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学大纲-兰州大学物理学院

合集下载

CH1-4-铁磁(1)-经典

CH1-4-铁磁(1)-经典

(1)
并假设“分子场”与磁化强度成正比
H M M
(2)
唯象: 并不知来源与具体形式
Mean field
Notes:
* Weiss理论并没有给出“分子场”的来源及具体表达式 —唯象理论 *量子力学建立之后,Heisenberg用电子间的交换作用 说明了分子场的微观本质,并得到其表达式
— 下一节内容
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 亨利· 奥古斯特· 罗兰 ( 1883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的讲话) (摘自金晓峰报告) “…… 美国科学只存在未来,并没有今天和过去。在 我这个位置上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做 什么才能够创造出美国的物理学;而不是把电报、 电灯及其它令人方便的产品称之为“科学”。我并 不是低估这些时尚产品的价值,整个世界的进步需 要依靠它们;成功发明这些高技术产品的人应该受 到世界的尊重。但是,虽然一位厨师发明了餐桌上 的一道美味佳肴,使世人享受到口福,但是我们不 会尊称他为“化学家”。……”
M 0 是最大磁化强度,是所有元磁矩沿同一方向排列的情形
(6)式成为
M ( x) M 0 B( x)
( 8)
从(6)式可见 铁磁体的磁化率 0 M / H 0
很难求 ?!
(
H0
包含 在 BS ( x)中 )
3). 磁化强度的数值解

gs B S k BT x H eff H eff H 0 M x k BT g s B S 1 k BT M x H0 gs B S
利用上述解析式和数值解原则上可以解释几乎所有实验结果

TC W
T
H 0 Const.(or 0) : M (T ) (T ) T Const.(or 0) : M ( H ) ( H )

第三章;磁学性能(铁磁性及其物理本质)

第三章;磁学性能(铁磁性及其物理本质)

根据键合理论可知,原子相互接近形成分子时,电 子云要相互重叠,电子要相互交换位置。 对于过渡族金属,原子的3d的状态与4s态能量相 差不大,因此它们的电子云也将重叠,引起s、d状 态电子的再分配。 即发生了交换作用。交换作用产 生的静电作用力称为交换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交换力的作用迫使相邻原子的自旋磁矩产生有序 排列。其作用就像强磁场一样,外斯“分子场”即 来源于此。
Hd= - NM
N为退磁因子,与材料的几何形状、尺寸有关; M 磁化强度。
退磁场作用在铁磁体上的退磁能为: M 1 Ed 0 H d dM 0 NM 0 2
3.7
磁畴的形成与磁畴结构
3.7.1 磁畴与磁畴壁
磁畴 未加磁场时铁磁体内部已经磁化到饱和状态的小区 域。 形成原因:
由于原子磁矩间的相互作用,晶体中相邻原子的 磁偶极子会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排成一致的方向。
(A﹤0,θ=180°)时,则反向平行排列,呈反铁磁性。
交换能积分常数A不仅与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有关, 还强烈依赖于原子核间的距离和未填满壳层半径有关。
当 Rab/r ﹥3, A﹥0 ,满足自发磁 化的条件,为铁磁性
当 Rab/r 太大, 原子之间的距离太 大,电子云不重叠或重叠太少,不能满 足自发磁化的条件,为顺磁性。 当 Rab/r ﹤ 3, A﹤0,则反向 排列, 为反铁磁性 铁磁性产生的充要条件: 原子内要有为填满的电子壳层,满足 Rab/r ﹥3使A﹥0。 前者指的是原子本征(固有)磁矩不为 零;后者指的是要有一定的晶体结构。
简述磁畴的形成过程
• 答:磁畴的形成符合能量最小条件,使系统能量降低到最低, 以维持系统的能量平衡。磁畴的形成过程如下: • (1)假设在磁晶体中存在一个自发的磁化区,磁化区的两极 则会产生以较高的退磁场。如图a所示 • (2)如果将上述磁化区分割成两个区域,则退磁场将会降低, 如继续分割,则会一直减小,有减小到零的趋势。如图b所示 • (3)如果形成封闭的结构,则退磁场减小为零,没有自由磁 极。闭合磁畴的形成使磁致伸缩不同而产生弹性能和磁晶能。 如图c所示 • (4)为了降低磁弹性能,磁畴将沿基本磁化方向分割为更小 磁畴,但磁畴的分割又增加了畴壁能,当两者能量平衡时,即 形成能量最小的稳定的闭合磁畴。如图d所示 • 单晶体磁畴结构示意图

兰州大学物理系考研参考书

兰州大学物理系考研参考书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周世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动力学》郭硕鸿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量子力学
高等数学(含微积分、积数、微分方程)
同 上
同 上
《高等数学》1、2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普通物理(光学、电磁学、热学)
量子力学
电动力学
《光学》 郭永康 高教出版社
《热学》 秦允豪 高教出版社
《《电磁学》贾起民 高教出版社》
《量子力学》 文焕邦 四川科技出版社
《量子力学》 曾谨言卷1 科学出版社
《光学》 郭永康 高教出版社
0809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数学(一)
半导体物理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半导体物理学》 刘恩科 国防工业出版社
《晶体管原理》
《微电子制造工程与技术》stephen 电子出版社
《VLSI设计基础》李伟 电子出版社
学科专业
代 码
学科专业
名 称
考试
科目
参考
书目
070221
应用电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
普通物理(光学、电磁学、热学)
量子力学
固体物理
同 上
同 上
《固体物理学》 顾秉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 黄 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 卢栋 高教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 朱建国 科学出版社
070207
光 学
普通物理(光学、电磁学、热学)
量子力学
光学
同 上
同 上
《现代光学》(第二篇傅里叶光学、第三篇光学全系与信息处理) 王仕璠 电子科大出版社
《量子力学》 曾谨言卷1 科学出版社

磁学基础知识退磁场!

磁学基础知识退磁场!

1. 基本磁学量 H,B,M,J,,,0
B 0H J 0 (H M ), 0 4 107 N A2
B H 4M
SI制 Gauss制。相互换算
2. 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距,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距;原子磁距; 朗德因子;确定自由原子(离子)磁距的洪德法则。
磁性的综合考虑。
5. 传导电子的磁性理论(属于固体物理课程内容)
§3 自发磁化理论
3.1 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3.2 Heisenberg 直接交换作用模型 3.3 自旋波理论 3.4 金属铁磁性的能带模型(巡游电子模型) 3.5 反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3.6 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3.7 间接交换作用模型 3.8 稀土金属的自发磁化模型:RKKY理论
0 N
M2
Fd 0.8525 107 M S2d
2. 立方晶系、六方晶系磁晶各向异性的特征。磁晶各向异性等效场
HK

1
0M S sin
(FK

)
0
3. 布洛赫(Bloch)型畴壁和奈尔(Neel)型畴壁的 畴壁厚度和畴壁能的估算。
传导电子的磁性理论属于固体物理课程内容31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32heisenberg直接交换作用模型33自旋波理论34金属铁磁性的能带模型巡游电子模型35反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36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37间接交换作用模型38稀土金属的自发磁化模型
磁性物理
复习提纲2010
§1 磁学基础知识
1.1 磁性、磁场和基本磁学量 1.2 原子磁矩 1.3 宏观物质的磁性 1.4 磁性体的热力学基础
5. 片形磁畴和封闭磁畴磁畴宽度的估算。
6. 单畴粒子临界尺寸的估算。
§5 技术磁化理论

铁磁学1.2PPT课件

铁磁学1.2PPT课件

C
4. 在居里温度附近出现比热等性质的反常。
T Tp
5. 磁化强度M和磁场H之间不是单值函数,存在磁滞效应。
构成这类物质的原子也有一定的磁矩,但宏观表现却完
全不同于顺磁性,解释铁磁性的成因已成为对人类智力的最
大挑战,虽然经过近100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理论, 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后人去解决。
的原子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产生了顺磁性。此外,传导电
子也具有一定的顺磁性。
7
顺磁性物质也很多,常见的顺磁性物质: 过渡族元素、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金属:Mn,Cr,W,La,Nd, Pt,Pa, 含有以上元素的化合物:MnSO4,FeCl3,FeSO4,Gd2O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Li,Na,K,Ru,Cs,Mg,Ca,Sr,Ba 包含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HCl,NO,有机化合物中的自由基 少数含有偶数个电子的化合物: O2,有机物中的双自由基等
8
3. 铁磁性(Ferromagnetism) :
这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强磁性,它的主要特征是:
1. 0 磁化率数值很大。 100 105
2. 磁化率数值是温度和磁场的函数;
3. 存在磁性转变的特征温度——居里温度,温度低于居里温
度时呈铁磁性,高于居里温度时表现为顺磁性,其磁化率
温度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FeO, MnO, NiO, CoO, Cr2O3, FeCl2, FeF2, MnF2, FeS, MnS
右图是1938 年测到的MnO 磁化率温度曲线,它是被 发现的第一个反铁磁物质, 转变温度 122K。
14
该表取自Kittel 书2005中文版p236,从中看出反铁磁物质的 转变温度一般都很低,只能在低温下才观察到反铁磁性。

电磁学试验教学大纲-兰州大学物理学院

电磁学试验教学大纲-兰州大学物理学院

电磁学试验教学大纲-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第一篇:电磁学试验教学大纲-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电磁学实验大纲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电磁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电阻、电流、电压、电动势和磁场强度的外部测量方法;加深对静电场和静磁场分布规律的认识;熟练使用检流计、电流表、伏特表、直流电桥、交流电桥,电位差计等基本电磁学仪表;对实验结果要求进行正确的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实验设计上以电磁学知识为基础,适当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教学中以学生主动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电磁学实验分为常规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共二十多个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基础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分为两大类----物理专业、非物理专业进行授课。

物理专业上课16周,安排有六个必做常规实验,六个必做综合性实验和十几个选做综合性实验;非物理专业上课8周,有六个必做常规实验和十几个选做综合性实验。

课程的最终考核结果为百分制,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出最终总成绩。

课程在仪器台次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常教学过程分为学生课下预习、教师课堂讲授与提问、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四个个环节,教师通过以上各环节学生的表现给出当次实验的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为上机答题考试,考题从理论知识,仪器使用和实验设计等层面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实验题目及其目的内容 01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目的内容:1.掌握电学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2.掌握伏安法和替代法测电阻的原理3.了解线路的方法误差以及测量仪器的结构误差4.了解电阻、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并描绘其伏安特性曲线02万用表的使用目的内容:1.了解万用表基本结构2.掌握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的使用方法3.用万用表判断电路故障 03惠斯通电桥目的内容:1.掌握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2.根据电桥线路用电阻箱自组电桥测量电阻3.了解并设计参量变化探讨影响电桥灵敏度的因素4.分析误差来源 04电压的精确测量目的内容:1.掌握补偿法侧电位差的原理2.自组电位差计并测量电池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3.用电位差计校正电表05单相交流电路的研究目的内容:1.了解交流电路中的欧姆定律2.掌握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功率及功率因数的测量原理及方法3.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基本方法4.学会简单的电工安装06 RLC谐振电路的研究目的内容:1.掌握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谐振特性2.了解品质因数的物理意义3.分别用作图法和电压法测量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07示波器的使用目的内容: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示波器面板控制的使用的方法3.用示波器观察周期性信号的波形并测量其频率4.观察李萨如图形并用其测量待测信号频率 08 RLC电路的暂态目的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RC、RL、RLC电路的暂态过程;并学会测量时间常数。

铁磁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ppt课件.ppt

铁磁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ppt课件.ppt
ll3 2100 1 21 22 22 23 23 21 3
3 1 1 112 12 2323 3 1 3 1
磁化强度方向( 1,2,3 ) , 观测方向(1,2,3)
K1 , K2
易磁化方向 各向异性能 各向异性场HA
立方晶系各向异性
K1 0
K1
1 9
K2
<100>
0
2K 1 IS
0
K1
4 9
K2
<110>
1 42K1/Is
( 110 ):
K1
1 2
K2
/
I
s
4 K1 9K2,K1 0 K1 94K2,K1 0
<111>
1
1
3 K1 27 K2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2、抗磁介质磁化机制
抗磁性起源于分子附加磁矩的感应磁化
抗磁质分子的固有磁矩为零。 但在外磁场作用下,每一分子沿 外磁场的反方向感应出附加磁矩, 使磁介质被磁化,在磁介质表面 产生磁化电流。由于附加磁矩的 方向始终与外磁场方向相反,所 以抗磁质表面的磁化电流方向与 顺磁质磁化电流方向相反,产生 的附加磁场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 反,所以抗磁质内的总磁感强度 为:
➢当距离很大时,J接近于零。 ➢随着距离的减小,相互作用有所 增加,J为正值,就呈现铁磁性, 如图所示。 ➢当原子间距a与未被填满的电子 壳层直径D之比大于3时,交换能 为正值;小于3时,交换能为负值, 为反铁磁性。
交换能与铁磁性的关系
a/D >3时 交换能为正值;

456第三章:自发磁化理论介绍

456第三章:自发磁化理论介绍

kT p 0 J H cosq 0 exp( kT ) sin qdq
) sin qdq
如果令0 J H /KT =a且cosq=x,则有-sinqdq=dx,代入上式
M N J
exp(ax) xdx exp(ax)dx
1 1 1
1
ea e a 1 1 N J ( a ) N J (coth a- ) a e e a a
exp(
0 J H cosq
)2p sin qdq
因为这样一个原子磁矩,在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磁极化强度为J cosq, 统计平均整个磁矩系统对磁化强度的贡献为
M N J cosq N J cosq p(q )dq
0
p
N J

p
0
cosq ex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J H cosq
讨论:
M Nk BT 1、图2中BJ (a ') 曲线与直线 s a ' 交点P即为一定 2 M 0 M 0 温度下的M s,变化温度可得到不同 温度下满足上式的一 族直线,从而求出各种 温度下的M s . 2、直线与曲线 BJ (a ')有两个交点,一个为原 点(不稳定
解,因为T Tc时M s 0)另一解为P点(稳定解)。 3、M s / M 0随T 而 ,随T 而 。 M s Nk BT 当T=Tc时, a ' 直线与 BJ (a ') 曲线相切于原 2 M 0 M 0 点,即Ms=0 。
k是波尔兹曼常数,为1.38x10-23JK-1。原子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
静磁能U= - 0 J H。 计算系统的磁化强度:从半径为一
个单位的球心画单位矢量表示原子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铁磁学》、磁学专业、专业基础课、5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磁性的基础理论,以宏观到微观的尺度顺序讨论。

首先回顾并加深讨论磁场的产生及磁介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变化,进而根据这种变化的性质对磁性材料加以分类和表征。

第二部分,讨论磁性物质基本互作用能,介绍典型的磁畴结构及磁畴理论,引入畴壁的概念,重点讨论磁畴在外磁场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并简单介绍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响应。

最后,随着研究尺度向微观的发展,还要介绍各种类型的磁有序以及相关的自发磁化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解磁性和相关磁效应的基本规律、了解磁性的起源和磁性材料的基本应用,为其它磁学专业课的学习和磁学方向的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普通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普通物理》中涉及真空及介质的恒定磁场、电磁感应、偏振光、原子磁矩等内容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电动力学》中电磁波在物质中的传播、《量子力学》中的交换相互作用以及《固体物理》的晶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是学习本课程之前就需要理解的。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磁学及磁性材料导论》,David Jiles著,肖春涛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参考:《铁磁学》(上、中、下),戴道生等著,科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
第一章磁场
第一节磁场的产生
第二节磁场计算
第二章磁化强度和磁矩
第一节磁矩模型
第二节磁场参量
第三节磁路与退磁场
第三章磁性材料
第一节磁性材料的分类
第二节磁性特征量
第三节典型的磁性材料
第四节顺磁性和抗磁性简介
第四章磁特性
第一节磁滞现象
第二节巴克豪森效应
第三节磁致伸缩
第四节磁电阻简介
第五章磁畴
第一节磁畴模型
第二节磁性体中的主要相互作用能量
第三节几种典型的磁畴结构及其分析
第六章磁畴壁
第一节磁畴边界的特性
第二节畴壁分类及畴壁运动
第七章技术磁化过程
第一节可逆畴壁位移磁化
第二节可逆磁矩转动磁化
第三节不可逆壁移及转动磁化
第四节反磁化过程
第五节磁化过程的动态特性
第八章磁有序及自发磁化
第一节抗磁性和顺磁性理论
第二节铁磁性自发磁化理论
第三节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的自发磁化
第四节磁结构探测及临界特性简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习题讨论和随堂提问的方法,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及课后复习整理。

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2学时)
第一章(8学时)
第二章(10学时)
第三章(10学时)
第四章(10学时)
第五章(10学时)
第六章(8学时)
第七章(16学时)
第八章(1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绪论:磁性理论的发展及磁性材料的应用简介。

第一章:磁场的产生、磁学单位制及磁场计算。

第二章:磁矩模型及磁化强度,磁路、退磁效应与退磁场、退磁因子。

第三章:磁性材料的分类标准,铁磁体的磁性能参量,不同类型的磁性材料及应用要求,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基本模型。

第四章:磁滞现象、磁滞回线及相关特性,巴克好森效应及相关现象,磁致伸缩的产生、描述及应用,磁电阻效应。

第五章:磁畴假说、磁畴观测,磁性体中的主要能量(静磁能、交换能、磁致伸缩能、磁晶各向异性能),唯象描述及影响作用。

第六章:畴壁的产生及分类,外场作用下畴壁的运动方式,几种典型的磁畴结构推算。

第七章:可逆及不可逆磁畴运动过程,畴壁位移及磁畴转动,铁磁性滞后现象的理论,反磁化机制,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及剩磁的估算,动态
磁性的基本特征和物理机制。

第八章:顺磁性理论和抗磁性理论,磁有序理论,经典统计与量子统计的差异,强磁性的分子场模型,铁磁、反铁磁及亚铁磁的自发磁化,磁
结构,临界现象。

【重点掌握】:
磁性相关量的物理意义,磁特性及各种磁效应表述,磁性体中的基本相互作用能量,常见畴结构的推算,磁化及反磁化过程的物理机制,自发磁化的分子场模型。

【掌握】:
磁场产生及常用装置的磁场计算,磁性特征量及材料分类,磁滞现象及非滞后磁化,畴壁产生及其分类,磁畴运动方式及其表述,动态特性及动态损耗。

【了解】:
磁性材料的基本应用,自发磁化的具体计算,磁结构探测,临界特性。

【难点】:
对磁性相关量的概念及其适用性的准确理解和切实掌握,具体情况下基本能量项的取舍及其唯象表述。

制定人:肖春涛
审定人:
批准人:
日期:2016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