉制品外,还有一些方便食品(如方便面、速冻食品等)和零食(如五香瓜子、话梅、果脯、薯条等)里含有过多的不可见的盐,有些食品甚至尝起来根本不觉得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吃盐标准宝宝多大可以开始吃盐每天吃多少
宝宝6个月,到了添加辅食的时候,老一辈的人大多认为也是到了给宝宝吃点盐的时候,这样既能调节口味又能促进食欲。
听着似乎挺有道理,可是,殊不知作为百味之首的盐,给宝宝添加时,却大有学问。
6个月以下的宝宝,其主要食物是母乳和配方奶,而母乳和配方奶中都含有钠(食盐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已经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因此无需再额外补充盐。
6-12个月的宝宝开始尝试辅食,而辅食
中也基本含有钠盐,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辅食中的盐分和母乳或配方奶中的盐分加起来还是能完全满足该年龄段的宝宝的需求,因此也无需再额外补充盐。
宝宝12个月以后,可以在辅食里适当地添加少量的盐。
TIPS:母乳喂养的妈妈也要少吃盐吗?
母乳喂养的妈妈食用过多的盐,乳汁里就可能含有相对更多的盐分,从而导致宝宝也摄入过多的盐。
因此,母乳喂养的妈妈每天的食盐量也需要加以控制,以不超过正常人的标准——6克为宜。
宝宝各个阶段所需盐的数量都不一样,具体标准如下:
0-6个月: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克。
6-12个月: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500毫克。
12-36个月: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650毫克。
摄入过量的盐,对宝宝的健康将产生以下危害:
宝宝的肾脏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不足以渗透过多的盐,摄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摄盐过多会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得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并导致唾液里所含的溶菌酶的数量减少。
溶菌酶有杀菌的作用,它的减少会降低口腔对细菌、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削弱宝宝的抗病能力。
宝宝的味觉极为灵敏,只要一点点盐,他们就会感觉很有滋味。
摄盐过多的话,宝宝即使感觉很咸但由于不会表达,只能慢慢适应这样的咸度,最终口味变得越来越重,味觉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摄盐过多会影响锌的吸收,并增加钙等其他矿物质的排泄。
从小养成重盐的饮食习惯,长大后不容易纠正,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
建议用“餐时加盐”的方法控制盐的摄入量。
即在菜肴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待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
这样会使盐仅仅附着在菜肴表面,只放一点盐但吃起来却会有味道。
既能控制盐的摄入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温烹饪中的损失。
宝宝对食盐的敏感度高于成人,因为对食盐的敏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当食物中盐的含量为0.25%时,成人可能感觉不到咸,但宝宝却完全可以感知到。
因此,当成人感觉咸淡适中时,对宝宝来说可能已经较咸了,而宝宝又无法表达,只能去慢慢适应这样的咸度,最后改变了一生的口味。
因此,宝宝3岁之前的膳食不仅需要单独加工制作,而且需要全家人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很多食物本身就含有盐分,比如紫菜、芹菜以及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肉类、鱼类。
在烹制这些食物时,放盐量要比其他低盐的食物少。
此外,奶酪、饼干、面包、海苔、薯片等食物中,同样含有较多的盐分,选购时,需要注意包装上的配料表或尽量避免购买。
3. 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
如果宝宝患有心脏病、肾炎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盐的摄入量。
但是当宝宝出现腹泻、呕吐或是夏季出汗较多时,盐的摄入量可比平时略增加一些。
妈咪借味小妙招之一二
◆虾皮的妙用
虾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添加在不同的辅食中一起食用,尤其蒸蛋羹时。
放入切碎的虾皮一起蒸制的蛋羹,无须添加其他任何调味品,就会鲜美之极!
◆花样粥滋味
蔬果的天然味道都很鲜美,而宝宝的味觉又十分灵敏,因此可将蔬果与米共同煮成粥,比如南瓜粥、红薯粥、山药薏米粥、红枣莲子粥等。
有关调味品的延伸阅读
过早过多地在宝宝的辅食中添加调味品,不但会增加宝宝身体的负担,而且可能会使体内一些营养素失去平衡。
如果从小给宝宝养成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宝宝长大以后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几率就会增加。
因此,3岁以内的宝宝应少量食用糖、盐、酱油、醋、料酒、食用油,并尽量避免食用味精、市售高汤、咖喱、胡椒粉、蛋黄酱、辣酱等调味品。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编写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12个月以内的宝宝的膳食应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Q&A时间
妈妈问:盐吃多了不好,要少吃盐。
那么不给宝宝吃盐,会不会更好?
专家解答: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离子作为细胞外的主要离子之一,对于体液调节和细胞各种功能的完善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钠(盐)是人体重要的必需营养素。
适当且适量地给宝宝吃盐,有利无弊。
妈妈问:宝宝不吃盐会不会没劲儿?
专家解答:1岁以内的宝宝对盐的需求量并不是很高,宝宝6个月前依靠母乳和配方奶中的钠含量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6个月后添加辅食,其摄入钠的途径就会更多。
因此,完全不必担心宝宝因为不吃盐得不到充足的钠而导致没劲儿。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
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
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大约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是70%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是住院的主要原因。
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未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将来发生心肌梗死(MI)的风险与之前曾发生MI而无糖尿病的患者等同。
因此,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糖尿病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病变。
其依据是: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人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管炎症等。
糖尿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是一种糖脂病,即血糖血脂紊乱性疾病。
近年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仅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但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并未显著减少;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再控制血压和血脂,方能明显降低大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