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文化分析教学教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依巴河教案

-在学习“蜿蜒”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内依巴河的弯曲形态,让学生直观理解并学会运用。
-通过分析课文中对河流景观的句子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景色。
2.教学难点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在句子中准确运用新学的生字词,这要求他们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河流景观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内依巴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保护河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一段描绘河流景色的短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对于描绘河流景色的写作练习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进行一些类似的小练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内依巴河的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依巴河教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二单元欣赏内依巴河》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二单元欣赏内依巴河》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欣赏内依巴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内依巴河的音乐魅力。
教材中包含了内依巴河的经典曲目,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内依巴河的音乐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欣赏。
在学情分析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知道其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内依巴河的音乐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内依巴河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内依巴河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内依巴河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内依巴河音乐的思考,如:“你们听说过内依巴河的音乐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讲解:介绍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包括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同时进行示范。
3.欣赏:播放内依巴河的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4.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或者演奏,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依巴河音乐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内依巴河音乐的特点。
里下河音乐水乡音乐与造型艺术

里下河音乐水乡音乐与造型艺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践体会点滴海安县实验中学史冬梅作为高中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面世了,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和目标,喻示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音乐教育理念,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照新课标,笔者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音乐与造型艺术》一单元,设计并执教了《里下河水乡音乐与造型艺术》一课,在此,浅谈这次尝试的感想与体会。
一、把情感体验放在首位新课标提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在这一课前,我不仅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自己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
在课上,学生汇报并交流了各自收集的当地与造型艺术有关的音乐作品,同时,我也提供了一曲由海安里下河人自创的舞蹈音乐《蚌珠女》,先不出示标题,请学生认真聆听,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边听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随感,并试着给乐曲拟标题,听完后集体讨论很激烈,有的同学想到了采莲、有的想到了采桑、山间汩汩的小溪,小溪边有一群姑娘在那儿采茶、嬉戏……,我一一给予肯定,最终公布了乐曲原创标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研讨,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原来还有这么多优美的音乐,从而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样,通过聆听→体验→联想→创意→研讨,最终提高了他们对音乐功能的认识。
二、领域扩展,强调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造型并不只是音乐艺术才有的功能,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音乐资料的同时,我也启发他们注意寻找其它善于造型的艺术资料,以帮助理解音乐的造型性功能。
在汇报中这一内容得以体现,在展示以景物造型为主的音乐《春到水乡》时,一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水乡风景画,用美术的构图方法来解释音乐的造型手法;在欣赏《龙舞》音乐时,借介绍徐悲鸿的《八骏图》中的明暗色彩,来理解音色;在《蚌珠女》的赏析过程中,当节奏很欢快时,老师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采珍珠时的舞蹈动作,充分体现了音乐与美术、舞蹈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并不是音乐之所长,它只是通过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调性等表现手段产生某种特定的音响,引发我们的联想来实现的,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在利用音响造型手段写景状物的同时,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里下河文化分析

1Hale Waihona Puke F范围: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 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
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总
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属江苏省 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 里下河地区主要有淮安、扬州、 泰州、盐城、南通等城市。
由来:
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 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
新中国重视水利基本建设,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 用,对里下河地区起到了很 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历 年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河网改造工程,也 使里下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变化。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自然环境
关键词:水、湿地、动物
里下河地区 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其中大 纵湖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该地区相比周边地势低洼, 其中兴化市为最低洼,俗称“锅底洼”。里下河地区过去一向以水
夏坚勇,江苏海安人。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历任农民、通讯员、教师, 江阴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江阴市政协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吹皱一池春水》、《巴黎女士》等。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 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 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5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风俗
里下河地区的民间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带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例如:箍桶、
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音乐文化特征研究——以高邮民歌、邵伯民歌为例

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音乐文化特征研究——以高邮民歌、
邵伯民歌为例
束丽娜;魏琳琳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22()7
【摘要】纵览大运河及其文化史的发展演变历程,运河文化的生态演变历程对沿运群落的形成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极具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地区的水文化、稻作文化等滋养着这里的音乐,本文将以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扬州段的高邮民歌和邵伯民歌为例,对该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进行探析。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束丽娜;魏琳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京杭大运河北段文化带民歌流布情况研究\r——以民歌《茉莉花》为例
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高邮民歌研究
4.运河沿岸地名史话研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以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为例
5.大运河沿岸古镇空间“群”结构研究——以邵伯古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里下河文学流派”与扬州文化研究

“里下河文学流派”与扬州文化研究
孙生民;苏雪婷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3)2
【摘要】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梳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成因,从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伦理变迁等审美视角,以知识考古与意
味复活的方式考察扬州文化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影响,具体解读“里下河文学
流派”作家抒写扬州记忆和经验的方法.“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创作多以挽歌的
调子,回忆的视角,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更多是以成长中的女性形象来呈现扬州文化的审美取向,力求为扬州多元文化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孙生民;苏雪婷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文学流派:一个逐渐陌生的文学话题——关于文学流派与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 [J], 李晓峰
2.里下河文学作为"文学流派"的合理性与当下意义 [J], 刘满华
3.里下河文学作为“文学流派”的合理性与当下意义 [J], 刘满华;
4.地域文化与文学流派的建构与研究——从杨学民的《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
谈起 [J], 杨迎平
5.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 [J], 魏佳怡;沈颖妍;徐筱菲;柴雨泽;徐心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魏佳怡 沈颖妍 徐筱菲 柴雨泽 徐心意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扬州225100摘 要:里下河文化培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俗成为了里下河作家群笔下特有的素材。
他们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婚俗、年岁风俗等民俗传统,为我们描绘了里下河地区斑斓的画卷,突出了里下河“刚柔并济、雅俗共生”民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一、“里下河”地域界定“里下河文学”是里下河地域范围内的文学。
“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区域空间。
①里下河地区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但它虽处平原,但在地貌上却是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是典型的洼地,境内河湖相连、水运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二、“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探究里下河地区走出了一大批在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审美倾向等方面具有共生性的作家群体,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
特有的婚嫁、饮食、岁时节令等都成为了作家笔下展现里下河地区的素材。
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评论家有汪曾祺、毕飞宇、曹文轩、丁帆等。
他们的文化之根深深埋藏在里下河文化的沃土中,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里下河文化内涵,显示了里下河特有的民俗画卷。
风俗一定是极具地域性的。
里下河伴随着汪曾祺、毕飞宇等作家的生长,同时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地的地域风貌、民俗人情,都渗透到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无论是汪曾祺的“旧高邮”, 毕飞宇的“平原”, 还是刘仁前的“香河村”, 亦或是庞余亮的“沙沟镇”, 都是里下河平原风光的缩影1。
里下河地区的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
(一)民间婚俗在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婚丧嫁娶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现。
汪曾祺《受戒》中,就向我们介绍了和尚在还俗后也能结婚的风俗,比如明海在受戒后就可以与小英子结婚。
熟知里下河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家毕飞宇,也展示了大量里下河地区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里下河“王家庄”一带的民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是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难点: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不同的文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收集各种文化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各种文化案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频繁溃决,浊水泛溢于苏 中-苏北平原,填海造陆,淤塞 湖泊,打乱了原有的自然水系, 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 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有名 灾难地区,极大地改变了包括 里下河在内的整个淮河下游地 区的自然环境。
据《明史》、 《清史稿》 有关河渠志 的记载统计,
新中国重视水利基本建设,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 用,对里下河地区起到了很 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历 年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河网改造工程,也 使里下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变化。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 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 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夏坚勇,江苏海安人。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历任农民、通讯员、教师, 江阴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江阴市政协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吹皱一池春水》、《巴黎女士》等。
“龙文化”是大纵湖镇一个特色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年一度的“龙舞赛”都 在三官村举办,场面恢弘。他们正倾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民间 文化艺术舞龙之乡”。“大纵湖民间艺术节以龙舞为主,我们在传统 布龙的基础之上挖掘草龙、火龙、板凳龙、女子百人龙等不同流派的 龙舞,每年都会举行一场龙的聚会、龙的盛会。
渔民的水上婚礼,则是极具水乡特色的一种传统爱情典礼仪式, 在我国民间婚俗中也别俱一格。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
范围: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 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 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总 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属江苏 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
里下河地区主要有淮安、扬州、 泰州、盐城、南通等城市。
由来:
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 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 间,故称里下河地区,即里下河平
原。
河网密布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历史进程
地质时期
秦汉时期
北宋以前
明清时期
1949年之后
里下河地区几番海水进退, 几番沧海桑田之变。在距今 7000年前,苏北-苏中海岸 线大致在赣榆、海州、灌云、 灌南、涟水、高邮、扬州一 线。此后,海平面逐渐稳定 下来。
秦汉时期,里下河地 区日渐涸出,形成一 些聚落。
里下河地区广泛地存在着沿湖、河、滩岸营造的杨树、水杉防 护林,它们常常季节性或短期被水浸没,因而为一些水禽栖息提供 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4、以芦苇为主的沼泽湿地
如大纵湖的芦苇荡。在此类湿地中栖息、繁殖的水禽非常丰富, 芦苇荡除了冬季收割作业外,其它时间几乎无人为干扰,相对而言, 对水禽栖息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 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 文学院客座教授。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 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3年12月5日,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13第八 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 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
特点:
1、从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上看,里下河地区形成了以文化核心 区为代表的标志性作家群和以文化辐射区为代表的周边作家群。 不管是文化核心区还是辐射区的作家,他们的文化之根都深深 埋藏在里下河文化的沃土中,其文学创作和研究范畴呈现出鲜 明的地域文化内涵。 2、从题材和风格特征上看,里下河地区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 鲜明、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作家群和具有文本探索风格的作家群。 在创作中以里下河地区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里下河的人情和 地域风貌,创作了大量充满地域色彩的乡土风情作品,他们的 作品大都追求清新自然、冲淡平和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具有散 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3、从体裁上看,里下河地区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 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群体。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风俗
里下河地区的民间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带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例如:箍桶、卖 鸡头、炒炒米、打石磨、卖糖粥、弹棉花、卖烂藕、抽牌九、打秤、银匠、卖甘蔗等等。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文学
里下河文学流派
里下河地区自古以来文气很盛,文人辈出。新中国成立 后,里下河文学创作迅速发展,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 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诗人,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主要 代表作家有汪曾祺、胡石言、夏坚勇、曹文轩、费振钟、王干、 汪政、刘仁前、朱辉、毕飞宇、顾坚、小海、吴义勤、庞余亮、 鲁敏、沈浩波等,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蔚然成为一种文 学流派。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非遗
大纵湖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溱潼 会船、高邮民歌、里下河灶头画、竹泓木船制造技艺、淮剧、龙舞、 茅山号子、渔民号子、方言快板、建湖杂技、柳编、麦秆剪贴等等。
其中,被专家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的溱潼 会船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黄河在苏中、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自然环境
关键词:水、湿地、动物
里下河地区 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其中 大纵湖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该地区相比周边地势低洼, 其中兴化市为最低洼,俗称“锅底洼”。里下河地区过去一向以水 运为主,许多地方甚至“无舟不行”,经陆路无法到达,因常年湿 地环境优良,吸引大批禽类在此栖息、活动。
里下河自然湿地有以下四种类型:
1、淡水湖泊湿地。 里下河地区主要湖泊面积695平方公里,由溱湖、宝应湖、
射阳湖、大纵湖等多个零散湖泊群及复杂的河网组成,其浅水区是 一些较大型的涉禽、鹤类主要栖息、活动区域。深水区大都为雁、 鸭类水禽。 2、淡水沼泽、池塘。
这类湿地主要是长期性或季节性沼泽、池塘。李中沼泽水生生 物非常丰富,除了一些大中型的涉禽、鸭类还有湿地珍稀动物大湾、 白鹳、黑鹳等。 3、树木为主的湿地。