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复习资料

宋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科举考试门路的拓宽,文官政治的繁盛,政治、道德成为了文人作品中远胜前代的重要主题(二)四大书院及太学教育的发达,使得学术研讨交流、政治群体的声气相求与文学创作的学术化痕迹、政治取向的大张旗鼓成为趋势。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即石鼓,朱熹)、嵩阳书院(二程)应天府书院(即睢阳,晏殊)(三)印刷业特别是刻书业的繁盛,既使得文学作品便于广为传播和学习模仿,同时,也为宋代文学的复古思潮打开方便之门(四)宋代政治上的四大特点:一是冗官、冗兵、冗费成为宋政治的最大弊端。
二是宋代的内忧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
三是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
四是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即所谓文官政治。
二、宋代思想状况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的社会思想一是新儒学和理学的兴起和繁荣。
二是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广为流传。
三是传统的老庄思想仍很流行。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和审美情趣1、“内省而广大”(《荀子·修身》:“内省而外物轻矣”“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2、“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3、信奉“立朝大节”(宋赵昚宗《经进东坡文集序》)4、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三、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一)商业的发达(二)享乐的风尚(三)书肆、瓦子的活跃和大众娱乐的普及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一)分体文学成就及地位1、诗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中,宋诗在唐诗的压力下另辟蹊径,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散文中无论古文、文赋都在承继中得到了变创和开新。
①宋调的基本特色: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因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特点,与“唐音”相比显得筋骨强健、思想深邃:“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②宋代散文特点:强烈的政治色彩;平易自然的文风;浓厚的文学色彩;审美与实用的兼容。
2、词在宋人手里完成了词体建设,拓宽了题材领域,风格多样而婉约与豪放并存,影响所及直迄清代。
石屏诗编选者及序跋作者考述(下)——戴复古交游考之二

石屏诗编选者及序跋作者考述(下)——戴复古交游考之二张继定【摘要】本文是《石屏诗编选者及序跋作者考述(上)》①的下篇,着重对戴复古(号石屏)与其后期诗稿的编选者或序跋作者萧泰来、李贾、姚镛、王埜、赵以夫、吴子良、包恢和刘克庄等人的交游进行考述.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戴复古飘泊江湖、悲欢感慨的生存状态和爱国忧民的忠义情怀.同时,戴复古与这些编选者和序跋作者的诗友情谊,特别是戴氏在晚宋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从中也得以进一步的彰显.【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2)005【总页数】7页(P39-45)【关键词】戴复古;石屏诗;编选者;序跋作者;交游【作者】张继定【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戴复古自《戴复古诗卷》《石屏小集》和《石屏续集》等诗集经楼钥、真德秀、赵汝谈、赵汝腾、赵蕃和袁甫等当时一些名公巨贤之品题,诗名突起,交游日广,诗艺益进,至绍定端平间,又相继推出了石屏诗第三稿、第四稿上下卷;淳祐初,又有《石屏诗后集》问世。
现依次对石屏诗后期几集诗稿的编选者和序跋作者考述如下:编选石屏诗第三稿的是萧泰来。
萧泰来(生卒年不详) 字则阳,一字学易,号小山,太府令萧则弟,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绍定二年(1229)进士,先后任抚州军事节推、广东经干,以承议郎改知新昌县。
淳祐末,官监察御史。
宝祐元年(1253)八月自起居郎出知隆兴府。
有《小山集》二十五卷,已佚。
《全宋诗》收入其诗8首,《全宋词》收入其词2首,《霜天晓角·梅》尤为人所推赏。
考戴复古与萧泰来的交游,约始于绍定四年至六年(1231—1233)间。
当时,萧泰来正在抚州府任节推之职,而业已声名远播的江湖诗人戴复古则几次在江西访友,参与当地的诗社活动,这两位对于诗词创作有着共同爱好的诗人,就近自有一番切磋交流。
且看戴复古写给萧的诗《抚州节推萧学易衙宇一新》:“掇取高科如拾芥,爱君才调望君深。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精华]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68f953c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2.png)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真德秀门生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嘉定二年(1209)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
嘉定六年七月,父刘弥正(吏部侍郎)死,刘克庄辞官守丧。
起复后任福州(今属福建)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
嘉定十二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
嘉定十七年(1224)任建阳(今属福建)知县。
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
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以师事(真德秀),自此学问益新矣”③,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
宝庆三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
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家”①。
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今属广东)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
绍定六年末(1233),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
端平元年(1234)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
同年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同年九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
同年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
次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
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
嘉熙元年(1237),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南宋-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翻译:深院榴花吐。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
溪雨急,浪花舞。
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
又说是、蛟馋龙怒。
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
聊一笑,吊千古。
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注释: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
《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④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灵均标致:屈原风度。
屈原字灵均。
⑥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⑧角黍:粽子。
《江西诗派小序》宋·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宋·刘克庄山谷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
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寻扯义山之诮。
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
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
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
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袓,在禅学中比得达磨,不易之论也。
其《内集》诗尤善,信乎其自编者。
顷见赵履常极宗师之,近时诗人惟赵得豫章之意,有绝似之者。
后山后山树立甚高,其议论不以一字假借人,然自言其诗师豫章公。
或曰:“黄、陈齐名,何师之有?”余曰:“射较一镞,弈角一着,惟诗亦然。
后山地位去豫章不远,故能师之。
若同时秦、晁诸人,则不能为此言矣。
此惟深于诗者知之。
文师南丰,诗师豫章,二师皆极天下之本色,故后山诗文高妙一世。
然〈题太白画像〉云:“江西胜士与长吟,后来不忧身陆沈。
”胜士谓饶德操也。
按德操此诗去手污吾足之作,大争地位,太白非德操,遂陆沈耶?似非笃论。
”韩子苍子苍蜀人。
学出苏氏,与豫章不相接。
吕公强之入派,子苍殊不乐。
其诗有磨淬翦截之功,终身改窜不已,有已写寄人数年,而追取更易一两字者,故所作少而善。
徐师川豫章之甥,然自为一家,不似渭阳,高自标树,藐视一世。
同时诸人,多推下之,然集中不能皆善。
旧传豫章见师川〈双庙〉诗,勉诸洪进步,今〈双庙〉诗不存,则其诗零落亦多矣。
师川在靖康中,朝列有改名避伪楚讳者,师川名婢曰昌奴,朝士至则呼之,以名节自任,故其诗云:“直道庶几师柳下,不应四海独诗名。
”可谓实录。
诸人所以推下之者,盖不独以其诗也。
潘邠老东坡、文潜先后谪黄州,皆与邠老游,其诗自云师老杜,然有空意无实力。
余旧读之,病其深芜。
后见夏均父读邠老诗,亦有深芜之评。
三洪三洪与徐师川,皆豫章之甥。
龟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然早卒,惜不多见。
驹父诗尤工,初与龟父游梅仙观,龟父有诗,卒章云:“愿为龙鳞婴,勿学蝉骨蜕。
严羽 刘克庄唐宋诗之争认知差异的原因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
二
严羽、刘克庄对唐宋诗 态 度 的 差 别 显 而 易 见, 而家学 渊 源 和 师 承 关 系 是 造 成 这 种 区 别 的 重 要 原因。
前言严羽论诗以盛唐为 法,这 应 与 他 的“盛 唐 情结”密切相关。严羽身逢国 脉 日 微 的 季 宋 之 时, 一生渴望建 功 立 业、报 国 为 民、名 垂 青 史,却 未 曾 出仕,漂泊江 湖,怀 才 不 遇,贫 困 潦 倒,正 史 无 传。 然考其家世,便知严羽先祖曾 在 盛 唐 盛 极 一 时,特 别是先祖严 武 为 盛 唐 名 将,这 是 严 羽 一 直 引 以 为 傲的荣耀。严羽自述身世时曾提及:
同为闽 地 英 才 的 刘 克 庄 和 严 羽,皆 生 活 在 国 势蹙微、风 雨 飘 摇 的 南 宋 末 年。 他 们 一 为 文 坛 宗 主,一为诗论大家,以渊博 的 学 识、独 到 的 见 解,为 中国诗歌,特 别 是 宋 代 诗 歌 的 理 论 总 结 和 创 作 实 践作出了 杰 出 贡 献。 季 宋 诗 坛,江 西 末 流 以 黄 庭 坚、陈与义等为宗,“资书”为 诗;江 湖 诗 派 以 姚 合、 贾岛为师,“捐 书”为 诗。 两 派 分 别 走 到 各 自 理 论 主张的极 端,前 者 “失 之 腐”,后 者 “失 之 野”,流 弊 毕现,妨碍了宋代诗歌的 健 康 发 展。 刘 克 庄、严 羽 针对诗坛弊端,提出了强烈的 批 判,他 们 的 诗 论 主 张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 的 一 面,后 人 也 常 对 举两者诗论。然而,在造成 刘、严 诗 论 差 异 的 原 因 探析方面尚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着重从家 世和师 承 方 面 分 析 刘、严 对 唐 宋 诗 之 争 的 认 识 差异。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译文

《听雨堂记》原文及译文听雨堂记(宋)刘克庄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
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
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
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
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
昔之人有以丝竹陶写为乐者,有以朋友切偲为乐者。
丝竹托于物之声也,人也;雨自然之声也,天也;朋友取诸人之乐也,外也;兄弟修于家之乐也,内也。
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箎和。
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
静者闻,躁者不闻也。
定者知,动者不知也。
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
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
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
方老泉无恙,二字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
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
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
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
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
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
故曰“非能践此言也。
”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
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译文:天下最动听的音乐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欣赏,最大的快乐只有在心灵安定的状态下才能体会。
风轻轻刮过的声音,水慢慢流逝的声音,人长啸的声音,进入耳朵后听到的是差不多的声音。
但是南郭子綦认为这是天籁之音,元结以为这包含了天下全部的声音,而阮籍认为这是敲鼓、吹奏的音乐,是凤凰鸣叫的声音,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心灵的感受不同。
为什么呢?因为(欣赏时)噪杂不如安静,躁动不如安定啊。
下雨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但仔细欣赏雨声的人很少。
兄弟们群居在一起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但知道这一快乐的人很少。
残宋本《文章正宗》考述

西山先生真文忠遗书 曰《 西 山读书记 》 、 曰《 诸老集略 》 者, 纲 目详, 篇帙多, 其 间或未脱稿。《 文章正宗》 者最为全书, 既成, 以授汤巾仲能、 汉 伯纪, 某 与焉 。晚使 岭外 , 与 常平使 者李 鉴汝 明协力锓梓 , 以淑 后学。是书 行, 《 选》 、 《 粹》 而下皆可束之高阁。犹恨南中无监书, 而二汤在远, 不及
宫观闲差 。由此可知上引刘克庄跋文 中说 “ 晚使岭外 , 与常平使者李鉴汝明协 力 锓梓 ”, “ 余 刻此 书于 番 禺”, “ 属 以召去 , 去时 书犹未 成 , 后得其 本 ”, 是 当在
嘉熙 四年至淳{ ; 占 元年筹划刻印 《 文章正宗 》 ,淳{ ; 占 元年以后刻成于广东番禺
作者工作单位 : 西南大学图书馆
①《 跋郡学刊文章正宗 》 , 《 后村先生大全集 》 卷一百六 。 ②祝 尚书 《 宋人总集叙录 》( 中华书局 , 2 0 0 4 年) 卷六 《 文章正宗 续文章正宗 》 说“ 是本 为
刘 克庄 与汤 巾、 汤汉兄弟等 所刊 ”, “ 番禺本 即 ‘ 广 本 ’, 亦 即前跋所谓 ‘ 某与焉 ’ 之 本”
高阁者。 君妙年, 前不及朱 , 后不及真 , 而尊敬二先生之心 , 拳拳如此, 岂不
甚 贤矣哉 。君名 庚 , 字景长 , 温陵人 。 这里提到的 《 文章正宗 》 一书的几个版本很值得注意 : “ 监 书” 、 “ 广” 本( 即
“ 番禺” 本) 、 “ 越本” 、 “ 莆本” 。 根据刘克庄的说法 , “ 监书” 出现得最早 , 其次 是“ 广” 本, 再次有 “ 越本” , “ 莆本” 最晚出。 其中“ 广” 本《 文章正宗 》 是刘氏 与李鉴 “ 协力锓梓” 的结果 , 而且他曾委托卢方春校勘 , 但在他离开广东时 , 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理学家刘克庄传真德秀门生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嘉定二年(1209)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
嘉定六年七月,父刘弥正(吏部侍郎)死,刘克庄辞官守丧。
起复后任福州(今属福建)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
嘉定十二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
嘉定十七年(1224)任建阳(今属福建)知县。
宝庆元年(1225)十一月,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
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以师事(真德秀),自此学问益新矣”③,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
宝庆三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
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家”①。
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今属广东)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
绍定六年末(1233),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
端平元年(1234)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
同年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同年九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
同年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
次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
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
嘉熙元年(1237),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嘉熙三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嘉熙四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
淳祐元年(1241),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
①《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69《真公(德秀)神道碑》。
②参见《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卷81《西山真氏学案》。
③林希逸:《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4《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
又刘克庄《宋史》中无传,故这里叙述其经历稍详。
①《真文忠公文集》卷26《建阳县学四君子祠记》。
淳祐三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
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但因“岁旱民饥,艰于择代”而留任原职①。
淳祐六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
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
次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
淳祐八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
淳祐十一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叹道:“千辛万苦唤得来,又向那边去。
”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
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②,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
次年正月,出为建宁(今属福建)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同年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
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暗中向蒙古军乞降求和,而以战胜蒙古军闻奏,理宗“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
但是,“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③。
南宋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对金朝、蒙古乞降、战败之后,对贾似道谎报战胜蒙古,迫使蒙古退兵,由于蒙古忽必烈汗一时忙于内部事务而无暇南顾,使得贾似道制造的假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迷惑着南宋朝野,举国上下并不知道贾似道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
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过七十的一代文宗刘克庄再次被起用。
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日夜为草诏而忙碌。
后人不理解当“时海内顺轨,边患浸舒”情况下人们的欢快心情,当群臣对时相贾似道歌功颂德时,不明真相的刘克庄也参与其中,因此受到后人责难,其情形与当年陆游与权相韩侂胄的关系受后人责难类似。
这年(景定二年)八月,回朝不到一年的刘克庄急流勇退,请求致仕,这也许是他对贾似道的面目有所认识以后决定的。
同年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优游觞咏”①,并不多过问府事。
景定五年秋,以“目眚”(白内障)致仕。
咸淳五年(1269)病逝,享年83 岁,谥文定。
积官至龙图阁学士(职)、正议大夫(阶)、莆田县伯(爵),世称后村先生,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传世。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参见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95。
②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
③《宋史》卷474《贾似道传》。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
南宋末年的文坛宗主刘克庄是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南宋林希逸称:“西山(真德秀)诸老既没,公(刘克庄)独岿然为大宗工”。
洪天锡亦称:“过江号大家,数无虑六七公”,刘克庄为其中之一,其诗词“流布海内,岿然为一代宗工”。
刘克庄的诗早年就受到叶适的称许,“水心(叶适)评公(刘克庄)诗曰:是当建大将旗鼓者”①。
刘克庄推崇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称许他的“诗倍太白(李白)、子美(杜甫)”,而且是“三百篇(《诗经》)寂寂久,(陆游诗)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②。
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4500 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是南宋末年,也是当时江湖诗派中最著名的。
他所处正是南宋末年的危亡之际,爱国之情溢为诗词,“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正是他的自我表白。
当史弥远杀害主张抗金的权相韩侂胄向金乞降求和,于嘉定元年(戊辰年,1208)完全按照金朝的要求,增加岁币并出“犒军银”300 万两订立“嘉定和议”后,当时还未入仕的刘克庄在《戊辰即事》诗中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在《梦丰宅之》诗中更对爱国人士称颂:“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救兵”,“残胡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不平”③。
刘克庄还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他也推崇爱国词人辛弃疾,称赞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①。
刘克庄不仅与辛弃疾词风相似,而且同样充满爱国主义与忧国情怀,如在《沁园春·梦孚石》词中叹道:“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而反映抗战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词中,更惊呼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友人投笔从戎,“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题柱”②。
即使被后人称为阿谀贾似道的诗词,也多出于爱国忧民的情怀,如《凯歌十首呈贾枢使》诗中,歌颂抗蒙将士,“残党分兵尽扑除,游魂多不返穷庐,肃清执至龙颜喜,又奏淮西有捷书”。
《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中也说:“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
”这些都是在“时海内顺轨,边患浸舒”③,而不知道贾似道暗中向蒙古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下写出的。
刘克庄还是南宋最有成就的诗词评论家,所著《后村诗话》论诗兼评词,“论诗则具有条理”,“采摘菁华,品题优劣”,“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也”④。
①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克庄)行状》、洗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又本目参考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36《题放翁像》。
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戊辰即事》,卷3《有感》、《梦丰宅之》。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辛稼轩集序》。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87、190。
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2、188、194。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195《后村诗话》。
抛弃理学偏见的爱国者刘克庄不仅祖父刘夙是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而且其父刘弥正也是家传理学人士,对于理学崇尚备至,尤其称颂朱熹集理学大成之功。
嘉定三年(1210)十二月,在为朱嘉赐谥时,考功郎中刘弥正反对谥文忠的太常寺初议,而大谈儒学自“孟轲之死,此道几熄,及本朝而又明,濂溪、横渠、二程子发其微,程氏之徒阐其光,至公(朱熹)而圣道灿然矣”。
进而提出谥以和唐代韩愈相同的“文”,被朝廷采纳①。
刘克庄不仅少得家传,后又师从儒学宗师真德秀而且备受器重。
但是,作为理学人士的刘克庄,在他思想中占首位的是爱国,而不像其他理学人士那样,对理学一味盲从。
他对于朝廷不顾国家安危,热衷于打击新学等其他学派,盲目推崇理学,深为不满。
淳祐六年(1246)八月,刘克庄在《召对札子》中指出:宋理宗首要的失误是,不顾国家安危,致力于打击新学等学派,树立理学为统治思想。
宋理宗的有关活动,被刘克庄讥讽为“薄物细故”,而群臣“纷争不已”;但对涉及国家安危的“急政要务”,即“谦逊未遑”,以致使得人们觉得“未免有不言‘防秋’,而言《春秋》;不言‘炮石’,而言(王)安石之讥”。
接着他还不点名地指出,北宋末年以二程弟子杨时为首的理学家们不顾国家安危,致力于攻击王安石及新学派,于是,宋钦宗在金军兵临城下之际忙于罢王安石配享孔庙、重设《春秋》博士等,因而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批评。
刘克庄进而认为,罢斥新学等学派及崇奉理学派的举动,“于时(北宋末)尚以为不急,况今之不急有甚于此者乎”②。
刘克庄还借元祐之初,副相刘挚提出调和新旧两党关系但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拒绝,终于引发新旧党争的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奸臣蔡京擅权后北宋走向灭亡的悲剧。
随即指出“今庙谟暌异”,只重用理学人士,排斥其他学派人士,以致遭到“邪党(当是指新学派等人士)挪(揶)揄”,实在不知道今后将如何发展,以此作为宋理宗的第二个重大失误。
刘克庄并提出,理宗是想把图存之权托付给像秦桧那样乞降求和的人呢,还是托付给像张浚那样始终坚持抗战的人?刘克庄早在端平二年(1235)时,就将(把宋理宗扶上皇帝宝座的)权相史弥远毫不客气地比作奸臣秦桧那样的小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