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维目标

合集下载

语文三维目标

语文三维目标

语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字词的识别、拼写和运用,句子的构造和运用,段落的组织和写作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阅读鉴赏和阅读表达等。

通过学习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写作,如何提炼和总结文章的主旨,如何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智慧。

同时,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结合的,互相促
进、互相支撑。

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全面的发展,学生才能真正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现代人。

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详情)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详情)

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详情)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语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是指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字、词、句、段等语言文字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是指通过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对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三者相互关联,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这三个方面的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语文教学的目标及改进措施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授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授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想观念等,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授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教授文学艺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可以包括: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加强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口语训练、写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通过教授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想观念等。

4.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教授思维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必修三学习计划

语文必修三学习计划

语文必修三学习计划第一篇:《语文必修三》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掌握《语文必修三》中各篇章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精彩语言。

2.学习并掌握《语文必修三》中的课文知识和文学常识。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语文必修三》,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内容:1.了解《语文必修三》中各篇章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2.掌握《语文必修三》中的基本词语。

3.学习古文的阅读方法,了解鉴赏古文的技巧和方法。

4.学习《语文必修三》中的词语解释,激发对汉字的兴趣,提升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5.学习《语文必修三》中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了解《语文必修三》中的语言知识、修辞手法、修辞用法等,提高对语言表达的感悟力。

7.通过与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提高集体协作和学习互助能力。

三、学习方法:1.阅读课文之前,先预习一下,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注重积累词汇,多读多背,提高词汇量。

3.针对古文、现代文和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注意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5.在课堂上,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力。

6.多阅读,开阔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学习安排:1.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语文必修三》的课文内容。

2.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3.每月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语文作文的练习和提高。

4.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闲暇时间,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总结:通过学习《语文必修三》,我相信我将会充分掌握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学习互助能力,让自己拥有更健全的人生素养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xx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xx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xx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xx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及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体味语言,强化文言阅读,重视文化传承,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欣赏力、表达力和体味语言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是通过开展“感悟自然”的语文综合活动,学习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及相关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了解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并通过语文综合活动,进行游记、科学小品、短篇小说、对联等文体的写作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本校高一学生的语文能力较低,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较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有自己的心得,基础知识不扎实,迁移能力弱,作文内容比较空洞,题材陈旧,立意不高。

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解读独辟蹊径别具特色《黄山记》是一篇独出心裁的游记文章,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本文作者不像一般作家那样,先从登山写起,重在写登山之所见所感,而是气势磅礴,居高临下把黄山放置于宇宙形成发展的极其辽远广阔的背景之上来描写,堪称“大手笔”,从大自然如何安排一处胜景起笔,继而追溯人类登山简史,而后才写自已登山所见。

这样,既让读者饱览了黄山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又让读者获得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会让你进入深邃的历史思索——从宇宙的形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漫漫宇宙间,人类对黄山的攀登、探索,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段插曲,而个人登上黄山,只能是这个小插曲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

大自然创造黄山这一杰作之后,是“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它要考验人类!值得自豪的是,“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和课堂情况,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研究语文。

然而,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没有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

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预设问题,难以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可以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教学化,为教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教师怎么教。

这样,研究学生和课堂就可能更容易落实。

教师需要教参,但教参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以标定教为基础,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

同时,以材设教也很重要,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

此外,因文设教也很重要,需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最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尽量提供菜单式的设计,为教师的不同教学追求留出余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文本和人本两个方面。

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和问题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

通过合适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整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先行者对文本研究的设计,从而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在新课程下,研究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支撑。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优势教学资源,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研究语文。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包括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研究鉴赏小说的方法,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品味小说语言,研究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单元共计6学时,其中《林黛玉进贾府》占3课时,《祝福》占2课时,《十八岁出门远行》占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重点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三、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时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不同的叙述视角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

五、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时安排】6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预习除了常规的疏通字词外,应提出要求,因《红楼梦》系古白话小说,可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用三四百字口述全文大意,叙述时需交代清楚人、事、地、时、物,注意叙述的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预习充分,与文本对话和师生对话才成为可能。

但预习要注意提出要求,除了疏通字词方面的常规要求外,应根据不同文本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口述大意一方面有助于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训练。

)一、导入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

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

(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一篇: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答:高中语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

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如一篇课文,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要确定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获得什么能力。

这个是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实际的、最直观的一个目标。

比如:我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文言文《项脊轩志》的教学中,首先要确立了明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得、然、凡、而、若、汝;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句式倒装、判断句等等。

二、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进行《项脊轩志》的教学时,作为老师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获得应得到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现了。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第一篇:“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称为三维目标。

它们互相渗透、不可偏废。

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促进者、能力的培养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互相渗透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称为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是“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魂”,过程和方法就是让“魂”附于“体”的过程和方法,同知识和能力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健康、高尚的形象。

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不可偏废。

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学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知识和能力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看。

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应用,要从多方面应用知识的角度来学习知识,促进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将知识要求转化为能力要求。

例如,在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去感受,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自主性。

在积累应用中,要让学生多读读多记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和对短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工具,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

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

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他们要接触许多来自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必须要有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二是他们有时想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看法传递出来,还要与他人沟通思想,这都需要言语或写文章来表达。

因此,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不如知识和能力好把握,因而在教学中不易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一、导语引入《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

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

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

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

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王熙凤出场贾宝玉出场三、合作探究1.老师作鉴赏示范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平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

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

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要求: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消除学生学习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

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2.《祝福》教学设计一.二、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三、1、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⑵结局:寂然死去⑶开端:初到鲁镇⑷发展:被卖改嫁⑸高潮:再到鲁镇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四、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倒叙。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五、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一)、三处肖像描写: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二)、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三)、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六、布置作业:通读《祝福》的基础上,稍微指导一下“分析报告”的一般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作《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3.《老人与海》教案教学重难点:1、欣赏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品味语言,深入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永恒的精神力量,以及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原则。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一、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美国作家海明威。

介绍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二、关于《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

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老人与鲨鱼的几次搏斗?然后填写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攻击者鲭鲨星鲨犁头鲨星鲨鲨鱼数量一条两条一条两条成群结队老人作战工具鱼叉绑着刀子的桨绑着刀子的桨短棍短棍、舵把结局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2、文章的结尾写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老人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